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docx_第1页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docx_第2页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docx_第3页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docx_第4页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协商政治与政治协商 协商政治是“基于民主程序的协商性价值偏好和由此产生 的协商性运作程序、制度体系运作及其发展的民主政治” 1。“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2。政治协商 不等于协商政治,但是,政治协商为协商政治的确立和发 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源。选择开发政治协商资源来 推进中国的协商政治,不是一种主观的选择,相反,具有 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利用这个政治资源的开发来推进中 国的协商政治,既能有效解决协商政治转型时所面临的重 大政治问题,也能使转型后的协商政治得以在制度上获得 巩固与完善。发展中国协商政治,就要大力开发政治协商 资源,使政治协商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使协商的精神与原则渗透于政治生活,并进入经济与社会 生活,使协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原则和治理资源。 一 在中国政治发展强调民主的效率、不主张政治多元化 的大趋势下,竞争性民主不可能成为首选价值偏好。未来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很自然地会趋向 协商性政治。政治协商是协商政治在中国得以全面展开的 重要的政治支撑与制度支撑。 首先,政治协商本身包含着协商政治的基本精神与原 则。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现代民主与现 代化一样,都具有外生性。但是,政治协商却具有内生性, 其精神扎根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传统。所 谓“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是政治的最高 境界,是国泰民安的基本表征。“和”的内在精神就是: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 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3这种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 肯定以及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强调的精神,与现代民主政 治的基本精神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种文化基础为协商政 治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协商政治是 基于民主政治运作程序的选择而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 超越了民主政治在多元社会运行所面临的多元竞争格局, 强调以协商、合作替代竞争、冲突。这种替代是从克服以 大众民主为形式、以党派利益为本质取向的多元竞争民主 出发的,主张多元利益的表达、整合和实现,无论通过什 么制度途径实现,都必须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协商为 原则。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这一原则有 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及顺利实施,也即有利于实现 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政治协商和协商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政治和 社会前提比较相似。协商政治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前 提是实行宪政民主、允许社会结构多元分化、承认社会多 元力量合法的政治参与权利。协商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 一种形式,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体现了政治行为的 文明。它产生于社会的多元分化,运作的前提是多元社会 和政治力量的共存,所以,协商政治的展开不应以削弱社 会多元力量共存的基础为前提,相反,应以增强社会多元 力量共存的基础为前提。协商政治有效运作的动力来自不 断扩大、不断制度化的多元与多向的参与。这种参与不仅 包括社会力量参与政治体系,而且包括政治力量参与经济、 社会生活。没有这种多元、多向的参与,政党、国家与社 会就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协商 的应有基础。在协商成为政治生活的基本逻辑的条件下, 协商在给了人们广阔的参与空间与机会的同时,也要求人 们必须通过参与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与 要求。这样的政治过程决定了在协商政治条件下,参与就 成为实现多元社会整合的重要动力。政治协商是一种政治 制度文明,是人类在追求民主社会中探索出的一种有效方 法,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扬民主, 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进相互 沟通和理解,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社会结构多元 分化、社会多元力量具有合法的政治参与权利是政治协商 的基本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经济 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 形式多样化,这些新情况带来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 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协商的开展。与日益分化的社会 结构相适应,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也进一步扩大,包括了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参与主体的参与 热情进一步高涨,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重 要事务决策主体的民主原则。 第三,政治协商与协商政治的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 社会等广泛领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的政治协商,包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和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政 治协商两个不同层面。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 商的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 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 的建议人选;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 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并听取意见,以及其他需要同民 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4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 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 “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 活中的重要问题;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 政协内部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 ”5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的内容是国家和 地方最关键的大政方针问题,而这种协商对于党和政府的 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 的内容则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决策问题, 还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各 种重要问题,以及各党派之间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 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等。协商 政治的内容除政治问题之外,还涉及经济、社会等诸多领 域。 可见,政治协商为协商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十分 重要的政治资源。但是,政治协商不等于协商政治。 从主体上看,政治协商是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 力量之间的协商,而协商政治是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平等基 础上的协商。“政治协商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国家政治生 活领域内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协 商与联合,虽涉及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建设者,但其运 行的单位主体是党派与界别组织,所以不能直接运用于日 常性和社会性民主政治生活。”6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 派的政治协商“主要是一种高层的政治协商,在中央,这 种政治协商只是在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主要 领导人、无党派代表人士这一层面来进行;参与协商者只 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及无 党派代表人士。在地方,相应地,这种方式的政治协商也 只是在中国共产党各级地方党委主要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 各级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无党派代表人士这一层面来进 行,参与协商者亦只是中国共产党各级地方党委主要领导 人和各民主党派各级地方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及无党派代表 人士”7。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 代表人士的协商“则是一种更广泛、更大范围和多层次的 协商方式。人民政协固然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主要是 以党派为基础组成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其中占有 很大比例,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党派机构,而是一个广 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 治上的巨大包容性,人民政协积极促进参加政协的各党派、 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开展对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 政治协商,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都可以本 党派、本团体、本界别的名义进行发言和提出提案”8。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还是中国共 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其 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唯一的执政党,其不仅是中国政治组织和政治生活的最高 领导者,也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最高领导者。而协商 政治最注重协商的平等性,也即是说,协商政治的参与主 体的身份应是平等的,参与主体在进行政治协商活动时也 应具有平等的权利。 从渠道上看,政治协商只限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 派和政协组织之间,而协商政治的组织形式更灵活多样。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在组织形式上是不 通过人民政协这一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而由中共中央主 要领导人和各级地方党委主要领导人通过召开协商会、座 谈会等形式,直接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代表人士 进行党派间的政治协商。除会议协商外,各民主党派领导 人和无党派人士还可以随时就国家大政方针和具体的重大 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或约请中共中央负责人交 谈。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地方党委也参照上述形式开展同民 主党派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间的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 商也就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通过人民政协这一组织 形式来开展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 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受 党委委托召开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 根据需要召开由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参加的内 部协商会议等。协商民主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市镇会 议、特设论坛、公共领域、工厂民主、陪审团、自愿团体, 以及控制整个社会的协商宪政和司法实践等。 从价值目标上看,政治协商主要在于维护执政党的统 治,而协商政治则是独立价值主体之间的“合作”。政治 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 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前提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一种附属 机制。政治协商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为了增强执政党的合法 性基础,维护执政党的统治。建国初期,人民政协制度是 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指导建立的。当时是从防止执政的 中国共产党犯错误的初衷来设计政党制度,着重点在互相 监督。而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对于从宪政 体制和制度上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对国 家的领导权合法化、合宪化,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建国初期与以后的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实践表明,政治协 商制度的存在,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正因 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55 周年大会上 指出:“推动人民政协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人 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 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今天强调的协商政治自 然包括政治协商。但是,协商政治不等同于政治协商,因 为它不是协商领域的扩大,而是民主运作程序的价值偏好 的选择。所以,协商政治在本质上超越了政治协商,是作 为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原则而存在的。今天强调 建立协商政治,是针对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多元 分化对民主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所以,建立协商政治, 不是政治协商制度的丰富和发展,而是要使协商成为中国 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的价值偏好和行为方式。协商所形成 的合作,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发展,然而这种发展的首要价 值选择,不应是协商政治各主体的各自利益的实现和发展, 而是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否则, 所有的协商都不过是局部利益或私人利益对全局性公共利 益的侵害。 二 政治协商不等于协商政治,但是,政治协商为中国协 商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源。选择开 发政治协商来推进中国的协商政治,不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相反,具有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利用这个政治资源的开 发来推进协商政治转型,既能有效解决协商政治转型所面 临的重大政治问题,也能使转型后的协商政治得以在制度 上获得巩固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政治发展理所 当然地应该把政治协商作为推进中国协商政治发展的战略 资源。发展中国协商政治,就要大力开发政治协商资源, 使政治协商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使中 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政治协商中充分体现出来;使 协商的精神与原则渗透于政治生活,并进入经济与社会生 活,使协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原则和治理资源。 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力开发政治协商资源,就必须切 实加强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以及政治 协商机构和机制的完善,使政治协商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 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 的一种制度性选择,其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政治协商制度整体而言,其本身 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所应当具有的优越性也没有完全 体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协商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够应是一个根本原因。我 们认为,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应当只 是一种口号式的要求,而应当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实现。从 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建设必须重视如下几大问题:首先,要变政策性协 商为制度性协商。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建设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实 际情况而言,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 化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的问题本身还需要进行协商才能确定。因此,在一些带有 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制度化、规范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 实践中进行一些探索,采取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逐步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其次, 变政治协商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问题的协商。毋庸讳言, 政治协商真正应该参与的更多的应该是政治制度、民主法 制、政策法律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政治制度问题,也 就是说,政治协商中协商的首要问题应该是政治方面的问 题。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政治协商所协商的问题大多 数是与政治不太相关的问题,如下水道堵塞、民众房子漏 水、街灯不亮等等问题。虽说这些民生问题也可算是政治, 但是这些问题决不是政治协商应该关注的基本的政治问题。 把这些具体的杂务变成政治协商的基本内容,是偷换概念, 是对政治协商制度的庸俗化。为了使政治协商在政治生活 中的重大作用发挥出来,还要完善和改进政协的推举制度, 逐步引入竞争选举机制,赋予政协委员真正的民意代表性, 增强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政协委员的参 政水平和决策能力;“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实际情况,研究并合理设置界别,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 性”,为人民政协中的政治协商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中观层面来看,大力开发政治协商资源,就必须积 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转变党 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中的核 心领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政治体制是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具体 政治设施的总和,大体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指 政治体制的结构部分,即政治体制的具体组织结构、具体 构成形式;软件指政治体制的机制部分,即按照一定的原 则和规律所组织起来的政治体制运行机制。政治体制最主 要的成分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具体结构和行使权力的 各种具体制度,也就是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 实施国家权力的问题。国家权力要有效地运行,离不开有组 织的领导,因此领导体制在政治体制中就具有决定性的地 位。政治体制所涉及的诸多方面都与领导体制密切相联,都 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领导体制这一环节才能最终得以落实 或实现,领导体制实际地、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政治体制改 革的中心环节。邓小平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时说: “改革的内容,首先是要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 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9这里所说的党如何 善于领导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党的领导体制如何改革和 完善的问题。在中国,协商政治必然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 展开运作。在协商政治的展开中,中国共产党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 与运作的民主政治,虽然有政治协商,但没有形成协商政 治,在一元化的集中领导体制下,更多地体现为权威政治。 改革开放后,随着权力结构的调整,这种权威政治的社会 基础和体制资源开始削弱,效力开始降低,但由于新的领 导和执政体制以及相关程序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党在很 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体制、程序和手段来运作民主政 治。这就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若要走向协商政治,就 需要党的领导体制的更新和发展,这是建立和发展协商政 治的重要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党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 支持政治协商组织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独立负责、协调一致 地开展工作。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是推进政治协商,发 展协商政治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领导方式是执政党采 取什么样的形式来领导和执掌国家政权、组织和引导社会 的问题。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是党的领导权得以实施的具体 形式,这种形式应遵循社会主义民主宪政所确定的原则,同 时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向相衔接。中国共 产党必须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科学判断 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努力创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政治协商工作的新局面, 把是否重视政治协商工作、能否发挥好政治协商的作用作 为检验自己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协 商组织中的共产党员,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 修养和能力,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头遵守政协章程, 继承和发扬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广交、 深交党外朋友,努力成为合作共事的模范、发扬民主的模 范、廉洁奉公的模范,通过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对政 治协商组织和活动的领导。 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