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赏析_第1页
《西厢记》赏析_第2页
《西厢记》赏析_第3页
《西厢记》赏析_第4页
《西厢记》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 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 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 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 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 景现情发,情入景存 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 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 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 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 “都付与 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 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 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 “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 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 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 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 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 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 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 情之萌,戏之始 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 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 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 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结合全剧来看,这段唱词更是整出戏的心理、情感基 础,主人公的寻爱行动将以此为起点伸发开去。 论及“临川四梦”的成因,汤显祖解说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按 照这种情 梦 戏的逻辑,“戏”的生发起点归根到底源于“情”。在游 园的过程中,少女的情思被激活了,想象的春逝虚景又从反面警醒了少女的心 思,主人公春情既发,青春意识已经长成一根青翠而渐行坚韧的芽,成为主人 公接下来遇梦,并进而求梦寻情的逻辑起点,情的要素被汤显祖提升到新的高 度,导引着主人公进行生命抉择。 可见,皂罗袍展现的正是杜丽娘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第一次强烈撞 击,也拉开了下一步梦中求情的序幕。 三 戏之真,思之切 优秀的作家是有思想的作家,他善于体贴人的深层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糅 合自己的哲学思考。这段唱词便体现了汤显祖对情感的思考,少女内在的“戏” ,发乎情,但并不止乎礼义,偏离了礼教的管制,反映了思想家汤显祖对情感 的真实状态的确认。 杜丽娘第一次接触千花争妍的春景,大自然就以积极热烈的态势呈现在她 面前,少女的情欲在“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基础上经由“如许春色”洗 礼而走向成熟,大自然才是真实的,自然的情感才是真实的情感,少女的意识 流逐步向“自然”复归了,情欲有理的思路为后来的寻梦无罪找到了最重要的 心理依据。关注人的本质、承认人的情欲是明代心学思潮的重要部分,汤显祖 对人性人情的考察反映到戏曲创作,寄托着作者对青春意识的颂扬。 在皂罗袍的创作中,情景交融的笔法充分展示了文学家汤显祖超凡的 描述能力;其内蕴的强烈冲突态势透露了戏剧家汤显祖对“戏”的冲突本质的 掌握;把情感作为本剧的终极推动力则显露了哲学家汤显祖对人类情感的理解, 皂罗袍是揉和了情、景、戏、思四大因子的戏曲佳构。 牡丹亭赏析 作者 王永利 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 ,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 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那 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 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 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二十一 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 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 ,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 任知县。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 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 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 。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 红泉逸草 、 雍藻 、 问棘邮草 、 紫霄记 、 邯郸记 、 南柯记 、 玉茗堂文集 。正 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 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 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 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 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 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 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 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 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 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 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 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 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 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 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 , “死而生”的幻想情节, 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 活。 作品牡丹亭 ,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 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 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 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 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 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 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 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 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 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 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 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 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 船 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54页)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 (见 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 月版 第67页)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剧作的美,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 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 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 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行为上, 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 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 秀才私和, “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 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 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 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 是个英雄。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这些需要你细细体会。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 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舆死,死而不可复生 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 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 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 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 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 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 游园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 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 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 隔墙人唱 牡丹亭 ,曲中写出侬心事。 ”林黛玉和 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 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 几令西厢减价” 。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 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 写下这样的诗句:“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 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 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 , 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 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 “烂漫春光下,步步美 人归, ”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 牡丹亭 。 牡丹亭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与王实甫的西厢记 齐名。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在于:元杂剧 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 不分折,“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元杂剧都 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 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 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而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 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所搬演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喜 剧。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诱导下,青春与个性 开始觉醒,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不满,在梦中与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会,醒 后相思成疾,悒郁而死。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拾得丽娘 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赞慕不已,丽娘的幽魂显现了,认出了柳乃旧日 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并让其掘坟而获得再生。丽娘复 活以后,两人同往淮安求丽娘父母许婚。杜宝见而大怒,诬梦梅私掘女坟,上 书奏明皇帝,梦梅此时已被钦定为状元,也上书自辩,丽娘并登朝申诉,得皇 帝恩准、夫妻团圆。 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在哲学上他受到王 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不应“存天理,灭人欲” 而是“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 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 写明代。“情”与“理”的激烈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 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作者写到“天下子女有 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 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汤显祖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了封建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作 者明确的创作动机。这是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联系在一 起的。正因如此,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 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 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这部作品通过离奇的幻想来写,有浓 厚浪漫主义色彩。在形象塑造上善于把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起来描写, 这个特点在游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游园”在牡丹亭中的位置。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是十分独特的,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 终成眷属。这是它奇幻情节逐尝演进的主脉。惊梦就是这一奇幻情节主脉 的第一环,在这里,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写出了女主人公 在“牡丹亭上三生路”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杜丽娘的爱情起步, 何以呈现这种特异的形式? 就是因情而梦,梦中把爱情追求化为了行动。汤显祖在惊梦前若干出 戏里面,如三、五、七、九出里面,从人物的家庭、教养、环境等方面,为读 者观众提供了可信的答案。杜丽娘生活在理学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她父亲 杜宝是个恪守礼教的正统官僚,他按照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的规范,为女儿精心 构筑“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笼,把丽娘禁锢在与社会,与大自然隔绝的“小庭 深院”之中,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未曾到过;刺绣累了,在闺房 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礼并招致训斥。这样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 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使其任何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 不过,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并没有也不可能 一下子就走上一条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也使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传 统观念的毒害。恰恰相反,曾经是安于社会和家庭替她铺设的生活道路,“爹 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这是杜丽娘 初次出场时的一段唱,这唱词所传达的显然是随顺、柔和的心灵的节律。杜丽 娘不但接受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的庭训,她表示“从今后茶 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事实上她早已把男女四书都读过了。“那 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的观念也深深地积淀在她的脑海里。“名为国香,实守 家生,嫩脸娇羞,志诚端重。”贴身丫环春香为杜丽娘所下的这几句评语是相 当准确的。但是,阴冷的世界,终究无法冻结青春少女的生命欲望,违背人性 的虚伪教育,有时则收到了相反的效果 为诗章讲动情肠。正是诗经关 睢这首所谓讲“后妃之德”的诗篇,第一次拨动少女爱情的心弦。“关着的 睢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人而不如鸟乎?”为了排遣愁闷,她在春香的鼓动 下,不顾家训塾规走出深闺,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于是生出了游园惊梦这 一幕。 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 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 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 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 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 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 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 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 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 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 “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 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 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 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 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 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 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 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 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 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 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绕地游】曲意是: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在小小、深深的 庭院中站立,觉得遍地是撩乱人心的春光。那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未做完的针 线活抛在一边。你为什么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呢?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 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 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 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 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 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断,理还乱, 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 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 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 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 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 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 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 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 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 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 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 合。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 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 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 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 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 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 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接下去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作者采用了 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 “没揣”,是故意的、暮然的、没料到的。“菱花”,借代镜子。“迤逗”即 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因牡丹亭是一部昆曲本子,在明清昆曲韵书里, 都把“逶”yi归到微韵部里,故读成 yi tuo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 歪偏了。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