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_第1页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_第2页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_第3页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_第4页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 和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 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 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 如铅、镉、准金属等。 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 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 ; ,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 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 、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 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 噁瑛; 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 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主要有:( 1)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 2)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 3)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其来源如何 ? 大气中主要自由基有: R、 O 的来源: 光解: r 2 O+ 2 r 光解: r 2来源: 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r H + + M M M M 亚硝酸酯的光解: r 光解: r 2O + 的来源 : O R + H + R + 2 来源: 光解 r 光解 r 来源:甲基亚硝酸酯的光解 r 基硝酸酯的光解 r 来源: R + O 转化为 各种途径。 R + + O + R比 R 少一个 C 原子) 烷烃可与大气中的 O 发生摘氢反应。 R + H + O R + + O + R O + 外: r 烃可与 生加成反应,从而生成带有羟基的自由基。它可与空气中的 于它有强氧化性,可将 化成 身分解为一个醛和 乙烯和丙稀。 H) 2)2) ) ) ) 烃还可与 生反应,生成二元自由基,该自由基氧化性强,可氧化 生成相应的醛和酮。光化学反应的链引发反应主要是 光解,而烷烃和稀烃均能使 化为 此烃类物质在光化学反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 答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 1)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 ( 2) 大气中 ( 3) 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 ( 4) 天气形势的影响。 20 答 ( 1)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并用它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即爱根核模,积聚模,粗粒子模。 爱根模: 积聚模: 2 M 粗粒子模: 2 M。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3 4. (1) 查表知 , = T = 碱度 = l = l 。 设加入的 n l 查表知:当 , = = n ) = 碱度 ) 碱度 = 2 n ) 由 (1)、( 2)和( 3)解得: n = l 。 ( 2)加入 o / 碱度碱度的增加值就应是加入的 A = 碱度 碱度 = l 5. 解 :当 查表 = 则 = 碱度 = 10l/l。 H+ = = 10-7 l。 = H+ 101010= 10l。 = H+ = 101010= 10-7 l。 查表 1 = 2 = 碱度 1 = l 碱度 2 = l; o 1 混合后 Lm m o l / 碱度 0 0 碱度 查表知 题意知 + H)2+ + H)2+ = 10-4 l; ( 1) H)2+H+/ = 10 (2) H)2+H+2/ = 10 (3) 33333查表知 H)3 的 10入 (1)得 H+ = 0l ( = 104H+3 = 104 103 = 10-5 l; H)2+ = 10H+2 = 10+/ 1010 10l; H)2+ = 10H+ = 10+2/ (10 = 10l。 +2 2H+ + H)2 = : K = 103 )(2022 得 )(10 ( 1) 由物料守恒得: + H)20 = 10-5 l (2) 由电荷守恒得: H+ + 2 = + 解体系显酸性 , 10 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 4 可得: H+ + 2 = 2 10 ( 3) ( 1)、( 2)、( 3)联立求解得: H+ = + = 知 ) + K = 10:2 3 OP ( 1);由( 1)可得: OP 32 ( 2) % 2 32 33322 H C C b T :由( 水中的溶解氧为: l,故其 105 然水的 105) H+ = 105/105) 10= (7) = 氧化还原式: 1/2 2H+ (10l)+ 2e = 据 程式,上述反应可写成: R 在湖中 看作是常量 ,在方程中为 1。 0 6 根据得: F = F = 入 程式得 : = 1) 9H+ + 8e = 4t) 4 + 又 00 n R 8924 +9 lge8 又 + 9 8 + 8= 8 90 = 56 + = 100 当 ,溶液给出电子的倾向很高。 C 总 = 10-4 l。 = 由 (1)得 = 52 + 8 20 当 , 溶液接受电子的倾向很强。 C 总 = 10-4 l。 = 由 (1)得 = 知苯并 a芘 106 106 = 105 f) = = 104 知 0, H+ = 105 + + H+ = 0 + 10 f) = 105 = 103 11 1 36 h = w(+ + = 0 0 610 = 24 6 0 0 0 0 50010105000 540 qQ 由 型知: L = ( x/u = ( 6 103/103 = l。 8 05 5102 16 0 0 00 6 0 0 00 50 查表知 : 13时 ,C 饱和 = l ; 14时, C 饱和 = l。 由间插法计算 的 C 饱和 。( 1) ( 6/10 = 2) 4/10 = 0 = C 饱和 mg/l) D = u ) 0/(k1+ (k1+k3)x/u k2 x/u ) = (6)/46 ( 6/46 6/46) = l。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的速率常数为 体消除 A 的速率常数为 10 A 在鱼体内起始浓度为零,在水中的浓度可视作不变。计算 A 在该鱼体内的浓缩系数及其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95%时所需的时间。( 解: A 在鱼体内的起始浓度为零,且在水中的浓度可视为不变,相当于 t时, w = ka/ ka/ 10 )ex p (1 稳态浓度为 ex p (1得: 1 10 10 6 两边取 : - 10-2 t ,解得: t = h) = d)。 2.(1) (2) (3) (4) (5) (6) (7) (8) (9) (10) (11)三羧酸循环;( 12) ( 13)硝化。 壤胶体 和 土壤微生物 。 的。物体内部的分子在各方面都与它相同的分子相接触,受到的吸引力 相等 ;而处于表面的分子所受到的吸引力 是不相等的 , 3. 即合称为双电,决定电位层与液体间的电位差通常叫做 热力电位 ,在一定的胶体系统内它是不变的; 电动电位 ,它的大小视扩散层厚度而定,随扩层厚度增大而增加。 5.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胶体的 凝聚性 。 在土壤溶液中,胶体常常带负电荷,即具有负的电动电势,所以胶体微粒又因相同电荷而互相排斥 , 电动电位越高,胶体微粒呈现出的分散性也越强。 影响土壤凝聚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胶体的电动电位和扩散层厚度 , 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 离子价 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称为离子交换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胶体具有吸附性的原因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分子与该物体内部的分子所处的条件是不相同的。物体内部的 分子在各方面都与它相同的分子相接触 ,受到的 吸引力相等 ;而处于 表面的分子所受到的吸引力是不相等的, 表面分子具有一定的自由能,即表面 能。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也越大。 吸附性能越强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 一部分为致酸离子 ,则这种土壤为 盐基不饱和 土壤。 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 盐基离子 所占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盐基饱和度 : 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 不是 植物的一个普遍耐性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 生态学特性、遗传学特性 和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 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通过 植物根系根毛细胞 的作用积累于植物茎、叶和果实部分。由于该迁移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污染物可能停留于 细胞膜外 或穿过 细胞 膜进入细胞质。 16. 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主要包括 被动转移 和 主动转移 两种。 17. 现已证明, 动物及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 18.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是通过 扩散和质体流动 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农药的迁移运动可以蒸汽的和非蒸汽的形式进行。 风速、湍流和相对湿度 在造成农药田间的挥发损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 一般,脂 /水分配系数越大,扩散系数也越大,而容易扩散通过生物膜。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和骨骼。 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 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光化学转化 构成了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 三大主要转化类型 。 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在酶催化下发生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或基质 酶催化作用的三个特点: (1) 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种底物起催化作用,促进一定的反应,生成一定的代谢产物。 (2) 一般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比化学催化剂高 107 1013 倍。 (3) 如强酸、强碱、高温等都能使酶催化剂失去活性。 受氢体如果为 细胞内的分子氧 , 就是 有氧氧化 ,而若为 非分子氧的化合物 就是 无氧氧化 。 就微生物来说,好氧微生物进行有氧氧化,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氧化。 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转化速率,决定于物质的 结构特征和微生物 本身的特征,同时也与环境条件有关。 毒理学把毒物剂量 (浓度 )与引起个体生物学的变化,如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性等的变化称为 效应 ; 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 反应 。 把引起 群体 的变化,如肿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 反应 。 阈剂量 (浓度 )是指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 最低剂量 (浓度 )。 最高允许剂量 (浓度 )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浓度 )。 环境化学 第一章 绪论 7 1、环境 : 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 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 4月 22定位 世界地球日 , 6月 5日定位 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环 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酸雨 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 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 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镉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染水体后引起的 ) 重要污染物 (1)元素: g,b,(2)无机物 :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 :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含 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 (7)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 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 化学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 概念 :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 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 ,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 认识过程: 20 世纪 60 年代 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 20世纪 8 70 年代 1972 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 “ 人类环境会议 ” ,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到同一高度看待; 20世纪 80 年代 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组建的 “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 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20 世纪 90 年代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和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形 成了当代的环境保护的主导意识。 8、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为环境效应。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 1)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物理效应。( 2)环境化学效应: 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3)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9、 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 失的过程。 迁移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 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三大转化途径为:化学转化、光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10、环境化学研究特点:( 1) 以微观研究宏观: 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宏观环境圈层中环境现象和变化机制;( 2) 研究对象复杂: 既有人为来源的也有天然来源的,处于环境开放体系内,多种环境因素同时相互作用,其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结合。( 3) 物质水平低: mg/kg(0 ug/kg(0 11、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 危害的方法和途径。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1、大气成分:按浓 度分成三大类:( 1)主要成分,浓度在 1%以上量级,包括氮 (氧 (氩 (( 2)微量成分 (也称次要成分 ),浓度在 1%之间,包括二氧化碳( 水汽 (甲烷 (氦 ( 氖 (氪 (;( 3)痕量成分,浓度在 1要有氢 (臭氧 ( 氙 (一氧化二氮 (氧化氮 (二氧化氮 (氨气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及气溶胶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大气中本来没有的,纯属人为产生的污染成分, 它们目前在大气中的浓度多为 量级,如氟氯烃类化合物 (常记为 。 9 2、大气层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逸散层 对流层特性:由于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则越低。在对流层中,高度每增加 100m, 气温降低 云雨的主要发生层,赤道厚两极薄。平流层特征:在平流层内,大气温度上热下冷,空气难以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只能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平流层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平流层内,进入的污染物因平流运动形成一薄层而遍布全球。中间层特征:在 中间层中,由于层内热源仅来自下部的平流层,因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垂直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下热上冷,空气垂直运动强烈。热层特征:在热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热层空气极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也可以称为电离层。逸散层: 800上高空;空气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所以气体及其微粒可以不断从该层逃逸出去。 3、逆温由于过程的不同,可分为近地面的逆温、自由大气逆温。 近地面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 自由大气逆 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逆温的危害:在对流层中,由于低层空气受热不均,能够使气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致使对流层上下空气发生交换。通过垂直对流运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被输送到远方,并由于分散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对大气垂直流动形成巨大障碍,地面气流不易上升,使地面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难以借气流上升而扩散。 4、气团的稳定性与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两个因素有关。 5、大气污染源: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 排放出 火山灰等颗粒物;森林火灾: 排放出 自然尘(风砂、土壤尘);海浪飞沫: 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 人为因素:工厂企业废气排放;交通运输 :飞机、机动车、轮船尾气 ;燃油燃煤(农村炉灶);农业活动(农药喷洒)。 6、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及分类 定义: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或是自然过程所直接排入大气或在大气中新转化生成的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城市中影响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及进一步氧化产物三氧化硫、硫酸盐)、悬浮颗粒物(烟 雾、灰尘、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物)、臭氧、铅和其他有毒金属。 分类:大气污染物按存在形式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又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且在大气中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为继发性污染物。 7、重要污染物来源及消除途径 二氧化硫:燃烧。降水清除:雨除、冲刷;气相或液相氧化成硫酸盐;土壤:微生物降解、物理和化学反应、吸收;植被:表面吸收、消化摄取;海洋、河流:吸收 10 硫化氢:火山喷射、海水浪花、生物活动等。氧化为二氧化硫(写去除反应) 臭氧:在植被、土壤、雪和海洋表面上的化学反应 氮氧化物:燃烧、尾气排放。土壤:化学反应;植被:吸收、消化摄取;气相或液相化学反应 一氧化碳:不完全燃烧。平流层:与 由基反应;土壤:微生物活动;二氧化碳植被:光合作用,吸收;海洋:吸收 甲烷:燃烧、泄露、发酵。土 壤:微生物活动;植被:化学反应、细菌活动;对流层及平流层:化学反应 碳氢化合物:向颗粒物转化;土壤:微生物活动;植被:吸收、消化摄取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由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到空气的机械运动、由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物本身的特性。 9、基本气象要素: 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量 10、燃烧过程中 燃烧温度 和 空燃比 有关 11、 子式分别为 12、大气中的 自 煤 、 石油 、 天然气 的排放。 13、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由基 ?其来源如何 ?(产生:热裂解法、光解法、氧化还原法) 大气中主要自由基有: R、 O 的来源: 光解: r 2 O+ 2 光解: r r 2洁大气中 3,污染大气来源是 2O。 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r H + + M M M M 亚硝酸酯的光解: r 光解: r 2O + 的来源: O R + H + R + 来源: 光解 r 11 光解 r 来源:甲基亚硝酸酯的光解 r 基硝酸酯的光解 r 来源: R + 4、叙述大气中 R + + O + O + R R比 原子) 5、氮循环主要通过 同化、 氨化、 硝化 和 反硝化等四个生物化学过程完成。 16、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光化学反应,大气光化学反应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光化学第一定律)当激发态分子的能量足够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即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其次 ,为使分子产生有效的光化学反应,光还必须被所作用的分子吸收,即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第二定律)光被分子吸收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由于电子激发态 分子的寿命 H I 18、含有 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控制: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特征:蓝色烟雾,强氧化性,具有强刺激性,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高峰在中午。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单机制 光化学烟雾形成反应是一个链反应,链的引发主要是 引发反应: 自由基传递: 碳氢化合物的存在是自由基转化和增殖的根本原因: 22 O 232222 H N H H O2 22 O 22223322 222 13 过氧酰基 终止: 19、说明烃类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烷烃可与大气中的 发生摘氢反应。 R + H + O R + + O + R O + 外: r 烃可与 生加成反应,从而生成带有羟基的自由基。它可与空气中的 于它有强氧化性,可将 身分解为一个醛和 乙烯和丙稀。 H) 2)2) ) ) ) 烃还可与 成二元自由基,该自由基氧化性强,可氧化 化学 2222222222222222 H H 32 H N 22222222 14 反应的链引发反应主要是 烷烃 和稀烃均能使 化为 此烃类物质在光化学反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硫酸烟雾型污染 : 由于煤燃烧而排放出来的 、氨的催化作用而加速,硫酸烟雾型污染属于还原性混合物,称还原性烟雾。 度有关。 21、硫酸烟雾(伦敦型烟雾)与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的比较:硫酸烟雾是还原型烟雾,发现较早,已出现多次,燃煤产生,冬季,低温高湿度弱光照,白天夜间连续 ;光化学烟雾是氧化型烟雾,发现较晚,汽车尾气,夏秋季,高温低湿度强光照,白天。 22、二氧化硫的氧化:直接光氧化、被自由基氧化、被氧原子氧化 23、酸雨: 雨水的 约为 看作未受污染的大气降水的 景值,并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大气中 含量及其对酸性物质的中和性。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降水的化学组成:大气中固定成分、无机物、有机物、光化学反应物、不容物。酸雨化学组成:硫酸硝酸钙离子。锰铜矾催化。 24、酸雨的主 要成分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机制?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如何控制?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S 2(点燃) 2O 硫酸) 22 2酸)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燃) 2 2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酸) 22 22O 2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2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2 4害:酸雨 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 使土壤酸化, 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