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_第1页
_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_第2页
_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_第3页
_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_第4页
_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 【西安市 2012 高三一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的形声相益和反切读音(节选) 研究成果表明: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 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同时,又因 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 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 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 段,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中国史前考古资料所见,其刻画于 陶、石、龟、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 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前者一律刻画于祭神礼 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找到它 们的余绪,它们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后者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 上,其频繁出现、重复使用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古今相承,与商代甲 骨、金文中的纪数字基本一致。目前所知,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 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 后汉书律历志 “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 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 之以书契。 ”汉书五行志 后汉书律历志又有“筹,所以纪数” 的记载,都表述了这样的史实:结绳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 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古代先 贤以古汉字始于结绳(易系辞)或“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八卦原 是以筹策求取奇偶之数表示阴阳变化的游戏)的看法,都与古汉字基础数 字的形成密切相关。 形声相益为汉字的发展开辟坦途。世间事物,有具象有抽象。初制 文字的依类象形,只可施于前者,而于后者则无以为计。为摆脱这种困 境,先贤开辟转注与假借两种途径,把依类象形的名物字,通过转折字 义、或假借字音的方式,使之成为意义抽象的辞字。转注与假借两种手 段的应用,为古汉字的发展找到了转机。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譬如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如古称羽物的 鸡、鸦、鸠,古称毛物的狼、狈、狐)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一一 有所区分。另外,一个表意字,通过借其读音用作多个辞字的情况,虽 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 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 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 “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 为“河”),形成形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这种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 声符并相互补充、相互增益的构字方式,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 无阻的大道。 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 古老文字系统具有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的特点。 B用作神名的称谓字全部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我们从甲骨 文、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 C 后汉书 “筹,所以纪数”记载表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 的原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 D既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又便于识读者认读的被古代学术界称作 “形声相益”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辞中。 2下列对“汉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多数是“依类象形”的产物, 合体字则是以独体字为基础,由“形声相益”的方式构成。 B中国原初文字用途有两种:一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 二是用作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 C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 五千年之间,典型的如 6000 年前半坡人创造的文字符号。 D因为具象事物可以依类象形,抽象事物却无法用图画文字表示, 古代先贤开辟了转注、假借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文字系统都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 合的阶段,最后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B后世的考古资料证明, 后汉书律历志 “天地初形,人物既著, 则算数之事生”的记载是不够客观正确的。 C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有 所区分,而加上形旁或声旁就能有效地区分了。 D “形声相益”的形声字的构成有多条途径,或为表意字附加声符, 或为表音字附加形符,或左形右声,或上形下声等等。 二、【2012 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9 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 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 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 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 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 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 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 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 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 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诗禅一致,等 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 境” ,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 “羚羊挂角,无 迹可求”的“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 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 “自然” “清奇”三品,而不提 “雄浑” “劲健” “豪放” “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 , 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 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 怜金谷坠楼人” ,是“正言以大义责之” ,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 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 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 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 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 第 3 页 共 12 页 远、 ;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 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 歌及“沈著痛快” 、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 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 2012 年诗歌美学第 1 期,有删 改) 6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 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 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 “自然” “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 “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 极的社会作用。 7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 “神韵说”的提出就 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 蕴藉的创作风格。 C “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 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 不上王维的诗。 三、【淮南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 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 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 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 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 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 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 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来,经过数千年的 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 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 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 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 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 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 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 公元前 3000 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 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 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 1000 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 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 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 第三阶段,公元前 500 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 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 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 1000 年前后的中华文 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 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 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 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 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 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 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 想。 1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 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 相对稳定,但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正因为龙能腾 空潜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国先民视为图腾。 B龙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的中华文明雏形期相 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 ,作为龙的雏形已成。 C龙并非单一形态,也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 龙,发展变化是龙的本性,最终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形态。 D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 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 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 的创造了和审美理想,足以证明文化就是创造,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 慧。 B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 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和陈富成先生充 分论证了这一观点。 C据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的观点,龙的起源发展,按其来龙去脉, 大体分为四大阶段。前三个阶段龙的形态呈现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阶 段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D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 鳄棘、鹰爪、鱼尾,可见 牛、象、鹿等动物都为人们所喜欢,然而它们 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取代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四、【吉林省长春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3 题。 第 5 页 共 12 页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 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 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 评,包括艺术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 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 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 全重合。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 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 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 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 “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 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 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 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 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 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 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 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 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 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 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 批评标准和不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 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 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 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 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 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 体悟。今日中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 21 世纪人类共同理想 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 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 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 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 12 月 2 日) 1. 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 评的批评。 B. 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 评的“失语”。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 间没有联系。 D. 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 评素质的掣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 偏离或远离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 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 真实并不是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 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 超越艺术,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 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 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 不受金钱的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B. 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 民族、信仰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 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 的争斗,这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 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 成为人类文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五、【皖西四校 2012 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黔中第一奇迹”:千年“红崖天书”可破译 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古迹,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 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断桥乡龙爪村东南的晒甲山西侧岩壁上。该石壁长 约 100 米、高 3 米,分布有 20 余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似隶非隶、似 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图画符号,字迹红艳似火,由于无人能识,更难解 其意而被人们称为“红岩碑”、“诸葛碑”,晒甲山也常被人们称之为 “红岩山”。 公元 1500 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在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 “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 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公元 1546 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贵州普安州(今盘县)诗人邵元 善认为,这是“诸葛亮与夷人诅盟的图谱”。他在咏红岩诗中写道: “红岩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丈。参差时作鼎钟形,腾踯或成飞走 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 诅盟。”即红崖所谓“天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与当地少数民 族结下的诅咒盟誓的石碑。于是,也有了贵州巡抚郭子章在明万历年间 撰写的黔记中关于“永宁有诸葛碑”的文字记载。 公元 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想要拓印一大 批红崖天书,送给顶头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 第 7 页 共 12 页 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 还残留的某些笔画,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使红崖天书的本来 面目被彻底破坏。自明朝弘治初年起,500 年多来参与破解研究的人很 多,却都存在诸多破绽或难以让人信服的地方,真正具有说服力,并能 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却始终没有出现。 从 2004 年起,为组织编写好全国政协交办的仡佬族百年实录一 书,遵义市政协组织和委托贵州省仡佬学会的部分同志参加本书的编辑 出版工作,同时,对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考察工作。 2008 年 8 月,贵州省仡佬学会的专家学者终于在黔北仡佬族民间发现了 一部用汉字和仡佬古文字符号对应记述仡佬族历史文化的手抄本 九天大濮史录。 九天大濮史录主要记载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国、兴衰经过及 南宋以前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对仡佬先民的评说。文献中还对仡佬先民发 现酒、茶、朱砂、水银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包括牂牁、夜郎国 建立的背景、经历的时限、大致范围等,是较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据各类文献资料记载,古代西南地区卜人势力范围极广,号称“百濮” ,他们劈草开荒,强悍忠义,倡和合,兴巫道,固立天下,加之最早经 营朱砂、水银、酒、茶、铜、铁、焰火等,民富国强,被人们呼之为 “天之子,人中精”,作为其后裔的仡佬族,民间也一直有“天书”的 传说,因此,传说中的“天书”实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根据“红崖天书”记载的内容看,结合仡佬古文献资料的记载,专 家推断:“红崖碑”的形成应为夜郎国初期竹王的子女所为,书写的时 间是在公元前 468 年(即周贞定王元年)夜郎国首任国王李竹王离世之 时,距今约 2500 年时间。也就是说,“红崖天书”很可能是居夜郎国柯 王府的竹王子女祭祀夜郎竹王亡灵的一块碑文。 (作者程伟光、郑继强,选自 2011 年 5 月 20 日光明日报,有 删改) 1“红崖天书”真正成为“黔中第一奇书”理由的一项是(3 分) A几百年来,参与破解研究“红崖天书”的人很多,但却没有较为 统一的破译。 B“红崖天书”在一块长约 100 米、高 3 米地土红色石壁上,分布 多个图画符号。 C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 瘴疠。 D根据“红崖天书”所处的地域位置看,属古夜郎国 21 府之一的 柯王府。 2下列对文意的概括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永宁州团首罗光堂为了弄清“红崖天书”真相,命工匠用桐油拌 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 铲平。 B贵州巡抚郭子章关于“永宁有诸葛碑”的文字记载,主要是根据 贵州图经新志中“世传纵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的叙述。 C贵州省仡佬学会的专家对贵州省内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调 查和考察,发现了一部记述仡佬历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录。 D如果尝试用仡佬文字解读“红崖天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 夜郎历史,进而为掀开神秘夜郎王国的面纱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九天大濮史录谈到了仡佬先民发现酒、茶、朱砂、水银的历 史,主要记载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国、兴衰经过及南宋以前仡佬先民 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说。 B我们对“夜郎自大”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成语的概念上,“夜 郎”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存在,而且经济在当时较为发达,竹王为夜郎国 首任国王,逝世距今约 2500 年。 C据专家考证,被人们呼之为“天之子,人中精”的西南地区卜人 后裔的仡佬族在民间一直有“天书”的传说,“红崖天书”实为仡佬先 民的古文字。 D贵州独具魅力的“红崖天书”,自清代以来,数百年间,不断有 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破译热潮。 六、 【成都七中高 2012 级高三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 有“客户”之义。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 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去的。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 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 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 60 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 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再派 50 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 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地区。稍后,又有大约 96 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 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 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 来了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 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 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 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 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 粤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 进运动” 。四川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 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湖广填四川” 。 第六次南迁是 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 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 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 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 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 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 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 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 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 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 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 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 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第 9 页 共 12 页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 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 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 别看重读书人。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客家人 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 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 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 , 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 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 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 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 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 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5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种种原因南迁渡江至闽、粤、赣、 川、湘、桂、台等地去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汉人。 B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因征战、避乱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迁的汉人 中属于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 别节俭、特别讲究义气、特别团结互助的汉人。 D从秦始皇时代到 19 世纪中叶,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特 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强调团结和节俭的汉人。 6对客家人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秦始皇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秦灭亡后南下的 秦兵留于当地,成为最早的客家人。 B东晋和唐代的动乱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 而南逃到比较荒僻的闽粤一带。 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又迫使赣南、 粤东等地的客家人大规模迁徙。 D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的物质条件 不足,于是向川、湘、桂、台等地迁徙。 7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客家人并非所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它只包括闽、粤、赣地区的人。 D不断与南方百越族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的文化基础。 七、【泰安市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8 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 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 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 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 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 20 世 纪 20 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 “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的国 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 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 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 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 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 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 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 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 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 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 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 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 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 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 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 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 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 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 “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 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 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 2011 年 10 月 31 日北京日报) 6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 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 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后兴起 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 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7下列有关“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 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 的缺陷以及西 方学术的精华。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 内圣开出新外王” 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 观独断性和 排他性表 现相当明显。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20 世纪 20 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 君劢、熊十力是 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 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 ”,这是造成其 “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第 11 页 共 12 页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 道德人文精 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八【2012 沈阳四校 12 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 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 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 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 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 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 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 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 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 伪,词不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