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选官制度的历史故事篇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 、 “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 3000 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战国时, “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 “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延续了曹操时的用人政策,并且又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并一直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自春秋战国以来,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真正的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其中的“军功爵制” “察举征召制” “九品中正制”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以及衰落隋唐以前,按照门第高低分配选官名额的士族制度,远远不能够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阶级的需要。随着士族阶层的腐化堕落;以及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迅速增长,对于进入统治阶层的严重渴望;同时隋唐以后实现的国家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在选官制度上进行改革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完善时期。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 、 “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隋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科举制”形成。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后来历朝历代所继承。 唐朝时期, “科举制”得到继承和发展。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产生了巨大变化,专重“四书” 、 “五经” ,以八股文取士。 “八股取士”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这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清末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直到1905 年,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自隋唐以来,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了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明清以后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了没落,直至 1905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延续了 3000 多年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正式结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的废除止,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篇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学目标: 1、分析学习综述类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明晰的思路。 教学重点: 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作出具体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现代学者黄留珠的一篇综述类文章。作者考察了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各个时代相应的选官制度,分析了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全文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二、介绍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理清全文的结构。 (1)基本方法:列提纲。 (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容要点。 (3)列提纲的好处: 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4)列提纲的要求: 抓住主干与重点。文字必须简练扼要。 2、根据文本内容归纳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本文出现的基本概念有:原始民主制、世官制(世及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3、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葛布粉的说明顺序。 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 2、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 5 节按逻辑顺序分类介绍。 三、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第一部分(1 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第二部分(2-5 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第一层(2 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第二层(3 节) “世官制”:初期(夏商) ,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第三层(4 节) “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四层(5 节) “科举制”:初创(隋唐) ,发展(两宋、元) ,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科举必由学校。 第三部分(6 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四、研读课文。 1、文章第一节,在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后,以苏轼的总结加以印证,请筛选组合文中语言,从选官制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 分别作出具体说明。明确: (1)三代以上出于学:三代,指夏商周;学,指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选官制是“世官制” ,官职原则上代代相袭,而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2)战国至秦出于客:客,是指门客。战国时期,世官制已开始衰弱,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惟功惟贤” ,而寄食于贵族豪门的门客则最有机会得到提拔。 (3)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 “秀才”两科,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政府据此以授官职。(5)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 2、根据文本 2-5 节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明确: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的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雏形,其特点是选拔人才以“贤与能”为标准。 (2)世官制(世及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官职世代相袭,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3)察举制: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州、郡、县都设置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将他们定为九等,政府据此授予官职。 (5)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 3、最后一段作者说“考察以上三个时代” ,为什么作者没有将原始社会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明确: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 4、本文是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其分说部分总体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 绍说明的,第 5 接的介绍顺序与前文有所不同,请仔细阅读,理清作者介绍科举制的思路,说明介绍的顺序。明确:是按逻辑顺序介绍的。 (1)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4)科举子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这种模式的弊端。 (5)科举制的终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XX?东营模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2(原创题)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 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如图)。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 ( ) A劫富济贫 B公平公正 C倾向权贵 D崇尚峻法 答案 B 解析 梭伦改革的措施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他力求不偏不倚,公平公正。3(XX?银川模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 ,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 B 解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梭伦改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体制;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政治。4(原创题)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实行“陶片放逐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领悟能力。克利斯提尼统治时期,如果在陶片上对某人的反对票超过半数,此人便要被赶出国门,以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5(XX?扬州学业水平检测)“梭伦和伯利克里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文中“新的统治形式”指( ) A君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民主制 D联邦制 篇三: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兴衰人才测评技术 题 目: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兴衰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一三级心理(二)班 陈继东 130711011202 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兴衰摘要: 我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直到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他们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都存在着各种的不足之处,但是他却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符合各个时代的最合适的选拔制度,因而为当时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为巩固国家的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主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主要的三种选官制度的兴衰。 关键词: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人才选拔制度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从最初的西汉察举取士制度发展到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曾经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不同的选官制度。促使我国封建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隋唐至清末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各种人才选拔制度存在许多流弊与不足,但它们的确对封建社会的某一阶段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与昌盛,产生了重大影响。 察举制和科举制便是选官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二个重要阶段。前者主要存在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在西汉的高祖时开始,武帝时形成制度它与征辟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魏晋以降,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并成为选官的主导,察举制入仕之途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下降,但在这一时期,它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制度程式也仍然在依照某种规律向更高发展。九品中正制衰落之后,察举制在隋唐之际发展为科举制,经过宋、明二朝的改革强化,在明清朝达到极盛。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和剖析一下这些制度的兴衰史及原因。 一、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并且 在长达七、八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察举制一直是帝国朝廷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战国以来“选贤任能”的官僚制度发展起来, “举荐”便成了日益普遍的选官方式。君主经常要求臣下荐将、荐相,经常“求贤国中”;士人与官员的递相荐引,就成了新式官僚的重要来源。但这时的举荐还远没有制度化,它仍是较为粗疏散漫的。在战国时,儒家主张以学士君子治国;秦帝国则有“焚书坑儒”之事,倚重精通文书法律的所谓“文法吏”承担行政。相应地,秦有乡里“推择为吏”制度;以及“学吏”制度:官府中有学徒吏,他们经考选可望入仕升迁。通过为“吏”而逐渐升迁至中高级官员,这种仕途后人称之为“吏道” 。 汉代君主已经意识到帝国统治不能不借助于学士及其政治思想,并逐渐为学士敞开了入仕大门。以此为基础,在西汉前期形成了察举制度。汉文帝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联之不逮”;十五年(前165),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后一次察举,著名政治家晃错就在其中,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 。此后,大儒董仲舒建议朝廷实行“贡士”制度,让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贤者二人。到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王朝下诏规定“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制度由此而诞生。 大致上说,察举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举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等),它由皇帝下诏指定科目,再由垂相、列侯、公卿及郡国长官等按科目举荐;皇帝亲自对被举者进行策问,然后根据对策的等第分列授官。这类科目属于“特科” ,它是不定期的,类似的名目还有有道、敦朴、明经、文学等。另一类是定期的“岁举” ,这主要是孝廉科,它是每年一次,由郡守国相为举主。孝廉举至中央,一般是进入郎署作郎中。郎中既担任宫廷宿卫,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王朝经常从郎中里选拔各种官员。察举制使此前那种粗糙散漫的举荐选官,进化成为“科目”的形式,并形成了固定的举主身份、举人标准和规范程式,因而大为制度化了。西汉还有秀才科,它最初是特科,大约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也变成了岁举。因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东汉时这个科目称为“茂才”而不是秀才。茂才的举主,除了公、卿、将军外,还有州刺史。这样,就形成了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两科并列的岁举体制。 察举制的诞生,改变了帝国政府中各集团的权力和特权分配。在汉 初,功臣、贵族及其子弟占据了要津,他们可以通过“任子”(即高级官员以一子为郎中)、或为内侍等途径优先入仕。而察举制度,则向民间士人打开了入仕之门。并且,察举制与前述的“吏道”也相当不同,它采取了“贡士”的形式,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思想,即由有德的贤人施行“德政” 、 “德教”的要求;儒生们对秦和汉初任用文法吏而不用贤人儒生,曾经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可见,察举制的诞生与帝国政治思想的重大变化,也就是从崇尚“法治”到崇尚“德治”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这个制度中的“贤良” 、 “方正” 、 “孝廉”等名目,都是以“德行”命名立科的,显示了“以德取人”的明确意图。在王朝“独尊儒术”后,儒生通过察举制源源不断地入仕为官,得以与文法吏并立于朝廷。汉代察举重德行,选官取孝子,构成了它的一个鲜明特色。但是从总体上看, “以德取人”并不是王朝选官的唯一原则。正如学者所说,汉代政治特质实际是“儒表法里” 、是“霸王道杂之”;相应地,在选官上王朝对“吏能”依然十分重视。儒生原是民间学者,他们对帝国行政原是较为陌生的。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曾经专门讨论过儒生、文吏之优劣短长:“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 “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 ”就是说儒生在德行教化上优于文吏,而文吏在行政能力上优于儒生。随儒生在官员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东汉初年王朝在察举中着手强化“以能取人”(以吏能取人)的因素。 据史料所见,光武帝曾作出如下规定:在察举秀才、孝廉之时,州郡长官必须先给予候选人以一定职事,由此检验其是否熟悉政事,或使之由此而熟悉政事。这叫“授试以职” 。所授之职,指州郡的吏职,如主簿、督邮、功曹之例。经“试职”而仍“不便习官事”者,不得察举。这个“试职”的规定,后来章帝与和帝都曾加以重申,显示了朝廷对这一考察措施的重视。章帝还强调, “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就是说要把行政成绩作为察举标准。 “试职”的年限,顺帝时规定为一年;桓帝时增加到为吏十年,方能应举。于是,从州郡任职的属吏中察举秀才、孝廉,就成为汉代选官的另一大特色。这个措施强化了对吏能治绩的要求,当然对文吏更为有利。据记载,东汉前期一度有“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的情况;王充也曾指出,由于东汉朝廷重视文吏,一度便造成了“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局面。人们往往有一种误会,以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王朝官员就主要出自儒生了,其实汉廷是儒生、文吏兼收并重的。 到了东汉中后期,察举制又孕育出了一个新变化。在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孝廉察举,其措施是:由三公府又引郎国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儒生出身的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考试笺奏,称为“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这个措施与“以德取人”和“以能取人”都不相同。 “以德取 人”注重德行,它依赖于举主的了解和社会的好评;“以能取人”注重吏能,它依赖于“试职”的试用检验和工作培训。.而左雄所创建的阳嘉新制,正如后人说,它是个“试文之法” , “文”指经术和笺奏,它依赖于对一项具体知识的书面考(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关于选官制度的历史故事)试。这种察举办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独家优惠价格保密协议稿
- 2024年简化信用额度借款协议样本
- 2024年度工程物资承包协议模板
- 网店美工设计中的创新技术应用策略:大数据与用户行为分析
- 2024车辆无息借用协议模板
- 贷款担保专用保证金协议范本2024
- 城市消防气体灭火系统工程承揽协议
- 2024年全职劳务派遣协议细则
- 2024汽车租赁替代销售协议范本
- 花池维修合同范本
- 标准化班组建设演示幻灯片
- 华为HCIP H31-341 V2.5传输认证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多选题汇总)
- 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 DB51T3080-2023研学旅行实践承办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评课稿
- GB/T 7702.7-2023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第7部分:碘吸附值的测定
-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
- 《分散系》说课课件
- 抗痉挛体位专题知识讲座
- 广东省3证书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