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报告内容 前言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特点及规范 三、精细油藏描述关键技术 四、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与对策 前 言 截止到 2006年底 :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技术可采储量 : 经济可采储量: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 2006年: 石油产量 : 居世界第 5位 (1949年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 ) 全国石油产量构成曲线0300060009000120001500018000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年产量(万吨)中石油中石化海洋前 言 中石油 2006年已开发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综合含水 整体已进入 “ 双高 ” 开发阶段 (青海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综合含水 001 2002 2003 2004 2005 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 (%) 含水率变化趋势 老油田的稳产难度大为增加 前 言 股份公司、大庆、胜利、青海可采收率对比图 大庆 油田 股份 公司 胜利 油田 青海 油田 54 725 油藏个数 剩余油分布复杂 、 挖潜难度大 ? 约 93%的油藏标定采收率平均为 低于股份公司标定的采收率 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提高采收率潜力空间约 10% 前 言 中石油经过近 50年勘探开发历程,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进入了 “ 双高 ” 开发阶段; 二是 “ 多井低产 ” ; 三是采收率较低。 1、重大开发试验项目; 2、水平井的规模利用; 3、实施老油田的二次开发。 两条主线: 提高采收率 控制递减 三大决策 基础和关键: 精细油藏描述 三大形势 石油工业永恒的主题 提高采收率 因此, 对已开发油田全面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努力搞清剩余油分布, 这是今后挖潜老区潜力、不断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基础。也是搞好已开发油田稳产工作的关键。 前 言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据研究时间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70年代末 80年代)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第二阶段( 80年代中期)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 第三阶段( 90年代 目前)多学科一体化油藏描述技术 (一)油藏描述( 展历程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析、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络。 主要代表 : 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他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一)油藏描述( 展历程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阶段( 80年代中期)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日趋加大 , 投资费用日益增加 , 就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尽可能地掌握油藏各种地质特征 , 依据不同勘探开发阶段 , 不同的信息类别及资料占有程度研究并描述其三维空间分布 , 建立不同类型的油藏地质模型 。 因而 80年代各国均发展了以不同学科信息为主体的不同类型的油藏描述技术 。 其中主要是如下四大类 。 1、以地质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2、以物探为主体的描述 3、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4、油藏工程描述技术 (一)油藏描述( 展历程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第三阶段( 90年代 目前)多学科一体化油藏描述技术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 , 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 , 因而 90年代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 , 提倡地质 、 物探 、 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 , 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 “ 地学平台 ” , 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 , 如应用统计 、 人工智能 、 专家系统 、 分形几何学等等 。 其中最突出的是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方法的应用 。 我国 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 在大庆 、 胜利 、 中原油田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 。 “ 八五 ” 进行了油藏描述单项技术攻关 ,“ 九五 、 十五 ” 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和深化研究 。 (一)油藏描述( 展历程 根据我国已开发油田油藏类型特点 ( 1)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多层砂岩油藏 ( 2)以大港和冀东油田为代表的复杂断块油藏 ( 3)以吉林油田为代表的裂缝性砂岩油藏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 1)以大庆有油田为代表的多层砂岩油藏 分布广 、 产量大 、 以较大规模的整装油田为主 ,如:大庆油田的长垣地区 、胜利油田的胜坨 、 孤岛 、孤东和埕东地区等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 1)以大庆有油田为代表的多层砂岩油藏 胜利油田: 共描述 20亿吨地质储量,累计增加可采储量 6000万吨,提高采收率 2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 2)以大港和冀东油田为代表的复杂断块油藏 冀东油田: 高分辨三维地震工作和层序地层界面认识为突破口 ,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再认识 , 形成了复杂断块区再认识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手段 。 为搞清油气分布规律 、 区块完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 2)以大港和冀东油田为代表的复杂断块油藏 大港油田: 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形成了十项集成配套技术 。 通过对油区94%的地质储量进行描述 , 增加可采储量 1000万吨 。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 3)以吉林油田为代表的裂缝性砂岩油藏 吉林油田: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点 ,在关键技术上做了深入而有成效的的工作 , 特别是在发育天然裂缝 ,还需水力压裂的情况下 ,结合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如何与井网的优化配置紧密结合 , 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一、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发展概况 一是单井到多井的飞跃 ; 二是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飞跃 ; 三是单学科 、 多学科分体到多学科一体化的飞跃 ; 四是研究过程自动化 、 成果可视化 。 (一)油藏描述( 展历程 发展趋势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及要求 精细油藏描述的含义 精细油藏描述的特点 精细油藏描述的阶段划分 各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 各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精度要求 1、精细油藏描述的含义 油藏描述工作贯穿于油田发现到最终废弃的全过程之中 。 精细油藏描述则侧重于 已开发油田 。 这时的油藏描述是在继承已有油藏描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 有更丰富的资料条件 , 而且油藏描述的目的是要求更准确的认识油藏 , 搞清剩余油分布 。 因此已开发油田油藏描述是油藏描述的更高阶段 , 因而定义为精细油藏描述 。 定义: 油田投入开发后 , 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静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 , 并不断完善储层的地质模型和量化剩余油分布 , 称为 精细油藏描述 。 2、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 整体性 将油藏的各种属性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 描述工作遵循从一维 “ 井剖面到二维层的描述再到三维整体描述的三步工作程序 , 依赖于三套基本的油藏描述技术 。 即井孔柱状剖面开发地质属性确定技术 、 细分流动单元及井间等时对比技术和井间属性定量预测技术 。 精细油藏描述是近几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综合技术。总结这些年国内外油藏描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现代油藏描述与 20世纪 80年代以前传统的油藏研究或开发地质研究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2、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 综合性 油藏描述是一项多学科综合 、 集约化 、 协同攻关的研究项目 。需要地质 、 地球物理 、 油藏工程 、 数值模拟 、 数学 、 计算机和现场等众多学科和部门组织一个项目组 , 协同攻关 , 实行统筹规划 , 才能作出真正高水平 、 符合地下情况的油藏描述工作 。要求研究人员由单一学科知识结构向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 预测性 不仅要把地下油藏的三维特征描述清楚 , 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较少的资料能较准确地预测出地下油藏各种开发属性三维空间的具体细节 。 地质理论 工程技术 计算机 技术 油藏描述的三个支柱 2、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 阶段性 油藏描述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 从第一口发现井到油田最后废弃为止 , 多次分阶段进行描述 。 由于不同不同开发阶段的任务不同 , 所拥有的资料基础不同 ,从而造成了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所要描述的重点内容和精度的不同 , 所采用的描述技术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 因此油藏描述具有阶段性 。 先进性 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 。 如现代数学方法和理论的大量应用 , 包括地质统计学 、 随机模拟 、 模式识别 、模糊数学 、 神经网络 、 分形几何等等 , 以及测井 、 地震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 , 使油藏描述真正迈向了模型化 、 定量化和预测化 。 早入性 油藏描述应从油田第一口发现井开始就开展工作 。 油田发现后 , 开发工作人员介入得越早 、 油藏描述工作开始得越早越好 。 发现 勘探 探明 开发 一次采油 二次采油 三次采油 油藏生命 周期 废弃 3、精细油藏描述的研究流程 沉积微相 储层预测 地震解释 测井解释 地质解释 三维模型可视化 数值模拟 方案实施 是一项多学科综合、集约化、协同攻关的研究项目 区 域 和 工 区 地 震 、 录 井 、 测 井 、 分 析 化验 、 试 油 等 资 料 及 前 人 研 究 报 告 收 集地 层 精 细 对 比合 成 记 录 层 位 标 定 井 - 震 联 合 层 序 追 踪 对 比小 层 层 序 格 架构 造 解 释 沉 积 微 相 分 析 储 层 精 细 研 究 测 井 解 释 油 砂 体 评 价区 域 构 造 背 景速 度 分 析三 维 地 震 解 释构 造 图微 构 造 图构 造 特 征 研 究断 层 特 征 研 究单 井 地 质 相 分 析测 井 相 分 析小 层 沉 积 微 相解 释沉 积 相 模 式 建 立岩石学特征研究成岩作用研究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储层物性特征研究储层敏感性研究储层粘土矿物分布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 层 综 合 评 价环 境 校 正 与 标 准 化四 性 关 系 研 究有 效 储 层 下 限 的 确 定建 立 解 释 图 版 :油 、 水 、 干 层有 效 厚 度低 阻 油 层建 立 孔 、 渗 、 泥 质 含 量 模型油 、 水 、 干 层 综 合 解 释油 、 气 、 水 分 析特 征 研 究绘 制 油 砂 体 平 面图计 算 油 砂 体 储 量油 砂 体 综 合 评 价三 维 地 质 建 模建 立 基 础 信 息 库三 维 地 质 建 模模 型 检 验 和 储 量 计 算模 型 后 处 理 及 及 粗 化地 质 信 息 库 地 震 信 息 库构 造 模 型 相 模 型测 井 信 息 库 油 藏 信 息 库储 层 模 型 流 体 空 间 模 型地 质 模 型 建 立数 值 模 型 建 立 开 发 动 态 分 析 与 评 价历 史 拟 合井 网 井 距 适 应 性 分 析方 案 优 选及 经 济 评 价资料层次 综合技术层次 描述层次 建模层次 模拟层次 精细油藏描述信息管理、图形显示平台 应用层次 方案实施 底层平台 4、精细油藏描述的阶段划分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是在油田正式开发方案实施后,开发基础井网全部完钻的新增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中期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中期即为油田开发的主体开发阶段,该阶段一般可采出开采储量的 50 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后期是基本处于高采出程度和高含水的“双高”阶段。 5、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 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任务、主要内容、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阶段 主要任务 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内 容和任务 精细油藏描述的 主要技术和方法 初期精细油藏描述 实施和调整 1、 钻好开发井 , 取全取准油田静态参数 2、 油田正常生产管理 3、 根据地质再认识调整开发层系和注采井网 4、 取全取准各项动态参数 1、落实地质及可采储量 2、详细确定构造及油气水分布 3、全油田小层对比及统层 4、建立和完善储层静态模型 1、全区小层划分对比统层技术 2、以三维地震结合井网、动态资料为基础的详细构造解释技术 3、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的多井储层评价技术 4、动态监测、跟踪模拟技术 5、储层静态模型建立技术 中期和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1、 增加可采储量 2、 维持油田经济有效地生产 3、 确定挖潜 、 提高采收率措施 。 1、微构造研究 2、精细沉积微相研究 3、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 4、层内及微观非均质性 5、剩余油空间分布确定 6、建立储层预测模型 1、微构造研究技术 2、细分沉积微相研究技术 3、层次结构及流动单元空间结构研究技术 4、储层物性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技术 5、剩余油描述技术 6、储层预测模型建立技术 7、地质、油藏、数模一体化技术 1、油层划分与对比 2、构造及断裂特征描述 3、储层描述 4、储层流体分布及性质 5、渗流物理特征 6、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 7、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8、静态三维地质模型 9、油藏数值模拟 10、预测地质模型 5、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 通用研究内容 基础地质 储层 流体 流 体 运 动 静 态 动 态 归纳起来为 “四个部分”和“两个态” 。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1、油层划分与对比 按照储层细分和对比的原则及方法,划分出合理的细分和对比单元。并结合新增的油藏静、动态资料检验对比单元划分的准确性。 2、储层构造及断裂特征描述 结合以前对储层构造形态、倾角、断层分布及其密封性和裂缝发育程度的认识完善下列描述。 1) 构造描述: 在新增资料(特别是钻井资料)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前对储层构造的认识,分级描述构造的类型、形态、倾角、闭合高度、闭合面积等。 2)断裂特征: 在新增资料的基础上,不断修整以前对断层的认识,分级描述断层的分布状态、密封程度、延伸距离及断层要素。 3、储层描述 储层描述基本单元为小层。 1)沉积微相描述 (1)岩石相及组合:描述不同岩石相类型的沉积特征以及其组合特征。 ( 2)测井相:依据岩心组合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各类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全区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2)地应力及裂缝描述(裂缝油藏重点描述) ( 1)地应力:描述地应力状况,包括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和大小。 ( 2)裂缝描述:结合以前对裂缝的认识,分组系描述裂缝性质、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密度(间距)、开度等。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3、储层描述 储层描述基本单元为小层。 3)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1)孔隙类型:描述薄片、铸体、电镜观察到的储层孔喉情况,参考成因机制、确定储层孔隙类型(原生孔、次生孔、或混杂孔隙类型等)。并描述不同孔隙类型的特征。 ( 2)喉道类型:确定对储层储集和渗流起主导作用的喉道类型并描述其特征。 ( 3)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描述各类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 中值压力( 最大孔喉半径( 孔喉半径中值( 吼道直径中值( 相对分选系数、孔喉体积比、孔隙直径中值( 平均孔喉直径比等。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3、储层描述 3)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4)储层分类:以渗透率为主对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分类标准,并对孔隙结构和储层进行分类,描述各类储层的物性及孔喉特征。 ( 5)储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确定出储层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描述其在储层中的分布特征。 ( 6)储层敏感性分析:描述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 7)储层评价:通过以上的储层描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3、储层描述 4)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1)储层物性:研究储层的 “ 四性 ” 关系,建立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根据模型解释储层物性参数。 ( 2)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述砂层内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差异,确定其非均质性特征参数(渗透率非均质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 划分层内夹层的成因类型、描述夹层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分隔和连通性的影响。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3、储层描述 4)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 2)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据储层隔层分布特征和非均质性特征参数(厚度、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综合描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述储层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规模及连续性,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根据动态资料炎症其正确性。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4、储层流体性质及分布 1)油气水分布特征 ( 1)油层、气层、水层再认识 在新增测井和试油资料基础上,修正油气水划分标准,重新解释油层、气层、水层。 测井解释符合率大于 80%。 ( 2)油、水分布特征 在油层、气层、水层再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规律,描述垂向和平面上的油、水分布特征。 2)流体性质 ( 1)地面原油性质和地层原物性。 ( 2)天然气性质 ( 3)地层水性质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5、渗滤物理特征 1)岩石表面润湿性 依据岩样润湿性实验结果确定其表面润湿性。 2)相对渗透率 描述各类储层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确定其特征参数。 主要包括: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油水、油气共渗区等。 3)驱油效率 确定各类储层的驱油效率和残余油饱和度。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6、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 1)温度系统 确定油藏油层、气层、水层温度及温度梯度,描述油藏温度系统。 2)压力系统 确定油、气、水层压力及压力系统、压力梯度等,描述油藏压力系统,并计算地层破裂压力。 7、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描述 1)驱动能量 描述油藏的驱动能量,包括弹性能量,溶解气能量、气顶能量以及边、底水能量大小。 2)驱动类型 描述油藏流体驱动机理和驱动类型。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8、静态三维地质模型 建立一个描述构造、储层、流体空间分布的静态三维地质模型,计算地质储量。 9、油藏数值模拟 1)地质储量拟合 在静态地质模型网格粗化后形成的数值模拟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拟合地质储量。(拟合精度要求达到小层或单砂体,储量拟合误差 1%。 2)生产历史拟合 历史拟合的开发指标主要包括 :产量及累计产量、含水、气油比、压力。 拟合时间点: 以月为拟合单位,也可根据油藏开采历史长短实际需要选择日或年为时间单位。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9、油藏数值模拟 2)生产历史拟合 拟合既要拟合产量及累计产量、含水、气油比、压力等开发指标的实际值,还要充分反映开采动态历史的变化状况和趋势。 生产历史拟合要求到单井、单层、各单井主要开发指标的拟合误差 3%。 3)剩余油量化及分布 在油藏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后,形成储层剩余油空间量化分布场。 5、精细油藏描述通用研究内容 10、预测地质模型 静态地质模型经过油藏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修正后,即形成了油藏预测地质模型,该模型是进行开发调整和综合治理方案开发指标预测和未来开发效果评价的基础。 精细油藏描述特殊研究(新增)内容 1、储层成因微相及渗流差异 2、储层流动单元 3、剩余油分布特征 4、注水开发后储层结构和流体的变化 主要针对高含水后期开发后期 精细油藏描述特殊研究(新增)内容 1、储层成因微相及渗流差异 结合井资料和动态资料,检验和修正储层成因微相划分结果以及储层渗流差异; 根据不同的渗流差异特征描述剩余油分布状况。 2、储层流动单元 A、渗流屏障分析及连通体的划分 划分并确定渗流屏障类型,描述各类渗流屏障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渗流屏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单砂体划分对比、沉积微相、储层结构及渗流屏障分布划分连通体。 B、流动单元分类 确定渗流主控参数,根据主控参数和层内渗透率突进系数,确定分类标准,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储层流动单元,并描述各流动单元的特点。 精细油藏描述特殊研究(新增)内容 2、储层流动单元 C、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 描述不同级别的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绘制小层或单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图。 d、流动单元对储层油水运动的控制 根据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动态资料,描述地下储层油水运动规律,确定出水驱可动剩余油分布状况。 3、剩余油分布特征 A、水淹层解释及判断 B、定量确定油藏的空间剩余油分布 4、注水开发后储层结构和流体的变化 A、储层结构的变化(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粘土矿物与润湿性、储层宏观非均质的变化,确定大孔道及堵塞层的分布状况) B、流体性质的变化(注水开发后原油性质的变化) 6、精细油藏描述精度要求 精细油藏描述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和精度要求 油藏描述阶段 研究重点和精度要求 所拥有的主要资料 地层 沉积相 储集层非均质级别 综合含水 构造研究精度 地质模型类型 地质模型网格精度 初期精细油藏描述 实施阶段 开发初期的静态资料:钻井和测井资料 小层 微相 油层规模(重点) 各油层 1:10000构造图 , 构造幅度 10距 5m。长度 300m 静态地质模型 三维网格200m*200m*中期精细油藏描述 调整阶段 分层测试 、试油生产动态资料 小层或单砂体 微相 单砂体 规模 中低含水( 100m 预测地质模型 三维网格:平面网格精度达到 150m , 垂向上达到小层 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提高采收率阶段 丰富的井网和动静态资料 、加密井和检查井等资料 流动单元 成因单元和岩石相 单砂体规模(重点)。层内规模(重点)、层理规模、孔隙规模 高含水( 80%) 提供单层顶底面构造图 、 构造幅度 5m,等高线 100m 预测地质模型 三维网格:平面网格精度达到 150m , 垂向上达到小层 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提高采收率阶段 丰富的井网和动静态资料 、加密井和检查井等资料 流动单元 成因单元和岩石相 单砂体规模(重点)。层内规模(重点)、层理规模、孔隙规模 高含水( 80%) 提供单层顶底面构造图 、 构造幅度 5m,等高线 =5m,等高线 =5m,长度 100m; 地层:流动单元; 地质模型:平面上 10米级,纵向上分米级 基本单元小 储层精细研究的基本单位既不是小层也不是单砂体,而应是流动单元。 与动态结合紧 预测性强 计算程度高 三、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和新技术 微构造 ( 微地质界面 ) 研究技术 层次界面和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细分沉积微相技术 开发地震研究技术 剩余油描述技术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含义 微构造作用 微构造识别 微构造研究方法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 是指单砂体顶 、 底界面及其内部各种隔挡层以及断距小于 主要研究单砂体顶 、 底界面形态变化和小断层 , 即通常所说的微构造研究 。 包括正向微构造 、 负向微构造 、 斜面微构造 。 微构造的构造幅度一般10米 , 面积 层长 300米 , 断距5米 。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类型识别: ( 1)正向微型构造 小突起 小鼻状 小断鼻 ( 2)负向微型构造 ( 3)斜面微型构造 小凹陷 小沟槽 小断沟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类型识别: 小突起 小鼻状 小断鼻 正向微细构造类型及水驱方向示意图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类型识别: 小低点 小沟槽 小断沟 负向微细构造类型及水驱方向示意图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类型识别: 斜向微细构造类型及水驱方向示意图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构造高部位油井的生产能力高于低部位 正向微构造区属剩余油富集区 , 易形成高效井 负向微构造常属高含水区 , 一般易形成低效井 斜面微构造油井生产井介于两者之间 微构造与沉积相结合控制油水运动规律 由于重力分离的原因,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微构造中。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微型构造 高效井 有效井 低效井 井数(口) 百分数( %) 井数(口) 百分数( %) 井数(口) 百分数( %) 正向 11 0 斜面 8 0 负向 0 0 0 0 1 100 总计 16 100 3 100 1 100 北二西四队不同微型构造油井分类统计表 北二西四队各类型构造区油井生产情况综合对比 微型构造 井数(口) 单井平均日产油( t/d) 单井平均累积产油( t) 单井平均累计水油比( m3/t) 单井平均累计采油强度 (t/d) 单井平均综合含水( %) 正向 13 9309 面 9 8385 向 1 4876 区 23 0494 尕斯库勒 部 分 井 生 产 与 微 细 构 造 类 型 关 系 表 目前生产情况 井号 投产日期 日产油( t/d ) 日产水( 含水率( % ) 累计产油( t ) 累 计 产 水( 微构造类型 跃 3 - 4 8 9 . 1 2 . 3 27 5 6 0 1 1 9 9 0 9 - 4 、 - 6 、 - 4等小层属斜构造 跃新 3 - 5 8 9 . 1 0 . 2 3 2 9 . 1 4 12 9 9 8 7 7 1 7 3 0 6 - 4 、 - 6 等小层属正微构造 跃新深5 - 5 9 0 . 4 . 3 39 3 3 . 2 46 1 7 1 6 4 3 3 2 4 7 5 - 4 、 - 6 、 - 4等小层属负微构造 跃 4 - 4 8 8 . 1 1 . 2 2 1 2 . 1 28 1 4 2 5 3 1 1 0 5 9 1 - 4 、 - 6 、 - 4等小层属斜构造 跃 12 - 25 9 1 . 1 1 . 7 5 2 . 9 5 5 . 2 51 2 2 2 0 2 0 7 6 5 9 4 - 4 、 - 6 、 - 4 、 - 4 、 - 5 等小层属正微构造 跃 13 - 5 9 0 . 8 . 2 2 1 8 . 1 1 4 . 6 45 1 4 1 9 9 6 4 3 2 0 - 4 、 - 6 、 - 4 、 - 4 等小层属斜构造 跃 7 - 6 8 8 . 1 0 . 2 6 2 7 . 6 1 7 . 3 39 1 4 0 5 3 8 1 0 4 4 1 - 4 、 - 6 、 - 4 、 - 4 、 - 5 等小层属正微构造 跃 13 - 26 9 2 . 5 . 1 0 4 8 . 8 19 28 8 8 1 1 0 6 8 0 4 4 - 4 、 - 6 、 - 4 、 - 4 等小层属正微构造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1、微构造(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以密井网为基础的精细地质解剖方法 以 3利用密井网资料和小间距等高线法的微型构造研究技术 ,是中高含水期油田精细油藏描述阶段非常重要而实用的 、值得大力推广的一项技术 。 三维地震资料或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是直接发现各种微构造和微断层的一项主要技术 。 ( 1)利用高分辨率井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法研究微构造 69 595 E N S W E 含油面积:104t 3号层 , H=产油: 33t 日产水: 0 微构造高点 油气富集 港实例 ( 1)利用高分辨率井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法研究微构造 地震主频可达 300分辨 2 3 4 2 1 莱 1 170m 1 1 2 2 1维地震剖面解释,认为 1号、 2号层在井间无断层 井间地震资料显示了 Y字形断层。 动态验证:莱 1 1 胜利实例: ( 2)采用小间距 (1高线法研究微构造 + + + + + + 斜面 正向 负向 港东开发区研究发现 3425个微构造, 在 22个 微构造高点上钻调整井 31口 , 平均含水 ( 2)采用小间距等高线法研究微构造 形成了一些新的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圈闭。 2006年 5月份在 得了高产油流。 18101815181518151815181518201820182018201820182018201820182018201825182518251825182518251825182518251830183018301830183018301830183018301835183518351835184018401840184018401840184518451845184518451845185018501850185018501850185018501855185518551855185518551855185518551855 186018601860186018601860186518651865186518651865186518651865187018701870187018751875187518801880188018851890344来) 次解释) 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微幅度构造的新认识 ( 2)采用小间距等高线法研究微构造 层编号注水井产油井砂体边界探 井 逆断层等值线16 - 6新试 2新深 6 - 4新深 5 - 5新深 4 - 3芯 1新 9 - 10新 6 - 34新 6 - 3新 4 - 7新 4 - 6新 33新 32新 3 - 5新 21新 2 - 3新 15 - 11新 10 - 6新 10 - 39试 9试 8试 7试 6试 5试 4试 3试 1深 3深 10深 1检 2检 1东得 19 - 89 - 79 - 69 - 59 - 49 - 399 - 389 - 379 - 369 - 359 - 3398 - 98 - 88 - 78 - 68 - 58 - 48 - 388 - 378 - 368 - 358 - 348 - 38 - 107 - 87 - 77 - 67 - 57 - 47 - 397 - 387 - 377 - 367 - 357 - 347 - 337 - 106 - 96 - 86 - 76 - 66 - 386 - 376 - 366 - 356 - 346 - 336 - 35 - 95 - 85 - 75 - 65 - 45 - 375 - 365 - 355 - 345 - 335 - 325 - 348546454 - 64 - 54 - 44 - 364 - 354 - 344 - 334 - 324 - 314 - 238 x i 43 - 353 - 343 - 333 - 323 - 313 - 33 - 23 - 122212 - 52 - 42 - 342 - 332 - 322 - 312 - 32 - 22 - 12 - 022 - 0119 - 919 - 1018 - 918 - 718 - 1118 - 1017 - 717 - 617 - 2817 - 2717 - 111716 - 916 - 716 - 516 - 2916 - 2816 - 2716 - 2616 - 1115115 - 915 - 815 - 715 - 615 - 2815 - 2715 - 2615 - 2514614514 - 814 - 714 - 614 - 2914 - 2814 - 2714 - 2614 - 2514 - 1113113013 - 913 - 813 - 713 - 613 - 513 - 3013 - 2913 - 2813 - 2713 - 2613 - 2513 - 1012812712612412312 - 712 - 612 - 512 - 412 - 3412 - 3312 - 3212 - 3112 - 3012 - 2912 - 2812 - 2712 - 2612 - 2511911611111011 - 911 - 811 - 711 - 611 - 511 - 411 - 3611 - 2911 - 2711 - 2511 - 1010710410210110 - 810 - 710 - 610 - 510 - 410 - 3810 - 3710 - 3510 - 310 - 101 - 41 - 331 - 321 - 31 - 221 - 211 - 11 - 0101 - 2101 - 201 - 1尕斯库勒 以等高线 5 绘制了 2个小层砂体的顶面微构造图 , 跃 66 跃 77 微构造 ( 微地质界面 ) 研究技术 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细分沉积微相技术 开发地震研究技术 剩余油描述技术 三、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 2、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油田开发早中期 , 对于连续性较好 、 厚度较大的储层 ,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油田开发的晚期 , 重点关心的是 低孔低渗带 、 薄储层 、 隔夹层 、 微构造和小断层及岩石物性的非均质性 等问题 。 流动单元研究 为认识油藏的这些特征提供了有效手段 ,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 、 研究剩余油分布 、 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 对二次和三次采油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 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 2、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流动单元的定义: 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次上的、垂向及侧向上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特征和流体渗流特征相似的储集岩体。同一单元内各处相对均质,不同单元之间储渗流能力差异显著,具有明显边界。其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的控制。 2、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 、 确定剩余油的分布 、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 。 流动单元分析是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重要手段 。 该技术在合理划分储集层 、 预测储集层的分布及性质 、 提高储层参数的解释精度 、 确定加密调整及挖潜的对象 、 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 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分层依据以及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精度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层次界面和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国内 、 外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法 广泛应用各种地质参数,通过单井中密集取样的聚类分析寻找划分流动单元的有效参数和定量界限,然后直接在储层中定量划分流动单元。 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 总体思路是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 层次界面分析和流动单元定量划分三者融为一体 , 采用层次分析思想 。这类方法比较适用于陆相非均质储层 , 在我国各大油田例如大庆 、 胜利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2、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整套储层 相似结构段 单砂层 沉积微相 单砂体 相对均质单元或流动单元 层次分析思想 2、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层 序 内 部结 构建 立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格 架分 隔 单 元沉 积 流 动单 元 划 分储 层 建 筑 结 构单 井 流 动 单 元 划分建 立 流 动 单 元 标 准流 动 单 元 分 布 特 征 及 规 律油 藏 描 述 、 预 测 剩 余油 、 指 导 油 田 开 发具体步骤: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层序划分,开展层序内部结构分析和分隔单元研究; 研究微相与砂体的渗流参数分布特征的关系,结合地层格架,进行建筑结构分析; 根据各渗流参数的相关性,用聚类方法确定流动单元类型,给出不同流动单元的阀值,按阀值对未取心井段进行测井参数解释,确定流动单元类型; 确定流动单元与建筑结构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储层结构预测模型基础上预测井间渗流参数,确定流动单元类型空间分布。 流动单元划分流程图 三、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及新技术 微构造 ( 微地质界面 ) 研究技术 流动单元分析技术 细分沉积微相技术 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 开发地震研究技术 剩余油描述技术 细分沉积微相技术 正确划分沉积微相是研究剩余油及其分布的基础 。 新理论 ( 如层序地层学 、 动力沉积学 、 过程沉积学 、 比较沉积学 ) 和新方法 ( 如沉积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法 、 层次分析法 ) 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丰富和补充了细分沉积微相研究工作 。以精细沉积微相研究为主 , 动 、 静态结合确定剩余油分布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大庆 、 胜利 、 辽河 、 中原 、 河南等众多油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我国老油田 “ 稳油控水 ” 、 剩余油挖潜的一项主要技术 。 细分沉积微相技术 以大庆油田为代表:通过应用密井网测井 、 检查井等资料 , 对大庆油田储层开展了精细地质研究 , 形成了陆相大型河流 精度达到 85%以上 。 对比绘制完成了大庆长垣各区块 38000口井萨葡高油层单砂层相带图7542幅 , 为油田加密调整 、 三次采油 、 综合措施挖潜等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丽的教育读书笔记,《美丽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 家电销售工作计划
- 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节能环保设备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短视频APP用户多种需求调查
- 父亲在女儿婚礼上讲话稿精彩范文8篇
- 请大家严格按照合同范本执行
- 爱眼护眼教师讲话稿5篇
- 医疗自建房施工承包合同
- 机场行李车司机聘用协议
- 初中物理《生活用电》单元设计教案
- DL∕T 1764-2017 电力用户有序用电价值评估技术导则
-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 FOUR REVISION lesson 14 北京版
- YDT 4565-2023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要求
- 幼儿园故事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件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操实训报告2600字(论文)】
- HJ 636-2012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主播薪资核算方案
- 机电仪运维中心巡检工作提升方案
- 10以内口算题每页50道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学情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