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教育的内涵先说“民主” ,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但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观点最早是杜威提出的。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正如“民主”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作出不同的解释一样, “民主教育”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解释。那么,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其内涵是什么呢?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它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妥协精神的教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纪律与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识教育。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陶行知曾对民主教育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应该说,先生 1945 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至今没有过时。我们今天的时代,算得上“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 ,那么, “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简言之, “民主教育”即“关于民主”的教育是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是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在平等中培养平等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 ”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 “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我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跟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把水杯递给她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 ,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 ,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 ,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 ,我们就正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既然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平等” ,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基础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 ,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 ,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我这样说,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 ,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 ,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 ,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真诚地鞠躬回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教师首先请他坐下;校园师生相逢,教师主动招呼学生,或者面对学生的问好,教师也真诚地问学生好;课余,教师和学生不妨一起嬉戏娱乐这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师生尊严上的平等。在营造班级人际平等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唤起一些后进生内在的尊严感。往往有这种情况,对于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来说,无论同学们怎样对他友好,他都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热情成了礼貌,而他的勉强应酬则成了客套。这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因此,唤起部分差生的尊严,是使他们具有平等意识的关键。尽管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只把学生的尊严体现在分数与名次上,但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我愿意再次重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而惟有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这样的“战士” ,平等意识才会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灵,成为理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甚至只是一种敷衍。“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个权利当然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的权利”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学的权利和在学校接受人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权利。对前者,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比如对“普九”的重视);而对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学生进了学校,他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得到了保障和尊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说,适龄儿童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然而,这方面的“侵权”现象经常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有一年我去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 40 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 ,便把 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 “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我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课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 ,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作者:李镇西/p先说“民主” ,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但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观点最早是杜威提出的。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正如“民主”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作出不同的解释一样, “民主教育”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解释。那么,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其内涵是什么呢?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它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妥协精神的教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纪律与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识教育。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陶行知曾对民主教育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应该说,先生 1945 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至今没有过时。我们今天的时代,算得上“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 ,那么, “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简言之, “民主教育”即“关于民主”的教育是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是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在平等中培养平等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 ”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 “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我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跟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把水杯递给她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 ,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 ,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 ,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 ,我们就正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既然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平等” ,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基础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 ,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 ,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我这样说,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 ,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 ,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 ,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真诚地鞠躬回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教师首先请他坐下;校园师生相逢,教师主动招呼学生,或者面对学生的问好,教师也真诚地问学生好;课余,教师和学生不妨一起嬉戏娱乐这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师生尊严上的平等。在营造班级人际平等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唤起一些后进生内在的尊严感。往往有这种情况,对于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来说,无论同学们怎样对他友好,他都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热情成了礼貌,而他的勉强应酬则成了客套。这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因此,唤起部分差生的尊严,是使他们具有平等意识的关键。尽管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只把学生的尊严体现在分数与名次上,但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我愿意再次重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而惟有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这样的“战士” ,平等意识才会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灵,成为理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甚至只是一种敷衍。“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个权利当然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的权利”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学的权利和在学校接受人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权利。对前者,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比如对“普九”的重视);而对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学生进了学校,他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得到了保障和尊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说,适龄儿童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然而,这方面的“侵权”现象经常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有一年我去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 40 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 ,便把 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 “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我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课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 ,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作者:李镇西/p先说“民主” ,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但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观点最早是杜威提出的。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正如“民主”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作出不同的解释一样, “民主教育”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解释。那么,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其内涵是什么呢?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它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妥协精神的教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纪律与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识教育。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陶行知曾对民主教育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应该说,先生 1945 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至今没有过时。我们今天的时代,算得上“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 ,那么, “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简言之, “民主教育”即“关于民主”的教育是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是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在平等中培养平等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 ”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 “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我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跟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把水杯递给她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 ,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 ,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 ,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 ,我们就正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既然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平等” ,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基础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 ,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 ,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我这样说,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 ,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 ,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 ,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PE销售合同范本
- 劳务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化妆品合作合同范本
- 关于门窗合同范本
- 2024年厦门国际机场防爆安检人员考试真题
- 加工电子合同范本
- 保安个人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2024年深圳市龙岗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山东青岛高新区营商环境观察员社会招募笔试真题
- 农资分公司加盟合同范例
-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英语》上册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5(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案
-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综合测试卷(2025年春)
- 2025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例文(5篇)
- 小学生学会公平与公正的行为主题班会
- 2025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数学试题(南通一模)(含解析)
- 《大学物理矢量》课件
- 梅大高速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及安全警示学习教育
-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初中英语七年级期末模拟试卷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