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太上感应篇心得体会篇一:解读太上感应篇的现实意义解读太上感应篇的现实意义 摘 要 太上感应篇作为一部道教经典,它所阐扬的入世行善以求长生乃至成仙的理论,使积善成仙这一修持法门得以流行推广,从而便利民众修道。该典籍含摄了儒、释、道三家的主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扩充社会的行善群体,促进了人间善业的发展。 太上感应篇作为一本道德行为手册,加之其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对当今创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完成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太上感应篇 积善成仙 三教合流 创和谐社会 太上感应篇 ,又称感应篇 ,它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仅 1274 个字。该道经由道教基本理念、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善恶报应说这三大素材结合而成,是三教合流较为成熟的产物。 太上感应篇因其知名度倍受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评注,然而他们多为考究该经的形成渊源或文本特征。为此,鄙文尝试性地对太上感应篇的现实意义作一探讨,望大家指正。 一、推广积善法门便利民众修道 纵观宋以前的修仙法门大致有以下情形:先秦时期主要以“养神” 、 “服气” 、 “炼气” 、 “饵药” 、 “祀祷”方法求“羽化而登仙” 。 至秦始皇及汉武帝,人们既贵长生不死药,亦重坛场祷祀。其后太平经主要推介守一存神法门。东汉张陵五斗米道重视符箓咒语。东晋上清经则重存守人身三丹田之三一,及存守脑部九宫之“雄 篇二: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誠敬講堂 10 儒道釋三根學習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 XX/7/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1 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大(来自: 小龙 文档 网:读太上感应篇心得体会)家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 。師父一直強調,要成就這一生的道德學問,一定要紮好德行的根。而紮根當中,師父強調,要學習弟子規 、 了凡四訓 、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 。我們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的單位做起,從我們中心,我們來紮好德行的根。 我們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薩的好弟子,做三教聖人的好學生,也要做師長的好學生。師長說紮根,我們就老老實實紮好根。而當然紮根顧名思義,這根紮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動搖,也就是能夠在處事待人接物、工作當中,都依照這幾部經典來處世待人,任何情況都不違背這三個根的標準,這個叫紮根。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那有一個努力的過程。 我們現在知道紮根重要了,所以我們受持這幾部經典。那受持之後要讀誦,因為讀誦熟悉之後,遇到境界的時候,他能夠起觀照。假如讀的遍數不夠,可能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隨順習氣比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讀誦是必要的。當我們明白了這個讀誦的重要性,我們才不會讀的時候,好像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人往往明理之後,他就會做得歡喜, 這個是真正對我有益處,這個是修學不可少的過程。 孔夫子在論語一開始就說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應該是非常喜悅的事情。假如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都覺得感覺不到喜悅,那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其實我們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 ,知道這麼做了有意義,就越做越高興了。知道讀誦不可少,每天老老實實讀誦。老實人得利益,因為讀著讀著,他自自然然起觀照。遇到人事物了,突然那一句經句,就出來了,啊,當下沒有隨順煩惱,依教奉行了,覺得身心輕安,很歡喜, 欸,我突破自己了 ,那就可以體會到讀誦的利益了,起觀照。而法喜,一定是從解行相應而來。 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 不力行,但學文 ,就是有解 ,有了解經文道理,但是沒有去力行, 長浮華,成何人 。 今天有錄像,應該是我緊張,怎麼好像你們比我還緊張?所以你們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請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是我剛剛這個錄音機沒拿上來,造成大家的緊張。所以你看,我的緊張造成大家的緊張,還是我的問題。確實老祖宗講的沒錯,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弟子規當中講的, 長浮華,成何人 ,這個是傲慢習氣上來了。孟子講, 人皆好為人師。 有解而沒行了,他就落入一個學習的誤區了,懂了這些道理,自己沒做,看別人的過失。而當一個人被傲慢給障礙住了,他有沒有不亦說乎啊?鐵定每天很不舒服,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喜歡,所以不會有法喜。解行相應 ,絕對有法喜。所以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沒有深入,有沒有提升,用什麼看呢?每一天笑的次數有沒有增加。為什麼?煩惱輕,智慧長 ,就高興了。看什麼東西都有體悟,都有啟發,都有收穫,每天很充實啊,哪有不歡喜的道理? 可是但力行,不學文 ,都只是去做,道理沒搞清楚,可能就會做錯了, 任己見,昧理真了。所以了解之後,要去行 ,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過來。所以紮根,最重要是改習氣。 其實我們冷靜感受一下,我們最不高興、最生氣的是什麼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跟自己氣得不行,還睡不著覺。所以突破自己的習氣,才能紮好根基。所以紮根絕對不是, 好,我排好時間,太上感應篇幾個月、 弟子規幾個月、 十善業道經幾個月。師父說三年紮好根,把時間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經聽幾十遍 。 當然,有這樣的規劃,確實是需要的。因為我們假如薰習得不夠,一來,道理不透徹;再來,薰得不夠,觀照力起不來;觀照不夠,就談不上力行了。所以遍數要夠,所謂長期薰修 。 古聖先賢有講到,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啊。我們現在是從小就沒有根基了,現在年齡又大了,又是成年了,這個時候,再不藉薰習之力,想要伏住煩惱,談何容易!而且,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們薰習的時間不足,打煩惱的時間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了。我們要警覺啊,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不好好紮好這個根基,那什麼時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這一生的道業,那就遙遙無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決心才行。 為什麼要下大決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無始劫的輪回,是無始劫的習氣啊,不下大工夫,很難克服的。什麼是大決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這種氣概。寧肯碎骨粉身 ,都不願意忘失這個正念。人有決心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好,薰習很重要,可是假如我們薰著薰著又產生執著了, 啊,聽經叫學習 ,邊聽邊執著,然後工作的時候都想聽經,沒有全心全意專注工作,那這個就不妥當了。薰習是解 , 解完要力行,才是相應 ,解行相應了,這個時候心境就不斷提升,任何境界不動搖。所以我們要理解到,紮根是解行並進。 而行在哪裡呢?一定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個才是活的學問。學一句,做一句;學一句,改一句。 比方我們前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了凡四訓 。是不是學完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聽了一遍了凡四訓的講解,師父的開解。那這一段過程當中,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拿了凡四訓哪一句教誨來指導自己,來改了自己哪一個習氣?假如沒有、很少,那了凡四訓學完了沒有?那沒有解行相應哦,那了凡四訓這個根基就不算紮下去哦。 了凡四訓四個部份:立命之學 、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 謙德之效 。比方改過之法裡面講到的,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 ,這一句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呢?那每天要靜下來,我今天有什麼事情不妥當,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對,趕緊把它寫下來,寫下來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後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關鍵。為什麼?別人提醒有限,自己有這個態度了,二十四小時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連睡覺做夢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學了凡四訓有沒有學到在夢中念了凡四訓啊?那就不簡單了,非常專注在學習了。 那我們講到這裡了, 我昨天有哪些念頭跟言行不對?欸,我在今天有沒有保持一個高度警 覺性?真的有這樣的態度了,每天都能發現過失去對治、去改過。比方我今天已經犯了好幾個錯了。第一個,太緊張,連這個錄音的設備都忘了拿上來。緊張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所有煩惱的根源,我們得找到啊。有時候我們在思考, 啊,我怎麼會有這個習氣呢?思考老半天,就過去了,沒思考透徹。根源要找到。根源啊,緊張,就是得失心作祟,沒有平常心。得失心還好聽一點,叫虛榮心,名聞利養的心。刻意要把它講好,反而講不好。要講好,最重要是真誠, 一念不生是為誠 。還有一大堆這些念頭、煩惱,那就不是真誠的狀況。所以今天就發現,很慚愧,都多少年過去了,這個得失心還這麼重,我想應該再去參加個大學聯考,看還會不會睡不著,還得吃安眠藥。這個是主動勘驗,在境界當中觀察自己有沒有去掉習氣。 改習,才能改命運啊!我們了凡四訓後面舉的幾個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馮開之先生, 大變其幼年之習,哇,他小時候那些習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說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要能夠去為人演說 ,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習氣的基礎上。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觀照 , 了凡四訓我們學過一遍了,一遍夠不夠?很明顯,不夠哦,我們還是記不住。所以這個叫學貴自知 ,學習不是像交作業,啪啪啪寫完,就像小的時候,老師派三十行作業,然後剛好鄰居有同班同學,坐在那裡比賽誰快,真的是字跡潦草、龍飛鳳舞。用這樣的趕的心去學習,不可能會有好效果的。所以不是趕作業,學每一句都要落到我們的心上,去觀照、去力行。所以了凡四訓裡面,我記憶很深,行善的十條當中, 愛敬存心 ,時時提起愛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飯,我就沒愛敬存心 ,還沒供養,我就吃了。這個是貪心作祟。所以一個人,用功夫在哪裡?在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當下,吃飯也可以練功夫的。今天一個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誰啊?父母啊。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無人之境,誰也沒想到了。薰習了這麼多年,還沒把三寶放在心中,還沒把眾生放在心中。 所以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我們共同深入的大經, 無量壽經 ,開始的時候就講到,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既然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了, 當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提到這個目標挺高興,你們好像怎麼沒有高興的表情呢?不要把它想得太難, 無量壽經說, 其國不逆違 ,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想得太難,不相信, 真的這樣就可以往生作佛嗎?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願了。怎麼往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把它做好。就是師父講的, 紮好三個根 ,就符合標准了。然後又不希求、不貪戀世間的福報,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啊。 而經上告訴我們,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不難背,普賢十願 ,一定要背起來哦。還沒背起來,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啦。為什麼?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一句經文我們很早就讀過了,怎么還沒背起來?那代表我們求學問不夠主動。人不主動,就容易往後退了。學問成就,不可能是靠別人啦,得靠自己下功夫。我們連要行普賢大士之德,都沒把它背起來,那我們怎麼觀照? 好,明天就考,我們明天早課太上感應篇讀完,一起齊讀普賢十願 。我現在給人家 派作業,其實我也不輕鬆,派完以後,我都得陪著他們背出來。其實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現在教古文其實是誠惶誠恐,每一次叫他們背一篇,我就得跟著背一篇。我挺喜歡這種感覺的。為什麼?因為我容易懈怠,藉這個因緣,讓我不可以偷懶。所以我很感激因緣對我的提攜。而普賢十願裡面講, 廣修供養 ,這一份供養、禮敬的心,有沒有時時提起來?那吃飯的時候,就照著師父的教誨,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法界一切眾生 ,念三遍。哇,當下高不高興啊?你看,恢復本來的心量,高興啊!什麼時候不高興?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裡斤斤計較的時候啊,最不高興了。所以我們真明白了,那是我們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啦!聖狂之分,在乎一念 ,轉成普賢十願,轉成正念就高興了。當然,吃飯前供養,保證這一碗飯,結晶怎樣?很美哦,吃下去更健康哦。我們有沒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好好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是先念三遍供養。供養完了呢?念此食遍十方 ,這個食物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 ,一切眾生,我們希望他們都能接受這個供養,念七遍。最後,念十句佛號。那吃飯就是修普賢行哦,那很充實,每天都沒有混日子。 而我們今天吃飯的時候,把碗拿起來,欸,碗是誰洗的?我們大家自己洗的吧,是不?欸,我們在洗碗的時候,有沒有愛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乾淨,明天就有一個幸運的人拿到了。 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還有一點泡沫, 啊,算了算了,沒關係,誰吃到關我什麼事 ,那就沒有愛敬存心 ,也沒有禮敬諸佛 ,也沒有廣修供養了。 真的哦,道在哪?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愛敬他人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做每一件事情都高興。今天在工作當中盡心盡力了,我在廣修供養啊,我們把事做好了,讓更多的人接觸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賢菩薩。 包含,不是對人愛敬哦,對一切事物都要愛敬。佛門,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哪?徹法源底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個諸佛不指是人而已哦,是一切的動物、一切的眾生,都包含在其中,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眾生啊,所以這個禮敬諸佛 ,是一切皆恭敬哦。 所以師父講經都講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禮敬哦。當然你禮敬桌子,不是給它鞠三個躬啦。你用它很愛惜它,把它擦乾淨,禮敬,長養自己的恭敬心。而今天吃完了,我們把椅子放正,這就是落實普賢十願。尤其我們是最後一個走的,一定把八個椅子擺得整整齊齊,禮敬落實了。今天我們最後一個走的,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代表我們的敬沒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們浮躁了。心浮氣躁,眼前這些事物觀照不到,好像覺得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也不知道忙什麼。心沒靜下來,靜下來就能禮敬,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處處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擺好了,整整齊齊。 說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說, 哦,聽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廣傳統文化,我看看他們搞真的還是搞假的,到他們的餐廳看看,廚房看看。 結果一看,哇,椅子亂七八糟。那不要上去聽課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人家內行人看門道哦。哇,他一看,不上去了,我們有沒有過失啊?有啊,我們沒給人家表演好啦,讓人家沒信心了,我們就沒有廣修供養了。所以這個愛敬存心 ,當下就可以用上。 好,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個紮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行了,解行相應,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動搖了,這個根就紮下去了。那又一心念佛,這一生的當生成佛的因緣,就可以圓滿。 好,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 10 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 太上感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 點播下載 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 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 XX/7/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2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開始一起來學習師父講解教誨的太上感應篇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公案,就是鍋漏匠的公案。諦閑老法師跟鍋漏匠是小時候的玩伴,後來中年之後,剛好,鍋漏匠知道諦閑老法師已經出家了,而他覺得人生很苦,就找諦老要出家。諦老覺得他年齡大了,再出家,在佛寺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多活要幹,而且佛寺裡面戒律也比較嚴格,都要遵照那些作息,怕他受不了。可是他又堅持要出家,最後,諦老答應他了,不過跟他說:你既然要出家,那就要聽我的。鍋漏匠說:我出家拜你做師父了,我一定聽你的。結果諦老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廟,然後就教他一句佛號,念就對了。結果他念了三年,站著就走了,而且手上還拿了幾個現大洋,連後事的錢他都不願意麻煩別人。當然這個心態很值得我們學習。 而在整個他修學的過程,很多心境非常值得我們效法。比方他非常的老實聽話。諦老叫他念佛,他連問念佛會怎樣都沒有問,他相信諦老絕對會給他最好的方法。他沒有當場要什麼結果的急功近利的心,他就是老老實實, 師父叫我這麼念,我就這麼樣念 ,沒有絲毫的懷疑。 那我們想一想,現在要找這樣的學生容不容易?師父也常提到,當第一次去拜見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有提到三個條件。可能現在我馬上請哪個同仁上來講,我看大家都能講,是不?欸,沒有抽籤是吧。其實在修道的路上,比方說我們聽經聽半年、聽一年了,我相信每一個人,道理都懂不少了。但是,幾句道理落在我們的心上,進而付諸實踐?這個才是我們能得的利益。 那我們既了解,修學佛法是師道,那我們就要守師道的原則。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的,只能聽他老人家一個人講;要看的書,要他老人家同意;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這第三點,把我們的傲慢放下,有傲慢沒法修道啊。 篇三:吉凶祸福的原理 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锺茂森博士主讲 目录 第一集. 1 第二集. 15 第三集. 29 第四集. 42 第五集. 56 第六集. 70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XX/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001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将用国语来讲习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一部教人断恶修善的经典,它是太上老君所做的,教人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个经典出来学习?这个讲习的因缘有多种,第一种,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的领导人提倡共建共享和谐世界 。我们会问,这个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有史以来的帝王一直在希求的,但是好像很难达得到。为什么很难达得到?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人他真正懂得断恶修善,真正能够互敬互爱,这样才能实现。如果人他不懂得因果报应这个事实真相,他非常难做到断恶修善,也不情愿去敬爱别人。所以真正要落实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须要靠因果教育。 印光大师过去曾经说过,现在社会世道人心大滑破,灾难是日益频繁,天灾人祸这没有一天停得下来。这天灾人祸也是人心的招感,若欲挽回世道人心,印光大师说必须靠因果教育,让人人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必定得善果,这样子才能够回头,才能够坐下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够遵守伦理道德。如果善恶因果他不相信,叫现代人去遵守伦理道德,这个不容易。那要善根多深厚的人,他才能够心甘情愿的遵守伦理道德。所以讲善恶报应,他马上就知道,做恶事将来得恶果,造善因就有善果。他自己就能防范,防非止恶,改过迁善。所以印光大师说,要挽救世道人心,如果舍离了因果教育,哪怕是佛菩萨再来也没有办法。 中华传统的教育,这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这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道家的这篇太上感应篇 ,通篇都是讲因果报应。那佛家讲因果讲得更是究竟圆满,不仅是世间的因果。我们将来要学十善业道经 ,这是讲世间你犯杀盗淫妄这些十恶业的就会有这些果报,不干这些的,那叫十善业,那就也会有善果。还讲到出世间的因果,像华严所讲的,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法华里讲的一乘因果 ,这是究竟圆满的因果。很多人说,儒家好像没有怎么讲因果,孔子没有讲因果两个字?实际上讲这个话的人,对儒家的经典并不熟悉。你看儒家十三经里头, 易经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就是讲因果。这作善的人家,他一定得善报,而且还必有余庆,这吉利还有剩余的;这做不善的人家,必有恶报,恶报之后,还有余殃,那子孙都会遭殃,这叫余殃。这明明讲的是因果。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得大力提倡因果教育,挽回世道人心。 为什么学习感应篇?这第二个因缘是对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讲,要知道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管是学儒,还是学佛、还是学道,都要把这个志向定在圣贤这个目标。学儒的,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学道的,要学得跟老子一样;学佛的,你要学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这才叫真学,学做圣贤,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 大学里面就讲,圣人,这也是印光大师在感应篇的序文里头引用的,他讲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 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 。这是大学里讲的精神。这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能生万法。这个明德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如来的智慧德相,每个众生都有的;只是我们不明,不明就叫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就是凡夫。所以如果从迷转过头来,悟了、明了,这个明自己的明德,这就成圣贤,那佛家讲成佛。明德的人,他必定是止于至善,心地纯净纯善,这是目标,从哪里下手?大学里讲到最后,诚意、正心,再讲到根本,就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这个格物,印光大师的解释,解释得好,这个物就是物欲,格就是格斗,跟自己的物欲来进行格斗,心随时随地保持在一种清明的状态上面,不随物所转,不随境界所转,这就是叫格物。那就是我们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经常说的,这心地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放得下,那就是叫格斗。这个格斗是跟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做斗争,克服它,所以要有一番勇气,有一番决断,不可以姑息。致知讲的是什么?知叫良知,人本有的本善,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 ,这人本来是善,这个善绝对不是善恶对立那个善,它是纯善,毫无一丝的恶念,毫无一点私心,这种善叫纯善,本善,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那俗话讲的良心,每个人都有。有的作恶的,他也有良心,他只是昧了良心。昧了良心就是他有良心,他这良心不起作用,被蒙蔽了,不显出来,叫昧着良心。昧着良心这句话说得好,说明良心还在,一点都没有损失掉,只是他自己蒙蔽了。所以致知,致就是到达,就是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圆满的恢复,就叫致知。那致知在格物,如果我们不在物欲上去用功放下,去跟它格斗,还被物欲所转,这个心和眼都被境界所迷,这怎么能致知?我们良心怎么能够彻底恢复?我们本有的自性怎么能彰显?所以要格物,这是最重要的下手处。 要格物,首先的就是断恶修善,要知道断恶修善,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善恶都不明了,怎么断恶修善?太上感应篇 ,你看印光大师讲, 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 。这是讲这篇太上感应篇把善恶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吉凶祸福的原理,福善祸淫的道理,给我们讲得非常透彻明白。所以真正要在格物上面下手, 太上感应篇不得不学。 第三个,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的原因,对于学佛人来讲,我们这一生有幸闻到佛法,有幸遇到无量寿经 ,遇到净土法门;有幸得遇我们师父上人把净土法门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要知道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那学佛从哪里下手?也要从断恶修善开始,不要以为太上感应篇它不是佛教的经典,就不加以重视,那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诲,它并不一定要佛说的才叫佛教。佛经典可以五种人来说,只要跟佛说的一样,那都可以称为佛经。真正的佛法,它有一个鉴定的标准,什么标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符合这个标准的,都能叫佛经。你看太上感应篇 ,它是不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说是!是就等于佛经。所以我们应该把这部经典当作佛经来学习。 更何况我们这一生要求生净土的同修,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里讲净业三福,这是往生净土成佛的正因。那这三福里头的第一福就讲,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第一条详细的说明就在感应篇里头。所以我们真正要求生净土的同修,就不能不在这部经典里下功夫。我们的师父上人提出三部基本的经典一定要落实,第一部儒家的弟子规 ,这是讲伦理道德,讲理的,最基本的;弟子规都没做到,学佛根本不可能成就。第二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 ,就是讲因果。 弟子规讲的是三福里头的第一福里前面两条,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感应篇教我们慈心不杀 ,这就是讲因果。这个杀就是伤害,没有伤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头,培养慈悲心,这是太上感应篇教我们的内容。我们以后将要共同学习十善业道经 , 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解释三福第一福的最后一条, 修十善业 。所以这三条做到了,这第一福能做圆满,那往生才能有把握。有的同修他还是不服气,可能会觉得这太上感应篇,道家的,道家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仙而已,那仙也在六道中,他没有圆成正觉,所以就把它当作世间法。要知道世间法和佛法,佛法教我们跳出六道轮回,解脱轮回的是佛法,佛法和世间法怎么分?我们师父上人在讲这篇太上感应篇的时候讲得好,佛法、世法从我们心上分,真的是一切唯心造,这一句话真的讲到绝妙,你认为它是世法,它就是世法;你认为它是佛法,那它就是佛法。 华严经里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个一,它是任一,而不是专一,就是任一法都包括一切法。你看看太上感应篇 ,随拈一法, 太上感应篇包不包括所有的佛法?也包括,这才符合华严讲的精神。你看现在我们师父讲华严 ,为什么还强调我们要学习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这是知道浅深相济,这个浅和深互相融通的,这是华严的玄门。不要认为浅的不包含深的,小的不能包含大的,那这样的观念叫做执着,不能入华严境界。太上感应篇说的虽然是表面上看世间的伦理道德,但是如果以大菩提心,以成佛的心去学习,那它也就成为佛法。 印光大师在这序文里头讲, 此书 ,就讲这部太上感应篇 , 究极而论,止乎成仙 ,这是我们大家的看法;可是印祖说, 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 。所以为什么我们看印光大师生前这么极力的提倡、印送三部经典?了凡四训 、 太上感应篇和安士全书 ,这都不是佛教的,了凡四训是儒家的,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 安士全书是周安士居士自己编的,上半部是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解释。这只是劝善,为什么印祖这么大力的提倡?就是因为要救世,而且对于学佛的人也必须在断恶修善上要打基础。真正开悟的大德,他没有这些门户之见,所以这部太上感应篇我们要认真学习,把它当作佛经一样的尊重。 师父上人过去提出,让我们每天读诵这篇太上感应篇 ,每天读一遍来检点自己的心行,改过迁善。古人很多的这些学子、读书人都奉持这篇太上感应篇 ,断恶修善,这得福报。印光大师在序文里引用了清朝的一个例子,在清朝长州彭凝祉先生,小的时候就奉持太上感应篇 ,后来考了状元,做了尚书,依然每天奉持。他还说这部书叫做元宰必读书 ,元是状元,宰是宰相,状元和宰相必定得读的书。不是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状元、当宰相,但是要当状元 宰相的人,必定要在这本书上下功夫。这里就是跟大家交代了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部太上感应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抗毒素类生物制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解析文化产业管理考试常见误区试题及答案
- 药剂考试应用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
- 高二物理复习课件
- 重要概念2024西医临床试题及答案
- 眼科角膜炎试题及答案
- 考信号工试题及答案
- 药剂新产品开发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系统配套用各种消耗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避免营养失衡的饮食建议试题及答案
- 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 【MOOC】工程伦理导论-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二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终稿
- 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模版(2篇)
- 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地理试题【附答案】
- 水域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 学校两案九制
-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操作技术交底
- 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采购、验收、储存管理制度
-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