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 都 市 中 医 药 发 展 剖 析 与 启 示 前 言 依托悠久的中医文化和丰富的中药资源,成都中医事业和 中药产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绩,为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从中医事业方面来看,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 的轨道,成都中医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在“保增长、保民 生、保稳定”的工作部署下,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事业的 发展,使中医服务更加惠及城乡百姓,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 体化新格局中做出新贡献。 从中药产业方面来看,我市中药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 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在我市科技、投资、工业主管部门 及相关区(市)县的共同努力下,培育了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和 市场前景较好的新药产品,产业规模中西部领先,逐步成为我 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中药产业在经济总量、资金投 入、载体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中药产业规模与良 好的中医事业基础不匹配,同时受限于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特 点和政策缺陷等因素,自 2008 年以来医药产业整体增速有所减 缓,始终没有形成“气候”。 3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市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本报告 拟通过对近 10 多年来我市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 究,深入剖析发展规律和特点,总结发展问题和经验,为助推 我市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目 录 前 言 2 中医事业篇 .8 一、基本情况 .8 (一)中医服务体系 .8 (二)人才队伍 11 (三)中医药教育体系 12 (四)中医药文化建设 13 二、问题剖析 14 (一)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14 1、机构建设方面 .14 2、人才培养方面 .15 3、科学研究方面 .15 (二)投入不足,保障制度不健全 15 1、财政投入不足 .15 2、政策措施配套不完善 .16 3、纳入医保的服务项目少 .16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适应 17 (四)对中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中药产业链有待延伸 17 三、启示 18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18 (二)坚持中医继承与创新 20 (三)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20 (四)完善中医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21 中药产业篇 26 一、成都中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6 (一)产业发展现状 26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26 2、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27 3、优势产品种类较多 .28 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8 5、上下游配套体系逐步完善 .29 5 (二)存在的不足 30 1、产业发展增速趋缓 .30 2、产业规模有待提高 .30 3、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31 4、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32 二、成都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剖析 33 (一)中药产业特征层面剖析 33 1、产业发展平稳,缺乏爆发式增长 .33 2、产业效益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35 3、研发投入高,成长周期长 .36 4、产业转移不显著,倚重内生增长 .37 5、文化差异显著,贸易壁垒较高 .38 (二)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层面剖析 39 1、国内外产业环境变化应对迟缓,政策指导性不强 .39 2、川药文化品牌打造不力,产品市场认知度较低 .40 3、政策持续性较差,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42 4、政策性投入及引导力度不足,投融资环境较差 .43 5、资源载体整合力度不足,产业聚集度不高 .44 (三)中药企业层面剖析 45 1、企业经营思路总体保守,缺乏商业模式创新 .45 2、企业缺乏产品规划,市场变化应对不足 .47 3、企业发展专注度不够,多元化发展效果不理想 .48 (四)结论 49 三、启示 50 附件 54 1、发展历程与重大事件回顾 .54 2、政策、规划目录 .60 3、重点企业 .61 4、重点品种 .62 5、重大项目 .65 图 目 录 图 1 2012 年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医医疗机构数量统计(单位:个) .9 图 2 2012 年全国主要副省级城市人均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单位:个/万人) 9 图 3 2012 年全国主要副省级城市人均中医执业医师数量(单位:个/万人) 9 图 4 2007 年中医医院服务量比较 11 图 5 中医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结构比较(人) 12 图 6 2007 年政府财政补助卫生医疗机构分配情况 .16 图 7 2008 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占医保支付项目情况 .17 图 8 2006-2012 年成都中药产业增长情况 .27 图 9 2008-2011 年全国、四川、成都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度增速 30 图 10 2011 年国内部分城市中药产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31 图 11 2003 年至 2011 年中国中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33 图 12 2012 年国内部分城市中药产业占工业比重情况 .34 图 13 2012 年成都 7 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布图 .34 图 14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中药产业总产值比较(单位:亿元) 35 图 15 2012 年成都 7 大新兴产业利税率分布图 .36 图 16 2012 年成都新兴产业利税率增长比较 .36 图 17 医药产品商业化周期 .1 图 18 国家新药审批流程 .40 图 19 2007-2012 年成都中药产业投资增长情况 .44 图 20 各省份中药上市企业数量对比 46 图 21 围绕核心产品二次开发同系列多产品衍生式发展模式(云南白药) 48 图 22 地奥与云南白药营业收入对比 48 图 23 多头产品发展模式(地奥) .48 图 24 天士力发展产业领域 .49 图 25 迪康集团多领域扩张发展 .49 7 表 目 录 表 1 2011 年成都市医药利税前 10 企业名单 .28 表 2 2011 年部分城市中药龙头企业情况 .32 表 3 各类别主要药品市场份额 32 表 4 2012 年成都中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税前销售利润比较 .35 表 5 1997-2011 年制药巨头的研发费用 .37 表 6 成都医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情况比较 38 表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品数量(单位:个) 39 表 8 国内中药老字号品牌 .41 表 9 中国十大中药品牌 .42 表 10 主要城市中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 43 表 11 国内部分地区医药产业园基本情况 45 表 12 企业下属的子公司或分公司 46 表 13 企业品牌建设营销策略 47 中医事业篇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已经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医 疗保健服务体系。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料显示,2012 年成都 市有中医医疗机构 916 个,包括中医(专科)、中西医结合医 院、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以及民营的中医、中西医结合 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其中有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1 所、中医专科医院 1 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1 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8 家、二级乙等中医医院 5 家。拥有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龙头,层次、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学历教育 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以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为龙头的中医药 科研机构。 成都市中医药事业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水平、特 色专病专科、科研、农村中医药工作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十多年来发展较快,不仅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而且为 以后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医服务体系 成都市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和中 医专科医院,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 个、省级 31 个、市级 19 个。2012 年,成都市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位居全 9 国副省级城市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之首(如图 1 所示),人均中 医医疗机构数量(如图 2 所示)和人均中医执业医师数量(如 图 3 所示)分别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三位和第四位。 图 1 2012 年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医医疗机构数量统计(单位:个) 图 2 2012 年全国主要副省级城市人均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单位:个/万人) 图 3 2012 年全国主要副省级城市人均中医执业医师数量(单位:个/万人) 在中医骨科、中医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 中西医结合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项目在国际上处 于领先地位。成都市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 底病治疗中心”和以中医为主的四川省骨科医院;有中医名家创 办的中医骨伤医院和肛肠专科医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中医专科 医院。中医药在预防“非典”、治疗艾滋病及 5.12 汶川大地震 伤员救治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成都市还大力实施中医药“治 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了三甲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和 “四川省中医药治未病中心”的技术指导作用,举办了“中医 治未病师资培训班”,共计 200 多人次参加了省、市级骨干培 训。青羊区等(市)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共 建了“治未病中心”,积极探索“治未病”理念有效途径和模 式。 成都中医医疗机构医师人均诊疗量及床位使用率均高于综 合医院和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中医药在成都的深厚基 础和发展潜力。城乡居民医疗意向及原因调查显示,信任中医 是求诊中医的主要原因,了解中医药的占 81.42%,热爱中医药 文化的占 87.97%,服用过中药的人达 93.20%。多数人认为,中 医药疗效好,能治本,没有副作用。反映出群众对中医药的需 求,表明中医药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 11 图 4 2007 年中医医院服务量比较 十多年来,成都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步入全国先进 行列。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郫县已建成“全国中医农 村工作先进县”,双流县成为建设单位;双流县、金堂县、新 津县、龙泉驿区、邛崃市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温江区成为建设单位。青羊区创建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 生服务示范区”,该区的“新华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 全国推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列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单位”,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被列为“全国重点中 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单位和“全国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四 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和都江堰市中医医院被列为“四川省精品中 医医院”建设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 作示范单位”。 (二)人才队伍 2007 年成都市有中医药人员 6847 人(中医 5564 人、中药 1283 人),占各级医疗机构在职人员的 17.16%;有高级技术职 称人员 562 人,占 8.21%;中级技术职称人员 1574 人,占 23.0%。 具大专及以上学历的 3163 人,占 46.20%(如图 5 所示)。加 上部、省级单位的中医药人员,成都市的中医药人员在万人以 上,占四川省中医药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全市卫生技术人员 的八分之一。包括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 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在内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大幅 上升,接近 10%。与 2001 年比较,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分别增 加 5.6%和 13.40%,学位结构有所改善。中医药专业齐全,有学 术技术带头人和一定规模的专业队伍。 图 5 中医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结构比较(人) 全市有四川省名中医 122 名、成都市名中医 58 名;国家级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0 人、省级 8 人、 市级 54 人和一批以高级职称为主的学术技术继承人。成都已形 成以中医药专家、教授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结构较为合理的 人才梯队和层次。 (三)中医药教育体系 成都市的中医药学历教育主要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依托, 该校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护理、国防 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和管理等 12 个二级学院,开办 13 本、专科专业(专业方向)55 个,在校学生万余人,拥有教授 级专家 400 多名。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 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6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27 个,和四川大学及部分高等院校,形成 培养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中医药完整人才培养系统。 2000 年开通成都市“中医药继教网”,设置栏目 10 个。 2001 年开展计算机中医药远程教育,为边远山区的中医药人员 学习提供了方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面达 100%。成都市同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委托培训中医药及其他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和高层次人才。对 乡村医生开展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已有 800 多人参加学习, 占应培训人员的 49.3%。采用传统师带徒的办法培养中青年中 医,市属医疗机构已安排全国三批、省级两批、市级两批,共 82 名老师、94 名学生跟师学习。 成都中医药大学与美国、葡萄牙、德国、日本、以色列、 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 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方 剂学博士。十年来,招收培养了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历学生 200 余名,其中硕、博士研究生 90 余人。 (四)中医药文化建设 卫生(中医)管理部门和中医药机构采用多种形式,向国 内外宣传介绍中医药传统文化。2001 年,市卫生局、市中医管 理局举办“中医药知识竞赛”电视直播晚会,在国内引起反响。 2002 年以来,多次参加中医药国际博览会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 会,举办大型中医药展览,开展名中医义诊咨询活动。2004 年 在中医药国际博览会上,70 多名省、市名中医参加“与名医面 对面”活动,义诊咨询 1600 多人,在展会引起轰动。2005 年, 成都市应邀赴奥地利林茨市布展,吸引了德国、瑞士等国的人 员前来参观,展出持续了半年时间。 广大中医药人员积极参加“科普月”、“卫生下乡”活动, 深入农村、街道、厂矿为群众送医送药,宣传普及中医防病知 识和养生保健方法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中医药知识,宣传中医的 “仁术”思想。在抗震救灾期间,不少名中医深入灾区,为受 灾群众防病治病,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 人文特征。 二、问题剖析 成都市中医事业十多年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进步显著, 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与西医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拉大, 在医疗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 表现在: (一)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1、机构建设方面 成都市虽然有众多中医专科医院和特色科室,但没有市级 中医医院,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全国的中心 15 城市,缺少了全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和基地。在一 些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部分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不突 出,因多种原因削减了中医特色医疗项目,中医治疗手段的综 合合理使用不够。2007 年,医院中药收入只有西药收入的 48.13%。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和优势病种的治疗,尚未形 成强势,吸引力不够,服务面还不大。 2、人才培养方面 对中医院校学生和中青年中医人员的中医基本功培训不够, 中医临床技能培训不到位。一批名老中医辞世后,中医队伍后 继乏人的情况更加突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技术已经失传或面临 失传。在农村县以下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无专业学历、没 有技术职称、年龄偏大的情况比较突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 中医人员、获得各级名中医称号的专家,以及优良的中医医疗 基础设施绝大部分集中在市以上大型医院,县级医院人数很少,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没有,医疗服务水平差别 巨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3、科学研究方面 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方法体系和相应标 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过分追求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高新指标, 或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脱节,或中医研究与中医理论脱节等现 象。 (二)投入不足,保障制度不健全 1、财政投入不足 2007 年,各级政府对各类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 132293 万 元,中医医院获得补助 7567 万元,仅占补助的 5.92%(如图 6 所示)。中医医院医的医疗收支结余为-12.96,药品收支结 余为 1.78,资产负债率达 21.79%(综合医院为 21.06%)。 中医医院整体实力较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少创新,服务 能力有限,收支结构不够合理,缺少发展后劲。 图 6 2007 年政府财政补助卫生医疗机构分配情况 2、政策措施配套不完善 现有中医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体现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管 理特点,不适应中医发展。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对中医 实行政策倾斜,但并没有具体措施,难以落实。一些针灸、骨 科、推拿、按摩和中医特殊疗法未列入中医治疗项目或被列为 自费项目,使用受限。 3、纳入医保的服务项目少 17 2008 年 12 月成都公布的医保支付服务价格项目共 4165 项, 其中中医占 124 项,仅为 2.98%(如图 7 所示)。由于中医服 务纳入价格项目少、收费偏低、医保支付项目少等原因,中医 服务的项目日渐减少,服务范围越来越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针灸治疗的病症有 43 种,而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落枕、扭伤、 面瘫、腰腿痛等 10 余种,不少特殊的针法及技术面临失传。中 药医院制剂利润很低,规定的加成率仅为 5%。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对 中西医治疗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作了同样规定,没有体现对中医服务的政策倾斜。 图 7 2008 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占医保支付项目情况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适应 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在蓉的中医药机构条块分割,尚未形 成发展的合力,加之运行机制不同,各行其是,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中医药资源的浪费。中医、中药管理体制分离,使中医和 中药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影响了中医事业和中药产 业的协调发展。中药产业由多个部门共管,种植、加工、科研、 商贸等环节各有所属,没有产业推进的牵头部门,尚未形成统 筹规划、综合协调的推进合力。 (四)对中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中药产业链有待延伸 由于宣传、普及程度不够等原因,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和 认识还没有达到科学认知的程度,加之对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理 解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使部分人群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减弱。 中医药对相关产业的参与广度、深度不够,成都在产业链的延 伸方面有一些推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如在文化、旅游、食 品、日用品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以供开发。 三、启示 扶持和促进成都市中医事业发展,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振兴和繁荣全市中医事业的必然选择。为 将全市中医事业推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努力开创成都中医药事 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启示: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1、继续大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预防 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 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要加快建立“治未 病”服务提供体系。“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应由医院设立的 “治未病”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 和中医预防保健机构为主要结点组成。要按照工程目标,切实 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提供体系。还要加快推进“治未 病”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治未病”服务人才队伍,探索 19 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总结完善“治未病”工作运 行机制的实现形式。 2、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 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民营医疗机构设立中医 科。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 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 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 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 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3、建议建立市级中医医院,建设规模适度,设施设备先进, 服务功能完善,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专病)优势明显,疗效 水平较高,服务质量优良,运行机制良好,费用控制严格,创 新能力较强,可稳步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医医院,达到适应群 众需求,成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中医临床科研、中医药 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心。 4、提升中医重点专科(专病)档次。呼吸内科、心血管内 科、眼科、中风、肛肠病、重症急性胰腺炎、运动创伤、肾病、 小儿脑瘫、中医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亚健康建设成国家级重 点专科(专病)。建立健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肛 肠、骨伤、中医儿科、针灸推拿、小儿脑瘫等中医、中西医结 合专科(专病)协作机制体,全面促进中医医疗水平提高。要 在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建设标准和要求 建设省、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 (二)坚持中医继承与创新 1、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 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 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 术创新规律。依托中医药机构设立“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 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 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2、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开展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研究,丰 富诊疗技术,增加诊疗手段。积极开展恶性肿瘤、艾滋病、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争取有新突破。 增强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 防控水平。 3、建立“成都市名老中医验方库”、“成都市历代名医数 据库”、“成都市历代中医药著作库”和“成都市创制的中药 新药库”,促进中医名方变为名药。 (三)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1、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 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 21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 件。 2、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 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在成都 电视台、成都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辟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栏 目。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 关心、支持中医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特色园区。 以青羊宫、青城山、龙池森林公园、鹤鸣山、植物园为基础, 策划和建设中国文化、旅游、养生、保健、康复联动的中医药 特色园区,将中药材种植与观赏、名医坐堂诊病、中成药展览、 中医传统文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融为一体,打造集中国文化、 中医药特色、健康保健为一体的旅游区 3-5 个。既给市民提供 休闲娱乐场所,又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树立具有成都特色的 中医药文化品牌。建立 “成都中医药博物馆”,作为青少年传 统文化教育基地。 4、积极参与传统医药的国际交流活动。扶持有条件的中医 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完善相关政策,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 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 促进国际传播。 (四)完善中医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中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 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成都市中医药 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成立“成都市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工 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发展中医药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加强 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 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各级政府 的年度目标管理体系,制定每年目标分解计划、任务和考核指 标,并负责定期进行考核,市政府目标办督办。各区(市)县 也要建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 中的重大问题。 2、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 投入,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 比例,并设立中医、中药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展中 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成都市中药制剂中心(室)建设、 中医药人才培养及企业研发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设备。二是各 级政府设立的中医医院(含新建和扩建)的公益事业用地,依 照土地法和四川省土地管理条例的规定,经有权审批 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三是落实政府对公立 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 23 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探索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经费补 偿机制,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参照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做法,政府举 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 全额拨款补偿,有关部门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年度考核监督, 确保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四是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 医药事业。五是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 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中医技术操作性服务(如针灸、 推拿、按摩等)实行按医生技术职称分级定价。 3、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 和使用。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 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 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 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增加纳入报 销范围的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品种,降低住院中医药服务基 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线,提高住院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将医 疗机构中药制剂、门诊煎药费、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中药饮 片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门诊中医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4、建立可持续的中医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以中医重点 学科、特色专科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开发机制,制定优惠政策, 培养和引进中医顶级人才,选拔和奖励各类中医技术创新和杰 出人才。完善成都市名中医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完 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探索不同层次、 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 接的政策,师承人员取得出师证书后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 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医卫生人才 向农村及社区倾斜配置的优惠机制。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 人员定期到市县两级中医医疗机构进修的学习制度。每年定期 组织社区、乡村中医医生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疗技术培训, 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 师带徒培训,学习期间的工资、奖金等福利与在岗人员同等待 遇。吸引和鼓励中医卫生人才到社区、到边远乡镇工作。三是 建立中医专家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工作制度,允许名中 医和中医专家到注册地点以外的社区、农村医疗机构行医。严 格实行医师晋升前到县级医院和(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规定,其中到乡镇卫生院的时间不少 于 3 个月。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卫生专业技术员到县及县以下卫 生单位工作,派出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5、加强中医行业管理。按照中医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 逐步建立协调统一的中医服务管理体制,实行区域统一规划、 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组织属地范围内的各级各类中医机构, 25 开展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齐 心协力促发展。推进中医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 各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应增加中医执法人员,严格中医执法监 督。逐步将成都市区涉及使用中医内容的服务行业纳入行业监 管。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广告 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中医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 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成立成都市中医专家委员会,研究传 统中医、中西医结合、现代中医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医发展的 规章、政策、体制、机制问题;分析中医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政策性意见。 中药产业篇 一、成都中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成都中药产业起步较早,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药 产业取得显著发展,创新资源快速聚集,产业规模和企业发展 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部分领域已 形成比较优势,为推动中药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成都中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2012 年我市 中药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达到 40%,产 业规模和总量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2012 年中药产业实现工业 总产值约 102.47 亿元,达到 2001 年 40 亿元的 2.5 倍以上;工 业增加值由 2001 年的 14 亿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33.88 亿元;主 营业务收入由 2001 年的 35 亿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92.61 亿元, 增长近 2 倍(如图 8 所示);2012 年利税达到 17.19 亿元。同 时中成药产量也由 2001 年的 1.52 万吨增长到 2011 年的 2.78 万吨,增长近 2 倍。 27 图 8 2006-2012 年成都中药产业增长情况 2、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我市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共计 114 家,占全市规上生物 医药企业总数量的 62%。全市有 142 户(含规模以下)中成药 生产企业(车间)通过 GMP 认证,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生产设备。 拥有一批优势名药、独家产品和专利产品,以及近 90 个国家中 药保护品种,培育出了一批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成药 优势品牌。涌现出以成都地奥集团、恩威集团、康弘集团、华 神集团、中汇制药、新荷花药业、绿色药业、协力制药、仙牌 灵芝集团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明星企业。2011 年,我市中 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值达到 10.33 亿元,占生物医药产 业利润总值的 34.8%,税收贡献较大。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 公司、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等中药 重点企业进入全市生物医药利税前 10 名(见表 1)。 表 1 2011 年成都市医药利税前 10 企业名单 序号 单位详细名称 领 域 1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中药 2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化学药 3 四川奥邦药业有限公司 化学药 4 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 中药 5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化学药 6 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物制品 7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生物制品 8 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 9 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 中药 10 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 化学药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3、优势产品种类较多 2011 年我市医药销售过亿元的单个品种达到 22 个,其中 中药领域有 9 个,比例达到 41。在销售过 5 亿元的 4 个单品 种中,中药领域产品就有 2 个,比例达到 50,分别是地奥心 血康胶囊和洁尔阴洗液。在中药销售亿元以上品种中,有 6 个 为中药保护品种,分别为洁尔阴洗液、糖脉康颗粒、松龄血脉 康颗粒、一清胶囊、参脉注射液、黄芪颗粒。除此之外,我市 还拥有三七通舒胶囊、康复新液、桑姜感冒胶囊、中汇糖脉康、 渴络欣胶囊、当飞利肝宁胶囊、参术胶囊、参附注射液、八珍 颗粒、五龙颗粒、鼻渊舒口服液、清脑复神液、小儿解表止咳 口服液、小儿定风丸、五味麝香丸、独一味、川贝雪梨膏、夏 枯草膏、益母草制剂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 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汇集了四川省 80%以上的中药研发资源,创新实力位 居中西部前列,形成了以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 29 中医药科学院、中科院生物所等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家级 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从整体来看,我市现代中药技 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形成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 验、工业化生产等全过程的研发体系,生物医药科技人才济济, 科研成果大幅度增加。2011 年我市在研中药品种共计 95 个, 其中企业拥有 74 个,科研院所承担 21 个,中药新药研发呈现 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5、上下游配套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在资源种植的上游环节、专业技术服务的中游环节和 商贸流通的下游环节在中西部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配套条件, 中药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完善。 在中药材种植环节,我市是全国最大的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2011 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 45 万亩,中草药材种类达 2000 多种,其中主要品种川芎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90%左右。除 川芎种植 GAP 基地外,我市建有 30 多种川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 种植基地,品种主要为川芎、姜黄、郁金、黄柏、厚朴、杜仲 等。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等专业技术服务环节,我市 拥有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等 3 个国家 GLP 中心和四川 大学华西医院等 5 个国家 GCP 基地。良好的临床病种资源和专 业的机构与载体为发展中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成都作为我国首批药品出口基地,是西部地区药品和中药 材的重要集散地,同时也是西部医药的对外交流中心。荷花池 中药材市场是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已成为西部中药 材的销售中心和全国中药制药企业的原料采购中心,年药材交 易额 100 亿元以上,并与多家单位合作,制定了国内唯一的中 药材价格指数。五块石药品配送中心是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 送中心,形成辐射全川、地方配送网络健全的医药物流格局。 (二)存在的不足 1、产业发展增速趋缓 从产业发展速度上看,2007 年以来,全国、全省中药产业 保持快速增长,但成都中药产业整体增速相对偏慢。和全国中 药产业增速相比,除 2008、2011 年以外,成都中药产业工业总 产值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全省中药产业增速相比, 近四年来增速始终低于全省水平,2011 年有所回升,仍略低于 全省增速(如图 9 所示)。 图 9 2008-2011 年全国、四川、成都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度增速 2、产业规模有待提高 31 从产值规模上看,尽管成都凭借着丰富的中药资源、良好 的产业基础以及突出的研发优势,其产业规模在中西部地区处 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内环渤海、长三角等优势产业带重点城市 相比规模偏小,差距明显。北京依托同仁堂等龙头企业,中药 产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 2011 年我市中药产业总产值仅相 当于北京的 62%;天津依托天士力、中新药业,不断拓展产业 链条,2011 年中药产业总产值接近 140 亿元,达到成都的 1.4 倍;石家庄依托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等龙头企业,重视中药产 业发展,2011 年中药产业总产值突破 130 亿元,产业规模优势 显著(如图 10 所示)。 图 10 2011 年国内部分城市中药产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成都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3、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从企业规模上看,成都中药企业平均规模偏小,2011 年规 上企业户均产值仅为 1 亿元左右,远低于全国 2.5 亿元/户的平 均规模。大企业、大集团偏少,缺乏带动能力强、在全国范围 内有突出地位的龙头企业,即使与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相比也 不具有优势,2011 年仅地奥、康弘进入全国中药工业五十强 (见表 2)。2012 年,地奥甚至已跌出全国医药工业前百强。 表 2 2011 年部分城市中药龙头企业情况 城市 企业 排名 企业 排名 企业 排名 南昌 济民可信 7 江中制药 17 仁和制药 18 上海 上海药材 24 凯宝药业 40 和黄制药 44 昆明 云南白药 6 滇虹制药 43 武汉 健民药业 23 马应龙 28 成都 地奥制药 25 康弘药业 38 贵阳 贵州益佰 36 贵州百灵 37 天津 天士力 1 中新制药 4 石家庄 神威药业 5 以岭药业 10 北京 同仁堂 2 西安 步长制药 3 广州 广药集团 8 4、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从产品结构看,我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中药品种较少, 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全市现有亿元以上中药品种一共 9 个, 其中地奥心血康、洁尔阴洗液等产品已上市多年,缺乏后续创 新品种的强势支撑,与北京(2012 年亿元中药品种超过 20 个) 相比差距明显。 针对市场规模最大的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肿瘤疾病用药、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和消化系统疾病用药,从全国重点城市医院 统计用药前 30 位的品牌来看,除了康弘的一清胶囊进入呼吸系 统疾病前十位之外,其他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排位靠后,与 排名前三位的产品差距进一步加大(见表 3)。 表 3 各类别主要药品市场份额 类别 市场 药品及企业名称 市场份额(%) 33 排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3 心元胶囊(四川吉泰安药业) 0.47 0.45 0.55 0.74 1.07 27 松龄血脉康胶囊(成都康弘) 1.13 0.9 0.83 0.87 0.96心脑血管疾病用药 28 三七通舒胶囊(成都华神) 0.5 0.76 0.9 0.97 0.95 23 地榆升白片(地奥天府药业) 0.59 0.64 0.64 0.74 0.88 25 小金胶囊(四川天基生物) 0.23 0.38 0.51 0.55 0.8肿瘤疾病 用药 28 小金丸(成都永康) 1.22 1.05 1.02 0.8 0.77 呼吸系统 疾病用药 10 一清胶囊(成都康弘) 2.47 2.04 1.79 1.66 1.4 16 糖脉康颗粒(成都中汇) 1.98 1.45 1.29 1.2 1.21消化系统 疾病用药 22 胆舒胶囊(四川济生堂) 1.21 1.14 1.06 1.03 1 二、成都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剖析 (一)中药产业特征层面剖析 作为医药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典型的资金、 技术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 特点。同时,由于其提供产品的特殊性,在技术开发、市场竞 争、产品市场、成长过程方面具有明显的自有特征: 1、产业发展平稳,缺乏爆发式增长 中药产业既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具有多产业广泛联系性,也 不同于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快速灵活的创 新路径,其产品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市场需求 具有刚性的特征,受外部经济影响相对其他产业较小,但其在 区域经济总量占比普遍偏低。 图 11 2003 年至 2011 年中国中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受制于市场需求,中药产业无法像电 子信息产业那样爆发式增长,因此其产业规模比较有限(如图 11 所示)。从产业规模看,国内领先城市的中药产业占工业比 重都不高,整体而言,成都中药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最高, 达到 1.2%(如图 12 所示)。 图 12 2012 年国内部分城市中药产业占工业比重情况 尽管成都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 但与电子信息、汽车和食品产业相比,其在工业产业体系中比 重相对较低。2012 年中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比重仅 为 5%(如图 13 所示)。 35 图 13 2012 年成都 7 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布图 与成都的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相比,成都中药无论是在 产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 14 所示)。 2001 年到 2011 年的十年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迅 速,年均增长达到 30%,产业总量增长 10 倍以上;而成都中药 产业本身产业体量小,产业增长又较为缓慢,产业总量已远远 落后于电子信息产业。 图 14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中药产业总产值比较(单位:亿元) 2、产业效益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医药产品具有刚性需求、产品生命周期长、受经济波动影 响小等特点,医药产品的回报周期也远长于其他行业。成都中 药产业虽然总体规模不大,但效益显著、增长稳定,以 2012 年 成都新兴产业利税情况为例,虽然中药产业的利税总额不足电 子信息产业的十分之一,但利税率却高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达 到了 18.6%(见表 4),位居第一,产业盈利能力最强。从 2010 年到 2012 年三年,中药产业利税年增长率保持在 10%以上, 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如图 15、16 所示)。 表 4 2012 年成都中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税前销售利润比较 产业 利税(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利润率(%) 中药 17.19 92.61 18.6 电子信息 191.65 1511.06 12.7 图 15 2012 年成都 7 大新兴产业利税率分布图 图 16 2012 年成都新兴产业利税率增长比较 3、研发投入高,成长周期长 37 医药产品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受到国家政 策法规的严格监管,本行业的最大特点便是研发投入十分巨大, 新药筛选和临床试验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从开发到商品化完成 一般在 10 年左右,尤其是中药成分和作用机理复杂,开发难度 更大。药品从研发、审批到上市等各个环节无法跨越,成长周 期漫长(如图 17 及表 5 所示)。 表 5 1997-2011 年制药巨头的研发费用 公司 批准新药数量 (1997- 2011) 平均每个新药花费 (亿美元) 总研发费用(亿美元) (1997-2011) 阿斯利康 5 118 590 葛兰素史克 10 82 817 赛诺菲 8 79 633 罗氏 11 78 858 辉瑞 14 77 1082 强生 15 59 883 礼来 11 46 503 雅培 8 45 360 默克 16 42 674 百时美施贵宝 11 42 457 诺华 21 40 836 安进 9 37 332 4、产业转移不显著,倚重内生增长 中药产业主要依赖科技创新资源和配套服务,受土地空间、 物流条件限制较少,因此基于降低成本动机驱动的产业转移趋 势并不明显,发达国家或地区凭借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创 图 17 医药产品商业化周期 新能力主导国际分工格局,仅在原料药制造和临床试验环节有 较为明显的转移趋势。与电子信息、汽车等着重依赖外生增长 的产业相比,中药产业更为偏重内生增长。从我市中药产业十 年发展的历程来看,同期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均依托引 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聚集发展,而中药产业主要通过本 地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发展(见表 6)。 表 6 成都医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情况比较 医药企业 领域 发展方式 电子信息 企业 领域 发展方式 成都地奥 中药 本地培育 富士康 终端制造 外地引进 科伦药业 化学药 本地培育 英特尔 芯片 外地引进 四川奥邦药业 化学药 本地培育 纬创 终端制造 外地引进 四川光大制药 中药 本地培育 京东方 面板制造 外地引进 成都康弘药业 中药 本地培育 深天马 面板制造 外地引进 成都蓉生药业 生物制品 本地培育 康宁 玻璃 外地引进 成都生物制品 研究所 生物制品 本地培育 安捷伦 IC 产品 外地引进 四川远大蜀阳 生物制品 本地培育 四川汇源 光通信 本地培育 成都恩威制药 中药 本地培育 迈普 IC 产品 本地培育 扬子江四川海蓉 化学药 外地引进 国腾 IC 产品 本地培育 5、文化差异显著,贸易壁垒较高 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小,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大, 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与贸易壁垒。文化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工厂供电》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固定总价合同规范要求
- 国药器械销售合同
- 合同保证金遗失声明
- 合同法第三章42条
- 2024年兴安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板
- 2024融资合同股权股份转让协议
- 2024工伤劳动合同范文
- 2024小区绿化工程合同
- 英语阅读记录卡-20210813175455
- 《新媒体导论》(第二版)课件全套 -第1-9章 理解新媒体:多重属性的复合-新媒体文化:流动的亚文化
- 工程变更申请单(ECR)
- 高考理解性默备考指导(基本题型+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应对策略)
- 重大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大单元教学解读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电梯安装危险源与危险评价表
- 凯里市舟溪镇3.19较大爆炸事故
- 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方案
- 结构加固施工方案说明范本
- 爱心助学基金会章程样本
-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