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粮食储备库地基处理方案_第1页
xx粮食储备库地基处理方案_第2页
xx粮食储备库地基处理方案_第3页
xx粮食储备库地基处理方案_第4页
xx粮食储备库地基处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1.概况 .2 1.1 工程概况 2 1.2 工程地质 2 1.2.1 地形地貌及地物环境 .2 1.2.2 地层岩性 .3 1.2.3 岩土工程问题 .3 2设计依据 .3 3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3 3.1 地基处理方法选择 .3 3.2 设计范围 4 3.3 设计原则 4 3.4 加固范围及深度 .4 3.5 试夯 4 3.5.1 试夯参数 .5 3.5.2 单点夯试验 .5 3.5.3 试夯区检测 .6 4.施工技术要求 .6 4.1 施工顺序 6 .2 技术要求 7 4.施工质量检验 .7 XX 县三万吨粮食储备库地基处理方案 1.概况 1.1 工程概况 拟建 XX 县三万吨粮食储备库位于 XX 县邵家桥镇江边村,位于天湖宾 馆西南面,电厂三号公路东侧(详见总平面图) 。场地原为空地,地势开 阔。拟建物楼层、基础型式、最大荷载、结构型式、0.00 等如下表 1。 建筑物特征表 表 1 最大荷载 设计标高(m) 名称 楼层 结构型式 柱荷载 (kN/柱) 线荷载(kN/m) 0.00 1#粮仓 1F 框架结构 / 200 474.00 2#粮仓 1F 框架结构 / 200 474.00 3#粮仓 1F 框架结构 / 200 474.00 4#粮仓 1F 框架结构 / 200 474.00 5#粮仓 1F 框架结构 / 200 474.30 6#粮仓 1F 框架结构 / 200 474.50 成品库房 1F 框架结构 / 150 469.30 加工间 1F 框架结构 / 150 469.30 配电房、水泵房、 氮气房 1F 框架结构 / 100 474.30 办公楼 3F 框架结构 1500 / 459.00 公厕 1F 框架结构 / 60 473.00 器材、麻袋库 1F 框架结构 / 100 474.30 药品库 1F 框架结构 / 100 474.50 1.2 工程地质 1.2.1 地形地貌及地物环境 拟建 XX 县三万吨粮食储备库位于 XX 县邵家桥镇江边村,位于天湖宾 馆西南面,电厂三号公路东侧(详见总平面图) 。场地整体为缓坡状,呈 南低北高地形,原始地面高程在 467.60476.788m,相对高差约为 9.188m。场地东侧为一条约 11 米宽南北走向的电厂三号公路,拟建场地 交通十分便利。场地上部覆盖层为素填土、红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为石灰 岩,场地属典型的残坡积地貌和山区岩溶地貌。 3 1.2.2 地层岩性 建筑场地的第四系覆盖层为素填土和红粘土,基岩为三叠系(T 1)石 灰岩。各层地质特征如下: 素填土:杂色,以块石与粘土为主,未分层辗压,土质结构松散、 易垮,硬杂质含量占 60%以上,该层厚度为 10.3023.70m。 红粘土:黄色,稍湿,呈可塑状,土体结构为块状,土质结构较密, 场地大部分区域有分布,该层厚度为 0.002.20m。 中风化石灰岩:灰、浅灰色,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 破碎,岩芯呈短柱状,少量长柱状,本次勘察中风化层未揭穿。 1.2.3 岩土工程问题 根据地勘资料,场地素填土层为新近回填堆积而成,土体尚未完成自 重固结,承载力低,压缩性高,需作地基处理后方可选作地基持力层。 2设计依据 1) XX 县三万吨粮食储备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铜仁市建筑 勘察设计院 2014.8 2) XX 县三万吨粮食储备库总平面图 铜仁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2014.8 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4)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CECS279-2010)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6)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3.1 地基处理方法选择 根据地勘资料,本工程建设场地位于欠固结的回填土地基上,回填土主 要由块石及粘土组成,可理解为未经压实处理的土石混合填筑体,具有均匀 性差、结构松散、压缩性高、承载能力较低的特点,且该层回填土较厚, 而其下伏相对软弱的红粘土层较簿,再下则为强度高的中风化石灰岩层。 因此采用强夯法对回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使一定厚度填筑层达到稳定、 均匀、密实,减小地基可能存在的沉降及差异沉降,提高承载能力,是经 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 3.2 设计范围 本次地基处理范围包括拟建筑物为 1-6#粮仓、成品库房、加工间、 配电房、水泵房、氮气房、办公楼、公厕、器材、麻袋库与药品库等建筑 物地基、场内道路地基及影响范围,总用地面积为 69403.74m2;建筑占地 面积为 12555.3 m2;地基处理面积粮库及办公楼 17769.11 m2,建筑地基 4434.96 m2, 场内道路 13122.09 m2 3.3 设计原则 本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原则为:根据不同上部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合理 选择处理范围及加固深度,确保地基处理方法合理、质量可靠、经济可行。 3.4 加固范围及深度 根据上部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及基础形式,填筑地基的承载特征,结合相 类工程经验,本次地基处理加固范围及加固深度如下: 不同区域强夯处理加固范围及深度 表 分区 粮库 办公楼 其它单层建筑 场内道路 加固范围 基础外边线外放 5m 基础外边线外放 5m 基础外边线外放 3m 道肩外边线外放 2m 加固深度(m) 8-10 8-10 4-5 2 3.5 试夯 5 3.5.1 试夯参数 根据拟加固深度及地基均匀性要求,确定初步试夯参数如下: 不同区域强夯加固试夯参数表 表 分区 粮库 办公楼 其它单层建筑 场内道路 主夯能级 8000kNm 和4000kNm 组合 8000kNm 和4000kNm 组合 4000kNm 1000kNm 主夯点间距 (m) 9(8000kNm) 4.5(4000kNm) 9(8000kNm) 4.5(4000kNm) 4.5 锤印搭接不小于 10cm 最后两击夯沉 量(cm) 20(8000kNm) 10(4000kNm) 20(8000kNm) 10(4000kNm) 5 - 夯击次数 根据单点夯结果确定(道路地基处理区除外) 主夯遍数 两遍主夯,第二遍夯点位于第一遍夯点正中,两遍夯间歇期一般不少于 7 天(道路地基处理区除外) 夯点布置 正方形(道路地基处理区除外) 满夯 夯能:1000kNm;间距:1/3 锤印搭接;夯点布置:三角形;击数:3 击;遍数:1 遍 (道路地基处理区除外) 其它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夯锤质量 10-60T; 锤底静接地压力 25-80kPa 场内道路采用满夯的加固方法,满夯击数 5 击,三角形布点,分两遍进行每一遍击数 3 击,第二遍击数 2 击,满夯施工完成应平整表面并采用振动碾压补强,振碾遍数不少 于 4 遍,要求碾压无轮迹。 3.5.2 单点夯试验 选择场区内有代表性位置开展单点夯试验,并查找试夯点相关资料记 录地该点地层垂直分布信息; 记录夯锤质量、夯锤类型(组合钢锤包钢水泥锤) 、形状信息、锤 底静压、起始落距、落距控制装置、起重设备型号等相关信息。 单点夯试验中相关测试项目 表 单点夯能 检验项目 8000kNm 4000kNm 面波 距夯点中心 0m,4m,7m,10m 布点,点夯前后测试 距夯点中心 0m,3m,5m 布点,点夯前后测试 地表隆起量观测 距夯点中心 4m-10m,沿垂直两方向,每间隔m 布点,每击观测 距夯点中心m-m,沿垂直 两方向,每间隔 0.5m 布点,每 击观测 夯沉量观测 夯锤顶面距锤沿 0.1m 正三角形布点,每击观测 3.5.3 试夯区检测 高能强夯试夯区面积不小于 2040m,3000kNm 及 2000kNm 试夯区面 积不小于 2020m;如有当地经验时,可不开展低能试夯区,仅开展低能强 夯的单点夯试验。 试夯区试验检测项目及数量 表 分区 检验项目 粮库及办公楼 其它单层建筑 场内道路 单点夯 点,击数 16 击 点,击数 12 击 固体体积率 3 点,检测深度 1m 3 点,检测深度 1m 3 点,检测深度 1m 面波 夯前夯后各 3 点,测试深度 15m 夯前夯后各 2 点,测试深度 8m 夯前夯后各 2 点,测试深度 5m 载荷试验 2 点 1 点 1 点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 3 点,检测深度不小 于 10m,根据面波测 试的影响深度确定 2 点,检测深度不小 于 5m,根据面波测试 的影响深度确定 2 点,检测深度不小 于 2m,根据面波测试 的影响深度确定 注: 载荷试验承载板面积为 0.5m2,最大加荷等级不小于 800kPa; 超重型动力触探应连续贯入,并记录每贯入 10cm 锤击数,在连续贯入困难时可配合岩芯钻穿 透困难地层后继续进行贯入。 4.施工技术要求 根据试夯结果,对强夯参数进行调整完善后可开展地基处理施工,施工 技术要求如下: 4.1 施工顺序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夯机就位,对正夯点;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确认锤重及落距满足设计要求后开始夯击,若发现坑底倾斜而造成 夯锤歪斜时,及时整平坑底; 7 6) 重复夯击并测量每击夯量,在夯击次数及最后两击夯沉差均满足要 求时完成一点夯击;当夯坑过深,出现提锤困难,但无明显隆起,且 未达到控制标准时,应采用相应填料回填夯坑后继续施夯; 7) 移点重复施夯至完成预定区域第一遍强夯; 8) 验收夯点后推平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 9) 在规定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开展第二遍强夯施工; 10) 完成规定遍数强夯后按要求进行低能满夯,最后平整场地测量夯 后场地高程。 .2 技术要求 1) 处理后面层 0-.m 固体体积率不小于; 2)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载荷试验)不小于kPa,变形模量不小 于a;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