乡土文学作家的追求与意识_第1页
乡土文学作家的追求与意识_第2页
乡土文学作家的追求与意识_第3页
乡土文学作家的追求与意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中期最早登上中国乡土文学高地的现代作家无疑是鲁迅先生。经过半 个世纪的发展,乡土文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各种文学潮流的冲击下,乡土文学不再像七 八十年代那样狂澜如潮。纵观其实质,此时期的乡土文学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元化的局 面。近年来,在时代的夹缝中游走、委琐的乡土文学走向了一种新的必然,那就是新乡土 文学概念的提出和作品的出现。这就要求时下的乡土文学作家“直面当代农村以及城市化 进程的时代冲突和矛盾,用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新的心态去反映这场历史性变化的 农民的精神状态,塑造新农民的文学形象,让农村题材的小说出现新的气象” 。如果说贾平 凹的秦腔是时下乡土文学的挽歌的话,这无疑反映出新时期乡土文学对时代现实变化 的敏感把握和挑战。因此,我们呼唤大作家。我案头这本甘肃陇南作家澄碧先生的小说散 文集围着石头起舞仅能抛砖引玉,也期待更多的读者,作家同道对乡土文学创作进行 切磋商榷。 地域特色鲜明 乡土气息浓厚 地域色彩是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这不仅需要乡土作家立足乡土而超越乡土本身。大 凡一个乡土作家的作品能够走出去,我想这大概和作家自己对人生的历练、时代环境的适 应,文学主张的延展、精神信仰的追求不无关系罢。广大农村作为人类生活一个重要部分, 深入乡土,体验生活的普遍性对每个乡土作家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就拿澄碧的这本围 着石头起舞来说,其作家对乡土生活的姿态、表现内容、创作手法等诸方面还有待进一 步学习借鉴。在坚持民间立场性的基础上,该书深度地揭示了乡土陇南的“生活意义“。同时, 针对甘肃陇南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曲折的嬗变,作家毫不吝啬的裸露出地域特色,应该 说这是一部让读者荡气回肠的好作品。 围着石头起舞立足于甘肃陇南农村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给读者呈现出的是一幅 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画卷。从文学艺术底蕴和文本风格而言,澄碧的这本新著完全可划归 于新乡土文学作品范畴。其小说作品大量篇什都用来反映甘肃陇南钟灵毓秀的山川风韵和 丰富多彩地矿区生活。作为陇南山区土生土长的作家,这也是澄碧所熟悉的,擅长的。我 想,如果他不出意外、坚持本色的话一定能够和那个叫南山牛的农民诗人一样成为甘肃乡 土文学界标志性的人物。 文学是作家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折射。澄碧出身于农村的企业干部,又长期生活、工 作于乡土气息极浓的地方,这对澄碧的创作作有着或多或少的局限和影响。对生于斯而长 于斯的澄碧来说,他对陇南家乡的那片土地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和热爱,当然,澄碧是通 过文学作品来批判和讴歌乡土生活。因此,故乡的人文风物不仅在他的文字中特色鲜明, 这其中多多少少渗透着忽多忽少的意识流形态。 澄碧专事乡土题材作品的写作,似乎与他所从职的洛坝人文学杂志有着某种相印关系。 最近几年来, 阳关等甘肃本土的几个纯文学杂志也走到了几近急功近利的地步,失去了 其独有地方特色。随着刊物的改革,不少乡土作家转行快餐文学行列。澄碧则不然,一直 乐此不疲的耕耘在贫瘠的乡土文学土壤上,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故乡,有时在作家的创作中我想该不仅仅是那一望无垠的乡间之土,有山、有水、有 石、有树、有人的真自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故乡该是人类文明的本源和作家灵魂 的栖居之地。求而其次,故乡就是乡土作家的根,作家的精神就是乡土文学的魂。言外之 意,就是乡土作家不能离开狭义上的故乡,但他的精神又不得不离开广义上的故乡。其实, 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故乡作为一个代名词,不但存在有真实的面目,而且有虚构的假象。 基于这两个层面,我想一个城市里生活的作家是永远也写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品, 也不可能有所建树的。 原生态的乡土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的缔结,也是作家的“根”之所在。在字里行间, 澄碧的乡土意识是很强烈的,也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了这种乡 土意识的“根”之中的。 语言风格独特 艺术底蕴深厚 无论是对主题的揭示,手法的表现,语言的表述都是老到而娴熟的,这也是澄碧的这 本小说散文集围着石头起舞比较成功之处所在。我一直认为,乡土文学的土,是方言 土话、风俗习惯、农村生活、乡土气息,以及作者通俗的笔触。乡土文学是乡土里生长、 绽放出来并且令人喜爱的文艺鲜花。澄碧的文学语言始终植根于甘肃陇南这方热土,以朴 实生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语作营养,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之花。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文学题材和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等同重要。但我 更看重文本语言的运筹帷幄。反映甘肃农村题材的小说,自然有其特定的语言表述方式, 这种语言就是有别于其它地域特色的“陇南方言” ,一种地方语言有其特定的地方文化的内 涵,如何准确地运用好地方语言,是对一个乡土作家包括文学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考验。澄 碧所坚持甘肃地方语言风格的写作,是为了给那些特定的阅读对象和群体提供一个良好的 阅读平台。 翻开开矿一篇,可读到“蔫娃用拳头捣着自己的心窝子,自己骂自己:你个瞎淞, 都是个男人哩,人家刘肉墩咋就能挣那么多钱,你就挣不来一个子儿。刘肉墩日他娘的挣 十个,你个瞎淞再窝囊也该挣五个的呀!唉,你蔫娃真个是瞎淞!是稀松货,你白长了男 人的一疙瘩肉。 ”等句子。这些句子一经揉进故事里去,便让作品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并且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澄碧的笔下,一些方言土话和富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汇,也 像出土的珠子一样闪烁在书中。这在樱桃里就有许多。如“夜里,二良气喘如牛的忙 活了好半天,还是软绵绵的像被抽了筋似的,掀不起一丝丝风。见樱桃胸脯急急地起伏着 大口地直喘息,二良怯怯地说:“要不我用指头试试”樱桃恨恨的剜了二良一眼, 骂道:“放啥臭屁哩,不行就睡呀!”说毕,翻身朝墙睡了。板房里的灯彻夜不灭,二良 大睁着眼睛痴痴的看房顶,那里有几只蜘蛛在结网捕食,一只黄色的飞蛾被粘在网上了, 飞蛾先是一番疯狂的挣扎,将蛛网撕开了一道口子,后来力气好象用尽了,飞蛾就不再动 弹,好半天才扇动翅膀抖动一下。 ”等等,融群众语言和文学语言于一炉,幽默风趣,意味 无穷。 赏析完澄碧作品的语言,我觉得该说说其艺术底蕴了。谈到这个话题,不能让人联想 到新乡土文学作品的转型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笔下的乡土 文学就已不再是乡思、乡愁意义这个层面上的作品了,他们表现的是一种“大地道德” 、 “大地关怀” 。归根结底,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度关注和反思。澄碧亦如此,他虽然写的 是农业文明,但并非完全依赖农业文明,而是反思城市文明对人类灵魂的污染,考察人性 闪亮的东西。 青年作 家张筱先生在序言中如是评价围着石头起舞: “矿区纪事”系列是一组 具有思想深度与艺术品位的好作品。从捡矿 、 驮矿 ,到开矿 、 贩矿 ,再到搭 档 、 眼镜以及樱桃 、 打工 ,作者把目光聚在陇南山区的一个“矿区”与“锌都” 这样一个新兴的工业小镇这样一个特定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中,把时间凝聚在上世纪八十年 代未到九十年代初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以小见大,以微见博,以传统的小说技法与笔墨, 勾勒出一幅幅生活中“百姓”这些底层人物的“百态”图。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与 缩影,是一系列“野史”式的优秀作品。 在我看来,澄碧在乡土文学作品中反映最深刻的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悲观 命运关注。澄碧对作品中女性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以非凡的功力刻画 出麻姑、樱桃、芳芳、王燕等当代农村女性形象,当她们在面对金钱、权力、欲望、道德 抉择时,我想作为把握每个书中人物命运的作家是痛苦的。其实这些痛苦本身就来源于我 们自己。他以平民的视觉关注着底层的人生百态,在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与悲绝之间,主 人公无奈的活着或者悄无声息的死去,仅仅是为了作为“人”基本的生存。从矿区记事系 列来看,黑魁、正山、麻姑和她的嫂子、眼镜、等男性人物彻底反映了当代农民的困境和 知识份子在金钱面前脆弱的一面,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想不仅在书中也有,现实中 也随处可见。 社会责任感强 价值取向明确 澄碧作品创作的取材本真、语言幽默诙谐这是无可质疑的。我觉得他的作品真正的触 摸到人类的灵魂,同时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人性的角度走进读者的内心。诚然, 当高贵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扭曲,人性在灵与肉的蹂阑中丧失贻尽,社 会公德在部分人的行为上击溃最后一道防线。即此,我觉得该说说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与价值取向之流的事情了。 如澄碧所言:“做为一名乡土文学作家,深知农民生存之艰辛。生活乃创作之源既已 是颠扑不破之真理,我的写作岂能离了乡土,离了农民!站立在乡土之上,用一腔真 情关注农民,农村、农业。 ” 事实上,有些作家已经把目光延伸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他 们不开仅开拓出乡土文学的新空间,还有一些乡土作家已经着手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进行 创作。尽管我个人主观上认为乡土作家该固守纯粹意义上的乡土,可时下的诸多文学现象 并不如此。 但在当前一些以写农村生活的作家笔下,乡土不再是真实意义上的乡土,乡人也不是 本质上的农民。就如同今年流行什么时装,他们就摆成个什么样子。从文学作品的质地而 言,不仅是外形在变,甚至那条敏感的神经也在断电。这样的写作不知道因为题材重大, 导致农民的主体行为不容易表现出来,还是时代发展趋势太快,农民的个体意义凸显不出。 我想,作为一个乡土作家,不能仅仅将自己置于别人早已写烂的题材困惑上,我们要发扬 深挖井的精神。如果澄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扎扎实实的把头沉下去,大有作为之日将指 日可待。 文学创作活动并不是作家对感性生活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敏锐性、创造性的 审美把握,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对人物和行为的认知,是作家出于情感的需 要、价值的需要所形成的审美的心理模式。即使回到中国文学史的传统之中,需要我们以 一种真正的体贴之心、关切之情来描写农民、书写农村,这不仅是我们文学史的传统,也 是当代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甘肃著名评论家杨光祖先生在乡土文学如何突破一文中写道:“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