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简稿两篇合集_第1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简稿两篇合集_第2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简稿两篇合集_第3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简稿两篇合集_第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简稿两篇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简稿两篇合集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我的穿衣经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年,我已经八岁了,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对吃和穿是没有太高的奢望的,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吃的穿的都差不多,以致于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对那个年代服装的颜色和质量充满疑惑。那时的服装颜色以蓝、灰、黑为主打色,质量好像也很一般,因为总能见到衣裤不是很合身又满是补丁的穿着。与现在孩子们衣着光鲜、款式新颖的打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也逐渐明白了,不是服装质量不行,而是那个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小孩子基本上都是穿哥哥姐姐的衣服,然后穿小了以后再传给弟弟妹妹,这样一个传一个,当然就会出现许多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那时,我们家兄弟姊妹共五人,家庭生活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也是经常穿着有补丁的衣裤。这种情况到了初中以后就有所改善了,毕竟是大孩子了,再穿补丁衣裤上学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会有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依然穿着破旧。再就是那时的我们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由于长得太快,裤子总是会变得很短。当然,因为那个年代并未流行穿吊腿裤,因此一些细心的家长就会想办法找与裤子相近颜色的布料给孩子弥补裤脚。那时,我也是这类孩子的一员。记得有一个周末穿着这样的裤子与同学到山上疯跑,被地上的灌木枝绊了一下,后补上的裤脚“兹拉”一声就被扯开了,险些将我摔下山去。那时的我便对贫穷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并发誓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那时候,我们居住的小矿区是没有成衣店的,一般情况下,缝补或者是做新衣裤要到个人家庭开的缝纫铺去量体裁衣。记得我有一个女同学家里开了个缝纫铺,因此她总是穿得比其他同学好看、得体,另许多女同学羡慕不已。当然,那个时候定做衣裤需要个人提供布料,包括兜布、衬里,甚至钮扣等,缝纫铺只负责量体、裁剪、缝制,然后收取手工费。为此,那个时候只要有资金、有头脑、肯出力,干什么都能挣到钱,曾记得报纸上就报道过“钮扣大王”的发家致富经历。因为有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做一件中山装需要买七个大扣和八个小扣。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搬出了小矿区,来到历史文化悠久的韩城市。当时的韩城市也是刚刚进入发展期,好些城市基础设施尚不健全。然而,爱美的表现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那时的服装店和简易的服装摊点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状元街、商业大厦和招商区等处。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我的第一身西服就是在商业大厦二楼的服装柜台上买的,西服的品牌是梦特娇,在左袖口处还缝了一个梦特娇的商标标签。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穿西服要配长袖衬衣,打领带或领结,要穿皮鞋。因此,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西装穿法。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真的很幼稚、很无知、很懵懂、很好笑。忘不了的还有牛仔裤,也还记得买的第一条牛仔裤是“苹果牌”的,在腰间有一个硬铁片,上面是苹果标志。当时的牛仔裤穿到身上特别紧,一点也不舒服,但是为了追求时髦也只好忍了。说到牛仔裤不由地让我想到了有一个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体型裤,当然体型裤是女士穿的。那时候只要是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爱穿体型裤。由于体型裤把女性的形体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有人调侃为:好像光屁股上刷了层黑漆。现如今,服装的样式是千变万化,且服装遮体、御寒、防护的功能已经逐渐变弱,更多地却融入了审美的因素。可是,也许是经历过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因此对现在服装的趋势也曾有过个人认为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我们过去穿露肉服装和补丁衣裤感觉不好意思,而现在这样的服装却是潮流,让我顿觉自己真的是老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哎,从补丁服装回到补丁服装,不知道这是思想进步了还是思维回归自然了,还是让大家去评说吧。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老房子的记忆作为一名八零后,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饿肚子的时代,但是自己脑海中清楚的保留着小时候那些贫穷艰苦的记忆。在那繁冗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房子的记忆。记忆中家里最早的房子是土房子。那时候农村的土房子有两种夯基方式,一种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用石头和木棒做成的杵子夯实,分段打墙,最终将一堵堵墙夯立起来形成房屋。另外一种是用四根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模具,然后把黄土放在模具中,用杵子夯实打平,做成一块块厚实的土砖,然后用土砖垒墙筑屋形成厦子房。土房子的家里没有床,都是用土砖盘筑的土炕,家具主要是父母结婚时打造的一个金黄色衣柜、一个金黄色木柜和两个金黄色木箱,木箱就直接放在炕头,放些被褥等东西。家里还有一个枣木做的小木桌,黑溜溜的特别重,小时候自己经常碰撞到上面,一碰就是一个大包,而木桌却纹丝未动。那个时候,农村几乎也都是这种土房,偶尔的才有几户砖头筑的房子。放眼望去,一排排低矮陈旧的土房,给落日的余晖衬上了一道荒凉的感觉。虽然那时候的土房冬暖夏凉,充满着孩童时期的欢乐,但是低矮的房屋,简陋的布局,一下雨就容易掉土渗水的生活环境,到处显露的是贫困的生活现实,这是八十年代祖辈、父辈农民群众最直接的生存景象。九十年代的时候,家里盖了砖房,红砖砌的,房顶是关中农村常见的瓦片顶,只是后面卧室上面用了楼板盖了顶。虽然房子盖了起来,也仅是房里面用白灰薄薄的粉刷了一层,房子外面是红砖直接裸露着。为了省钱,新房的大门用的是以前老房子的门,看起来就是新马套上了旧鞍。房子里面依旧是简陋的,家具仍然是以前的旧家具。因为盖新房,所以后院中还留着两间原先的土房子,一间是灶房,另外一间则是住人,灶台与房间相连,这样在冬季来临时可以通过做饭直接烘热土炕。那会盖房对于全靠土里刨点食儿的农民来说,攒上好几年才能起起来这点房子。不过相对于住在土房里,生活水平多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0年后,原来的房子已经老旧,无论是家里的正常住宿,还是将来弟弟结婚,都已经无法满足家里的正常使用了。重新盖房已经成了必须要进行的首要事情了。因为上班的原因,父亲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盖房的重任,采购材料、招人,以及后期的搬家、装修,一系列的活动也掏光了剩下的那点积蓄。新房子建成了,也装修了,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现在每次回老家,走进村道中,都是焕然一新的感觉,家家户户的新房早就耸立了起来。特别是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平整了村里的道路,安装了路灯,还铺设了管道通了自来水。各村子也都有了便民商店,里面的商品一应俱全。老家的生活便利了,舒坦了,也更加幸福了。每一次回家都愿意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