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申报的材料_第1页
关于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申报的材料_第2页
关于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申报的材料_第3页
关于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申报的材料_第4页
关于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申报的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工作申报材料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30 万人,不仅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体育传统大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历届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贴近需求的原则,积极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体卫结合、体教结合、体绿结合、体文结合等,着力为广大百姓提供低廉、便捷、有效的大众健身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杨浦荣获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区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还被纳入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试点单位等,积极创造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新经验、形成新亮点。一、基本做法(一)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管理网络一是区级层面,建立了“一会、三中心、一基地” ,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体育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等 20 多个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为成员单位,并聘请高校教授、群众体育专家成立区全民健身专家组,每年定期召开例会部署和研究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加强体卫结合,全面推进全民体质监测工作;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已有培养注册指导员 2117 名,促进体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提升;建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协调指导我区运动项目、布局、学校课余训练,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区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团队骨干。二是社区层面,建立了“312”的服务网络。第一个“12”是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下,建设12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第二个“12”是 12 个街道镇均建有市民体质监测站,组建专业测试队伍,针对监测对象、数量、年龄段情况,积极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向“服务”转变,对 1200 名市民开展了专项体质干预活动,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由20*年的%上升至 20*年的%;第三个“12”是指在全区 12 个街镇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3 个国家级,8 个市级。三是居民区层面,在 286 个居委会试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使体育健身服务直达居民区;积极推进体育社工进社区工作,建有 792 支社区健身团队。(二)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亲民、便民的健身服务平台一是建设综合体育运动场地。修缮改建后的江湾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及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泳池,打造全民休闲健身一站式体育中心。投资近 2 亿,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杨浦体育场综合改造项目) ,规划建设综合性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投资 1900 万元,建成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提供了一流的健身场所。二是打造 5 分钟健身服务圈。建成 19 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2 个社区健身苑和 439 个小区健身点;完善 12 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健身设施,在 2 个社区文化中心试点配建 300以上的百姓健身房,做到居民出门 5 分钟内有健身设施;以“绿色体育”为理念,积极打造“一园一步道” ,建成社区健身步道 15 条、公园健身步道 7 条,总长度达 7020 米。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我区每年投入专款对健身器材进行更新调整,并建立区、社区、小区的分级管理网络和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器材完好率保持在 96%以上。三是推进“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我区选择殷行街道工农三村二居委作为试点基地,新建了健身步道、 “九子”乐园,扩建小区健身场地,为每个楼组配送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短绳等体育用品,建有一支 60 名健身锻炼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季度有比赛,“让全民动起来” ,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四是建立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我区与上海体育学院联手共建上海首个区级体育场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囊括区内体育场地、健身场馆和活动项目等信息,以电子地图形式展示,市民登录区政府门户网站快捷方便地搜寻。(三)探索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服务体系一是探索多元投入建设模式。发挥政策撬动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激活市场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区在毗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区,放弃高收益的商业房产项目,由区城投公司投资 XX多万元、新建占地 36 亩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有足球、篮球、网球、门球和垒球等20 个球场和户外攀岩、沙滩排球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时尚运动场地,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运动项目最多、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 50%的公益性运动时间和每月免费日的运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年内,黄兴体育运动公园二期、占地 200 多亩地包括高尔夫发球、射箭等项目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二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共享。我区 2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目前,全区 93 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面向社区开放,开放率达 100%,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 12 所高校、二军大、94826 等部队将操场、游泳池、训练场地等逐步开放,每年有百万人次市民受益。围绕场地开放中“管理、物耗、安全”等难题,我区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专业管理公司对开放场地进行管理。如,同济一附中、上音实验学校将游泳池开放工作委托具有游泳培训专业管理经验的上海美再晨体育培训咨询公司运作;探索风险补偿模式,各街道镇还与保险公司签订社区综合保险合同,有效消除了场地开放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予开放学校物耗补贴经费和奖励,以奖代拨促进学校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安全防控改造工程,结合中小学“校安工程” ,已对 4 所中学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的物理隔离、封门改建工程,将逐步在全区推开,积极构建场地开放的安全、长效机制。三是提供专业化特色服务。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规范化建设试点,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有五大类:第一类是建有区体育总会、足球、风筝、网球等 14 家体育社团,每年举办数百项活动。第二类是建有 12 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成立了由街道、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第三类是多个特色俱乐部,如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建有 7 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新“校企联办、多方参与”模式,建立上理工附小棒球俱乐部,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走多元办训之路;积极发挥名人带动效应,上海首家丁俊晖桌球俱乐部、倪夏莲乒乓球俱乐部落户。第四类是培育一批优质健身休闲服务企业。我区建立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是全国首家体育类科技园,也是唯一一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已吸引一兆韦德、巅峰减重等 40 余家优质健身休闲类企业入驻,不仅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更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赛事活动策划等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资源。第五类是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互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横滨、大阪、中国香港等地的青少年极限足球、田径、游泳等社会团体开展经常性交流合作活动。(四)贴近百姓生活,开展普及型、常态化的体育健身活动一是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活动。我区成功举办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20*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杨浦接力、中国壁球公开赛、澳式足球表演赛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五届的世界极限运动锦标赛获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特别贡献奖、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优秀组织奖,我区成为国家极限运动副主席单位;以赛事举办为契机,我们着力促进商旅文体融合互动,连续六届的上海极限运动挑战赛、极限音乐狂欢节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号召力,成为市民踊跃参与的体育嘉年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活动。牢牢把握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方向,积极组织各类常态、长效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参与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万人健步跑等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广泛开展社区健身项目,组织健身操(舞) 、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在各街道建立健身气功站点,推进“万名市民学习易筋经操”政府实事项目。开展职工体育,在企业推广工间操和球类比赛活动,建立区企业工会体育干部联谊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区机关综合运动会,大力实施“二三三”工程,即建立乒乓球和桥牌两个体育兴趣小组、开展太极拳、瑜伽、社会体育指导员三项体育技能培训、举办乒乓球、桥牌、体质监测三项体育比赛。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设小学、昆明学校、同济一附中等近20 家对口学校与区青少年游泳、足球学校开展联合培养,为体育后备人才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推进少体校专业教练员进学校工程、体育教师“双师型”试点;建立辖区高校体育部联谊会,加强与区域内高校运动队合作衔接;抓好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普及型竞赛和活动,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等体育活动品牌,鞍山初级中学获得上海首届“校园足球”赛冠军。在青少年学生课余假期时间,开展“阳光体育” 、体育夏令营、学生肥胖干预等活动;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参与“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免费培训课程,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自救技能。(五)加强政府保障,夯实人、财、物多方位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坚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区体育发展五年规划、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制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XXXX 年);每年围绕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相关事宜召开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体育局等各类专题会议 50 余次;“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近 10 项体育健身相关区政府实事项目,涉及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建设、人人学会游泳、万人学会易筋经操等。二是加强财力保障。区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的投入逐年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全民健身方面经费 1792 万元;用于场馆改造、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建设经费近 3000 万元;用于体教结合、学校体育场馆改造等经费近 5000 万元;用于竞技体育经费投入 2776 万元;全区“十一五”期间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经费共计约亿元,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在机构精简的情况下,新设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为区体育部门引进优秀教练员等提供优惠政策。将区少体校由科级升格为处级单位,做大做强业余训练规模,进一步强化三、四线业余训练、学校课余训练等队伍衔接和项目布局,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建有 3 家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基地数属上海各区县之最,人才输送率持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严明勇等一批优秀选手在国际赛事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这也为全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批专业化人才保障。二、下一步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抓住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的契机,加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体育强区”进程。一是设立“杨浦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 ,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职能,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二是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建立区体育健身场馆智能信息系统,市民通过“智能卡”进出学校和各类体育场馆,便于政府及时掌握了解市民需求和各健身场所人流量。三是重点推进职工体育,建立健全区域大型国企民企等职工体育服务组织网络体系,丰富职工体育活动载体。四是整体规划和积极拓展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普及项目,发挥“体教结合”作用,普及足篮排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竞赛与活动,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等学校体育特色品牌。五是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增加 5 个社区公共运动场、50 个小区健身点、50 条百姓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做到全覆盖,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优化健身场地资源。六是探索社会组织和体育类社工服务工作新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完善市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30 万人,不仅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体育传统大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历届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贴近需求的原则,积极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体卫结合、体教结合、体绿结合、体文结合等,着力为广大百姓提供低廉、便捷、有效的大众健身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杨浦荣获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区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还被纳入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试点单位等,积极创造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新经验、形成新亮点。一、基本做法(一)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管理网络一是区级层面,建立了“一会、三中心、一基地” ,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体育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等 20 多个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为成员单位,并聘请高校教授、群众体育专家成立区全民健身专家组,每年定期召开例会部署和研究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加强体卫结合,全面推进全民体质监测工作;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已有培养注册指导员 2117 名,促进体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提升;建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协调指导我区运动项目、布局、学校课余训练,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区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团队骨干。二是社区层面,建立了“312”的服务网络。第一个“12”是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下,建设12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第二个“12”是 12 个街道镇均建有市民体质监测站,组建专业测试队伍,针对监测对象、数量、年龄段情况,积极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向“服务”转变,对 1200 名市民开展了专项体质干预活动,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由20*年的%上升至 20*年的%;第三个“12”是指在全区 12 个街镇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3 个国家级,8 个市级。三是居民区层面,在 286 个居委会试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使体育健身服务直达居民区;积极推进体育社工进社区工作,建有 792 支社区健身团队。(二)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亲民、便民的健身服务平台一是建设综合体育运动场地。修缮改建后的江湾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及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泳池,打造全民休闲健身一站式体育中心。投资近 2 亿,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杨浦体育场综合改造项目) ,规划建设综合性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投资 1900 万元,建成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提供了一流的健身场所。二是打造 5 分钟健身服务圈。建成 19 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2 个社区健身苑和 439 个小区健身点;完善 12 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健身设施,在 2 个社区文化中心试点配建 300以上的百姓健身房,做到居民出门 5 分钟内有健身设施;以“绿色体育”为理念,积极打造“一园一步道” ,建成社区健身步道 15 条、公园健身步道 7 条,总长度达 7020 米。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我区每年投入专款对健身器材进行更新调整,并建立区、社区、小区的分级管理网络和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器材完好率保持在 96%以上。三是推进“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我区选择殷行街道工农三村二居委作为试点基地,新建了健身步道、 “九子”乐园,扩建小区健身场地,为每个楼组配送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短绳等体育用品,建有一支 60 名健身锻炼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季度有比赛,“让全民动起来” ,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四是建立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我区与上海体育学院联手共建上海首个区级体育场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囊括区内体育场地、健身场馆和活动项目等信息,以电子地图形式展示,市民登录区政府门户网站快捷方便地搜寻。(三)探索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服务体系一是探索多元投入建设模式。发挥政策撬动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激活市场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区在毗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区,放弃高收益的商业房产项目,由区城投公司投资 XX多万元、新建占地 36 亩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有足球、篮球、网球、门球和垒球等20 个球场和户外攀岩、沙滩排球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时尚运动场地,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运动项目最多、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 50%的公益性运动时间和每月免费日的运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年内,黄兴体育运动公园二期、占地 200 多亩地包括高尔夫发球、射箭等项目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二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共享。我区 2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目前,全区 93 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面向社区开放,开放率达 100%,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 12 所高校、二军大、94826 等部队将操场、游泳池、训练场地等逐步开放,每年有百万人次市民受益。围绕场地开放中“管理、物耗、安全”等难题,我区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专业管理公司对开放场地进行管理。如,同济一附中、上音实验学校将游泳池开放工作委托具有游泳培训专业管理经验的上海美再晨体育培训咨询公司运作;探索风险补偿模式,各街道镇还与保险公司签订社区综合保险合同,有效消除了场地开放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予开放学校物耗补贴经费和奖励,以奖代拨促进学校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安全防控改造工程,结合中小学“校安工程” ,已对 4 所中学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的物理隔离、封门改建工程,将逐步在全区推开,积极构建场地开放的安全、长效机制。三是提供专业化特色服务。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规范化建设试点,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有五大类:第一类是建有区体育总会、足球、风筝、网球等 14 家体育社团,每年举办数百项活动。第二类是建有 12 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成立了由街道、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第三类是多个特色俱乐部,如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建有 7 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新“校企联办、多方参与”模式,建立上理工附小棒球俱乐部,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走多元办训之路;积极发挥名人带动效应,上海首家丁俊晖桌球俱乐部、倪夏莲乒乓球俱乐部落户。第四类是培育一批优质健身休闲服务企业。我区建立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是全国首家体育类科技园,也是唯一一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已吸引一兆韦德、巅峰减重等 40 余家优质健身休闲类企业入驻,不仅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更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赛事活动策划等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资源。第五类是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互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横滨、大阪、中国香港等地的青少年极限足球、田径、游泳等社会团体开展经常性交流合作活动。(四)贴近百姓生活,开展普及型、常态化的体育健身活动一是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活动。我区成功举办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20*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杨浦接力、中国壁球公开赛、澳式足球表演赛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五届的世界极限运动锦标赛获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特别贡献奖、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优秀组织奖,我区成为国家极限运动副主席单位;以赛事举办为契机,我们着力促进商旅文体融合互动,连续六届的上海极限运动挑战赛、极限音乐狂欢节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号召力,成为市民踊跃参与的体育嘉年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活动。牢牢把握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方向,积极组织各类常态、长效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参与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万人健步跑等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广泛开展社区健身项目,组织健身操(舞) 、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在各街道建立健身气功站点,推进“万名市民学习易筋经操”政府实事项目。开展职工体育,在企业推广工间操和球类比赛活动,建立区企业工会体育干部联谊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区机关综合运动会,大力实施“二三三”工程,即建立乒乓球和桥牌两个体育兴趣小组、开展太极拳、瑜伽、社会体育指导员三项体育技能培训、举办乒乓球、桥牌、体质监测三项体育比赛。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设小学、昆明学校、同济一附中等近20 家对口学校与区青少年游泳、足球学校开展联合培养,为体育后备人才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推进少体校专业教练员进学校工程、体育教师“双师型”试点;建立辖区高校体育部联谊会,加强与区域内高校运动队合作衔接;抓好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普及型竞赛和活动,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等体育活动品牌,鞍山初级中学获得上海首届“校园足球”赛冠军。在青少年学生课余假期时间,开展“阳光体育” 、体育夏令营、学生肥胖干预等活动;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参与“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免费培训课程,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自救技能。(五)加强政府保障,夯实人、财、物多方位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坚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区体育发展五年规划、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制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XXXX 年);每年围绕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相关事宜召开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体育局等各类专题会议 50 余次;“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近 10 项体育健身相关区政府实事项目,涉及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建设、人人学会游泳、万人学会易筋经操等。二是加强财力保障。区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的投入逐年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全民健身方面经费 1792 万元;用于场馆改造、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建设经费近 3000 万元;用于体教结合、学校体育场馆改造等经费近 5000 万元;用于竞技体育经费投入 2776 万元;全区“十一五”期间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经费共计约亿元,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在机构精简的情况下,新设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为区体育部门引进优秀教练员等提供优惠政策。将区少体校由科级升格为处级单位,做大做强业余训练规模,进一步强化三、四线业余训练、学校课余训练等队伍衔接和项目布局,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建有 3 家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基地数属上海各区县之最,人才输送率持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严明勇等一批优秀选手在国际赛事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这也为全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批专业化人才保障。二、下一步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抓住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的契机,加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体育强区”进程。一是设立“杨浦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 ,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职能,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二是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建立区体育健身场馆智能信息系统,市民通过“智能卡”进出学校和各类体育场馆,便于政府及时掌握了解市民需求和各健身场所人流量。三是重点推进职工体育,建立健全区域大型国企民企等职工体育服务组织网络体系,丰富职工体育活动载体。四是整体规划和积极拓展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普及项目,发挥“体教结合”作用,普及足篮排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竞赛与活动,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等学校体育特色品牌。五是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增加 5 个社区公共运动场、50 个小区健身点、50 条百姓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做到全覆盖,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优化健身场地资源。六是探索社会组织和体育类社工服务工作新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完善市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30 万人,不仅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体育传统大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历届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贴近需求的原则,积极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体卫结合、体教结合、体绿结合、体文结合等,着力为广大百姓提供低廉、便捷、有效的大众健身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杨浦荣获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区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还被纳入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试点单位等,积极创造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新经验、形成新亮点。一、基本做法(一)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管理网络一是区级层面,建立了“一会、三中心、一基地” ,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体育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等 20 多个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为成员单位,并聘请高校教授、群众体育专家成立区全民健身专家组,每年定期召开例会部署和研究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加强体卫结合,全面推进全民体质监测工作;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已有培养注册指导员 2117 名,促进体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提升;建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协调指导我区运动项目、布局、学校课余训练,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区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团队骨干。二是社区层面,建立了“312”的服务网络。第一个“12”是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下,建设12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第二个“12”是 12 个街道镇均建有市民体质监测站,组建专业测试队伍,针对监测对象、数量、年龄段情况,积极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向“服务”转变,对 1200 名市民开展了专项体质干预活动,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由20*年的%上升至 20*年的%;第三个“12”是指在全区 12 个街镇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3 个国家级,8 个市级。三是居民区层面,在 286 个居委会试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使体育健身服务直达居民区;积极推进体育社工进社区工作,建有 792 支社区健身团队。(二)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亲民、便民的健身服务平台一是建设综合体育运动场地。修缮改建后的江湾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及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泳池,打造全民休闲健身一站式体育中心。投资近 2 亿,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杨浦体育场综合改造项目) ,规划建设综合性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投资 1900 万元,建成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提供了一流的健身场所。二是打造 5 分钟健身服务圈。建成 19 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2 个社区健身苑和 439 个小区健身点;完善 12 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健身设施,在 2 个社区文化中心试点配建 300以上的百姓健身房,做到居民出门 5 分钟内有健身设施;以“绿色体育”为理念,积极打造“一园一步道” ,建成社区健身步道 15 条、公园健身步道 7 条,总长度达 7020 米。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我区每年投入专款对健身器材进行更新调整,并建立区、社区、小区的分级管理网络和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器材完好率保持在 96%以上。三是推进“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我区选择殷行街道工农三村二居委作为试点基地,新建了健身步道、 “九子”乐园,扩建小区健身场地,为每个楼组配送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短绳等体育用品,建有一支 60 名健身锻炼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季度有比赛,“让全民动起来” ,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四是建立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我区与上海体育学院联手共建上海首个区级体育场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囊括区内体育场地、健身场馆和活动项目等信息,以电子地图形式展示,市民登录区政府门户网站快捷方便地搜寻。(三)探索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服务体系一是探索多元投入建设模式。发挥政策撬动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激活市场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区在毗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区,放弃高收益的商业房产项目,由区城投公司投资 XX多万元、新建占地 36 亩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有足球、篮球、网球、门球和垒球等20 个球场和户外攀岩、沙滩排球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时尚运动场地,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运动项目最多、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 50%的公益性运动时间和每月免费日的运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年内,黄兴体育运动公园二期、占地 200 多亩地包括高尔夫发球、射箭等项目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二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共享。我区 2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