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背影看情感的驱动效应摘要:在文学创作上,情感活动十分突出。从背影的文质、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情感的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情感是共振器,能够产生文学共鸣。关键词:情感;驱动效应;共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背影是散文园地里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它,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曲,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不领“救济粮”的志士挥动如椽巨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呢?是情感,是情感的激流无时不在撞击着作家的心灵,是情感的波涛无处不在震撼着作家每根神经的缘故。现代心理学也充分认识到情感的驱动性,并把这种驱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基本动因来看待。情感的驱动力,在传情达意的文学创作上,其活动非常独特,其作用十分突出,构成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所谓“驱动效应” 。(一)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情感是澎湃在作家心中的一股激流,它带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膊,激发作家的灵感,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文坛宿将也好,无名小辈也罢,无一不是睹物思人,览物生情,尔后挥笔成文的。在“物”“情”“文”的双重转化中,作家本人必须要被情感所熔化,所“淹没” ,所撼动。如若不然,朱自清眼里的背影,就会成为其心中的“背影” ,也就无以成为他笔下的背影 。写于 1925 年的背影 ,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1917 年冬天,因祖母去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同车北上。到浦口车站,父子离别之际那种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显得情真意切,爱意绵绵。车站一别,令作者终生难忘。特别是父亲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在其心头萦绕,使之躁动不安):先是“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然后“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 ,只见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法,勾勒了父亲年老体弱的形态:体态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真实地体现了父爱的真诚,深刻地揭示了彼时彼地父亲的心情。目睹此景此情,就连一般人都因之心颤,因之落泪,更何况是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感受,且面临家境衰败,祸不单行这一境遇的作者呢?这次离别之际,父亲佝偻的背影,更使之伤感、痛心和愧疚。作者目睹父亲的背影,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千般爱护,万般体贴,由此便滋生了无限感激之情。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愈来愈深沉愈强烈了,时时震撼着他的心灵,处处激起他对父亲的深思,最终成为构思背影 ,触发写作背影的一股强大情感潜流。所以, 背影一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末又紧紧的回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父亲的背影成为作者抒发思念之情的一条小河,或者说,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划上。文章以“背影”为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可见,无论从写作背景看,还是从背影本身的内容来考察,这篇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努力”去买橘子后而萌生的感激之情长期孕育的结果,是作者敬仰父亲之心不断交融、升华的结晶,是心中感情自然的流露,而非应酬之作、为写“背影”而写背影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博大的情怀,还是纤细的思绪,我们要是能恰当的“截留”住,就能歌唱出宏篇巨作或吟咏出精制的小品。要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作愁,那么,情感绝不会给你半点的恩赐。(二)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诗人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审美要求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与之九书 ) 。文学是人学,文学更是情学。以情为血液,因情而动人,是文学作品的固有属性。真正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其间必定流淌着人类情感的涓涓细流。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禾农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其散文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心;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十分重视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并能熟练地掌握这种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抒情方式。作者善于抓住瞬间的生活体验,以背影为行文线索,以“我爱父亲”为抒情基调,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了博大、深刻、永恒的父子之爱的主题。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怀念之情,犹如一股激流奔腾于字里行间。他的怀念之情、欲碎之心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即情景交融)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高人一筹的抒情技巧:他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没有直露地表白自己的感激之心。相反地却不断地叙说自己的悔恨,悔恨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 , “心里暗笑他的迂” ;无情地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 。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悉心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之情,使之显得格外含蓄、真挚和深沉。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 ,仅其平淡一语、蕴藏着何等彻骨的悲思!作品至此,嘎然而止,曲终情在,余味无穷,催人泪下。文中父子二人的对话同样蕴含着父子之间的浓情厚意,文中对话只有四次,且十分简洁,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不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 ”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是再简朴不过了,但却包着千情万绪。它把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照顾之意,丝丝牵挂、依依难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加重了“背影”在儿子心头的份量。因而,当父亲走后,作者凝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禁不住“眼泪又来了” 。这不是泪,而是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情”与“爱”!在平实的叙述中,字字蕴情,句句含情、且含蓄、真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三)情感是共振器,造成文学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作者及其作品来看,要想感染读者,不论是“直接刺激” ,还是“含蓄暗示” ,都必须形之以情,运之以情。而此“情”又必须通过“托物抒怀”中“寓情于景”或“叙事抒情”的输出方式,才能达到“以情感物” ,物我交流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物、作者、作品之间形成情感的环流。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也必须“以情会文” , “以情感悟” , “以情延读” ,这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也形成了情感的环流。当“创作”的情感流和“欣赏”的情感流,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时,这两种情感流自然合流一体,或者分流共振,或者交流共振,“共鸣”于是便产生了。第一,阅读时,情绪共鸣。在背影里,作者的感情抒发得如此真挚,如此自然。阅读时,我们的感情不自由主的随着文中的情感波动而波动,心理上深深的承受着作品的感染:作者思念。我们思念;作者悲伤,我们悲伤;作者落泪,我们也跟着落泪。不难看出,这一阅读情绪的共鸣,是作品中的情和爱与读者的情感相交融的结果。第二,思想观念的共鸣。作者在背影中深深的悲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读罢这篇散文,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父亲的背影似乎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若隐若现。通过这个“背影”,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小资产者生活的极大困苦,揭示了像“父亲”那样的许许多多的小资产者苦苦挣扎了一辈子, “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而结果还是落得晚景凄凉的悲惨命运。这一小资产者形象的思想意义实质上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表现了作者对所有像“父亲”一样辛苦的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一形象,启迪读者去深思,也会对“父亲”产生同情心,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产生强烈的愤恨之情。这是思想认识的共鸣。第三,人伦之爱的共鸣。 “背影”的一次次再现,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父亲体贴爱护儿子的真切之情,同时,反过来也表达也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至。父子之情,在人世间,是一种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感情。因此,人们阅读背影 ,便会情不自禁的产生联想,尤其是与朱自清有着相近或者相同境遇者,更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想到自己的父亲(或其他亲人)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眼前浮现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自然产生感激之情,萌发报答之心。这就是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常常拨动读者的心弦而使之情思绵绵。总之,情感是引起共鸣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共鸣”是在“创作”的情感和“欣赏”的情感之间,排除差异性,求得了一致性而产生的。因此,没有情感在二者之间的“合流” 、 “共流”和“交流”,共鸣便无从谈起。一代文学宗师朱自清在“挥手拂旧梦”的激流冲击下,供助咫尺篇幅的背影 ,小河潺潺的倾注了“悄然话离情”的活流,因而才有了我们读背影 ,忆“背影” 、情系“背影”的艺术审美效应。摘要:在文学创作上,情感活动十分突出。从背影的文质、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情感的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情感是共振器,能够产生文学共鸣。关键词:情感;驱动效应;共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背影是散文园地里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它,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曲,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不领“救济粮”的志士挥动如椽巨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呢?是情感,是情感的激流无时不在撞击着作家的心灵,是情感的波涛无处不在震撼着作家每根神经的缘故。现代心理学也充分认识到情感的驱动性,并把这种驱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基本动因来看待。情感的驱动力,在传情达意的文学创作上,其活动非常独特,其作用十分突出,构成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所谓“驱动效应” 。(一)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情感是澎湃在作家心中的一股激流,它带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膊,激发作家的灵感,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文坛宿将也好,无名小辈也罢,无一不是睹物思人,览物生情,尔后挥笔成文的。在“物”“情”“文”的双重转化中,作家本人必须要被情感所熔化,所“淹没” ,所撼动。如若不然,朱自清眼里的背影,就会成为其心中的“背影” ,也就无以成为他笔下的背影 。写于 1925 年的背影 ,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1917 年冬天,因祖母去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同车北上。到浦口车站,父子离别之际那种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显得情真意切,爱意绵绵。车站一别,令作者终生难忘。特别是父亲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在其心头萦绕,使之躁动不安):先是“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然后“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 ,只见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法,勾勒了父亲年老体弱的形态:体态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真实地体现了父爱的真诚,深刻地揭示了彼时彼地父亲的心情。目睹此景此情,就连一般人都因之心颤,因之落泪,更何况是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感受,且面临家境衰败,祸不单行这一境遇的作者呢?这次离别之际,父亲佝偻的背影,更使之伤感、痛心和愧疚。作者目睹父亲的背影,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千般爱护,万般体贴,由此便滋生了无限感激之情。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愈来愈深沉愈强烈了,时时震撼着他的心灵,处处激起他对父亲的深思,最终成为构思背影 ,触发写作背影的一股强大情感潜流。所以, 背影一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末又紧紧的回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父亲的背影成为作者抒发思念之情的一条小河,或者说,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划上。文章以“背影”为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可见,无论从写作背景看,还是从背影本身的内容来考察,这篇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努力”去买橘子后而萌生的感激之情长期孕育的结果,是作者敬仰父亲之心不断交融、升华的结晶,是心中感情自然的流露,而非应酬之作、为写“背影”而写背影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博大的情怀,还是纤细的思绪,我们要是能恰当的“截留”住,就能歌唱出宏篇巨作或吟咏出精制的小品。要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作愁,那么,情感绝不会给你半点的恩赐。(二)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诗人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审美要求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与之九书 ) 。文学是人学,文学更是情学。以情为血液,因情而动人,是文学作品的固有属性。真正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其间必定流淌着人类情感的涓涓细流。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禾农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其散文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心;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十分重视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并能熟练地掌握这种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抒情方式。作者善于抓住瞬间的生活体验,以背影为行文线索,以“我爱父亲”为抒情基调,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了博大、深刻、永恒的父子之爱的主题。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怀念之情,犹如一股激流奔腾于字里行间。他的怀念之情、欲碎之心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即情景交融)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高人一筹的抒情技巧:他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没有直露地表白自己的感激之心。相反地却不断地叙说自己的悔恨,悔恨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 , “心里暗笑他的迂” ;无情地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 。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悉心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之情,使之显得格外含蓄、真挚和深沉。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 ,仅其平淡一语、蕴藏着何等彻骨的悲思!作品至此,嘎然而止,曲终情在,余味无穷,催人泪下。文中父子二人的对话同样蕴含着父子之间的浓情厚意,文中对话只有四次,且十分简洁,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不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 ”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是再简朴不过了,但却包着千情万绪。它把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照顾之意,丝丝牵挂、依依难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加重了“背影”在儿子心头的份量。因而,当父亲走后,作者凝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禁不住“眼泪又来了” 。这不是泪,而是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情”与“爱”!在平实的叙述中,字字蕴情,句句含情、且含蓄、真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三)情感是共振器,造成文学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作者及其作品来看,要想感染读者,不论是“直接刺激” ,还是“含蓄暗示” ,都必须形之以情,运之以情。而此“情”又必须通过“托物抒怀”中“寓情于景”或“叙事抒情”的输出方式,才能达到“以情感物” ,物我交流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物、作者、作品之间形成情感的环流。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也必须“以情会文” , “以情感悟” , “以情延读” ,这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也形成了情感的环流。当“创作”的情感流和“欣赏”的情感流,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时,这两种情感流自然合流一体,或者分流共振,或者交流共振,“共鸣”于是便产生了。第一,阅读时,情绪共鸣。在背影里,作者的感情抒发得如此真挚,如此自然。阅读时,我们的感情不自由主的随着文中的情感波动而波动,心理上深深的承受着作品的感染:作者思念。我们思念;作者悲伤,我们悲伤;作者落泪,我们也跟着落泪。不难看出,这一阅读情绪的共鸣,是作品中的情和爱与读者的情感相交融的结果。第二,思想观念的共鸣。作者在背影中深深的悲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读罢这篇散文,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父亲的背影似乎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若隐若现。通过这个“背影”,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小资产者生活的极大困苦,揭示了像“父亲”那样的许许多多的小资产者苦苦挣扎了一辈子, “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而结果还是落得晚景凄凉的悲惨命运。这一小资产者形象的思想意义实质上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表现了作者对所有像“父亲”一样辛苦的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一形象,启迪读者去深思,也会对“父亲”产生同情心,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产生强烈的愤恨之情。这是思想认识的共鸣。第三,人伦之爱的共鸣。 “背影”的一次次再现,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父亲体贴爱护儿子的真切之情,同时,反过来也表达也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至。父子之情,在人世间,是一种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感情。因此,人们阅读背影 ,便会情不自禁的产生联想,尤其是与朱自清有着相近或者相同境遇者,更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想到自己的父亲(或其他亲人)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眼前浮现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自然产生感激之情,萌发报答之心。这就是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常常拨动读者的心弦而使之情思绵绵。总之,情感是引起共鸣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共鸣”是在“创作”的情感和“欣赏”的情感之间,排除差异性,求得了一致性而产生的。因此,没有情感在二者之间的“合流” 、 “共流”和“交流”,共鸣便无从谈起。一代文学宗师朱自清在“挥手拂旧梦”的激流冲击下,供助咫尺篇幅的背影 ,小河潺潺的倾注了“悄然话离情”的活流,因而才有了我们读背影 ,忆“背影” 、情系“背影”的艺术审美效应。摘要:在文学创作上,情感活动十分突出。从背影的文质、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情感的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情感是共振器,能够产生文学共鸣。关键词:情感;驱动效应;共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背影是散文园地里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它,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曲,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不领“救济粮”的志士挥动如椽巨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呢?是情感,是情感的激流无时不在撞击着作家的心灵,是情感的波涛无处不在震撼着作家每根神经的缘故。现代心理学也充分认识到情感的驱动性,并把这种驱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基本动因来看待。情感的驱动力,在传情达意的文学创作上,其活动非常独特,其作用十分突出,构成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所谓“驱动效应” 。(一)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情感是澎湃在作家心中的一股激流,它带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膊,激发作家的灵感,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文坛宿将也好,无名小辈也罢,无一不是睹物思人,览物生情,尔后挥笔成文的。在“物”“情”“文”的双重转化中,作家本人必须要被情感所熔化,所“淹没” ,所撼动。如若不然,朱自清眼里的背影,就会成为其心中的“背影” ,也就无以成为他笔下的背影 。写于 1925 年的背影 ,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1917 年冬天,因祖母去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同车北上。到浦口车站,父子离别之际那种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显得情真意切,爱意绵绵。车站一别,令作者终生难忘。特别是父亲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在其心头萦绕,使之躁动不安):先是“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然后“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 ,只见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法,勾勒了父亲年老体弱的形态:体态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真实地体现了父爱的真诚,深刻地揭示了彼时彼地父亲的心情。目睹此景此情,就连一般人都因之心颤,因之落泪,更何况是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感受,且面临家境衰败,祸不单行这一境遇的作者呢?这次离别之际,父亲佝偻的背影,更使之伤感、痛心和愧疚。作者目睹父亲的背影,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千般爱护,万般体贴,由此便滋生了无限感激之情。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愈来愈深沉愈强烈了,时时震撼着他的心灵,处处激起他对父亲的深思,最终成为构思背影 ,触发写作背影的一股强大情感潜流。所以, 背影一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末又紧紧的回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父亲的背影成为作者抒发思念之情的一条小河,或者说,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划上。文章以“背影”为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可见,无论从写作背景看,还是从背影本身的内容来考察,这篇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努力”去买橘子后而萌生的感激之情长期孕育的结果,是作者敬仰父亲之心不断交融、升华的结晶,是心中感情自然的流露,而非应酬之作、为写“背影”而写背影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博大的情怀,还是纤细的思绪,我们要是能恰当的“截留”住,就能歌唱出宏篇巨作或吟咏出精制的小品。要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作愁,那么,情感绝不会给你半点的恩赐。(二)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诗人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审美要求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与之九书 ) 。文学是人学,文学更是情学。以情为血液,因情而动人,是文学作品的固有属性。真正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其间必定流淌着人类情感的涓涓细流。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家,其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禾农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其散文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心;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十分重视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并能熟练地掌握这种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抒情方式。作者善于抓住瞬间的生活体验,以背影为行文线索,以“我爱父亲”为抒情基调,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了博大、深刻、永恒的父子之爱的主题。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怀念之情,犹如一股激流奔腾于字里行间。他的怀念之情、欲碎之心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即情景交融)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高人一筹的抒情技巧:他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没有直露地表白自己的感激之心。相反地却不断地叙说自己的悔恨,悔恨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 , “心里暗笑他的迂” ;无情地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 。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悉心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之情,使之显得格外含蓄、真挚和深沉。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 ,仅其平淡一语、蕴藏着何等彻骨的悲思!作品至此,嘎然而止,曲终情在,余味无穷,催人泪下。文中父子二人的对话同样蕴含着父子之间的浓情厚意,文中对话只有四次,且十分简洁,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不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 ”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是再简朴不过了,但却包着千情万绪。它把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照顾之意,丝丝牵挂、依依难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加重了“背影”在儿子心头的份量。因而,当父亲走后,作者凝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禁不住“眼泪又来了” 。这不是泪,而是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情”与“爱”!在平实的叙述中,字字蕴情,句句含情、且含蓄、真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三)情感是共振器,造成文学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作者及其作品来看,要想感染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G 868-2024毫瓦级标准超声功率源检定规程
- 车辆管理月度工作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交通监控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内科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信号处理专题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口腔内科学实训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有限元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洛阳理工学院《商务英语阅读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口腔一般检查方法口腔一般检查方法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内科)
- GB/T 4857.10-2005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10部分:正弦变频振动试验方法
- GB/T 12-2013圆头方颈螺栓
- 初中生物人教七年级上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导学案
- 甘肃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标准细则
- 钓鱼中各种氨基酸诱食剂说明及使用方法
- 【精品课件】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 急性肾盂肾炎护理查房
- 变形监测+数据整理+数据编制+科傻平差
- 环氧乙烷灭菌气体分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