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_第1页
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_第2页
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_第3页
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_第4页
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旗制度参领佐领都统篇一:满洲 XX 旗下参领、佐领一览满洲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 92 个整佐领又 2 个半分佐领,约3 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 15 万人。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九佐领: 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注:第五佐领为寨三所管半佐领与颜都所管半佐领合为一整佐领。康熙 13 年,将寨三所管人丁分出。 注:据载,正黄旗有勋旧佐领 15,世管佐领 56,族中承袭佐领2,互管佐领 3,公中佐领 21,番子佐领 1。满洲正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之一,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遂成定制。至清末,下辖 86 个整佐领,约万兵丁,总人口约 13万人。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二、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二、满洲七十四。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七佐领(清朝会典作十八): 篇二:清代八旗佐领抬旗现象论析 清代抬旗现象论析 以佐领抬旗为中心的考察 孙静 (大连民族学院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抬旗是清代满洲统治者酬答旗人的一种恩赏行为。八旗内部旗人之间的上下、亲疏之别是抬旗得以产生的根本前提。旗分佐领的升转变化不拘定限,形式多样,但上承恩眷的旗人在八旗内部的流动掩盖不住其被清廷置于更加严密控制之下的事实。从根本上说,抬旗不过是满洲统治者藉以维护自身地位与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它深深地烙上了满洲居于主导地位的清政权统治的鲜明印迹。 关键词:清代 八旗佐领 抬旗 八旗是清代最具民族统治特色的社会组织,它是满洲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根基。因此,清历代统治者都不断维护并完善八旗建制,使之发展成为体制严密、等级分明的组织形式。抬旗则为八旗辖制下的旗人升转提供了一种方式。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八旗组织而言,有清一代享受到抬旗殊荣的旗人屈指可数。抬旗是令地位低下的旗人企及和羡慕的。但是,在抬旗问题上,清代未能形成有章可循的完备定例,封建帝王恩赏旗人偶尔行之的抬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旗人自下而上升转的一种特殊制度。特别是被抬旗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后,他们一般都会极力掩饰自己卑微的出身。因此,清代官修史书有关抬旗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互有歧义,从而导致后人对抬旗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作为清代特有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杜家骥先生曾对“抬旗”多有研究,在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 、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1 等论著中,他主要梳理了抬旗的不同形式,揭示了旗人内部的等级差别,探讨了旗内各色成员间的政治关系。不过,现有研究对佐领的抬旗现象尚未有专门探讨。 钦定八旗通志是乾隆帝敕令编修的一部以八旗为专门内容的志书。其中,旗分志是四库阁臣对旗分佐领编设源流及发展变化等具体情况的记录,在研究八旗佐领升转变化这个问题上,其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主要以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为考察依据,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和参稽各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拟对清代抬旗的背景,旗分佐领抬旗的形式、原因及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丰富并推动清代抬旗及八旗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 清朝入关后,君主专制逐步取代“八固山王共理国政”而成为清代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孟森说:“太宗(皇太极)以来,苦心变革,渐抑制旗主之权,且逐次变革各旗之主,使不 1 杜家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 ,载史学集刊1991 年第 4 期;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人民出版社 XX 年版。 能据一旗以有主之名,使各旗属人不能于皇帝之外复认本人之有主。盖至世宗(雍正)朝而法禁大备,纯以汉族传统之治体为治体,而尤以儒家五伦之说压倒祖训,非戴孔、孟以为道有常尊,不能折服各旗主之秉承于太祖(努尔哈赤)也。世宗制朋党论 ,其时所谓朋党 ,实是各旗主属之名分。 ”2 其实,旗主与皇权较量的结果在顺治时期已初见端倪。顺治初年,正白旗主多尔衮以摄政王和皇叔父的身份独断专行,俨然太上皇。他死后两个月,顺治帝遂以“阴谋篡弑”的罪名, “籍其家,诛杀其党羽” ,“削其尊号及其母妻追封,撤庙享” ,甚至掘墓鞭尸。3 其后顺治帝将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收归己有,加上原有的正黄旗、镶黄旗,是为“上三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 ,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是八旗的核心。其余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为“下五旗” ,由宗室王公领辖。自此,八旗内部开始严格上、下之分。另外,八旗中的每色旗下又包括以满洲、蒙古、汉军名称冠之的三个旗。对于满、蒙、汉之间的等第区别,满洲统治者并不隐讳,雍正帝曾明言:“如宗室内有一善人,满洲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 ”满洲人与蒙古人、汉人相比,拥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择用权。乾隆帝在赦撰的清朝文献通考中亦明言:“我朝封爵之制,亲亲而外,次及勋臣,所以隆报功之典,广世禄之恩也。兹所纪载首满洲,次蒙古,又次汉军。 ”可以说,在清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八旗内部各色人员之间的上下与亲疏之别亦得以不断强化,其结果自是身份有别的旗人之间形成了清晰可鉴乃至不可逾越的界限,八旗本身具有的这种级差性的组织结构正是抬旗得以产生的根本前提。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抬旗最早发生在顺治八年,是年九月初七日,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趁顺治皇帝亲政之际,自请“准臣入镶黄旗乌金绰哈固山牛录下” ,被准“听从其便” ,遂归入镶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5 其子士铭、孙奕沔及玄孙德标都曾经担任佐领。6 洪承畴降清之初,应编在内务府镶黄旗下,顺治八年之后方被抬入八旗汉军。清代的内府旗人就是内务府三旗的成员。内务府三旗即从皇帝亲自统帅的镶黄、正黄、正白等上三旗所属的户下包衣(满语 booi,汉译“家人”之意)挑选组成。内府三旗最早设于入关之初,顺治元年(1644 年)共有九个内府佐领(满洲佐领)、十二个旗鼓佐领(系由包衣尼堪即家奴汉人所编成)、一个高丽(朝鲜)佐领,下设满洲佐领护军校,旗鼓佐领内管领、护军校各若干人,隶于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三年(1674 年) ,改隶于内务府。内府旗人的身份较低,由于他们在皇帝身边侍从职差,一旦受宠擢至将相大员,便有可 2 孟森:八旗制度考实 ,载清史讲义第一编,中华书局 XX年版,第 2021 页。 3世祖章皇帝实录卷 53, 顺治八年二月,第1915 页。 4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 30,雍正三年三月十三日谕,载四库全书第 414 册,第 259 页。 5 顺治八年十月初一日户部题本 ,载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2 年版,第 131页。需要注意的是, 清史稿 “列传二十四洪承畴”记:“承畴既降,隶镶黄旗汉军,太宗遇之厚。 ”根据这一记载,在崇德后期,洪承畴即隶于汉军镶黄旗,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另外, 清史列传的记载亦隐去了洪氏曾编隶于内务府的事实。 6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吉林文史出版社 XX 年版,第 404 页。 4 能被抬入八旗之中。 大清会典则例中有关抬旗的规定就是专门针对包衣而言的,顺治九年清廷议准:“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官员,有军功劳绩,奉特旨令其开出内府佐领、内管领者,各归上三旗旗下佐领。五旗王公府属(即包衣) ,惟有军功劳绩,或奉特旨,或由王公奏准,令其开出府属佐领者,各归本王公所属旗下佐领,或归上三旗旗下佐领。 ”7 内府旗人与八旗分属两个独立的组织系统,彼此互不相干。从内府系统转到八旗系统,表明内府旗人奴仆身份的解除。在人数众多的内府旗人中,能够膺此殊荣的只是凤毛麟角。二 所谓“抬” ,即往上托,举,有抬高、提升之意,抬旗即各色旗人由低位向高位的一种升迁现象。徐珂对清代的抬旗现象有所总结,他指出:“徙居内地之旗人,有以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而由内务府旗抬入满洲八旗,或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皆谓之抬旗。然仅限其本支子孙,虽胞兄弟不得与。皇太后、皇后之丹阐(满语,母家)在下五旗者,皆抬旗。 ”8 事实上,抬旗的形式更为复杂多样,仅旗分志记载的 21 例佐领抬旗就超出了徐珂的概括。笔者依据抬旗佐领的流动方向,对清代佐领抬旗作了初步归类,基本情况如下: 最常见的抬旗当属由内府系统抬入八旗旗分佐领,旗分志记载了 10 例,且被抬入八旗的包衣属下均编隶于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满洲之中。镶黄旗满洲中有一个半分佐领、三个整佐领是由包衣发出编隶本旗的。第一参领第十八佐领系乾隆四十年将懿皇贵妃之外戚人等,由内务府发出,编于本旗。因人丁不敷,作为半分世管佐领,以员外郎包衣佐领德馨管理。9 第四参领第十六佐领系雍正十二年九月,将纯裕勤太妃本氏子孙由包衣发出编隶世管佐领,令太妃之兄晋观之子陈镤管理。10 第五参领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将包衣佐领哈达合族人等由包衣发出编隶本旗。11 第五参领第十五佐领,原系康熙十九年奉旨将包衣下侍卫飘色与前锋统领索柱巴图鲁由包衣拔出,合各姓满洲编立之佐领。初以飘色管理。12 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第五参领第十七佐领两个佐领的成员均来源于包衣。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由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伯起管理。13 第五参领第十七佐领系雍正元年将履郡王之外祖陶尔弼合族人丁,由包衣发隶本旗,编为半个佐领,即以其族子谢尼管理。后正红旗郎中商吉图之族人归入谢尼佐领内,成为一整佐领,仍以谢尼管理。14 正白旗满洲中有四个佐领系由包衣或属下抬入本旗。第一参领第十八佐领,系乾隆六年五月因原任 7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 32,户部户口上,载四库全书第 621 册,第 3 页。 8 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种族类旗人抬旗,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901 页。 9 李洵、赵德贵等主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卷 2,旗分志二,第 27 页。 10钦定八旗通志卷 3,旗分志三,第 44 页。 11钦定八旗通志卷 3,旗分志三,第 49 页。 12钦定八旗通志卷 3,旗分志三,第 49 页。 13钦定八旗通志卷 4,旗分志四,第 72 页。 14钦定八旗通志卷 5,旗分志五,第 86 页。 大学士来保宣力有年,奉旨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15 第四参领第十六佐领,原系康熙二十二年奉特旨将包衣昂邦图巴族人及三旗各包衣佐领下所有索伦编一佐领,发隶本旗蒙古都统,以图巴管理。康熙四十四年移入本旗。16 第五参领第十六佐领,系雍正二年奉旨以镶白旗裕亲王属下及蒙古都统之员外郎兼佐领布阑泰四族人丁编一佐领,移入本旗。第十七佐领初隶淳亲王属下,以纪兼管理。后移于镶白旗,以尚书达都管理。达都故,以侍郎额陞额管理。额陞额缘事革退,合并镶白旗萨哈连乌喇协领巴扬古里之族众,移入本旗,以巴17 扬古里管理。上述包衣属下均奉旨移入或编隶上三旗满洲,这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族而言, 当然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荣耀。 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亦比较普遍,具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徐珂所述及的“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 ;一是由下五旗汉军抬入上三旗汉军。旗分志记载 3 个满洲旗分佐领、6 个汉军旗分佐领系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显然,汉军佐领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更为频繁,而徐珂恰恰忽略了汉军在旗内自下而上的这种变化。3 个抬入上三旗的满洲佐领分别是:正黄旗满洲第二参领第十八佐领,原系镶蓝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三佐领,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奉旨抬 18 入本旗,以和隆武管理。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十九佐领,原系镶红旗满洲第二参领第九佐领, 拉卜敦于乾隆十五年奉命偕傅清驻西藏,因诛逆贼珠尔墨特那木扎尔时被害,乾隆十五年奉旨将拉卜敦追封一等伯,谥壮果,并将伊世管佐领抬入正黄旗满洲旗分,以拉卜敦之子隆保管理。19 正白旗满洲第二参领第十七佐领,系国初编立觉罗十佐领之一,始隶镶白旗。雍正八年因均编八旗觉罗佐领,由镶白旗发隶本旗。20 八旗汉军 6 个旗分佐领抬旗后,分别编隶于镶黄旗、正黄旗之中,两旗各有 3 个,具体是:镶黄旗汉军第一参领第七佐领,原系在盛京编设,初隶正蓝旗,以唐国政管理。康熙七年,此佐领发隶本旗。21 第一参领第九佐领,系天聪八年编设,初隶正蓝旗,以李永芳之子巴颜管理。乾隆三十九年,此佐领奉旨抬入镶黄旗。22 第五参领第八佐领系崇德七年编设,初隶镶白旗,以高尚义管理。雍正元年,该佐领发隶本旗。23 正黄旗汉军第二参领第五佐领系崇德七年,将铁岭卫壮丁编为牛录,初隶镶蓝旗,以马汝龙管理。雍正元年,此佐领发隶本旗。24 第二参领第八佐领、第三参领第八佐领均为康熙二十二年编设,初隶镶红旗。康熙三十七年,这两个佐领均被发隶正黄旗汉军。25 15钦定八旗通志卷 6,旗分志六,第 102 页。 16钦定八旗通志卷 7,旗分志七,第 119 页。 17钦定八旗通志卷 7,旗分志七,第 125 页。 18钦定八旗通志卷 4,旗分志四,第 68 页。 19钦定八旗通志卷 4,旗分志四,第 74 页。 20钦定八旗通志卷 6,旗分志六,第 107 页。 21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第 392 页。22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第 393 页。23钦定八旗通志卷 22,旗分志二十二,第 406 页。24钦定八旗通志卷 23,旗分志二十三,第 412 页。25钦定八旗通志卷 23,旗分志二十三,第 413 页、第 416 页。 由蒙古、汉军抬入满洲旗分佐领在清代甚为罕见,这种现象即福格所说的:“蒙、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拨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 ”26 也就是说,蒙古、汉军旗分佐领有拨入同一旗色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两种不同的情况。旗分志对此类抬旗记载有二:一为由汉军拔入本旗满洲。乾隆十八年,正红旗汉军第二参领第六佐领被抬入正红旗满洲。该佐领本系天聪九年编设,初以甲喇章京王国光管理。乾隆年间王国光裔孙王持枢随祭金陵,奉旨抬入正红旗满洲。王持枢所在佐领抬旗的关键在于王氏本完颜氏,系金朝后裔。一为由八旗蒙古抬入上三旗满洲。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正蓝旗蒙古旗分查克丹佐领下莽鹄立之合族人众及各公中佐领下余丁,共编一佐领,抬入镶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七佐领,即以莽鹄立管理。莽鹄立佐领由正蓝旗蒙古抬入镶黄旗满洲相当于连抬两级,此类由非满洲下五旗抬入满洲上三旗的现象,旗分志中仅此一例。三 清朝入关以后,历经顺、康、雍、乾四朝,到嘉庆统治时期,八旗佐领的组织规模大体定型,计有整佐领 1145个,另有 6 个半分佐领。旗分志中所记 21 个佐领经由抬旗而来,仅占旗分佐领总数的%,相对于规模庞大且界限森严的八旗组织而言,抬旗实乃破格之举。抬旗各有因缘,所谓“凡抬旗,或以功,或以恩,皆出特命。 ” 军功政绩是下五旗得以跻身上三旗的主要凭据。下五旗满洲大臣建立勋劳,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者;蒙古、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拔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 清史稿记:“和隆武,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宁夏将军和起子也,清朝将领。初隶镶蓝旗,以和隆武功,高宗命以本佐领抬入正黄旗。 ”寥寥数语即交待了和隆武抬旗的原因。和隆武武功卓著,乾隆三十七年征服金川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数次斩关夺寨,乾隆帝屡诏嘉众,授和隆武为正蓝旗蒙古都统。30 乾隆朝的大学士兼两广总督李侍尧因“宣力出色”而抬旗,其一支由正蓝旗抬入镶黄旗汉军,伊弟李奉尧所管佐领一并入镶黄旗汉军。 因“恩”抬旗是皇帝施恩的结果,这种恩赏有“定例”与“特例”之分,福格对此早有关注,他特别指出:“下五旗满洲,或皇后、皇贵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及内务府人拨入外三旗满洲佐领,皆随时出于特恩,不在定例。”31 杜家骥先生对皇帝后妃母家抬旗有细致研究,并将其分为皇帝继位后,其生母尊为太后,母族抬旗;皇后母家抬旗;皇帝妃子中某些受宠者,其母家受恩赐抬旗;前朝皇帝之妃,由于其子受到新朝皇帝的重视、倚为辅政宗王,外戚即因此而抬旗等四种情况。32 皇后和妃嫔出身卑微,通过抬旗改变其家族旗籍,26 福格:听雨丛谈卷 1,满洲原起,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3 页。 27钦定八旗通志卷 25,旗分志二十五,第 444 页。28钦定八旗通志卷 2,旗分志二,第 38 页。 29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331,列传一百十八和隆武,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0947 页。 30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331,列传一百十八和隆武,第10947 页。 31 福格:听雨丛谈卷 1,满洲原起,第 3 页。 32 杜家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抬旗” ,载史学集刊1991 年第 4 期。 292827 篇三:八 旗八 旗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 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 中文名:八旗,创立时间:1601 年,创立人:努尔哈赤,最小单位:牛录,分类:正黄、正白、正红、正蓝等,解散时间:满清灭亡,民国建立 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 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满语:niru i ejen) 。规定每 300 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 ,设甲喇额真(参领) (jalan i ejen)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 (gsa i ejen)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meiren i janggin) 。清朝八旗旗主印玺 二十四旗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分类 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 92 个整佐领又 2 个半分佐领,约 3 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 15 万人。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 84 个整佐领又 2 个半分佐领,约 26 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 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正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 86 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 人 为一单位)约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