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制度_第1页
高校建设制度_第2页
高校建设制度_第3页
高校建设制度_第4页
高校建设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建设制度篇一: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 时间:XX-5-12 10:25:43 来源:学习参考XX 年第 4 期(总第 84 期) 点击: 490 已有 0 人发表评论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献君 高等学校管理涉及五个基本要素:理念、制度、队伍、资源、文化,其中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一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层面的制度:政府如何管理大学,即大学的他治(外部制度);大学如何自我管理,即大学的自治(内部制度)。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部制度对外部制度的影响具有放大和消减的双重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论述大学内部制度建设即高等学校制度建设。 一、高等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 按辞海的解释,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高等学校制度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程序依法制定的、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程。高等学校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是高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无论社会发展,还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都必须形成组织。组织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人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利益诉求具有多样性,而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因而在组织内部的共同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常常会产生冲突。如何使冲突得以限制,组织协调运转? 对此,邓小平同志深思熟虑,他明确提出:“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政策。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激励组织成员为组织利益而不懈奋斗,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制度。 “现代组织要生存和运作,就必须有制度化安排, 是制度化的安排使各种行为变得规范和稳定。 ”首先,制度界定了人的活动范围。人的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边界,否则会导致社会和组织的混乱。制度作为规则,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也就告诉了人们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人在所规定的界限内活动,得到社会、组织和他人的许可、赞赏和鼓励;超越界限活动,则受到社会、组织的排斥、谴责和制裁。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实际地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向,改变人们的偏好,影响人们的选择,激发或制约人的能力的发挥。 其次,制度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人之间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变换其活动,并必然结 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是通过制度与社会发生关系的。制度的规范系统用一整套行为规则规定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如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人在制度环境中进行活动,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制度确定的关系不仅使人具有社会性机制,而且是使这些关系成为人的现实关系的机制。正是制度,使人们的社会关系有序而稳定。再次,制度建构着人们的社会交往。马克思指出,“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而且是必然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而制度一经形成,又构建着人们的交往,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套框架和秩序,使人们的交往具有可预见性和可信赖性。因而,制度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使人的行为变得可以预见,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一种确定的结构,同时还通过限制任意行为和降低冲突可能性的规则以及有关冲突的裁决规则,防止和化解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于理解和预见。 现代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人员众多,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目标多样,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组织成员包括学生、教师、职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其中不乏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者,在社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组织成员,特别是教师的活动多样、广泛,既要从事教学、科研,又要面向社会从事各类服务活动。高等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广泛、深入的联系和交往,学校之间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制度建设对于高等学校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意义更加重大。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这类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而制度恢复之时,一切也就恢复。 ” 2.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人的发展包括个人的类特性的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包括个人自身中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自身自然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个人需要全面丰富的发展,个性的自由发挥。人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人的发展程度如何,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直接的则是由社会关系即社会制度决定的。关于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是事实。专制君主总把人看得很下贱。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社会成员的发展。 首先,制度决定和限制了人的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受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塑造。社会是人的活动本身,也是人的活动展开的根据,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则,也是限制人们活动界域的框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20 世纪 90 年代曾经有一个报道,标题是“工人懂得了油比水贵” 。意思是由于有了制度,将用油的数量和业绩、报酬挂钩,因而工人尽量注意节约用油。另一方面,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的发展程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也就有什么样的人性表现。这是制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的量的表现。 其次,制度激励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制度,就没有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行动是随机的、偶然的,决定行为的唯一尺度只能是个人的好恶或利益,这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对人性的践踏,根本不可能有人的健康发展。正因为有了制度,才有可能激励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制度具有信息功能。制度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于理解、更可预见,从而也更容易协调个人之间的关系。制度使人们能清楚地测度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增强了活动的信心和自觉性,也使人们能在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拓展交往的边界并增加交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制度是人创造、制定的,是人们为自身利益而设定的规则,因而必然有利于人的发展。在人们的实践中,制度通过压抑某种行为而激励另一种行为,通过反对某种行为而褒扬另一种行为,从而传递某种信息,影响人们的选择,激发人的能力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制度是社会变革和高等学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中介 高等学校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发展,同时,高等学校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进步。社会变革和高等学校变革之间的协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理念、理念的创新,因为理念是先导。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那么这种理念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软弱无力的呼声” 。要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制度才有可能。例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非常好的理念,获得了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但是,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度、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基本上没有改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势必仅停留在口头上。任何高等学校制度都是针对具体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学校制度随社会的变革而相应改变。当今时代,社会变革对高等学校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等方面。 市场化对高等学校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对学校经费的资助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政府拨款方式从直接拨款为主转向竞争拨款为主(如招收学生的多少,争取项目的多少等),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激烈。外部资源的市场化又促进校内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竞争也被引入高校内部。其次,表现在人才市场的形成上。人流是物流的基础,人才的市场流动,改变了“人才单位所有”的状况,教师选择学校,往往要看个人才能发挥的程度,物质利益的高低,对 学校的满意度。再次,表现在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上。学生身份发生了变化,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校办学的投资者、消费者。这些变化对高校人事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学校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全球化对高等学校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竞争,全球几乎所有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都受到了这个竞争的冲击。所谓顶尖人才的“全球化价格”和“全球化管理”就是一个例证。由于人才全球流动,只有那些支付得起在全球有竞争力的价格,并提供最好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的学校,才有可能招聘、留住顶尖人才。现在,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这个“全球化价格”和“全球化管理” 。全球化人才竞争的结果之一,是人才流动性增强,组织忠诚度下降,人事管理难度加大。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各国、各高等学校之间交往密切,包括学生流动、学者互动、合作研究、联合办学、学位互认、学术交流等。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特别是人事制度,以适应全球化、国际化的需要。 大众化对高等学校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校规模扩大对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XX 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校均学生规模已达 14404 人,相应的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也大大增加。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学校成员之间离散化倾向增大,管理的科层化程度增强。变化之二是学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加之大量学生实习、实践、就业,与社会的联系面更广,因而高等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更加突出。变化之三是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诸如大众化条件下如何培养精英人才,面对差异更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加强个性化教育,等等。高校如何从精英型管理模式迈向大众化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任重道远。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还在于:利益相关者群体扩大,高校成为社会的中心,相应地产生问责制;高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外部社会。相应的制度建设,应重点放在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高校与外部社会组织的关系方面。 信息化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电子校务的方式。信息技术进入学校管理体系,从而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方式,需要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的变革。首先,在电子校务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在管理中数据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要通过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数据汇报、在线分析处理、基准分析、数据挖掘等对于我国高校管理者来说是一些全新的概念。其次,电子校务的实行,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校务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校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为高效率的高校管理服务。 高校电子校务不仅仅是改变了管理运作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设计和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再造运作流程,从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系统变革,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二、高等学校制度建设的内涵和原则 高等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评估三个方面。制度的制定是指学校根据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程序,起草、讨论、通过、发布制度的过程。制度的执行是指学校对制度的贯彻落实过程。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在实际中执行,只能是一纸空文。制度评估是学校在某项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对该项制度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进行评价,如发现问题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的过程。高等学校制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种制度数以百计,内容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不同的学者和管理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作出了不同的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制度体系。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制度可以划分为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 基本制度指大学章程,即关于大学性质、任务及其组织构成和主要行为活动等最基本内容的原则规定或框架。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法,大学办学的依据。大学的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是围绕这一基础性制度设计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大学章程,处于“无章办学”的状态,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一般制度主要涉及机构设置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这些制度下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制度。机构设置制度是指一定的组织按照其组织目标设计的机构结构的规则。高校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高校行政机构设置不能套用政府机构设置;学术机构要健全,并保障其发挥作用。机构设置制度十分重要,但我国多数高校没有形成机构设置制度,或者按照上级行政意图、规定设置机构,或者凭经验、拍脑袋,致使机构设置不科学,这一现象也须改变。管理制度包括决策制度、执行制度、评估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下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聘任制度、职员聘任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工作制度包括人才培养制度、科学研究制度、社会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下面也包括若干具体制度,如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学分制、选修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学位制等。 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中,有的制度在部分高校至今仍然缺失,如决策制度、执行制度、社会服务制度等;有的则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围绕某个中心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制度则是规范组织活动运行、对人们的行为起制衡作用的规则体系。组织的性质不同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的差异,体现出其自身核心活动的规律和内在逻辑要求。组织的性质不同,其游戏规则有别。从社会系统来看,大体有三个大的领域,即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的任务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游戏规则也不同。政治领域主要讲力(权力),经济领域主要讲利(利益),文化领域则主要讲理(真理)。高等学校属文化领域, 篇二: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XX-2020 年)的部署,国务院于 XX 年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XX 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开始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并正式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即在上海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我国高校如何破除“985” 、 “211”等身份壁垒,注重绩效评价,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创设良好外部环境 主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管、办、评三方的权责边界? 周光礼: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治理重视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互动。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由此形成三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在传统的管理逻辑下,政府强势于学校,政府与学校关系不平衡;政府强势于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学校强势于社会,学校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在治理逻辑下,政府、社会、学校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管办评分离” ,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创设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大学。这种政校不分、管办不分的治理体制造成责任机制不明确,大学缺乏自主权和办学积极性。 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要求政府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公布权力清单,规定高等教育中的哪些事项因属于“国家事务”而需要管控,除此之外,其他任何领域大学均可先行先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坚持“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政府开具权力清单必须符合“法 律保留”原则,不可制定立法性政策,随意增加管制事项以及为大学设置新的义务,即“法不授权不可为”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优势? 周光礼:大学董事会制度在欧美大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董事会制度不断完善,成为大学治理的核心制度。作为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不仅致力于为大学寻求稳定的财政资源,而且拥有对大学重大事务做出根本性决定的权力。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公办大学开始积极探索董事会制度,希望以董事会制度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和大学去行政化。然而,从改革的实效来看,现有改革并没有出现出“一董就灵”的政策效果。 究其原因,是因为改革者没有中国视角。首先,中国大学的董事会不是大学的决策机构,只是大学的咨询机构。中国大学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产学合作以及获取办学资源,并没有大学校长遴选等方面的法人权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校务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董事会。其次,如果一定要建立决策性的大学董事会,那么必须在董事会与党委常委会之间建立适当的制度联系。因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国家法定的大学治理结构,这是建立中国特色董事会制度的前提。建立党委常委会-大学董事会“双向进入制度”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充分激活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加强治理与去行政化的关系? 周光礼:学术权力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问题。学术管理是先发性的,行政管理是后发生性的,行政管理是为学术管理服务的。古典大学的学术管理表现为教授治校。教授治校的前提条件是大学规模小、内部成员不存在利益冲突、组织是由共同信仰组成的价值共同体。古典大学不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教授可以兼职管理学术事务。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大学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科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大学,大学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行政管理由此产生。从此,大学出现了两类管理系统并存的格局:一种是新接入的“以行政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科层管理模式,一种是传统的“以院系学术管理”为基础的专业组织管理模式。如何协调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管理形式是现代大学治理面临的基本挑战之一。 英美大学普遍采用两院制治理模式来回应这一挑战。所谓两院制治理模式,即大学最高决策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董事会(负责行政事务决策) ,一个是大学评议会(负责学术事务决策) 。在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下,大学的科层制度和科学管理模式空前强大,传统的学术管理不断萎缩,大学评议会的功能不断弱化。学术人员日渐失去了学校层面的话语权,学术权力被迫下移,转向控制大学基层 学术组织,从而形成一种纵向的分权关系。换句话说,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已由学校层面的横向分权关系转变为学校与院系的纵向分权关系。针对大学学术力量微弱,中国学界提出了“大学去行政化” ,要求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很多大学甚至要求行政人员集体退出学术委员会。然而,这种改革收效甚微,这是因为现代大学活动日益复杂,大学行政管理非但不能“去” ,而且要更加强化;尤其是这种改革忽视了行政决策和学术决策都必有由同一套行政系统来执行的事实,行政人员退出学术委员会只会扩大政策执行的“鸿沟” 。作为底部沉重的组织,大学学术权力的重心在基层学术组织。因此,现代大学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不再是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之间的矛盾,而是大学高层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矛盾。 为了落实学术权力,大学综合改革必须顺利大学“底部沉重”的组织特性。一是要明确学术管理的使命。学术管理的核心使命是维护学者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一种学术权利,从学术权利走向学术权力是一种异化。建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对学者的学术自由依然是一种威胁。学术研究需要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甚至“无政府”的环境,学术管理必须尊重学术活动的这一特性。二是要扩大基层学术组织自治权的范围。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是教授治校这一古老理念的现代“保留地” 。要激活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必须降低管理重心,把学术权力还给基层学术组织。三是要树立行政为学术服务的思想。学术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行政要为学术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亟需改革当前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坚持依法治校之路 健全大学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完善大学章程,建立健全大学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之路? 周光礼:依法治校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是当前大学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是规制大学权力运行,大学章程应成为“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基本法、学术自由的保障书、师生权利的守护者” 。 大学章程的生命在于实施,大学章程的制定只是大学法治建设的第一步。实施大学章程,首先,政府必须尊重大学章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 ,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低于教育部规章,高于教育部其他规范性文件。如其所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规章,对章程已确定由学校自主管理的内容,不得任意干预,除规章以上层级的规范性文件外,其他文件要求与经核准的章程不一致的,优先执行章程的规定。 ”这意味着,大学章程初步具备对抗政府不当干预大学自主办学的效力。其次,大学办 学必须依章而行。变人治为法治,变管理为治理,只有这样,办学自主权才能合法行使,学术自由才能日益彰显,师生权利才能切实保障,现代大学制度才能逐步完善,大学法治才能不断进步。中国社会科学网:参考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如何借鉴其大学体制并成功落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周光礼:借鉴欧美一流大学经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首先,必须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改革必须尊重法律秩序,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我们的很多改革随意为学校设置权力,随意为教师增加义务,这些都是违法的。比如欧美大学的“非升即走”的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在中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备受推崇。但这种制度与我国的法律环境并不相容。 “非升即走”制度与中国的新劳动合同法以及最近公布的事业单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相悖。其次,必须处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国际经验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政策环境,国际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土壤。许多国际经验说起来激动,并不实用。因此,国际经验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比如,现在很多重点大学制定综合改革方案,都提出要建立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殊不知,中国大学教师都是 tenure,连食堂卖饭师傅都是 tenure。那么这种以建立 tenure 为目的的改革,其实只是变相地为一部分人加工资的借口。 最后,要处理好改革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大学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目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手段,教师是中间变量。培养人才最终要考教师。大学综合改革要把教师视为改革的动力,而非改革的牺牲品。很多学校的改革总是首先拿教师开刀,而不是激励教师将改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种改革不可能成功。因为如果改革“受伤的总是教师” ,他们就会抵制。 篇三: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桂兰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担负着维护秩序、教育学生、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使命,它具有特定的内容与特点;建章立制要遵循方向性、人本化、民主公正以及激励约束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要做到与时俱进、常建常新;制度要宣传教育到位、严格规范地执行。只有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与民主化进程,保持制度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德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理想。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创新 要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并努力使之健全、规范与科学,且与时俱进、常建常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完整、成熟、合理、先进的学生管理制度,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理念及工作机制,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管理的思路、模式与方法,综合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境界与水平。把握学生管理制度的本质与特点、制度设计的原则与要求,突现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与教育性,是我们实现严格管理、规范管理、仁智管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管理制度的本质、类型及特点 制度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结构” ,是“管束、支配、调节、统一人们行为的规则和程序”。 1换言之,制度是解决行为无序和失范的价值体系,它具有指南、导向、约束、激励、惩罚的作用。健全、严密、严格、公正的制度,是建立公正和谐、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必须的手段,是实现科学、规范管理的前提。 大学生管理制度,从针对性看可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教职员工,另一类针对大学生群体;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主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的原则及方法,明确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职能职责、管理考核的办法等,如德育大纲,各级学生工作的职能职责划分,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办法等;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专项管理制度,主要有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生活管理制度(如作息制度、就餐制度、卫生清洁制度等) 、学习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办法、评价措施、奖惩规定、资助办法等等;也有师生均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如学风建设实施办法、档案管理办法等。 大学生管理制度,除具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强制性、时效性、工具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其还凸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系统性 高校学生管理可主要分为四大体系,第一是行政管理体系,即学工部(处) 、院或系、年级、班级、学生个人;校团委(校学生会) 、院或系团总支(院或系学生会) 、年级学生会、班委会(班团支部) ;第二是人员管理体系,即院领导、学工部(处)干部、院或系学工干部、辅导员(辅导员助理) 、班主任(班主任助理) 、班级、学生个人;第三是学生公寓管理体系,即校宿管中心、院或系宿管办、物业管理公司、各宿管站、学生宿管助理团、社区、楼、层、室、学生个人;第四是各类专项工作管理体系,如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管理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就业创业管理中心等,各中心组织均对应相应的基层管理单位,形成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 从管理要求上说,每个层面都应当有明确的职能职责及工作要求,有科学的管理考核措施、奖惩办法等;管理者要尽最大的努力按照管理规律和要求理顺各种关系,确立制度办法,消除管理盲区,并确保制度之间相互对应,不发生矛盾或冲突。 从时间上看,学生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体现在一天、一周、一学期、一学年、整个学制期间管理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梯次性;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从空间上看,校内、校外要求一致,不因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总而言之,学生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即要求做到人人有规可依、事事有章可循,如果发现有缺漏,只要出于管理及育人工作的需要,应当立即作为修正或补充的对象,并在适当的时间内予以完善,以保证制度的严密性与先进性,更好地为学生管理服务。 (二)规范性 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有四种理解,一是制度即行为规范,是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二是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体现法治精神和育人要求,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三是制度的建设和执行符合工作规范,即制定的权限、程序以及颁布、执行等环节均做到严格、严密与科学;四是语言表述严谨、准确与规范,要尽量使用法学界和教育文件中所认定或公认的一些名词,避免使用语意含糊、模棱两可的词语,更不能因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误导。 (三)教育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育人。由于“制度本身隐含着伦理性,制度的执行过程也是隐性德育发挥功效的过程。通过赞扬或表彰道德行为,禁止和惩处非道德行为,就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道德导向。 ”2因此,教育性是学生管理制度重要的属性,设计大学生管理制度,既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精神,又要体现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与规律,体现高教工作者的爱心、耐心与智慧。 (四)流程化 有关学生的管理制度在表述上要尽可能明白晓畅、简洁明快,特别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经验、理解力等特点,操作步骤要尽可能流程化、简单化,并解释、宣传到位,便于大家理解、遵守和执行。 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 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深切关爱和素质要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要一切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规律进行精心设计。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与要求,激发他们复兴祖国、强盛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做到自觉学习、积极向上;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人本化、实事求是地进行制度建设,不拔高,不低就,符合学生的实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过失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提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只有这样,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需要,满足维护秩序和培养人才的需求。 (二)坚持民主化、程序化的原则 确立民主管理理念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高校人性化、法治化管理目标的要求。动员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去,用公开透明、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管理目标与要求,能够使制度深入人心,得到大家更好地理解、认同与执行。程序化则要求严格依照“清理、调研、起草、论证、修改、审议、公示、通过、备案、公布”等程序进行制度建设,确保制度的科学与完善。 (三)坚持导向明确、标准明晰的原则 大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把发展人、解放人作为管理目标,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与道路、成才的途径与方法,显现鲜明的导向性。制度要明确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告诉大学生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做等;要明确地告诉他如果做了某事、作出了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制度要重在明理和引导,要“刚性”与“柔性”巧妙结合,使大学生自觉、清晰地规划、发展和约束自己,实现奋斗目标。 (四)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学者高兆明认为:制度公正可以规定为“以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的人们其相互关系在现时代的合理状态” ,4是“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 “是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理想” ”。5这是有关制度建设十分关键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反映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理解为:为了维护国家、学校、家庭、大学生个人乃至具体到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理想,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上几方面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合理分配与承担,遵守或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予以承认或否定,予以认可或追究;换言之,制度中的所有规定,都应当做到“合情、合理与合法” 。 (五)坚持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应遵循激励为主、处罚为辅这一基本原则。要相信青年、爱护青年、鼓舞青年,要激励大学生争优创先、奋发向上,特别是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激励目标要注意结合校情,高低要适当,目标过高容易挫伤青年学生进取的信心;目标过低,则失去激励的意义。对不良现象,设计约束措施时一要尽量防范,不要遗漏问题点;二对问题点要分清轻重和处理权限,弹出教育、修正的时间与空间;三对危害集体的行为一定要态度鲜明、措施明确,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六)坚持与时俱进、常建常新的原则 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领域,创新永远是最宝贵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要求的不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常建常新,并及时淘汰与扬弃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才能使现行制度始终保持先进性,显现其魅力,发挥其效益,实现管理育人的理想。 三、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 学生管理制度制定、颁布实施后,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宣传教育到位 一要向师生履行正式告知义务。有关学生的管理制度,无论国家政府的有关规定,还是校纪校规,校方都应当通过正式的途径与方式让师生了解和获知,保障师生的知情权;二是广泛宣传、组织学习、指导贯彻,让法纪法规深入人心、形成观念、内化成行动;三是所有告知和宣传行为,都应当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作为工作的依据或凭证。 (二)严格规范地执行有关学生的奖罚、资助等工作,以及其它各种管理制度,都有清晰的要求、步骤与流程。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严格走程序的价值与意义,它可以使执行行为更加缜密,可以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错误;同时,在高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