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_第1页
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_第2页
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_第3页
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_第4页
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 【摘 要】以大峪隧道洞口段滑 坡为研究对象,分析成因,结合现场调 查及地勘资料验算滑坡体的稳定性,并 对边坡支护方案和接长明洞两种处治方 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 案均能保证边坡稳定,但接长明洞的方 案施工难度相对较小,施工以及后期运 营更为安全;同时也为隧道洞口滑坡治 理提供了工程的参考性,具有实际的指 导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12949119.htm 【关键词】隧道洞口;滑坡;明 洞 引言 由于工程地|及施工等因素的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响,边坡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 地质灾害。其中,隧道洞口段多处于侵 蚀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的坡面上,因 而隧道洞口滑坡是极其常见。滑坡事故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发生在隧 道洞口段,若不能及时的处治,将对隧 道衬砌结构及高速公路的运营带来极大 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在隧道边坡稳 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 限元数值模拟法。但由于岩土体的复杂 性,特殊地质条件下岩石的变形机理仍 未清楚,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发展阶段等 仍未十分明了。在滑坡灾害治理方面, 通常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整治” 的方针。 广泛采用的滑坡治理方法主要有支挡、 截排水、锚固、减压和反压工程等。 本文针对大峪隧道隧道洞口段的 滑坡问题,分析成因,结合现场调查及 地勘资料验算滑坡体的稳定性,提出边 坡支护和接长隧道明洞两种方案,并进 行对比分析。 1 .工程概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河南省焦桐高速公路登封至汝州 段大峪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小 间距隧道(中夹岩约 10m) ,左线 L3K27+045 L3K27+209(164m) ,右 线 K27+047K27+210 (163m) 。隧道 穿越强中风化灰岩,表层覆盖薄层含 碎石,基岩开挖后,存在顺向滑塌现象; 岩石层间结合差。 2014 年 7 月,大峪隧道进口段路 基开挖至设计高程时该段右侧顺倾边坡 产生变形,山坡中上部出现宽度不一的 拉裂缝,局部出现垮塌;停止路基挖方 施工后,坡体前缘未出现明显位移;后 因连降降雨,坡顶出现多条拉裂缝,处 裂缝最大宽度达 0.2m。在此种情况下, 判定山体滑坡的形成机制,采取快速有 效滑坡治理方案,控制滑坡的继续发展 显得尤为迫切,具体现场情况见图 1 2。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该区域为构造剥蚀浅切割中低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地貌,属于中低山地貌沟谷和斜坡地貌, 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基本在 470482 米之间,相对高差 20m。地表 植物主要是乔木林和少量灌木丛。 2.2 地层岩性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调资料, 区内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漂石层和钙质胶 结层,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在表层, 厚度不大,下伏基岩为寒武系页岩与灰 岩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具体描述如下: 第四系残坡积层: 漂石(Q4):杂色,密实,稍湿, 主要成分以砂岩为主,呈次棱角状,岩 芯呈块状,般块径 60130mm,最大 块径 200mm 占约 55%,少量粉黏充填。 钙质胶结(Q4):灰白色,岩芯 呈碎块状,呈不规则状,一般块径 540mm,最大块径 80mm,少量粉砂 充填,其中 23.2m 处夹少量片麻岩碎 块。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寒武系 灰岩:浅青灰色,强风化-中风 化,隐晶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 分以方解石为主,岩质强度中。受多次 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强风化岩体节理裂 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层岩体相 对强风化层完整,裂隙较发育,工程性 质较好。 页岩:暗紫红色,强风化-中风 化,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 隙发育,岩质较软,主要成分以泥质为 主,含石英,长石。受多次地质构造运 动影响,强风化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 体较破碎。中风化层岩体相对强风化层 完整,裂隙较发育,工程性质较好。 3 .滑坡成因分析 大峪隧道洞口由最初的边坡局部 垮塌至最后的的浅层滑坡发展很快,以 及对裂缝和滑坡体的专项补充勘察,判 定此次洞口滑坡由地质地形及施工等多 方面因素引起,滑坡体成因如下: 根据地形地物调查及地质调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归纳出大峪隧道洞口滑坡特征如下: (1)施工坡率与设计不符 临近隧道洞口处存在断层造成地 质突变,但 L3K26+860 L3K27+045 段 挖方路基现场施工坡率与设计坡率不符, 现场按照临近灰岩地质的坡率进行施工; (2)支护不及时 施工过程中未将防护由上到下逐 步进行,未边开挖边防护;现场一次开 挖到位后,将裸露边坡长时间暴露。 (3)偏压顺倾严重 路线穿越区域偏压严重,右高左 低,路堑段开挖打破原有的受力平衡; 坡面顺倾斜,与路线垂直,倾角约 30; 沿着顺倾的土石交界面形成了潜在的不 稳定滑动面。 (4)地表水的下渗 干湿交替及施工开挖引起的地表 浅层横向裂缝,加速地表水入渗并在上 部浅层岩土层界面形成滞水层,抗剪强 度降低,加速变形;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4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地质钻孔揭露情况,推测出 潜在滑动面如图 7 所示。运用理正分析 软件定量验证在自然工况和削坡卸载后 的稳定性系数,对洞口边坡稳定性进行 了定量评价。 (1)目前滑移面位于坡面中上 部,属于浅层滑坡; (2)根据滑动面处土体的室内 试验,确定滑面处土体参数, c=17Kpa、=9.6; (3)经验算,当时状态下滑坡 体安全系数 K=1.02,边坡处于蠕动变形 阶段; (4)目前坡面处于不稳定状态, 若不及时处治,将牵引更大范围的破坏。 5.滑坡处置方案 5.1 方案选择 根据大峪隧道洞口滑坡体断面临 界状态,需采取快速有效方案稳固山体, 控制住滑坡体的变形趋势。采用砂浆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黏土对坡体上的裂缝进行回填夯实,防 止地表水渗入,然后在滑坡后缘设置截 水沟,防止降雨渗入坡体;最后通过处 治对该滑坡进行处治。 5.2 边坡 支护方案 根据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不稳定 的顺倾结构面及边坡不稳定程度及范围, 对边坡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安全性进行 技术经济论证。 首先,按照地勘部门提供的地质 资料对边坡进行了路堑边坡设计,如表 1 所示。为了降低坡高,第一级边坡高 度设计为 6m,同r 增设挡土墙;为了 使安全系数达到 1.3,在第二级以及第 三级边坡加设锚索框架梁,进行防护, 见表 1。 但是由于实际进行放坡设计时, 边坡高度增加较快并且过高危险系数较 大,况且部分段落坡顶无法收顶,局部 边坡达到 70m;另外,在后期运营过程 中,受外部影响较大,仍然存在局部坍 塌导致滑坡的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应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慎重考虑。 5.3 隧道出口接长明洞方案 进过详细的研究论证比较,考虑 采用隧道接长明洞及洞顶填土反压滑坡 前缘,达到根治滑坡的目的。 5.3.1 处治方案。 (1)根据现场计算及现场监测, 现有滑坡土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明洞 施工期间,仍有滑动的可能,为确保明 洞施工、运营期间安全,要进行卸土减 载。选择滑动区域并结合明洞施工段落 顺序,逐步卸载。卸载时,应从滑坡体 后缘向滑坡前缘逐层开挖,并设置 3%8%倾向于路基的斜坡,严禁开挖 滑坡体的舌部,防止滑坡体继续发展; 做好卸载区域雨天的排水疏导,严禁形 成凹地,造成积水 (2)隧道左线洞门桩号由 L3K27+045 调整为 L3K27+000,增加明 洞 45m; (3)隧道右线洞门桩号由 K27+047 调整为 K27+002,增加明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45m。 (4)采用隧道弃渣对隧道进行 回填,可对滑坡起到反压作用。经测算, 隧道弃渣可填至明洞拱顶高约 5 m;通 过反压回填后临近路基的最大边坡高度 降到 40m 以内; 该方案施工难度相对较小,施工 人员较为安全,工程造价略高方案相对 较低。同时,洞顶回填使用隧道弃渣及 其他废弃土石方,既节约了弃土费用, 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5.3.2 受力验算。 对结构进行简化,只选取左侧明 洞,对接长明洞方案下结构的安全性能 进行验算分析。 (1)建立结构受力模型:明洞 高度 9.27 m,拱顶填土厚度 5. 00 m, 下滑力与隧道轴线夹角为 35,明洞由 滑坡增加的侧压力按 4213.25 / (5 + 9. 27 ) sin35= 169. 35 kN /O 计算, 拱墙及仰拱衬砌支护采用 700mm 厚 C25 混凝土,采用 28 150mm 钢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结构受力模型,见图 3。 (2)计算结果分析:运用 ANSYS 有限元计算软件对明洞结构受 力进行模拟计算。由图 4 知,明洞结构 安全系数最小值为 2.4,满足公路隧 道设计规范JTG D70 /2 -2014 中安全 系数大于 2. 0 的要求,故接长明洞方案 能满足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性。 6. 结论 通过对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的研 究,结合地质情况和施工设计,对两种 处治方案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 边坡支护及接长隧道明洞 两种方案均能有效的保证滑坡的稳定性, 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