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帝师”翁同龢生于 1830 年,卒于 1904 年的清代江苏常熟人翁同龢一生,至少有三处高度别人很难企及:第一,是科举“状元” ;第二,是“清流领袖” ;第三,是“帝师” (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据学者统计,有清一代,全国 41%的状元出自江苏。翁氏家族到翁同龢时进入鼎盛时期,人称“一门四进士” 、“ 一门三巡抚” 、 “父子大学士” 、 “父子尚书” 。特别是“父子帝师” ,最为厉害。翁同龢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先后担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晚年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史载:光绪皇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生于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4 岁随母返回故乡念书。他自幼聪颖好学,幼时通读四书 、 五经 ,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翁同龢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 年)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状元) 。翌年即授“修撰” ,供职翰林院。未几,朝廷破格擢拔他为乡试副考官,典试陕西,几年后,又为主考官典试山西。同治四年(1865 年)翁同龢走进“弘德殿” ,教授同治皇帝,10 年后再入“毓庆宫” ,教授光绪皇帝,前后达 20 余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6 月 15 日,因支持“戊戌变法” ,翁同龢被慈禧太后撵出北京,回到家乡常熟。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因有门生故旧“分俸见赠” ,这才得以活命。1904 年 7月 4 日,电闪雷鸣中,饱经忧患、无可奈何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之情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汝曹” ,即“你,或者你们这一伙” 。短短 4句 20 个字,道尽了这位古稀老人数十年不为人知的宦海沉浮生涯,和行将告别烦世的无限忧伤、愤慨。从教授同治、光绪皇帝启蒙识字,到被撤职还乡,翁同龢与两代天子的君臣、师生关系长达 24年。以此出发,在晚清的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举凡翁同龢为官 60 年大事,最为重要者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假错案;参与组织“甲午战争” ;支持盛宣怀等人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激进派发动维新变法。“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三姐告状案、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之首。此时,恰值翁同龢担任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经过前后“五审” ,冤案得以平反,公正重返政坛。此案可谓晚清中国狱讼、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典型,而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主持公道的职业精神,也表现出了一代“帝师”应有的风范。屡次充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更是“帝师”有教无类的风范。咸丰八年(1858) ,翁同龢被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典试陕西。在这期间,翁同龢一是发妻病逝,二是身患重病,但他强忍心痛、病痛,坚持支撑着批阅试卷,其后,再用两个月时间,在藏龙卧虎的陕西为国选才,足迹踏遍 800 里秦川。几年后,翁同龢又被同治皇帝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在这前后,还曾屡次充任考官,主持官场吏事,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精英,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在教授两代皇帝时,翁同龢以自己的渊博学识,除了教授四书 、 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做到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引导皇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简言之,翁同龢把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高妙地渗透在教学、从政实践之中,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当时“第一导师” 。还要说的是,通过翁同龢的教育,光绪皇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学生并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学习成绩如何,直接关系到大清王朝的兴亡。他每天寅时(早晨 4 点左右)入值,申时(下午 5 点左右)回家,一年四季,日日如此,有时甚至带病授课。为求得一个问题得到准确答案,他不惜跑遍北京城大小书铺查找资料。为使同治皇帝学会作诗,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标准,编辑了唐诗选读呈上;皇帝阅读古文有困难,他便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皇帝书法不佳,他检查后发现笔不合手,亲自跑到笔店买了两支上等好笔,手把手教授。在教育方法上,翁同龢极为讲究。当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时,就停止授课,师生庭中树下散步吟诗,借以解除疲劳。不但在授读上下功夫,翁同龢对妨碍皇帝学习的其他一些事情,哪怕是太后所为,他也敢于直言劝阻。翁同龢的讲授,深得皇帝和太后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 “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 ”不但在学业上是皇帝的良师,在生活上,翁同龢也是皇帝的益友。光绪皇帝从小体弱多病,胆子小,每逢电闪雷鸣之时特别害怕,翁同龢便将皇帝抱在怀中安慰。光绪皇帝从小离开父母进宫,由太监服侍,太监们欺负这个孩童皇帝,常常敲诈勒索。翁同龢得知后,不仅当面训斥,还上奏“两宫”太后责罚。光绪皇帝视翁同龢为监护人、父辈、知己。作为知识渊博的“帝师” ,翁同龢在文化艺术上也是当时公认的“导师” 。他工诗,也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翁同龢)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 、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翁同龢)学颜平原(颜真卿) ,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书法大家、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父谭钟麟对翁同龢的书法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 、道州(何绍基) 、常熟(翁同龢)而已。 ”到了民国年间,谭延闿、谭泽闿兄弟曾刻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流传至今。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每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翁同龢博采古代书家众长,参以己意,同时,谦虚吸收本朝刘墉、钱沣、何绍基之长,形成了独特书风,颇具影响。当代书法理论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评价翁同龢:“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翁同龢为官 40 多年,平生喜好藏书,闲暇之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珍本。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以及怡亲王死后流散于民间的乐善堂旧藏。南宋的松桂堂帖 ,为明末袁枢(袁可立子) 、袁赋谌父子家藏精品,赖以翁同龢这才流传至今。翁同龢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我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 。使翁同龢美名留芳者,主要有二:一是“甲午海战” ,二是“戊戌变法” 。前者,他是主战派,后者,他是改革派。在“甲午海战”前,翁同龢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此后,因为经过海战失败,翁同龢认识到西人治国有法度,西法不能不用,“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 ,于是幡然醒悟, “大搜时务而考求之” ,以使“摸着石头过河” 。翁同龢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多有交往,接受了变法思想,协助光绪皇帝实施改革草拟变法谕旨,这就有了那篇至今堪称“墨迹未干”的明定国是诏书。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改革死路一条!”“甲午战争”的惨败,直接引发“戊戌变法” ,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大力推进改革,被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帝师”翁同龢,70 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与时俱进,为国家、民族的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最前列,大力推进改革,大力推进开放,名垂青史,光照千秋。最后,我们引用他晚年自拟的一副名联,作为文章结尾: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作者:/p生于 1830 年,卒于 1904 年的清代江苏常熟人翁同龢一生,至少有三处高度别人很难企及:第一,是科举“状元” ;第二,是“清流领袖” ;第三,是“帝师” (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据学者统计,有清一代,全国 41%的状元出自江苏。翁氏家族到翁同龢时进入鼎盛时期,人称“一门四进士” 、“ 一门三巡抚” 、 “父子大学士” 、 “父子尚书” 。特别是“父子帝师” ,最为厉害。翁同龢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先后担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晚年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史载:光绪皇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生于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4 岁随母返回故乡念书。他自幼聪颖好学,幼时通读四书 、 五经 ,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翁同龢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 年)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状元) 。翌年即授“修撰” ,供职翰林院。未几,朝廷破格擢拔他为乡试副考官,典试陕西,几年后,又为主考官典试山西。同治四年(1865 年)翁同龢走进“弘德殿” ,教授同治皇帝,10 年后再入“毓庆宫” ,教授光绪皇帝,前后达 20 余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6 月 15 日,因支持“戊戌变法” ,翁同龢被慈禧太后撵出北京,回到家乡常熟。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因有门生故旧“分俸见赠” ,这才得以活命。1904 年 7月 4 日,电闪雷鸣中,饱经忧患、无可奈何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之情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汝曹” ,即“你,或者你们这一伙” 。短短 4句 20 个字,道尽了这位古稀老人数十年不为人知的宦海沉浮生涯,和行将告别烦世的无限忧伤、愤慨。从教授同治、光绪皇帝启蒙识字,到被撤职还乡,翁同龢与两代天子的君臣、师生关系长达 24年。以此出发,在晚清的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举凡翁同龢为官 60 年大事,最为重要者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假错案;参与组织“甲午战争” ;支持盛宣怀等人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激进派发动维新变法。“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三姐告状案、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之首。此时,恰值翁同龢担任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经过前后“五审” ,冤案得以平反,公正重返政坛。此案可谓晚清中国狱讼、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典型,而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主持公道的职业精神,也表现出了一代“帝师”应有的风范。屡次充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更是“帝师”有教无类的风范。咸丰八年(1858) ,翁同龢被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典试陕西。在这期间,翁同龢一是发妻病逝,二是身患重病,但他强忍心痛、病痛,坚持支撑着批阅试卷,其后,再用两个月时间,在藏龙卧虎的陕西为国选才,足迹踏遍 800 里秦川。几年后,翁同龢又被同治皇帝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在这前后,还曾屡次充任考官,主持官场吏事,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精英,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在教授两代皇帝时,翁同龢以自己的渊博学识,除了教授四书 、 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做到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引导皇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简言之,翁同龢把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高妙地渗透在教学、从政实践之中,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当时“第一导师” 。还要说的是,通过翁同龢的教育,光绪皇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学生并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学习成绩如何,直接关系到大清王朝的兴亡。他每天寅时(早晨 4 点左右)入值,申时(下午 5 点左右)回家,一年四季,日日如此,有时甚至带病授课。为求得一个问题得到准确答案,他不惜跑遍北京城大小书铺查找资料。为使同治皇帝学会作诗,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标准,编辑了唐诗选读呈上;皇帝阅读古文有困难,他便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皇帝书法不佳,他检查后发现笔不合手,亲自跑到笔店买了两支上等好笔,手把手教授。在教育方法上,翁同龢极为讲究。当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时,就停止授课,师生庭中树下散步吟诗,借以解除疲劳。不但在授读上下功夫,翁同龢对妨碍皇帝学习的其他一些事情,哪怕是太后所为,他也敢于直言劝阻。翁同龢的讲授,深得皇帝和太后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 “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 ”不但在学业上是皇帝的良师,在生活上,翁同龢也是皇帝的益友。光绪皇帝从小体弱多病,胆子小,每逢电闪雷鸣之时特别害怕,翁同龢便将皇帝抱在怀中安慰。光绪皇帝从小离开父母进宫,由太监服侍,太监们欺负这个孩童皇帝,常常敲诈勒索。翁同龢得知后,不仅当面训斥,还上奏“两宫”太后责罚。光绪皇帝视翁同龢为监护人、父辈、知己。作为知识渊博的“帝师” ,翁同龢在文化艺术上也是当时公认的“导师” 。他工诗,也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翁同龢)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 、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翁同龢)学颜平原(颜真卿) ,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书法大家、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父谭钟麟对翁同龢的书法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 、道州(何绍基) 、常熟(翁同龢)而已。 ”到了民国年间,谭延闿、谭泽闿兄弟曾刻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流传至今。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每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翁同龢博采古代书家众长,参以己意,同时,谦虚吸收本朝刘墉、钱沣、何绍基之长,形成了独特书风,颇具影响。当代书法理论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评价翁同龢:“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翁同龢为官 40 多年,平生喜好藏书,闲暇之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珍本。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以及怡亲王死后流散于民间的乐善堂旧藏。南宋的松桂堂帖 ,为明末袁枢(袁可立子) 、袁赋谌父子家藏精品,赖以翁同龢这才流传至今。翁同龢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我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 。使翁同龢美名留芳者,主要有二:一是“甲午海战” ,二是“戊戌变法” 。前者,他是主战派,后者,他是改革派。在“甲午海战”前,翁同龢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此后,因为经过海战失败,翁同龢认识到西人治国有法度,西法不能不用,“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 ,于是幡然醒悟, “大搜时务而考求之” ,以使“摸着石头过河” 。翁同龢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多有交往,接受了变法思想,协助光绪皇帝实施改革草拟变法谕旨,这就有了那篇至今堪称“墨迹未干”的明定国是诏书。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改革死路一条!”“甲午战争”的惨败,直接引发“戊戌变法” ,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大力推进改革,被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帝师”翁同龢,70 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与时俱进,为国家、民族的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最前列,大力推进改革,大力推进开放,名垂青史,光照千秋。最后,我们引用他晚年自拟的一副名联,作为文章结尾: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作者:/p生于 1830 年,卒于 1904 年的清代江苏常熟人翁同龢一生,至少有三处高度别人很难企及:第一,是科举“状元” ;第二,是“清流领袖” ;第三,是“帝师” (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据学者统计,有清一代,全国 41%的状元出自江苏。翁氏家族到翁同龢时进入鼎盛时期,人称“一门四进士” 、“ 一门三巡抚” 、 “父子大学士” 、 “父子尚书” 。特别是“父子帝师” ,最为厉害。翁同龢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先后担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晚年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史载:光绪皇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生于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4 岁随母返回故乡念书。他自幼聪颖好学,幼时通读四书 、 五经 ,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翁同龢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 年)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状元) 。翌年即授“修撰” ,供职翰林院。未几,朝廷破格擢拔他为乡试副考官,典试陕西,几年后,又为主考官典试山西。同治四年(1865 年)翁同龢走进“弘德殿” ,教授同治皇帝,10 年后再入“毓庆宫” ,教授光绪皇帝,前后达 20 余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6 月 15 日,因支持“戊戌变法” ,翁同龢被慈禧太后撵出北京,回到家乡常熟。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因有门生故旧“分俸见赠” ,这才得以活命。1904 年 7月 4 日,电闪雷鸣中,饱经忧患、无可奈何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之情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汝曹” ,即“你,或者你们这一伙” 。短短 4句 20 个字,道尽了这位古稀老人数十年不为人知的宦海沉浮生涯,和行将告别烦世的无限忧伤、愤慨。从教授同治、光绪皇帝启蒙识字,到被撤职还乡,翁同龢与两代天子的君臣、师生关系长达 24年。以此出发,在晚清的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举凡翁同龢为官 60 年大事,最为重要者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假错案;参与组织“甲午战争” ;支持盛宣怀等人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激进派发动维新变法。“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三姐告状案、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之首。此时,恰值翁同龢担任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经过前后“五审” ,冤案得以平反,公正重返政坛。此案可谓晚清中国狱讼、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典型,而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主持公道的职业精神,也表现出了一代“帝师”应有的风范。屡次充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更是“帝师”有教无类的风范。咸丰八年(1858) ,翁同龢被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典试陕西。在这期间,翁同龢一是发妻病逝,二是身患重病,但他强忍心痛、病痛,坚持支撑着批阅试卷,其后,再用两个月时间,在藏龙卧虎的陕西为国选才,足迹踏遍 800 里秦川。几年后,翁同龢又被同治皇帝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在这前后,还曾屡次充任考官,主持官场吏事,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精英,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在教授两代皇帝时,翁同龢以自己的渊博学识,除了教授四书 、 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做到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引导皇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简言之,翁同龢把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高妙地渗透在教学、从政实践之中,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当时“第一导师” 。还要说的是,通过翁同龢的教育,光绪皇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学生并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学习成绩如何,直接关系到大清王朝的兴亡。他每天寅时(早晨 4 点左右)入值,申时(下午 5 点左右)回家,一年四季,日日如此,有时甚至带病授课。为求得一个问题得到准确答案,他不惜跑遍北京城大小书铺查找资料。为使同治皇帝学会作诗,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标准,编辑了唐诗选读呈上;皇帝阅读古文有困难,他便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皇帝书法不佳,他检查后发现笔不合手,亲自跑到笔店买了两支上等好笔,手把手教授。在教育方法上,翁同龢极为讲究。当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时,就停止授课,师生庭中树下散步吟诗,借以解除疲劳。不但在授读上下功夫,翁同龢对妨碍皇帝学习的其他一些事情,哪怕是太后所为,他也敢于直言劝阻。翁同龢的讲授,深得皇帝和太后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 “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 ”不但在学业上是皇帝的良师,在生活上,翁同龢也是皇帝的益友。光绪皇帝从小体弱多病,胆子小,每逢电闪雷鸣之时特别害怕,翁同龢便将皇帝抱在怀中安慰。光绪皇帝从小离开父母进宫,由太监服侍,太监们欺负这个孩童皇帝,常常敲诈勒索。翁同龢得知后,不仅当面训斥,还上奏“两宫”太后责罚。光绪皇帝视翁同龢为监护人、父辈、知己。作为知识渊博的“帝师” ,翁同龢在文化艺术上也是当时公认的“导师” 。他工诗,也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翁同龢)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 、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翁同龢)学颜平原(颜真卿) ,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书法大家、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父谭钟麟对翁同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