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_第1页
案例3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_第2页
案例3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_第3页
案例3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_第4页
案例3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 3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案例内容1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1.1 青海省经济总体情况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它幅员辽阔,全省总面积 7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面积大省。并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人口 543 万人。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在 3 000 米以上,其中青南地区海拔在4 000 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遍布全省的有色金属;青海属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较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公路运输是全省最基本、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青海省内各地区间 2006 年在地域范围及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及经济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表 1 所示)。表 1 2006 年青海省各州地区域间经济差异现状总面积 (平方公里)GDP(亿元)三次产业比例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人口(万人) 全省 西宁海西州 海北州海南州 玉树州 黄南州 果洛州海东地区722300 7665 3009003410044500267000187717600017010543.2206.27134.3419.9829.0512.9622.747.89174.1911.6:48.7:39.74.8:45.6:49.63.3:74.5:22.228.2:38.8:3330:40:3062:16:2225:49:2635.6:15.1:49.320.6:38.6:40.88085839786937798685086377383.8783487066216525932303208424421793.91806.5319162011160.51119.5117.824.595.552.321.4216.6543.2209.941.927.2341.6424.4922.114.94156资料来源:青海经济信息网3.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1) 从地域面积上看,牧区 6 州地域最为辽阔,占全省的 90%以上,西宁和海东地区最小,只占全省的不到 10%。(2)从人口规模和密度上看,西宁和海东地区人口最多,最为集中,海西州人口最稀少。(3)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宁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海西州次之,玉树、果洛两州最小。(4)从经济结构上看,除西宁和海西地区以外,第一产业在其余地区仍居于首要地位,尤其是玉树、果洛两州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最大;西宁、海东地区和海西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较大。(5)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西宁是青海最大的市场,海东地区和海西州次之。从居民购买能力来看,城镇居民购买能力以西宁和海西州最强;农村居民购买能力也以海西州和西宁地区最强,这两个地区 2005 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生活质量和条件来看,西宁地区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都好于省内其他地区。可见青海省各州地间存在很大差距。但每一个区域内的差异也很大,以州地为单位分析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本文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研究。重新分区划片最终选取不同的发展策略。2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1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方法选择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评价属于综合评价的范畴,综合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模型将多个指标对事物不同方面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从而对事物产生一个整体的认识过程。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几种,从评价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出发,本研究选择目前较为先进的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评价,主要利用 SPSS12.0 软件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1) 因子分析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可能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析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是不相关的,代表各类信息的综合指标称为因子。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少数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2)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密切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这里所说的类,就是一个具有相似性的个体的集合,不同类之间有区别。用聚类分析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可以把经济水平相近的区域分为一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反映整个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2.2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不可能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就能全面反映。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由此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和指标的可收集程度,并从指标的可操作性出发选取了 17 个具体指标,建立以下指标体系(见表 2)表 2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指标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X1: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X2: 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3: 人均储蓄额(元)X4: 交通网络密度(公里/平方公里)X5: 万人邮电业务总量(万元)X6: 教育经费占全省份额(%)X7: 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户)X8: GDP(万元)X9: 人均 GDP(元)X1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X11: 人均工业产值(元)X12: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X13: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份额(%)X14: 非乡村口比重(%)X15: 非农产值占 GDP 比重(%)X1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X17: 工业增加值率(%) 3 青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本部分首先对青海省 43 个县市 2005 年的 17 个具体指标(上文中选取的 17 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信息损失量小于 20%的原则,选取主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 43 个县市进行聚类分析(层次聚类法) ,得出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格局。3.1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因子分析运用 SPSS12.0 软件对 17 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下面的表 3 可以看出,前四个主因子3.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的特征根1,累积贡献率已达到 81.287%,因此选前四个因子已经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足够的信息。表 3 总体方差解释利用 SPSS 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如表 4 所示) ,计算出因子得分函数。表 4 因子得分函数系数矩阵主因子1 2 3 4X8:GDP(万元)X1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X4:交通网络密度(公里/平方公里)X5:万人邮电业务总量(万元/万人)X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X9:人均 GDP(元)X2: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11:人均工业产值(元)X12: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X14:非乡村人口比重(%)X3:人均储蓄额(元)X17:工业增加值率(%)X15:非农产值占 GDP 比重(%)X6:教育经费占全省份额(%)X13: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份额(%)X7: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户).223.198.284.036.090-.033-.009-.009.039-.166-.064-.002-.181-.008.214.200-.057.017.081-.144.215.076.035-.009-.027-.093.280.203.194.090-.092-.249-.055.250.031-.045.011-.049-.154-.146.233.242.271-.060.079-.030-.030.079.021.159-.052-.136-.219-.017-.089-.005.335.093-.012.054.008-.053.067.350.549.335-.057.039由上表 4 因子得分函数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 X4、X 6、X 8、X 10、X 13上都有较大的得分系数,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及效益、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因此可定义为区域整体实力因子;第二公因子明显在 X5、X 7、X 3、X 12、X 14上得分函数系数很大,可定义为基础设施水平因子;第三公因子在 X2、X 9、X 11上得分函数系数很大,主要表现在人均工业产值、职工年工资、人均 GDP 等方面,可定义为人民生活水平因子;明显第四公因子在X6、X 15、X 16、X 17上得分函数系数很大,主要反应区域工业经济效益及结构,可定义为区域经济结构及效益因子。根据表3,对前4个特征值归一化,得到前4个主因子的权重值分别为0.492、0.291、0.127和0.092。已经利用 SPSS 计算出四个公因子的得分,对各评价单元的主因子得分加权求和,得到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得分(见表 5)特征根 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1 6.782 39.896 39.8962 4.019 23.638 63.5353 1.753 10.314 73.8494 1.264 7.438 81.287表5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县市 F1 F2 F3 F4 综合得分 排名西宁市 大通县 湟中县 湟源县 平安县 民和 乐都 互助 化隆 循化 门源 祁连 海晏 刚察 同仁 尖扎 泽库 河南 共和 同德 贵德 兴海 贵南 玛沁 班玛 甘德 达日 久治 玛多 玉树 杂多 称多 治多 囊谦 曲麻莱 格尔木 德令哈 乌兰 都兰 天峻 芒崖 大柴旦 冷湖 4.789302.140481.10455.20749.126571.30632.66628.95327.35104.17304-.14644-.28089-.32053-.45132-.35628-.12104-.17660-.20785-.07506-.06045-.18163-.37653-.15622-.59613-.31626-.36560-.99826-.35238-.44334-.03369-.17552-.37392-.30044-.22971-.53430.73747-.84706-.45580-.28166-1.17144.45486-1.51293-1.111372.83620-1.36506-1.47579-.54025-.29535-1.46694-.94525-1.31429-.80472-.52997-.15742.20481.68979.35420-.02160-.34961-.56664-.24722.18116-.33881-.08141-.05735-.31827.44544-.27736-.41046.06334-.24320-.04947-.14503-.38720-.41964-.23436-.52882-.076273.263801.81505.32914-.270841.20205-.496082.14597.88374-.64726.58669.01857-.25545.07045-.43665-.32296-.21779.03394-.21198-.32106-.30777-.19255-.59463-.44634.32030-.09716-.24113-.30729-.40057-.16636-.37934.04038-.52693-.31420-.26917-.33092-.23569-.42088-.16614-.01481-.11776-.20571-.04088-.24113.38809-.54960.02965-.24485-.436715.845141.82612.50234-1.06395.56985.96699.46634.96234.707541.01407.90435.55112.25973.15659-.13241.74171.360091.08807.21088-.96206-.97413.64300-.72910.19534-.18169-.568023.37982-.62051-.26301.35364-.60324-.19254-1.67096-1.97251-.77955-1.38506-1.51529-.78922.376411.05532-.11733.01007.74798.26091.51157-1.973123.0015843800.7828195300.205305180-0.0446665400.0738080200.2254690300.1050205300.142091320-0.006448420-0.072631350-0.144226040-0.1298666800.086811600-0.161366970-0.138158100-0.101209130-0.352628280-0.2944439300.035918210-0.2462847-0.116208710-0.266833270-0.2166063900.080350410-0.33302000-0.357700570-0.482203940-0.329572870-0.303684490-0.233607310-0.382382830-0.392758000-0.369565930-0.4115202380-0.3883019201.3965181900.138716270-0.135502670-0.247560670-0.2131999400.8457683400.159097390-0.40735556014616135108151723201124221835311428193026123436433332273840374239292129253741从表5中结果可知:第一,区域整体实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西宁市及其周边县、海东地区各县和格尔木市,他们不论从基础设施还是科学教育、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处于相对发达地区;第二,整个青海省基础设施都不是很完善。就区域内来说,从基础设施因子得分看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及柴达木工业区;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因子得分最高的是西宁市以及柴达木新兴工业区中除天峻县外的各县市,柴达木新兴工业区其所属地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受自然影响不大,成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第四,区域经济结构及效益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工业相对发达的东部各县市及柴达木工业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效益较高,区域经济结构较为合理。从综合得分和排名来看,综合排名靠前的是以西宁市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其次是以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盆地区域,再是环青海湖地区,排名最靠后的是青南地区,基本上代表了青海省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3.2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用聚类的方法对青海省内各市县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见附图1):第一类: 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市及其周边地区、海东地区六县、海南州的贵德县、海北州的门源县、黄南州的同仁县和尖扎县;第二类: 柴达木地区,包括东部以德令哈市为中心加上都兰县、乌兰县的农牧业经济区和西部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加上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委的工矿业经济区。第三类: 环青海湖地区,包括海北州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海南州共和县、兴海县、同德县、贵南县和海西州天峻县;第四类: 青南地区,包括玉树、果洛两州 12 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与因子分析一致。我国学者陆大道把区域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区域内的居民点呈散布状态。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逐步出现,但相互之间在性质和规模上没有从属关系,即不构成等级关系,属于一种低级的居民点体系。城乡之间在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不发达,道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低,没有形成网络。(2)过渡阶段受社会变革和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开始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