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12)_第1页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12)_第2页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1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 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 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 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 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 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 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 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 未病”服务质量。 二、基本条件 第五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 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 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 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 (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 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 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 10 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 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 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 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 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 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 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第七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其设备应 配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专用计算机、文件柜等);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 备(如中医健康评估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等) ;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宣教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 络系统设备等);健康干预设备(如各类针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医治疗设备等) 等。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同时,根据本单位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可配置其他相关的设备、设施。 第八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按照相关要求,建立有关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和技术 操作规范。 三、人员队伍 第九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包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 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 6 人,中医类别人 员不低于 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第十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 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医师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掌握中医 “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治未病”科常用健康评估技术、 干预技术操作、常用的预防调养方案或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等,积累一定 的健康评估及干预经验,如健康状态调养经验(包括药养食养和非药物疗法等)以及健康 宣教经验等。 中医类别副高级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健康评估、健康 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并 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学习 和工作 10 年以上经历,并同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治未 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 10 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 第十三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 10 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 医医院“治未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预 防保健相关专业工作 10 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 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 实施。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 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掌握“治未病”科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能为患者提供具 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 四、服务技术 第十五条 中医“治未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应用膏方、针刺、灸法、拔 罐、推拿、穴位帖敷、足疗、药浴、熏洗(蒸)、药膳、刮痧、砭石、音疗等技术,开展 项目不少于 5 项。鼓励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评估、健康功能检测、健康调养咨询 等服务项目。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本科室主攻方向或常见健康 状态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不断优化指南,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根据专科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 健康信息采集、评估、干预技术,并以干预效果为核心,在技术方法、干预手段、设备研 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 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医院广场、门诊走廊和候诊 区、健康教育等区域。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 重点传播“治未病”的理念,宣传“治未病”知识,介绍“治未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