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而设计——西方建筑大师与中国建筑》_第1页
《为中国而设计——西方建筑大师与中国建筑》_第2页
《为中国而设计——西方建筑大师与中国建筑》_第3页
《为中国而设计——西方建筑大师与中国建筑》_第4页
《为中国而设计——西方建筑大师与中国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中国而设计西方建筑大师与中国建筑 安德鲁与国家大剧院 2007 年 9 月 25 日晚 7 点,位于天安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旁边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第一次拉 开了它舞台的大幕。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在这一天 来国家大剧院看戏是无比的幸运。因为这家剧院从最初的方案到最后的施工整整经历的 49 年时间,那么它为何而建?又发生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让人们没有想到在现在这个舞 台的下方就增经隐藏着一个中国建筑史上最深也是最危险的大坑。 由于国家大剧院所处的特殊区域位置和背景,这个项目曾被媒体称为是“上个世纪全世界 最后一个大型项目”,并从立项开始就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是它什么要设计成 椭圆形?为什么整个方案经历了三次竞标两次修改?这一切都与它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 有关。 保罗-安德鲁 30 岁时就获得国家建筑师文凭,之后一直在巴黎机场公司工作。多年来,安 德鲁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与人合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日本大阪 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中国广州新体育馆当然,最多的还是飞机场: 巴黎戴高乐机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 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 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以及上海浦东新机场等等。而在此之前, 这些地方许多还是不毛之地,他的精湛技艺让这些陌生的名字变成了世界性的新地标,安 德鲁以其充满活力的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评价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未来派风格设计师。 1998 年 7 月,国家大剧院竞赛第一轮在历史博物馆拉开了序幕,立即吸引了来自 10 个国 家的 36 个设计单位参赛,一共提交了 69 个方案参加评选,组成空前壮观的参赛方阵。 1998 年 8 月,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第一轮设计方案的模型。专家委员会由 11 位评委 组成,其中 8 名中国人、3 名外国人。大剧院业主委员会也发布此次竞标的原则。第一, 是它是世界一流的剧院,第二,它不能抢过人民大会堂。 1999 年 7 月,国家大剧院设计招标终于得出了最后的结果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 计的圆形方案获得了最终胜利,获准成为国家大剧院建设方案。 2001 年 12 月 13 日,大剧院在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 26.88 亿元,建设工期 4 年, 国家大剧院所处的位置在长安街南侧,在北京的核心地带。按照北京的整体规划的要求, 大剧院的高度不可以超过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即 46 米,但是大剧院的功能要求在 46 米的空 间里头肯定是装载不下的,所以就职能向地下发展。那么大剧院最深的地方就是-32 米, 这个位置就是在歌剧院的舞台的正下方。北京地区的地下水通常距离地表 50 米左右,所以 32.5 米地基并非十分复杂的工作,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发生了。地下 水翻腾而出,舔食并吞噬着地基。大剧院地下十七米处,竟然是北京永定河的古河道。工 程被迫暂时中止。 其实早在 40 年以前,在建造人民大会堂的同时,周恩来总理就有建造大剧院的计划。但当 时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十大建筑筹建过程中,大剧院工程被调整缓建。 1975 年,周恩来总理在病重期间还特意嘱咐要把国家大剧院建起来。这一计划成了他的遗 愿。 2003 年 5 月在大剧院开工两年后,安德鲁设计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 2E 航站,一节过道 屋顶忽然塌陷,造成 4 人死亡的悲剧。此事件立即波及到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而此 时中国的结构工程师却对工程的安全性打了保票。8 个月后,机场事故调查报告出炉,证 明倒塌与安德鲁无关。 从周恩来总理建造大剧院的计划,到大剧院的建成,经历了 40 年。 40 年后在这片神秘之地上却出现了一个与人民大会堂截然不同得椭圆形建筑。它的表面是 一个钛金属与玻璃相间的复合结构。走进建筑,四周是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还能看到天 空。地面层坐落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 如今,作为迎接 2008 年奥运会的第一个“大项目”,国家大剧院已经进入工程的后期。从 紫禁城望去,她就像一座柔和的圆形山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 14,9 万平方米的综合 性剧院建筑,正以她独特的造型,向世人展示着一个生机勃勃、面向未来的新气象。 赫尔佐格、德梅隆与鸟巢 2003 年初,北京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的设计招标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3 月 25 日,2008 年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设计竞赛招标终于得出结果,从 177 家设计单位、13 个参赛方案中, 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联 合体共同设计的“鸟巢”被作为重点推荐方案。它的设计者就是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公 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1950 年同年出生在瑞士巴塞尔城,并于 1978 年合作开办了建筑设计事 务所。2001 年,他们获普利茨建筑奖。对于足球的热爱使他们偏爱于体育场馆的设计,曾 设计瑞士巴塞尔体育场和 2006 年德国慕尼黑世界杯足球赛体育场。安联体育场的看台被赫 尔佐格与德默隆独特设计成三层体系结构,这样可以使所有在场的六万多名观众都能已相 对自己座位最近的距离观看精彩的足球赛事。他们的这一设计完全来自于自己对于体育的 理解。三层看台的这一理论同样被赫尔佐格与德默隆运用到中国鸟巢的设计中。起初他们 最关心的是这个能容纳 10 万人的体育场应该设计怎样的看台。而并非是结构复杂的外观。 当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关心“鸟巢”极富想象力的外形时,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却表明他们设 计的初衷一个拥有一流看台的体育场。 同安联体育场不同的是鸟巢体育场的场地设置中除了一个标准足球场地以外,外圈还环绕 着四百米跑道。国际田联规定体育场必须是南北朝向,这样可以避免阳光对于运动员眼睛 的刺激。这个南北向的体育场东侧永远是一百米短跑的比赛场地和跳远的比赛场地,这两 项比赛一般是观众最喜爱的。了解到这一信息的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巧妙的把体育场看台设 计成马鞍型。 因为一百米短跑的比赛场地和跳远的比赛场地的原因,把看台设计成东西方 向翘起一些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满足观众的需要。 在设计师看来一流看台除了满足观众的需要以外,他们还要考虑更多鲜为人知的设计,其 中最重要就是体育场的安全性。 首先让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一个人平均的重量 是 80 公斤,那么 10 万人产生的重量就是 7200 吨,另外鸟巢看台总共需安装 14700 块看台 板。每块形状不一,最大的一块看台板,重达 18 吨。那么统计起来这个重量是惊人的,它 们是如何被安全的分配到鸟巢的整个内部结构上的呢? 除了解决体育场自身的安全之外,他们还需要解决来自外界的危险。自从 911 事件以后, 许多国家已经把建筑的反恐与逃生系统纳入的重点关注对象,鸟巢也不例外。设计师又面 对一系列问题,比如鸟巢的看台人数设计为什么是 9.1 万人、鸟巢的逃生时间为什么是 8 分钟等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除了让设计师引以自豪的内部设计之外,起初这个体育场最吸引大家目 光的的确是它奇特的外部造型,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鸟巢。法国有一句广为 流传的谚语“人类除了鸟巢之外什么都能制造出来。”可见,自然界中鸟巢结构的复杂程 度,法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是人类建筑结构无法逾越的界限。 这一界限是怎样被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打破的呢?原来两根横梁的摆放问题而成就鸟巢现在模 样的说法是否是真实的呢?既然外部结构的设计和真实的鸟巢并没有关系,那么赫尔佐格 与德梅隆为什么要把体育场的外部造型设计的如此独特,它复杂的外观是否只是追求视觉 冲力的一种哗众取宠的形势呢? 2003 年 12 月 24 日 10 时,“鸟巢”正式开工。然而,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赫尔佐格 和德梅隆便经历了他们设计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转折,2004 年 7 月 30 日,“鸟巢”方案 从一片溢美之辞中忽然被勒令停工修改。 导致“鸟巢”停工的原因,是一封直呈总理温家宝的信件。起草者质疑这些建筑“片面营 造视觉冲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并忽略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基本要义。两位 院士提出对奥运场馆瘦身有三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工人、安全和成本。它造价为 38.9 亿元, 用钢量高达 13.6 万吨,被指责为既昂贵又笨重。 赫尔佐格,这个瘦削的瑞士人,在接受采访时他常挥动着手臂横过空气,似乎带着不容质 疑的坚定,即使他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设计“鸟巢”遭到巨大的批评和争议。 经过议定,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决定把可开启的滑动式屋顶拿掉,“鸟巢”的用钢量估计可 以节约 1 万吨左右,同时增加了安全系数。建筑师和工程师们重新编织体育场结构,完整 保留了原设计的重要特征。 鸟巢在 2008 年奥运会上平均每天的使用的时间超过 8 小时,如何能让观众在这 8 小时内得 到最好的服务,同样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比如男女卫生间 的比例确是 7:3,比如进入鸟巢的通道被设定为 12 条,每条通道旁边都附加的一个服务 区,除了能买到便利的快餐之外,还可以悠闲的点杯咖啡然后交叉的钢铁上面观看城市的 夜景,当然同时你会成为鸟巢的一部分等等。 2004 年 12 月 28 日,“鸟巢”复工。2005 年 5 月,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地下部分;2005 年 10 月 28 日,吊装第一根钢柱;2005 年 11 月,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封顶;2006 年 8 月 26 日,“鸟巢”钢结构工程主体桁架梁开始合拢;2006 年 8 月 31 日“鸟巢”钢结构立面 次结构的 26 个合龙焊口全部完成焊接作业,“鸟巢”钢结构工程合龙完成;2006 年 9 月 17 日鸟巢整体卸载完成;2006 年 12 月 30 日主钢结构完工。 建筑的历史是由一条创新的道路筑成的,这件向全球征集来的 2008 年奥运会主体育场表现 出建筑历史不停向前,推动性的革命性的发展,在一开始,就是一个超载中国人理想的庞 然巨物。从任何意义上讲,都将提供一种对 21 世纪中国与世界建筑发展进程的见证。 福思特与首都机场三期工程 在北京市东北方的首都机场,一座占地近一百万平方米的巨大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就是 正在修建的首都机场 3 号航站楼。这一建筑呈现出中国最传统的吉祥之物龙的形状, 屋顶长 3.25 千米,宽 785 米,其面积是现有 1、2 号航站楼总和的两倍之多。 曾有报道称,“这将是全世界最大的有顶建筑。有 4 万个工人在那里按 8 小时轮班工作。 建造时间从 2004 年 4 月 6 日开始,将于 2007 年 12 月 31 日封顶,刚好迎接 2008 年北京奥 运会。” 首都机场三期的设计者福斯特是位完美主义者,他的建筑设计都是集体的结晶,由结构工 程师、设备工程师和造价顾问共同完成,而福斯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统帅。他的建筑事 务所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公司,已荣获了 280 多项奖励,赢得了 50 多次 国际设计竞赛,工程遍及全球。其代表性作包括:德国新议会大厦;大不列颠博物馆大厅; 汇丰银行香港和伦敦总部;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加里艺术中心;香港新机场等等。 但是,他在首都机场新候机楼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并且牢牢掌握着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和以往的航站楼千篇一律的灰白色调不同,这次的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在天花板的色彩上 大胆选择了红色和金色,两种颜色呈现出渐变的色调。很容易就让人想到了中国古老的紫 禁城。实际上,像这样强调自身设计与中国文化的紧密关系,正是福斯特在这次机场航站 楼的设计中特意打出的一张王牌。从外观上看,航站楼外部的屋顶同样是金黄色,四周则 由巨大的红色的柱子所支撑,从空中俯视,仿佛一条金色的巨龙。 在福斯特以往的设计中,他总喜欢在建筑中体现让人心动的曲线美感,即使是在一些加入 了严格职能要求的建筑里,我们依然可以轻易捕捉到福斯特用建筑表达美感的影子,比如 伦敦市政厅和赛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这一次,他在设计机场航站楼的时候,同样注重 了这点。虽然建筑必须要遵循一些严格的设计规律和工程逻辑,但是首都机场依然体现了 让人心动的曲线美感。 在他的设计中,三号航站楼整组建筑长 3 公里,宽 750 米,被一个“完整”的屋面统合在 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感的建筑体量。所有屋顶的基本结构都是三角形的钢架结构,给人一 种稳定的感觉。再由三角形生成六角形,由六角形生成了空间四面体,简单中体现着变化。 整个航站楼屋顶的立体造型从外表看,仿佛一只展翅的巨鸟或放飞的风筝。 然而,福斯特的设计,更吸引人的,除了它独特的外观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 合理、舒适、节能与便利。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对于机场这样的大型建筑的设计, 福斯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飞行,应当是一种升华的过程。而机场作为一个旅 行的必经场所,它必须有助于将航空旅行从一个烦恼的过程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让 人们感受到旅途的美好。因此,福斯特提出了一个理念,必须要让机场回归其该有的个性 本质。 在航站楼屋顶华美的钢铁架下面,福斯特设计了白色的白色铝合金格栅吊顶,所有的线条 同样呈现出南北走向,使整个屋顶显得通透,简洁,充满了曲线美。而且又方向感十足, 乘客在里面,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而这些线条,也使这个近一百万平米的超大体量的建筑, 又看上去轻盈而充满美感 然而,类似机场这样的大型建筑,如何保证室内充足明亮的光线,但同时又考虑到节省能 源,往往是个很大的难题。为此,福斯特的解决方式是,在航站楼的屋顶设计出了许多天 窗,天窗的朝向是东南方向,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早晨的阳光。而屋顶的弧度又使光柱层 叠交错,使旅客能够充分享受到自然光的趣味。这样的设计不仅大大节省了能源,同时, 也解决了机场的通风问题。 此外,和以往的机场建筑不同的是,福斯特将整个航站楼的外墙都设计成了玻璃幕墙,而 并非封闭的墙壁。无论乘客处于航站楼的哪一层,都可以清楚看到外面的景观。外面的光 线透过玻璃侧墙,洒进大厅,又使得整个航站楼的内部更加通透,明亮。 但是,这样的设计,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没有了天花板、悬挂顶棚和墙 壁,所有的那些水电线路、排水管道、照明装置将安放在哪里?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建筑内, 类似于这样的线路管道数目极其庞大,要隐藏它们,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福斯特考虑的结果是,将所有的设备管道都安装在支撑整个建筑结构的白色巨大钢管柱里 面,这样就可以大量节约空间,并且使建筑更加简洁美观。这一设计,在世界建筑史上, 也是很少有的尝试。所有支撑屋顶结构的钢管柱大多高几十米,重上百吨,并且呈现为梭 形,这本身在建造上就有很大难度,而且还要在里面安装多根水电管道,就更可谓难上加 难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奇迹诞生了,一根根巨大的梭型钢管柱拔地而起。而且,令人 惊讶的是,每根柱子里,都安设了 1 至 4 根设备管道,其中包括电管和排水管道。 福斯特认为,人们对一栋建筑物的要求,外表看起来要酷,但只有酷是不够的,它还要舒 适,除了环境要让人感觉舒适之外,人们还需要建筑能满足他们实际运用的需求。而这一 点体现在航站楼的设计中,就必须做到使整个机场的进出港功能流程要更加合理、迅捷, 便利。这也是机场设计中的一大难题,要驾驭复杂的流线设计综合设计和处置“交通、 货运、航班、”等系统工程。 为了方便旅客,航站楼尽可能减少楼层变化,提高服务标准,缩短步行距离和转机时间。 旅客进出港流程十分简捷,提高了机场运营管理的实用性。Y 形的平面布局,也具有紧凑 均衡的效果,旅客在中央区办完手续后到达各个候机区的距离是相近的。这样的设计,合 理实现了机场内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处理和疏通,使旅客能便捷、准确地找到自己的 位置,并感到安全与舒适。在登机桥的设计上,福斯特选择了双层登机桥的结构形式。这 样一来,一架登机桥可以同时停靠两架飞机,可以供进出港的乘客共用。 此外,无论是便捷的乘客自动步道,还是连接国内国际候机区域的捷运小火车,以及先进 的自动行李快速转运系统,都将给乘客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整个航站楼所有的设 计,都是围绕着旅行这样一个定义展开的。而这也正符合福斯特在机场设计中所追求的, 飞行应该当是一种升华。从乘客坐上交通工具抵达机场,到他们登上飞机,都充分体现了 设计的人性化。 2004 年 3 月 28 日,首都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一座面积近百万 平米的庞然大物拔地而起了。预计到 2008 年投入使用时,总体客运吞吐量将达年 6000 万 人次,年飞机起降 50 万架次,年货邮吞吐量 180 万吨。建成可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按照民 航战略规划,实现枢纽机场功能;二是满足北京奥运会的需要;三是塑造国门的崭新形象, 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型复合枢纽机场。 而这三年多以来,让设计师福斯特感到意外的,不仅仅是机场建造的速度,同时他也惊叹 于中国人的技术水平。正是有了来自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才最 终能够将福斯特所设计的装饰需求和实际运用需求完美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这一建筑 巨像。 最终建成的首都机场三期将呈现龙的形状。屋顶长 3.25 千米,宽 785 米,将是世界最大的 有盖建筑。人们将搭乘列车穿梭于其间,将有 175 部扶梯,173 部升降机和 437 部自动人行 道供乘客使用。到 2020 年,每年将有 5500 万人在此穿梭往来。 这是一个超现代化的世界性建筑,是规模和气质终极体现。“想象一下,你站在这个建筑 的一头,甚至看不到建筑的另一头。”英国希思罗机场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用了 50 年 的时间;但是,新国际机场发展到同等规模,只需要 5 年不到的时间。中国整个社会正在 用十足的能量发生着变化。 PTW 与水立方 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极具阳刚之气的鸟巢对面,坐落着一个蓝色方形建筑,远远看去,宛如 一块晶莹剔透的蓝色水晶。这就是中国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它的外立面没有 任何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由一种名叫 ETFE 的材料结构而成的 3065 个大小不一的蓝色气枕 组成,因此“水立方”也获得了包括著名的“威尼斯国际建筑主题奖”在内的多个世界奖 项。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把它与刚刚研发的隐性助听器、只有冰箱大小的迷你卫星相 提并论,认为它们是 2006 年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类发明。那么,这个令世界震惊的新型建筑 是怎样诞生的?它轻盈蓝色薄膜表面是否能抵抗自然界中最残酷的风霜雨雪的袭击呢?它 将成为 2008 年奥运会上亮丽的风景还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早在 2003 年 1 月,在北京市力争办成最出色奥运会的决心下,主要的奥运场馆就被期待成 为奥林匹克建筑群中的代表性作品。最先启动全球招标的场馆就是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 中心。当时中国的中建总公司对奥运工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对奥运工程同样感兴趣 的还有一群澳大利亚人。随后在澳大利亚使馆积极牵线搭桥下,中建总公司来到澳洲见到 了众多优秀建筑事务所。 如何在澳大利亚与 PTW 搭上线,最后如何确定 PTW 为合作方。 因为此前,PTW 事务所曾经先后为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设计过比赛场馆,其中得到一 致好评的“悉尼游泳中心”就是出自他们的设计。如果能于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事务所合 作,无疑会在在即将开始的“国家游泳馆”方案的残酷角逐中占得一些先机。经过几轮筹 商,澳大利亚 PTW 和 ARUP 与中国的中建总公司、中建国际设计顾问公司组成联合体参赛体。 中国设计师赵小均作为中方代表远赴西尼的 PTW 总部,刚下飞机的他带来了一个对于澳大 利亚人来说都是价值千斤的消息。当 PTW 接手国家游泳中心投标方案时,与游泳馆对应的 国家体育场方案已经确定,那就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 在之后的竞标中,水立方 ETFE 外膜受到的评委会严重的质疑,一些专家甚至觉得使用 ETFE 膜来建造这样的重要建筑有欠稳妥、过于随意这种软软的“塑料布”会不会不耐 久、起皱、破损?此时水立方的命运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 首先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北京在每年的 7、8 月份有时会出现冰雹天气,如果体量很大的冰 雹袭击“水立方”时,ETFE 外膜可以承受吗?在实验室他们测量了 ETEF 的最大抗压性。 赵小均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他用两个重量为 1 公斤的钢球,分别从 4 米 的空中自由落下。实验结果表明 ETFE 外膜没有任何损伤。连钢球都能承受的 ETFE 当然不 会惧怕冰雹。其次看上去有些像塑料布的 ETFE 外膜如何解决火灾这个危险问题的。水立方 的 ETFE 膜达到 B1、DIN4102 防火等级标准,它的燃点是 270 度,非常高,燃烧时也不会滴 落。且该膜质量很轻,每平方米只有 0.15-0.35 公斤。这种特点使其即使在由于烟、火引 起的膜融化情况下也具有相当的优势。 许多人认可晶莹剔透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北京目前所有在建的奥运体育场馆中较为 漂亮的一个,梦幻般的方形“水泡“效果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因为这个超凡 脱俗的设计方案在施工方面有些地方过于“超前“,中国的建设者们将要面临的很多难题都 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这在全世界来讲都没有可以参考的答案。 “水立方“造型新奇,如梦幻般的色彩超越了以往建筑带人得感官享受。但是 PTW 事务所的 方案只给一百多张设计图来噢告诉我们这个建筑是什么,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建筑该怎么 把它建造起来。 幕墙工程师垂斯特设计的“蜂巢”形状虽然解决了固定问题,但同时也生成庞大的钢结构 和膜结构。这样的结构也为之后的施工出了难题,原因就是不同位置的杆件和球体支点要 一一加工并编号。而且要在三维空间中寻找坐标,高空焊接,他们为此专门从全国几千名 焊工里挑选了 200 名。 要把一个个气泡堆积成为一面墙,关键是找到作为气泡边缘的钢梁的准确位置。工程师们 试了很多办法,包括 GPS 定位、激光定位、整体平移、分区域安装,可是工程进度总是超 呼想象的缓慢。 澳大利亚设计师给出焊接的标准是每天 7080 个焊点,即使这样水立方的施工时间还需 要 5 年时间。但是在施工初期这个标准对于我们的焊工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所有人都开 始为速度而担心。水立方工程总包执行经理侯本才,天天都在一线指导施工队按图纸工作, 缓慢的施工进度令他坐立不安。没想到他用几根火柴就解决了连 GPS 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四两拨千斤,难倒了一帮工程师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工程进度猛增到一天安装 100 多 个构件,照这个速度水立方工程还能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了封顶。由焊接工人在实践中创造 的这套工作方法也同工程师们的建筑理论一起,被写进多面体延性钢架结构施工管理技术 规程,为以后的工程建设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这个造价为 10 亿人民币的游泳馆设计使用年限是 100 年,但是北京奥运会只有短短 16 天。 历届奥运会之后主办国,都不得不面对“后奥运”难题。雅典投入 30 多亿欧元建设的 30 多个奥运场馆赢得了世界好评,但赛后,绝大多数场馆都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奥运场馆 每年要花掉政府 1 亿多欧元来进行养护。雅典市副市长曾公开表示,“雅典奥运会的债务 需要希腊未来几代人来偿还”。 因此“水立方”的未来早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有专家评估建成后的水立方每年的维护成本在四千万人民币左右。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平均 到每天就是 10 万元左右,那么水立方自身将如何消化这笔庞大的费用呢? 根据悉尼奥运会的经验,奥运会后游泳馆是所有奥运场馆里惟一做到收支平衡的。但主赛 厅并不是最最赢利的,反而是游泳馆的水上游乐项目最赚钱的,所以,奥运会之后的“水立 方“将变成一个世界上最奇妙的水上娱乐中心,在一个个深蓝色的水气泡中,游客将尽情享 受水给大家带来的最大乐趣。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上世纪 70 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在建筑界,一度被隔绝的西方建筑文化再 次被纳入了国人的视野。1979 年,香山饭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座由境外设计 师设计的建筑,设计者就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就是这位大师,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向境外设计师发出的设计委托。在中国皇家园林 的旧址中,兴建了一座园林式的现代化宾馆。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建筑,它的设计和建造, 甚至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节点。 这位曾经为巴黎卢浮宫设计了金字塔的大师,又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强烈关注与期待。他 将在苏州的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 85 岁的贝老,祖籍正是苏州,狮子林,原本就是他家的园林。他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 内涵,对故乡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同时,几十年来,贝老在世界各地也设计过诸多 风貌各异的博物馆建筑。对这一类的公共建筑,可谓得心应手。因此,请贝老来为苏州博 物馆做设计,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在如此微妙的地点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师,都将是一次严峻 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千夫所指。但对 85 岁高龄的贝聿铭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巨大 的挑战。同时也是他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种下的梦想。 一直以来,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走一条 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的路线。 事实上,早在 20 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在设计香山饭店时,他大量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尤其是江南一带传统民居的 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 饭店不以钢筋水泥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 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大小不同的 11 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 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 但是,和传统的园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 上面,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细密编织的遮阳顶棚,取得了类似竹帘的光影效果, 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当时的建筑界引发了轰动。 二十几年后,贝聿铭回到故乡,在自家园林的附近设计苏州博物馆,他自然而然又选 择了园林的建筑形式。这一次,他把传统和创新融合地更加大胆而巧妙。 考虑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不要粗重高大,而是要轻巧, 灵便,精致,这样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同意,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被称为 “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形态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的 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过去的园林相似的地方。但在反映园林文化的同时,但又并不 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2003 年 11 月 5 日,苏州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奠基,所有工作都按照计划启动。然而, 正在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时,一个难题首先摆在了人们的眼前。如何在这样一个毫无回旋 余地的寸金之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完好,又要保证周边道路的顺畅情况下围桩施工?如 果采用桩基方案,可能会影响到拙政园的围墙,轻者裂缝,严重时可能有倒塌之虞。为了 保护拙政园,设计人员与施工队通力合作,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的方式,压重抗 浮成功。并且做到了对拙政园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当博物馆的基础施工完成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多的 难题。尽管从外观上来看,园林式的苏州博物馆融合了苏州园林和文化的神韵,但这并不 意味着,在技术手段上,同样延续苏州的古老传统。对于贝老而言,他的设计始终是以不 断创新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话,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只是通过他设 计的作品内在的特征而表达出来的。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 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 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 设计”的理念。 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 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这些都完全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整个新馆的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 和墙体边饰,和白墙相搭配,清新简洁。 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 上更是无法超越。贝聿铭认为,传统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后人是无法超越的,为 此,他则选择了另辟蹊径。以和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为假山。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 现,远远望去就像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如果说,当年香山饭店的建成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它也为新时期我 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者的创作起到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作用。那么,苏州博物馆, 则使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使传统 与现实,东方古代文明和西方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协调相融。 对于贝老本人来说,创立一种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苏州博 物馆则是一个漂亮的结局,他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一个特殊的理想,为中国创造了一种 新的建筑语言。 SOM 与上海金茂大厦 个多世纪以来,som 一直是高层建筑的拥护者。据说世界上每五座摩天楼中,就会有一 座是 som 事务的工程师们所设计的。成功建造了芝加哥西尔斯和汉考克大厦等同时期诸多 著名办公建筑之后,SOM 获得了多项普立兹奖的殊荣。从此事务所在建筑界声名远播。 世纪之交,中国的城市建筑也陡然增高。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的门户城市和最重要 的经贸中心。而此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超高层建筑。 在芝加哥,建筑师们完成了金茂大厦外观和结构的设计。他们将“8”这样的特殊形式, 巧妙地运用到结构和建筑外观的设计上。 同时 som 的建筑师们也从中国古代宝塔中获得了灵感。金茂大厦的设计,借用了宝塔层 层叠叠的形式和向空中逐渐收缩的特征。大厦的外墙由层叠的不锈钢管组成。 1994 年 5 月 10 日,金茂大厦破土动工。上海陆地属长江三角洲和河口滨海相互沉积, 地表以下 40 米左右大部分为淤泥质粘土、等软土层,地表下 300 米左右才有岩石层。这对 超高层的金茂大厦而言,地下工程施工遇到国内罕见的技术难点。 正常情况下,所有的高层建筑都会随风摇曳,摩天楼越高耸修长,要摆情形越严重。通 常,大厦随风摆动的幅度是 3040 厘米,那么对于多风的上海,高达 88 层的金茂大厦, 是如何防摇摆和抵抗自然灾害的呢?1997 年,11 号台风登陆上海,建造中的金茂大厦再一 次面临考验。时任金茂大厦总工程师的范庆国,但是正在 60 层以上的施工现场。对于在软 土层上如何建造稳固地基,金茂的工程师们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方式。 在打造亚洲第一楼的过程中,几乎在施工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97 年,金茂大厦塔尖封顶,如何在 400 米高空安全地将塔尖吊装到准确位置又成为一个 工程难点。工程师们最早的方案是借鉴东方明珠的塔尖吊装经验,将电视塔的天线用整体 提升的办法,在金茂大厦 56 层的中庭楼板上将塔尖它拼装,包括玻璃幕墙和照明设施。再 用整体提升的办法把塔尖提升到位。但在实施过程中,工程师们发现这个方案对其他工程 施工影响比较大,成本也比较高。最后他们决定用双基抬吊的方案。双基抬吊的方案最终 获得成功,这一技术成为金茂大厦建造技术的一大特色。 1998 年 2 月 28 里,历时 4 年的金茂大厦工程全线竣工。建成后的金茂大厦是一座地下 三层、地上 88 层、群房六层,占地面积约 29 万平方米、总高度为 4205 米的超高建筑, 是上世纪中国最高的摩天楼。而它业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 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 1999 年 3 月,金茂大厦的开业,带给国内建筑业不小的震动,许多业内人士都自费住进 了金茂君悦酒店。上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还有许多棚户区,没有开始拆迁。而那时的高档 酒店,刚刚开始对公众开放。人们对于这座中国当时最高的摩天楼、价格最昂贵的崭新的 五星级酒店体验,怀有非同寻常的好奇与热情。 2001 年 9 月 11 日,当美国人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世贸中心,连续发生 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造成了 3000 多人丧生的惨剧。 当耸立入云的摩天楼,成为恐怖袭击目标,追求建筑高度,不再是建筑设计师的首要目 的,如何使高层建筑拥有完备的安全逃生系统,成为每一个建筑设计师最先考虑的因素。 1999 年落成的上海金茂大厦,就首先安装了广播指导逃生系统,指挥楼内人员安全疏散, 并指导救援人员到达准确事件现场。如果发生火情,每楼层的安全员会巡查各房间,督促 人员从消防楼梯撤离大楼,并在确认该楼人员全部疏散后离开现场。而金茂大厦高达 88 层, 顶层观光厅的人们,也仅需 10 分钟即能安全地从消防通道撤离。 作为上海的新地标,金茂大厦是中国人实现摩天梦的第一座里程碑。他所创造的纪录过 不了多久就会被打破。在广州,610 米的广州新电视塔已经投入建造;几年后,浦东新区 将耸立起世界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矶崎新与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 从迪斯尼公司的梦幻总部,到安迪沃霍尔的怪诞住宅,从“未来城市是废墟” 的激进宣言,到都灵奥运会的冰雕作品,他不仅是建筑师,还是雕塑家、艺术 家、思想家。他活跃于世界艺术舞台,引领着建筑界的全新潮流。 在 1982 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由于他的独具慧眼,使扎哈的方案从初 审淘汰的名单中起死回生,并一跃获得首奖,扎哈从此声名鹊起,改变日后的 发展道路。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的竞标选拔中,他作为评委,最初选择并肯定 了库哈斯的方案。 他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就是在 60 岁以后更加追求自由的建筑大 师矶崎新。在 2002 年上海双年展上,矶崎新直率地批评上海有建筑但没有艺术, 在造型设计方面,上海只是个胆小的巨人。他认为中国的现状是大家对曼哈顿 和拉斯维加斯非常钟爱,因为有这样的趣味,所以造成中国目前以固定的几种 模式建造城市,只有除去这些趣味,中国才有希望。 2004 年 10 月,矶崎新在上海陕西北路成立了他在国外的第 4 个工作室。这是 矶崎新在中国承接项目的小型工作站,管理着他在中国的十多个项目。目前已 经完工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由矶崎新设计的九间堂和十乐会所。 证大九间堂 50 多幢别墅的建造,会聚了矶崎新等多位顶尖东方设计大师,在浦 东中心区域,打造了一座蕴含江南古韵的现代中国式园林宅院,以隐喻和象征 主义手法,多角度诠释了梦中家园这一概念。 矶崎新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就开始了跨领域的交流,很早就开始的与摄影家、 音乐家、雕塑家、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的交往,他找到了建筑与视觉艺术、 表演艺术等等的结合点。他的跨领域活动也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中,这与日本 其他看重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 在 75 岁这年,矶崎新开始了一次震撼心灵的奇妙旅程西藏之旅,源于矶崎 新与戴志康的全新合作。2003 年,戴志康已经在上海浦东地区规划并建造了大 拇指广场、证大艺术馆以及多项别墅、住宅建筑,此时,他酝酿着要在下一个 项目的上寻求新的突破。戴志康拒绝了安德鲁等一批国际一流建筑师对这个计 划的建议,他找到了矶崎新。 矶崎新设计的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建筑整体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方部分 由立面被光的艺术围绕的、造型纯粹的立方体构成,下方部分则由表面蜿蜒曲 折的有机形体的“林”构成。简洁明快的立方体内是五星级酒店和创意办公中 心,对应了城市尺度;“林”内则主要为艺术馆及演艺娱乐设施,三维曲面的 委婉变化对应了人的视线和尺度;“林”间则是开放的城市文化广场,并结合 地下商业设置了下沉广场作为公众活动的聚集点。 在日本,矶崎新的作品尤其丰富。茨城县的水户艺术馆堪称其中的经典。这是 集剧场、音乐厅、现代美术馆和会议厅为一体的低层连续的建筑群。在日本的 注册建筑师试题中,水户艺术馆经常作为综合性文艺设施的范例出现。 1978 年矶琦新设计了一座叫“黑屋”的房间,里面设置了舞台,陈列了日本艺 术家四谷制作的许多木偶,并为这些木偶向三宅一生订做了衣服。也正是因为 那次展览,使三宅一生有机会登上了巴黎的舞台。那时他们并不出名,但现在 都已是日本巨匠级人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矶崎新凭借自己的经典作品水户艺术馆和筑波中心,稳 居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地位。如今,已经 76 岁的矶崎新,依然热衷参加艺术 界的活动,住在东京的日子里,拜访艺术界的朋友、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是他 主要的生活内容。 受身为艺术家的夫人影响,矶崎新的朋友大多也是艺术家。他自称是世界公民, 朋友满天下。从三宅一生、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埃里克克拉普顿,再到哲学 家德里达、福柯等,都是他的朋友。作为与安藤忠雄、黑川纪章齐名的日本建 筑大师,矶崎新像一个谜。自上世纪 60 年代起,他一直引领着世界建筑的先锋 潮流,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 就在上海的九间堂与十乐项目建成的同时,中国美术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 正在筹建新美术馆,美院邀请到了矶崎新。这个设计过程对矶崎新这位国际建 筑大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园于 2001 年 9 月落成,由清华大学建筑系著名教授吴良镛设 计,它以深灰色彩以及院落式的布局营造出沉稳的氛围闻名于世。新美术馆在 设计上最大的难度,在于美术馆这个单体建筑既要体现自己的气质,又要和吴 良镛先生的美院校园整体设计相协调。 中央美院美术馆将于 2008 年初对公众开放。而随着中央美院的迁入和其建设不 断完善,望京这个超大居住区变得越来越有艺术气质。 而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这是一个容纳着更多想像空间的庞大建筑,它 将在 2009 年末,回应人们诸多的提问。 扎哈与广州歌剧院 广州,作为中国华南最大中心城市,最早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自古以来, 广州以其开放、自由、包容的姿态公众于世在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百舸争流的 今天,广州如何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广州歌剧院被寄予了重任 广州歌剧院选址定于珠江新城这一文化汇聚点和中轴线的节点。基于歌剧院要 求具有独特的现代感,并要求成为广东的地方文化基地,设计方案如果只是忠 实地表现歌剧院的功能性和逻辑性,但外观和造型平淡中庸缺乏动感,此类方 案必会淘汰广州歌剧院方案设计的挑战是明确的。 2002 年 11 月底,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开始公示。来自国内外的 9 个设计方案 参与角逐。经过甄选,评审从九大方案中初定三大方案,分别是奥地利 Coop Himmel blau 事务所的“激情火焰”、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 和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贵妇面纱”。最终扎哈的“圆润双砾” 方案中标。 广州歌剧院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 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主体建筑造型自然、粗野,为灰黑色调的“双 砾”,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 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设计既融合了勒柯布西耶 的粗犷主义风格和后现代建筑的隐喻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 虽然扎哈把歌剧院比做两块宁静的石头,但极具动感的流线造型仍然可以让人 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女人。她在建筑界的顶峰与男人们 高谈阔论她出生于巴格达,阿拉伯血统刚劲热烈,童年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 背景在伦敦生活了 20 年的扎哈,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直到 2004 年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她获奖同时并 创下两个记录:该奖创立年以来唯一位获此殊荣获奖的女建筑师,获奖者中 最年轻的一位建筑师。建筑界的两位巨匠库哈斯、矶崎薪对扎哈产生过很大的 影响。 1977 年扎哈毕业获得 AA 授予的硕士学位,之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MA,在 那里她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个性使然,扎哈需要一个更自由的 空间施展,她选择离开 OMA。但实至今日,她仍与 OMA 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她 与与雷姆库哈斯仍是很要好的朋友。 1979 年扎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独立之后她的设计 中开始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那些炸烈开的碎片在城市上空横飞,带来 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扎哈的建筑语言逐渐鲜明和彰显出来。 作为一个建筑师,在最初的日子是非常困难的。扎哈在家里埋头苦干,提交设 计方案参与竞争。直到 1983 年,“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中,她获得一等奖, 标志着扎哈的崛起 。这次竞赛原本在初赛中已落选。因矶崎新的慧眼赏识,使 其方案起死回生,从出审淘汰中拣了回来,并在之后一跃获得首奖方案。矶崎 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虽然 “香港之峰俱乐部”最终只停留在方案阶段,但扎哈已经名声远扬,跻身于明 星建筑师行列。 扎哈的每次设计都会力创新,达到风格上的不拘一格。这次广州歌剧院的设计 更是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特立独行的建筑结构再次引起轰动。 广州歌剧院整个造型的外围护,用悬挑结构和连续墙代替以往盒子建筑的梁柱 结构,分不出哪根是梁,哪根是柱,都是倾斜的扭曲的,其最大的倾斜角度竟 达 30 度。传统的柱梁是以传递压力这种关系来完成稳固性。广州歌剧院的折面 很多,很难分出主和次的关系,梁和柱子的区分也变得不是很明显了。很多情 况下是要靠面与面之间的相互拉扯的作用来对结构整体进行作用. 广州歌剧院结构比鸟巢还要复杂.“大石头”外围护钢结构,共有个面, 个转角和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最大为 小石头共有个面,个转角,条棱线,网壳两个 平面夹角最小为,最大为。 悉尼歌剧院贝壳式的翘面,能够用数学上的数字规律来计算;鸟巢结构异常复 杂,但主受力结构层次分明;水立方泡泡表面看似无矩可寻,但每个面亦可复 制完成。然而广州歌剧院的塑性形体,无法用数学方式去描述。要将“圆润双 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就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广州 歌剧院结构比北京的 2008 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还要复杂.鸟巢起码有四 分之一节点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相同。建造使用的每一个钢 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 维定位。况且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工程师们只能摸 索着进行。 悉尼歌剧院是一流的建筑,但不是一流的剧院,法国巴士底大剧院是一流的剧 院,但不是一流的建筑。那么广州歌剧院如何成为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 者俱佳的优秀剧院? 广州歌剧院观众厅由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联袂设计, 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声学实验室的配合,使广州歌剧院成为一座一流的建 筑,也是一流的剧院。中国是世界上正兴建剧院最多的国家,但声学是由国际 声学大师设计的,目前仅有国家大剧院和广州歌剧院。广州歌剧院是由全球顶 级声学大师,迄今唯一活跃在声学界,并且是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 马歇尔设计。马歇尔对广州歌剧院非常重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