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学史》复习题2_第1页
《宋元文学史》复习题2_第2页
《宋元文学史》复习题2_第3页
《宋元文学史》复习题2_第4页
《宋元文学史》复习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元文学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30 分) 1、 晚唐体诗人 继白体诗人之后,活跃于宋初诗坛。主要师法贾岛、姚合诗风, 以描写山林风物见长,故称晚唐体。 2、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文坛上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作家以江西人为多,以黄庭坚为代表,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与其比较相近,是一个 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 3、 “别是一家 ” 所谓“别是一家 ”,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仅像诗那样区分平仄,以便“协律” 、 “可歌”. 4、 诚斋体 诚斋体的基本创作精神在于走出书斋,回归自然。以杨万里为代表, 语言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特色。 5、 永嘉 “四灵 ” “四灵” 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赵师秀、徐照、翁卷、徐玑。 因四人字号中都有“灵”字,故被称为“永嘉四灵” 。在诗学观、师法对象、创作取向上有 独特的见解。 6、 九僧 宋朝时九位以诗名世的诗僧,其名始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 。其诗 歌主题趋向于隐逸、闲适之趣。 7、西昆体 北宋初期在初馆阁文人中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时间稍晚于晚唐体。是 宋代唱和风气臻于极盛的产物。 8、贺梅子 9、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 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10、辛派词人 与辛弃疾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的词人,他们有强烈的爱国 思想,极其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继承辛词的创作特色。 11、江湖诗派 出现于南宋后期,该诗派的诗人大多漂泊于江湖,他们反对江西 而崇尚晚唐,取材较广,堂庑较大,并不赞同“捐书以为诗” 取材较广,堂庑较大,并不赞同“捐书以为诗” 12、半山体 创造者为王安石,诗以思理见长,新意迭出;风格峭拔谨严而不乏 含蓄隽永;突显出宋诗的面目。 2 13、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歌想象奇特,音律拗折生新,透出一股兀傲之气。因而 被誉为“山谷体 ”。又称“黄庭坚体 ” 14、 “四名臣 ”词 “四名臣”是指李光、李纲、赵鼎、胡铨四位遭到秦桧等奸臣 迫害而坚贞不屈的爱国士大夫。他们都反对求和,力主抗战,同误国权奸都进行过激烈的 斗争。其词作不多,但各自不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他们坚强刚毅的生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清末王鹏运把四人词作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 。 15、话本 说唱艺术的底本,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话本的成熟与发 展,推动着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16、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产生于北宋中叶的说唱文艺形式。它是一种融汇 了词、变文、鼓子词以及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特色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说唱文艺形式。 三、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此类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代史伶官传序乃史论中名篇,文章开首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人事”的观点,紧接着叙述了后唐庄宗成败兴亡的一生,从而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 ,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证实了文首成败在人 的判断。 全文结构紧密,转折自然,一唱三叹,故清人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评云: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 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 2、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简析。 朦胧的感伤情调:此词与唐人崔护诗题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词写 昔日一段缠绵悱恻爱情,抒发恋情破灭后的失落与感伤。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月上”两句情景交融,写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 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 “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对比性艺术手法: 往昔相恋的温馨甜蜜,今朝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形成 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这种文义并列、对比的分片结构,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3、苏轼前赤壁赋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前赤壁赋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也是一首探索人生的哲理诗。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生动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乃至顿悟之后的旷达胸怀。 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文笔跌宕变化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 适;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创造出一种情、理、景相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 哲理的缥缈多姿的美妙境界。 主客问答的赋体形式融汇清新的散文笔调:句式骈散相间,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 说理自由洒脱,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3 4、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诗学主张与意义。 其一,推崇正体,反对伪体,为文学史上的正体与伪体化出泾渭分明的界限。 其二,标举建安风骨,倡导刚健豪迈、慷慨悲壮的诗风,反对柔靡纤弱的习气。 其三,重视自然平淡的诗风,反对雕琢粉饰。 其四,重视情感的真挚,反对晦涩难解。 5、欧阳修散文的美学特征。 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迂徐含蓄,其古文理论和创作实绩相辅相成,开一代文风, 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 沉厚含蓄的意蕴美 回环跌宕的章法美 平易晓畅的语言美 雍容舒缓的声韵美 6、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首先,晏殊词笔调闲婉,气象高华,无雕缋满眼之迹。其次,借景传情,情景浑 融,意象玲珑剔透。如鹊踏枝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以飞燕离去衬托出人事的变 迁。其次,理致深蕴,境界邃远,耐人寻绎。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 联,往事美好如花,但已凋零,而故地陈迹,依稀如旧;或作空灵理解:人生离别,盛衰 浮沉,如同花开花落,而前尘往事,抚念追思,亦如幻似真!最后,语言新警生动,工巧 雅致,富有韵律之美。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和婉不迫,含而不露。 7、苏轼诗歌的艺术表现。 苏诗才思横溢,触处生春,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为诗史中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 艺术高峰。苏诗新而能变,具有清刚奔放、隽逸淡雅的风格。 笔锋精锐,语言爽利,无论写景、抒情、体物均能意到笔随,巨细必达。 想象飞驰,意境灵动,比喻新颖,迭出不穷。 笔力纵横驰骋,议论滔滔汩汩,称心挥洒,自成创格。 8、苏轼、辛弃疾词风格比较 在词的发展史上,辛弃疾与苏轼后先辉映,并称“苏辛” 。虽然同为豪放风格,但 苏辛也各有特点。 苏轼“以诗为词” ,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从适应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词的表现 手法一面看, “以文为词”有其积极的意义。 苏词在豪放中透出飘逸旷达,多出世之思;而辛词在豪放中显出悲壮沉郁,多入 世之情;这是由时代条件和词人的思想性格不同决定的。读苏词,处处能从他善于排解中 体会到他超旷的个性; 而读辛词,总能感觉到有一股郁勃刚正之气腾涌于字里行间。 辛弃疾不但以爱国热忱与过人才略为人仰慕,而且也以不朽词作震撼词坛,对当 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曾几的诗歌创作对“中兴四大诗人”的影响。 “中兴四大诗人”中的范成大、杨万里、陆游都与之有直接或间接的诗学渊源。 其悯农诗对范成大的田园诗影响很大,如四时田园杂兴 。 其活泼自然、清新流畅的写景体物诗又开了杨万里的诗作门径,如小池 。 4 而对于入室弟子陆游,曾几不仅授予诗法,其爱国思想的薪火相传尤其具有重要 意义,他直接熏陶、培育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10、陆游词卜算子咏梅 赏析。 托物言志,以梅花寄寓身世之感。 上片写梅花在驿外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又遭受着风雨的摧残,隐喻着自己处境的 孤危;下片写梅花无意与桃李争春,即使飘零凋落,碾作尘土,仍然散发清香,暗示自己 一心为国,不慕荣利和至死不渝的决心。 借梅自抒襟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善于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在一起。 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其白描的外在形式和精美的内在 特质,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李清照在词史上地位极高,被后人推为“当行本色”的婉约正宗,甚至被推为这 一派的最高代表 12、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第一,音韵和婉,格律严谨。姜夔精通音律,十分讲究词的音韵格律。其的自度曲 都于格律谨严之中透出音节的谐婉。 第二,追求意境幽远,情感深缈。张炎称这种词境为“清空” ,即指意境的清冷幽僻, 意象的淡雅素净,情感的高洁雅致并且从虚处着笔,多借助于暗示、联想等手段,多追求 言外之意。 第三,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炼。姜夔吸取江西诗派炼字的诗法来填词,语言不 媚不妍,不熟不滥,形成硬笔淡墨写柔情的特色。 四、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论述两宋词体的发展脉络。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处于低潮期,词人大多为诗人,如王禹偁、寇准、林逋等都 曾作过少量词。 北宋中叶:首先,沿五代馀风而有所发展,大致分为两支:一是继承花间、南 唐遗风,主要反映达官贵人生活情趣的侧艳词,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张先等,词体 形式为小令,词风典雅、清丽、含蓄,与花间派绮靡侧艳的作风稍异其趣;二是远绍敦煌 民间词风,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情趣的歌馆风情词,代表人物为柳永,作品多长调,通俗平 易中不乏典丽清疏,同敦煌词有异趣。两支尽管雅俗有别,但大都以男女柔情为核心内容, 并没度越“艳科”樊篱。后来,苏轼倡导豪放词风,形成与婉约派并驾齐驱、二水分流的 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社会功能。 北宋后期:周邦彦熔柳永、晏欧词风于一炉,被誉为“婉约派集大成者” 。 南宋初期:民族矛盾尖锐,爱国词风盛张,岳飞、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复 国为主题,气格慷慨悲壮。工于闺情相思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吟出了家国变迁的时代感喟。 南宋中期:辛弃疾登上词坛,以其切身经历,把苏轼奠定的豪放词风发展到登峰 造极的地步,使词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达到了与诗、文同等社会功能 的地位。 5 南宋中后期:民族矛盾暂趋缓和,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为代表的词人,咏物 抒情,词风典丽,思想情趣与艺术风格都与辛派词人大相径庭。 2、论述宋元话本的历史地位 宋元话本的发展与成熟标志着我国小说发展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古代白话 小说的文体和艺术基础,对叙事文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创作宗旨来看,宋元话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接近于下层人民,开辟了我国小说有意识 地服务于市民群众的新纪元。它让下层人民以正面主角的姿态活跃于作品之中,用明白如 话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去反映市民的生活,传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这 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从文体影响来看,宋元话本对后世小说及戏剧创作影响巨大。讲史话本既是我国长篇 小说的开端,也为后世长篇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谈经话本全相平话 图文并茂的印刷形式上承唐代变文,下开绣像小说、连环图画的先河。小说话本在主题与 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体制的运用乃至写景议论的穿插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代 白话小说树立了楷模,并直接启发了拟话本的创作,为明清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 础,同时也为明清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论王禹偁对宋代诗歌发展的创造性贡献。 王禹偁的诗歌创作,在宋初诗坛上独树一帜,卓荦不群,并从许多方面开有宋一代 诗歌风气之先。 思想内容:继承白居易讽喻诗优良传统,使白体诗风一度大为盛行;继而超越白体 藩篱,开有宋一代尊崇、研习杜诗风气之先。 艺术手法:一创造性地继承杜甫长律艺术,由百韵扩展至百五十韵,容量更大,律 切更严整;二是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使唐诗中尚不多见的艺术手法为日后宋人所常用;三 是倡导“易道易晓”的诗风,对欧阳修、梅尧臣诗歌均有启示。四是博采“韩柳文章李杜 诗”等入诗,出现了以文为诗及议论化的倾向,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之先。 4、论述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拓展词的表现领域,传统男女恋情之外,笔触伸向市井生活、下层妇女命运以及羁旅 行役情怀 1、叙写城市繁华富庶与市井风情。2、大胆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揭示下层妇 女的心灵痛楚。 3、抒发漂泊四方的羁旅行役情怀。 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柳永乐章集现存词 220 首,其中慢词 180 馀首。 慢词长调虽非柳永始创,广泛流行却自柳永始。 柳永词的艺术特征 1、善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增强了词体的表现力。诸如“恁” 、 “怎” 、 “争” 、 “我” 素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 2、创造性运用铺叙和白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如雨霖铃 5、论述苏轼对词体的开拓。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在词学观念、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艺术风 格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开拓性 提出了“诗词一体” 的词学观念和“ 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1、破除诗尊词卑观念 认为诗词 同源,词乃“诗之苗裔” ,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一致。2、提出“自是一家”主张 主张 6 作词如作诗,应抒发自我真实性情和人生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