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_第1页
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_第2页
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张小明摘要: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分组治疗,探讨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 2005 年 9 月至 2010 年 5 月间接诊的 ICVD 病人 52 例,试验组 26 例,采用静脉溶栓法;对照组 26 例均为动脉介入,采用动脉溶栓法。结果:术后回访,于 2 年内发生二次中风者 8 例,均为对照组患者;病情稳定者 35 例,对照组 14 例,试验组 21 例,其中 3 例于术后 45 天内即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经查无神经缺陷;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者 9 例,患者表现为生活可自理,试验组 5 例,对照 4 例。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溶栓的手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术后复发几率低,功能恢复好,且能减少术中药物对患者脑部的影响,有效降低大脑神经的损伤程度。关键词: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通常是指患者因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进而造成该病灶区域所属的神经控制机能受损,ICVD 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国家卫生部门的死亡原因构成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连续五年位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更为突出1-2 ,因此也广泛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临床治疗 ICVD 的方法多为静脉药物滴注,便药物对患者常出现较多不良反应,血溶栓效果不佳。览于此,我们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目前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较受关注,本文就我院 52 例患者的分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 2005 年 9 月至 2010 年 5 月间,我院共接诊临床 ICVD 患者 52 例,男 20 例,女 32例,年龄在 49-69 岁之间,平均年龄 56 岁。临床观察及询诊,症状表现为发作前部分肢体有强烈麻木感,个别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史,因突发脑梗塞症状而入院,发病时间在 2.5-12 小时间。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 26 人,年龄 49-62 岁间,平均年龄 53 岁;对照组 26 例,年龄 52-69 岁间,平均年龄 57 岁。12 检查方法121CT 检查患者头部 CT 检查以排除其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52 例患者中均未发现有新鲜梗死灶。其中梗死部位为颈部动脉者 18 例,大脑部位为 23 例,大脑后动脉者 11 例。122 心电图检查排除患者因房颤而引起栓子脱落,致使脑梗死的情况。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溶栓治疗,药物为尿激酶。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132 试验组经由家属签字同意后进行动脉介入溶栓手术。通过穿刺完成对患者脑部病变部位的造影,对造影表现为阻塞的脑血管部位,采用微导管插入方法,尽量靠近栓塞位置,注入以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尿激酶予以溶栓。溶栓后每隔约 20 分钟再次使用动脉造影进行血栓位复查,确认溶栓完成。如仍有不通,等 30 分钟后再行二次溶栓。2结果21 回访结果对 52 例患者均进行登门或电话回访,回访时间为 5 个月至 2 年。并进行 FMA 与 BI统计。患者于 2 年内发生二次中风者 8 例;显效 35 例,其中 3 例于术后 45 天内即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经查无神经缺陷,均为试验组患者;有效 9 例。表 1 术后回访疗效评定组别 显效 有效 复发 无效试验组 21/26(80.8%) 5/26(19.2%) 0 0对照组 14/26(53.8%) 4/26(15.4%) 8/26(30.8%) 0总计 35/52(67.3%) 9/52(17.3%) 8/52(15.4%) 0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 与 BI 统计比较 )(sx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 例数FMA BI FMA BI试验组 26 27.418.4 32.25.4 58.118.2 64.618.3对照组 26 28.116.6 28.916.8 41.315.6 48.519.222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2 年内病情稳定,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病变部位脑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复发:因二出现二次中风症状再次入院治疗;无效:治疗无效,患者病灶部位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23 统计学方法采用标准差法 统计。)(sx3.讨论31 结论经两组数据比较,发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其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采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康复率高,并发症少。总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溶栓的手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术后复发几率低,功能恢复好,且能减少术中药物对患者脑部的影响,有效降低大脑神经的损伤程度。32 动脉介入治疗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动脉介入治疗已经被应用于众多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动脉介入治疗,实际上是一种将特制导管通过穿刺后进入到患者的动脉血管的相应部位,进行选择性的造影并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动脉介入治疗通常选择在专用的导管室内完成,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无疼痛感,穿刺时需进行局部麻醉,并由穿刺处通过导丝将各种导管插入人体血管内3 。此种方法手术出血较少,病人对导管在体内的移动也无感觉。如患者在做造影时出现肢体发热症状,属正常现象,但仍需嘱患者及时向医生说明。术后患者易多饮水,以便于加快新陈代谢,较早将造影剂排出体外。33 尿激酶尿激酶是从健康人的尿液或肾组织中分离的一种酶蛋白。4它对血栓和血浆中的纤溶酶原起到催化激活作用,进而引起全身性的溶栓和抗凝,是高效的血栓溶解剂。尿激酶可直接促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临床常被用来对脑栓塞、动静脉血栓症、心肌梗融会贯通、肺部栓塞等进行溶栓治疗,常见为静脉滴注法。尿激酶也可以用于眼科治疗,来溶解眼部的血块等。采用尿激酶溶栓,要注意术前的凝血功能检查。在动脉介入治疗时,要进行血栓位的复查,如发现仍有栓塞存在,应进行二次尿激酶溶栓手术。34 临床体会通过临床施治,我们获得如下经验:应注重对患者的术前预判,经科学检查筛选出适合溶栓的患者,并预测预后,对于主动脉弓、冠心病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引起的脑梗患者,不易采用动脉溶栓术5;医疗人员应保持良好和冷静的心态,尤其在手术过程中,要考虑到血肿、脑肿胀等因素的缓解方法,对于临时出现的棘手问题要冷静面对,及时采取解决手段,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溶栓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治疗时间,比如若对患者于病发后 6 小时以上才施以手术,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因此应在病发 6 小时内及时对患者实施动脉溶栓手术。参考文献:1张苏明,殷小平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2 Saito T,Kushi H,Makino K ,et a1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brain swelling in acute subdural hematomaJAeta Neurochir Supp 1,2003.86:351-3543樊红,董瑞国,顾玉明,等介入法动脉溶栓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9.19 :664邓红亮,元小东,王广增体外溶栓试验确定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尿激酶用量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