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临床研究进展课件幻灯_第1页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临床研究进展课件幻灯_第2页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临床研究进展课件幻灯_第3页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临床研究进展课件幻灯_第4页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临床研究进展课件幻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临床研究进展 证候标准规范危险因素化痰通腑清开灵系列方药扶正祛 邪毒损脑络中风综合方案临床评价个体诊疗疗效机理新药开发总体研究思路研究思路中风病血管性痴呆卒中后抑郁 生存质量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治疗护理康复以证候学观察为基础 重视诊疗标准规范的研究病因病机中风病定义: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 v1983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一代标准)v 1986年该标准在泰安通过了专家鉴定v 1987年 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全国医疗单位试行。中风病诊断标准病名诊断 n突然昏仆,不省人事n半身不遂n口舌歪斜n舌强言蹇或不语n偏身麻木中风病诊断标准病类诊断 : 中经络 无意识障碍 中脏腑 有意识 障碍中经络分为五类证候 中脏腑分为四类证候n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风火上扰清窍n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痰热蒙闭心窍n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痰湿蒙塞心神n气虚血瘀 元气败脱心神散乱n阴虚风动中风病诊断标准经过临床实践,发现一代标准的不足:n标准对以颈内动脉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概括,但对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变不能较好地概括(如椎 -基底动脉系统病变);n证候诊断因素的权重无明显的等级区分,疗效评定标准的概括内容不够全面;n证候因素无定量化标准,影响研究结果及经验的可重复性。中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80年代初期,中西医专家已开始对中风病辨证的定量化问题进行临床探索, 1988年拟定了中风病辨证量表,并进行了初步临床验证;1989年在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工作会议上, 对量表中证候因素及其权重进行了论证与修改,确定了 “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 ”;1991年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 ”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 .中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二代标准的主要内容病名诊断标准病名诊断标准 五大主症基础上增加五大主症基础上增加 6个次个次症症病类诊断标准病类诊断标准 分为轻、普通、重、极重分为轻、普通、重、极重型型 证类诊断标准证类诊断标准 7类证候(定性);类证候(定性);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 以病类诊断的评分为基础以病类诊断的评分为基础进行进行 治疗前后的对比,分为基本恢复治疗前后的对比,分为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 中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二代标准的临床验证结果498例临床检验,病名诊断符合率93%,病类诊断符合率为 80.1%, 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结果符合临床实际。证类诊断标准是从 63种复杂证候组合中筛选出的临床较为常见的证类组合形式,检验概括率为 60.9%。 明确目的 证候 疾病 诊断 疗效筛选条目 围绕目的,结合临床,注意时空性信度与效度 缺乏对照标准 中医术语理解不同编制中医临床评价量表的难点量表编制 量表维度 1 维度 2 维度 n症状、体征舌、脉症状、 体征舌、脉症状、 体征舌、脉临床预试验 初步量表 正式量表 效度反应度临床初试 信度内容与结构内容与结构 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证候要素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证候要素 每个证候要素包含若干项具有辨证特异性的症状每个证候要素包含若干项具有辨证特异性的症状 体征,并根据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体征,并根据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 每个证候要素各项最高分值之和为每个证候要素各项最高分值之和为 30分分 中风病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量表n经验辨证与中风病辨证量表对照研究经验辨证与中风病辨证量表对照研究 o 总体符合情况达到总体符合情况达到 87.79%,证候可辨率为,证候可辨率为 98.8%。o 1663例盲法对照验证,证候可辨率为例盲法对照验证,证候可辨率为 95.79%o 200例中风病人与例中风病人与 400例非中风病人对照研究,中风例非中风病人对照研究,中风病人证候可辨率为病人证候可辨率为 96%证候研究证候研究中风病始发态(中风病始发态( 72小时以内)的证候发生组小时以内)的证候发生组合规律及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合规律及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 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从实到虚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从实到虚 -风、痰、火、气虚、血瘀、阴虚阳亢风、痰、火、气虚、血瘀、阴虚阳亢 证候组合十分复杂,有证候组合十分复杂,有 54种组合形式种组合形式 二、三证组合最多,达到二、三证组合最多,达到 62.84% 如风如风 +痰,火痰,火 +痰,火痰,火 +痰痰 +瘀等瘀等 风、火、痰是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病机风、火、痰是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病机 中风病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量表病例来源医院 1 医院 2 医院 3 医院 4西医量表数据库四诊信息数据库质量控制数据 分析2461644发病 14天四诊信息动态观察发病不同时点四诊信息疗效评价指标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发病不同时点西医疗效评价指标肢体松懈、手肿胀、烦躁、痰难于咯出在发病 14天中的曲线趋势图 探索新治法新方药优化辨证论治综合方案 n一可通畅腑气,祛瘀通络,敷布气血,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恢复;n 二可清除肠胃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n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化痰通腑法n 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掌握通下的时机,是 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关键。v主要临床指征为舌苔黄腻、脉弦滑、便干便秘 。v若用药后虽大便已通,但舌苔剥脱,舌质红或红绛,则为邪热伤阴之象,应改用清热养阴法。v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 化痰通腑法系列方药的研究平肝熄风方化痰通络方化痰通腑方益气活血方育阴通络方 n根据辨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选方用药,并根据其证候的变化特征,及时易法更方,强调辨证论治的动态观,而采用系列方药治疗可充分体现动态治疗的效果 辨证论治的动态观清热解毒n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痰热证组成 :胆酸、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等药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醒脑开窍常用剂量 :清开灵注射液 20-40ml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或 0.9%生理盐水注射液 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 1次破血化瘀n离经之血即是血瘀出血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肿压迫引起的脑循环代谢障碍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方案平行比较优化综合治疗方案优势特点临床验证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与评价诊断标准疾病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疾病疗效证候改善疗效评价标准证候完善诊疗标准建立中风病临床评价体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 NIHSS量表)v患者意识状况评价( Glasgow量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