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大工业区_第1页
日本五大工业区_第2页
日本五大工业区_第3页
日本五大工业区_第4页
日本五大工业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五大工业区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湾、骏河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这一狭长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这一地带占全国面积的20%,集中了全国60% 以上的人口和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日本全国共有10个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只有札幌在北海道) ,拥有全国工业产值的71.9%,钢铁工业产值的81%,化学工业产值的79.3%。这种布局的特点,是与日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曾使日本大大节省了能源资源的运输费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引起日本工业地理分布的变迁,在省能源省资源的新工业时代,减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工业化落后地区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好,对于新工业建设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分散化的倾向。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但是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区,以东京为中心,关东平原为腹地,包括东京、横滨以及川崎、千叶、横须贺等大中城市在内的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以机械(汽车、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等) 、钢铁、石油冶炼和石油化工、印刷出版等部门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近年来,特别是在东京,为保护首都环境,工业部门结构有所变化,印刷出版业、电器仪表等部门发展迅速,冶金、化工等部门或外迁或改建,比重不断下降。该工业区印刷设备已占全国7080%,电器仪表占全国三分之二。阪神工业区,以大阪、神户、京都等城市为中心,形成以钢铁、造船、石油化工为主体的综合工业区,成为日本第二大工业区。名古屋(中京)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改变了过去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结构。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等。纺织、陶器、木制品等轻纺工业传统部门,在日本仍占重要地位。北九州工业区以北九州市为中心。这里曾是日本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战后地位下降,但钢铁、化工在全国仍有一定地位。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区是日本新兴起的工业区,是以钢铁、造船、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地带。利用优良港湾、便于填海造陆、地质基础坚固、少台风影响等条件而发展起来。这个工业带的福山有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年产钢达1600万吨左右。该工业带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北九州工业区。(一)日本五大工业区和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日本有5大工业区,即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和濑户内海工业区。其中,前4个大工业区在战前就已形成,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这4个老工业基地的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工业区相继形成。在新形成的工业区中,规模最大的是濑户内海工业区。一 京滨工业区京滨工业区位于东京湾沿岸,它以东京都和横滨市为核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战后,京滨工业区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取得了迅速发展,工业区范围显著扩大。据日日国土厅统计,在1945年至1972年间,东京湾填海造地面积达12950公顷,其中工业用地7120公顷,占55%港湾用地240公顷,占9.6%。京滨工业区的扩大除向海上(即填海造地)发展外,还向东京都郡部、神奈川县、千叶县、崎玉县、茨城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的内陆地区扩展。京滨工业区的半径已经超过50公里,并且还在向半径为100公里的周围地带延伸,形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区。1990年,京滨工业区的制造业产值(按产品出厂价计算)为80.07万亿日元,约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4。拥有工厂95611 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21.9%。从工业产品的产值看,在京滨工业区占第一位的是机械工业,1990年产值达37.54万亿日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的26.9%;其次是印刷出版业和化学工业,这两个行业1990年的产值分别为67963亿日元和67485亿日元,在全国印刷出版业和化学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3.9%和28.7% ;占第三位的是食品工业(45037亿日元) 、金属制品(43003亿日元)和钢铁工业(39901亿日元) ,1990年,这三个行业的产值在同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8%、23.2% 和21.8%。二 阪神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以大阪湾为中心,后枕广阔的近畿为冲积平原。战后,这个工业区扩展很快,它一方面向西,即顺着尼崎、西宫、神户、明石等沿海城市向兵库县扩展,另一方面向南,即顺着堺、岸和田、阪南等沿海城市向和歌山县延伸。从战后到1975年,仅在堺、泉北地区填海形成的工业用地就达1705公顷。1990年,按产品出厂价计算的阪神工业区制造业产值为42.47万亿日元,在全国所占比重为13.1%。1990年末,这里拥有工厂 6730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5.4% 。阪神工业区的工业结构与京滨工业区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是:在产值上占第一位的也是机械工业(13.71万亿日元) ,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1)阪神工业区的钢铁工业所占比重较大,1990年占全国钢铁总产值的24.0%;(2) 纺织工业产值大大高于京滨工业区。1990年,阪神工业区的纺织工业产值为14543亿日元,比京滨工业区高出2.4倍,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8.6%。三 中京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南临伊势湾、三河湾,面对太平洋,北靠浓尾平原。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与国家投资治理伊势湾台风灾害相并行,该地区大搞填海造地、整顿工业用水、用地、港口、道路等,为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当时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统计,在1967年至1970年期间,中京工业区形成的沿海工业用地达4207公顷,大大超过同期京滨工业区(2445公顷)和阪神工业区(1096公顷) 。借助港湾的优势,通过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中京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该地区机械工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中京工业区拥有的工厂虽然少于阪神工业区,1990年末为56387家,但该工业区的制造业产值则高于阪神工业区,1990年达49.74万亿日元。中京工业区工业结构的一大特点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制造业非常发达。1990年,按出厂价计算的机械工业产值达27.56万亿日元,占该工业区制造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55.4%);运输机械制造业的产值(1990年为17.31万亿日元)又占全部机械制造业产值的一多半(62.8%)。中京工业区的运输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居各大工业区之首,占日本运输机械制造业产值的1/3 以上(37%) 。中京工业区运输机械制造业的主体是汽车,日本最大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基地就分布在这里。四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北部,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其核心部分在福冈县。从战后到50年代中期,在洞海湾的狭长海岸边,挤满了以八幡制铁公司(现在的新日本制铁公司)为首的大工厂,扩大工业圈的余地已经有限。因此,战后北九州工业区的发展主要是在原有区域内部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进一步实行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布局,例如把原料向户烟工厂的高炉和转炉集中,使八幡发展为加工工业基地;以最新技术装备建立专业化轧钢厂;发挥老工业基地熟练工人多、技术基础好的优势,向高附加价值生产领域发展等等。战后,由于其他各大工业区发展迅速,北九州工业区的地位相对下降,不过,在钢铁工业方面特别是在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北九州工业区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990年末,北九州工业区拥有工厂9915家,当年的制造业产值为77107亿日元,产值较高的工业部门依次是:机械制造业(24028亿日元) 、钢铁工业(8973亿日元) 、食品工业(7256亿日元) 、化学工业(6373亿日元) 、饮料和烟草业(2070亿日元) 、金属制品工业(4339亿日元)等。五 濑户内海工业区濑户内海是位于四国岛与本州岛西南部之间的内湾海域,素有“日本地中海”之称。战后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使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4大工业区日渐饱和。濑户内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50年代末开始崛起的新工业区。该工业区由环濑户内海的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香川县和爱媛县组成。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该工业区利用价的进口资源,发展起了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在濑户内海沿岸建立起了大型港口和各种工厂, “日本地中海”已变成了一条“产业运河” ,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已超过北九州工业区。1990年末,濑户内海工业区拥有工厂29443家,大约是北九州工业区的3倍。同年的制造业产值达26.49万亿日元,是北九州工业区的3.4倍。在该工业区内部,产值最大的行业是机械工业,1990年达90989亿日元;其次是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1990年的产值分别是32085亿日元和26977亿日元;居第三位的食品工业,1990年的产值为16815亿日元。濑户内海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后来居上,在产值上超过了中京工业区。六 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除前述的5个大工业区外,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9个中小工业区,即北海道、八户、常磬、鹿岛、东海、关东内陆、北陆、大分和有明海沿岸工业区。日本工业区的分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形成在沿海地区。在大小14个工业区中,除关东属于内陆工业区外,其余13个都在沿海地区,在这13个工业区中,除北海道、北陆和有明海沿岸工业区外,其余10个都在太平洋沿岸一侧,形成了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据日本矢野恒大纪念会编纂的日本国势图绘记载,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包括1都(即东京都) 、1府(即大阪府)和15个县(茨城县、昺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静冈县、爱知县、岐阜县、三重县、兵库县、和歌山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福冈县和大分县)。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25.7%,占全部可居住面积的30.4% ,然而却集中了全国非农林业就业者的63.7%和工厂总数的64.5% 。 1990年,日本制造业产值(按出厂价计算)的71.3%出自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从工业部门看,食品工业的57.8% 、纺织工业的55.0%、服装工业的 59.4%、出版印刷业的82.5、化学工业的 81.8%、钢铁工业的86.6%、有色金属工业的69.6%、机械工业的72.7%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日本的工业之所以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地理环境日本的平原大部分在沿海地带,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因此,这里有发展工业的国内市场和劳动力资源。日本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在太平洋沿岸一侧,有许多天然良港,如东京、横滨、横须贺、名古屋、神户、大阪等等,都是日本有名的良港,港湾水深浪静,便于大型船只进出和发展水上运输业。(二)历史因素太平洋沿海地带是日本发展较早的地区。例如大阪在公元4世纪时曾经是日本的首都,这里的商业比较繁荣;东京在17世纪末成为全国性的大城市,明治维新后作为日本的首都,成了政治、 、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大的消费城市;名古屋则是古老的棉毛纺织业基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工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较好的工业基础,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到这里投资建厂。(三)重化工业的发展战后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业进一步向太平洋沿海地区集中。这是因为:(1)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重化工业产品需要出口。在沿海建厂,可直接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周转环节,从而可大大节省运输费用。(2)重化工业一般是大量耗水型的。为确保充足的工业用水,不少大型重化工企业将工厂建在河川入海口附近。日本的河川多为外流向型,其中大部分流向太平洋,从而引了重化工企业在这里建厂。(3)建设重化工业,需要占用大片土地。日本人多地少,地价昂贵。许多工业用地靠填海造地解决。填海造地一般是在条件较好的自然港湾附近进行,这类港湾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四)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战后日本广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业、建筑业等各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这一方面使日一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修建起适合现代化运输需要的大型港口等,另一方面也使日本能够制造出巨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矿石专用船等先进运输工具,用以供应沿海工业所需要的大量能源和原材料。(五)政策的作用战后初期,日本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的政策课题。因此,4大工业区(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原有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并有了一定发展。6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该计划规定,要沿着联结4大工业区的太平洋沿海地带形成一个新的工业区,并决定在计划期的前5年,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中用于太平洋沿海地带。6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制定了建设新产业城市促进法 。在15个被指定为建设新产业城市的开发据点中,有14个在沿海,而且9个在太平洋沿海一侧。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确定了6个整建工业特区,其中2个邻近濑户内海(周南地区、备后地区) ,4个位于太平洋沿海地区(鹿岛、东骏河湾、东三河、播磨) 。日本政府制定的这些法律和政策,虽然也把疏散工业和人口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事实上,发展较快的是那些距老工业区近的地方。上述政策措施不仅没有收到平衡经济布局的效果,反而对工业和人口向太平洋沿海地带集中起了促进作用。人口和工业向太平洋沿海地带的集中,带动和促进了第三产业在这里的发展。据统计,在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设立的各种事务所达404.56万家,占全国事务所总数的60.5%(1986年数字) ;设在这里的批发商店有31.15万家,占全国批发商店总数的65.4%;零售商店有90.89万家,占全国零售商店总数的64.6%;饮食店达32.44万家,占全国饮食店总数的66.0%。如今,太平洋沿海已不单单是工业地带,而是集中了金融、信息、通讯和服务业在内的各类产业综合发展的地区。(选自简明日本百科全书 )(二)日本工业布局特点和政府对策众所周知,日本的工业高度集中在所谓的太平洋工业带上。这个在地域上的聚集过程几乎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步进行。但是,高度集中也带来了各地区差别扩大以及工业带公害问题日益严重等问题。因此,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行鼓励工业向地方分散的政策,同时工业布局及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全国工业布局特点及变化无论是在战前的工业近代化,还是在战后的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日本的工业都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大城市为中心集聚发展。再加上国土狭长及海运便利等天然条件,日本工业就形成以某大都市为依托呈带状集中分布的特点。地理学界以及国内外的经济统计资料通常都把日本的工业分布概括为三大工业集中带。在本世纪初,京滨工业带的地位要远低于阪神工业带,直到30年代才取代阪神,成为全国第一。战后,从50年代的经济复苏开始,京滨地区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巨大的工业地带。进入70年代以后,变成连续滑坡,但仍然牢牢占着全国第一的地位。阪神工业带从60年代以后的经济高速成长期开始,地位急转直下,进入90年代又被中京工业带超过,沦为全国第三。以日本中部的爱知县首府名古屋市为中心的中京工业带长期占据着全国第三大工业集中带的地位,仅在3040年代中期以及50年代初的一段较短时期里两次被北九州工业带所超过。从60年代中期起,地位更是扶摇直上,1990年跃居全国第二的位置。从70年代开始在总体上,三大工业集中带的工业产值总和占日本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1970年时。三大工业带的工业产值总和要占全国50.9%,1980年降到43.3%,1990年进一步降到41.8%。同是老工业带之一的北九州工业带的比重,在同一时期也是停滞不前并有所下降。与此相对,处于老工业带外围及其之间的关东内陆地区(包括枥木、群马。琦玉等县) 、京叶地区(千叶县) 、东海地区(静冈县)以及濑户内地区(包括冈山、广岛、山口、香川、爱媛等县)等所谓“新兴工业地域群”在全国的比重,有的(关东内陆和东海地区)呈现持续性上升,有的(京叶地区)则出现振荡性上升或上下振荡(濑户内地区)的态势。三大工业带内部结构及布局变化京滨地带内部的工业结构特点是品种多样化,特别是以机械和出版印刷业发达著称。其中,对全区工业起带头作用的以机床、电子和汽车为中心的机械工业集中于从东京南部到川崎和横滨内陆部分的所谓城南地区;而规模宏大的钢铁和石化等材料型重化工业则集中于川崎和横滨等市的临海地带;此外,有众多的杂货工厂及机械加工和配件厂集中于东京的城东地区。其中机械行业的工厂是以其母公司为中心,通过缔结承包关系而进一步结成具有各种机能的产业集团,而杂货工厂则以行业批发商为中心,通过转包关系而结成具有各种机能的产业集团。进入7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作为工业带龙头产业根据地的东京地区因地价的飞涨以及对中心区内工业布局的各种限制条件变得越来越严重,造成东京工业发展钝化并出现向区外(如北关东地区)分散的趋势。另一方面又由于带内庞大的材料型重化工业也开始进入行业性的相对饱和阶段,从而使京滨地带的工业发展在整体上失去了上冲的势头,出现了持续滑坡的现象。阪神地区早在江户时代曾是日本的经济中心。1883年在大阪附近临海地区建立的当时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型纺织工厂,被看作是日本产业革命的先驱。在此过程中,该地发展起以纺织纤维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工业。1930年纺纤工业占全区工业的1/3。同时,原材料型的重化工业也在大阪、尼崎、神户等市的临海地区得到很大发展。其后随着轻纺工业地位的不断下降,阪神工业带在全国的地位也逐渐衰落。60年代以后,阪神区内以家用电器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发展很快,目前已占到区内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但其比例仍低于京滨工业带,产量更是大大低于后者。另外,原在阪神大都市圈内享有较高地位的原材料型重化工业也由于过密化等原因,发展停滞不前并转向外延地区的和歌山、加古川等地。显然,以上列举的各项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变化与阪神工业带地位不断下降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以位于京阪奈丘陵的关西文化学术城为中心的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正在展开。人们都期待着它能为近畿地区工业的再次腾飞作出贡献。中京工业带的工业结构曾长期以纤维业为中心。当地从早先的棉线和棉布生产开始,逐渐发展起近现代的棉纺和毛纺工业。但是,从60年代开始,当地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发展迅猛,使其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到80年代,在以丰田市为中心直到周边刈谷、冈崎等市的大片地域内形成了汽车制造工业区,其规模在世界上屈指可数,从而带动了整个中京地带工业的持续发展。走廊地带的内部结构及布局变化所谓走廊地带,是指北关东和连接三大工业带的东海地区及其延长线上的北九州、濑户内等工业发展迅速的地域群。(1)北关东地处京滨工业带外延部。其中伊势崎、桐生、足立等地是依靠原来的织品业得以发展,日立是靠矿业起家,而太田则以军需工业的飞机制造为中心发展起来。目前,在以日立和胜田市为中心的地域内集积起了电机工业,在从太田到宇都宫市的地带内聚集了汽车和电机等工业。两地已成为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核心。此外,在临海地带建立起的鹿岛工业区也已发展成为钢铁和石化工业的一大据点。近年来,由于京滨区内的各种工业不断向北关东地区扩散转移,使北关东的工业发展速度一直保持着在全国领先的势头。目前京滨地区的产业已出现向以研究和试作型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料今后北关东有可能发展成为日本全国重要的生产中心。(2)被称为东海地区的静冈县位于京滨和中京两大工业带之间。该区以传统的木工和织品业为基础,从乐器开始,发展起了摩托车、汽车和机床等工业。其中滨松市已形成日本机械工业中最大的地方核心,另外静冈市(木材和机械等) 、清水市(铝材、造船和水产加工)以及富士市(造纸和照相机快门)等地也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业区。由于本地正处于两大工业带的中间,许多来自京滨和中京甚至阪神等地的工厂都积极向本地进军。这也是推动本地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3)濑户内是指在阪神和北九州之间的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过去,山阳地区的棉纺业以及广岛、玉野、坂出、因之岛和吴市的造船工业曾有过很大发展。战后,水岛、福山和吴市的钢铁以及岩国、下松、水岛、防府、光市和新居滨的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型重化工业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这类工业的发展出现停滞的迹象。1970年以后,广岛、水岛及防府等地的汽车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总之,濑户内地区虽然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机能方面较为薄弱,但作为全国的工业生产的中心之一却是当之无愧的。(4)北九州工业带以北九州市为中心。自从明治时代的官营八幡制铁所建立以来,其工业就以钢铁和化学等原材料型重化工为特色。战前,北九州的工业生产要占全国10%左右,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一大资源型工业带,它对日本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传统性的重化学工业在战后的衰退,它在全国的地位也不可避免地急剧衰落,沦为一个地方级的工业区。不过,近年来不断有汽车工厂以及电子元件工厂进入北九州谋求发展,给当地工业的再次振兴带来了希望。政府对策与问题到目前为止,日本的工业仍高度集中于以三大工业带,特别是以京滨为中心的地带。虽然近年来太平洋地带以外的某些地区呈现了较高的增长速率,但它们在数量上尚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