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优秀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优秀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优秀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优秀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通过项脊轩志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 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呢?以下是 小编收集的项脊轩志教案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项脊轩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 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 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 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 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 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 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 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 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 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 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 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 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 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 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 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 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 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 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 碑记 游记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 第一” 。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 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 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 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 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作用: 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 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 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 室仅方丈 修葺前: 破旧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 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 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 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 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 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 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 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 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 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 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 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 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 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 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 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 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 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 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 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 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 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 ,现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最初、已而、共、 两次 (东)犬吠,客逾庖而宴 越过 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 鸡栖于厅 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 “鸡、犬、篱、墙” 构成的细节的表 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 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 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诗经君子于役 中“鸡栖于埘”;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 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 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 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 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 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 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 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 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 (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 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 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要注意抓住 “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 “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 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 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 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 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 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 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 ,对于 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 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 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 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 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 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 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 “久” ,一个“待” ,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 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 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 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 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 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 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 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 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 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 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 致。 (2)思考:“瞻顾遗迹” ,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 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 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 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 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 ”的笃定,种种心伤 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 。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 ,分家的时候,作者 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 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 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 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 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 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 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 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 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 35 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 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 60 岁才中进士,接连八 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 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 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 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 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 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 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 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 (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 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 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 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 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 “吾妻”在诸 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 ,更有“阁子”中的人, “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 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 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 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 (“满意的小屋,胜 过无情的宫殿” ,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 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 ,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 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 久卧病无聊 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 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 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 “亭亭如盖” ,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 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 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 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 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 23 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 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 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 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 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 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 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 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 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 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 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 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 瞬即逝,其时,归有光 29 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 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 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 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 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 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 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项脊 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 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 ,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 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 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 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 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 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 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 。可以说,项脊 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 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 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 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 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 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 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 景则如临其境 六 、作业: 1. 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 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 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 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 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 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 请学习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 喜:屋陋情怡 托物言志 言悲情 悲:物是人非 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 (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 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 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教案二: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 “悲”统摄全篇的组织 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 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 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 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 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 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 岁)中举人。其 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 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 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 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 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 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 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 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 , “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 , “轩凡四遭火” 而” 、 “若” 、 “汝” 、 “尔” 、 “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 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 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 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 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顷之,持一象笏至。 ”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 “一人”就是一 个人, “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 ”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 “一 至”是到过一次, “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 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 意思是“二” ,但不用“二” ,其意是“一举而二也” , 如“再鞠躬” 。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 (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 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问。) 四、翻译课文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 第 2 课时 (总第 65 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 “悲”统摄全篇的组织 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 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李课学习的重点词句,导入新课。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 “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 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 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 其感情基调是“悲” ,也可理解 为以“喜”衬“悲” 。 三、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 可是,18 岁(写作此文的时候) 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 35 岁才中举,也就是 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 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 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2)幼年没有感受 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 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 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 用之。 ” 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这个 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 庖而宴,鸡栖於厅。 ”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 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归家这样一个家 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 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 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2、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 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 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 归有光 23 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 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 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 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 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 时,归有光 29 岁,中年丧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 打击。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 不感慨万千?“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如盖矣。 ”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 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 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 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这是读文 章必须理解的。 项脊轩志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 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掌握“归” “过” “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 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归” “稍” “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 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重点) 3、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 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难 点) 课时安排:三个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类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学习语文,同学们最头疼的是什么呢?我想,百分 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有同样的心声-写作文。写作文难在 哪里呢?无“所谓的材料” 。为什么说“所谓的材料”呢?因 为大家的思维都进入了一个无形的怪圈作文必先有一个 高大的主题,高大的主题必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材料。可同 学们的生活阅历、学识水平又有限,于是就自然出现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孰不知“感人心者莫不先 乎情”!凡人琐事亦可入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即是最 典型的例子。 (二)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 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 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 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 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 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 情。 二、作者题解: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 归有光 (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 1、题解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 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 如在颈脊之间,故名;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 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轩,这里指小屋, 即书斋。志,记。 2、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 人。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 ,相传他曾用五种颜 色的笔圈点史记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 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 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 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 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 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 3、作品 归有光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 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 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 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 ,就是属 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 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 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 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 ,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 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 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 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 有项脊轩志 、 先批事略 、 思子亭记 、 寒花葬志 。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三、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 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 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二)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 学生齐读一遍。 (三)梳理结构 1、找出本文过渡句。 第二自然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 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由喜而悲, 转为怀旧。 2、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 明确: 分法一: 第一部分(1),写“余居于此,多可喜” 。 第二部分(25),写“亦多可悲” 。 分法二: 第一部分(13),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 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第二部分(45),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 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全文抒情的线索为:喜悲喜悲。 四、具体研习第一段 1、对照注释阅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内容。 2、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景。 3、修葺前的项脊轩有哪些特征呢? 明确:小、旧、破漏而又阴暗。写它小:旧称“阁子” ,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写它旧:“百年老屋” 。写它破漏:“尘泥渗漉,雨泽 下注” ,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写它阴暗: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 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 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4、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