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4 岁儿童在规则理解和运用上的发展作者:董素芳 闵兰斌摘要本研究以 Zelazo 和 Frye 提出的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改进的卡片规则变化任务实验检测了 80 名 34 岁儿童(男女各半)在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之间的分离情况。实验主要采取 22 的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结果标明:(1)34 岁儿童在执行卡片规则变化任务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 岁组儿童的规则转换能力显著高于3 岁组儿童。(2)测试图片的笼统程度与规则的具体内容对 34 岁儿童的规则转换效果无显著影响。(3)大局部 3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动作执行存在严重分离现象,而 4 岁儿童只有少数存在这种现象。关键词34 岁儿童;规则理解;规则运用;维度转换;CCC 理论一、实验背景和假设(一)实验背景34 岁儿童存在着规则理解和运用之间的分离现象。一种情况是儿童能在行动中正确运用规则却无法用语言概括规则。对于这种情况,意识理论认为,34 岁儿童的意识水平较低导致他们无法描述指导行动的规则。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意识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能把心里表征的事物更好地通过语言加以描述,因而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之间分离的现象也随之减少。另一种情况是儿童理解了规则却不能在行动中运用规则。心理学中一般用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来解释这种分离。执行功能是指个体在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时所使用的灵活而优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早期著名的执行功能理论认为,不是意识水平而是执行功能的提高促进了儿童规则运用能力的发展。近年来,Zelazo 和 Frye 针对学前儿童上述两种规则理解和运用的分离现象进行了多项研究并提出了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The 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Control Theory,简称 CCC 理论)。这种理论整合了执行功能理论和意识理论的观点,认为是复杂的规则系统控制着儿童的行为变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逐步拥有了较复杂的规则系统,系统中处于较高层次的规则能协调较低层次规则的使用,从而使儿童能统合规则的理解和运用。CCC 理论把儿童规则运用的失败归因于他们缺乏对规则使用情境的考虑,即儿童尽管理解了较低层次的规则,却不能运用较高层次的规则控制较低层次的规则。(二)实验假设Zelazo 和 Frye 采用卡片规则变化任务(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ing,简称 DCCS)来检验学前儿童能否通过已理解的规则引导规则的运用。该研究获得的结论是:34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并不能保证他们在行动中正确运用规则。我们对 Zelazo 和 Frye 所采用的卡片规则变化任务稍微作了一些修改,保管 Zelazo 和 Frye 测试时用的其中一套图片兔子和轮船,而将另一套由汽车和花构成的具象图案改成由三角形和圆形构成的笼统图形。我们预期 3 岁儿童在规则理解和执行中存在较明显分离,而 4 岁儿童的测试效果则有明显的提高。此外,我们试图通过实验研讨测试图片的笼统程度和规则的具体内容是否会对儿童的测试效果发生影响(即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是否有形状或者颜色的优势感知)。最后我们将检验儿童在规则的知识执行和动作执行上是否有差别。二、实验方法(一)实验对象平均年龄为 3 岁3 个月和 4 岁3 个月的健康儿童各 40 名,每个年龄组的儿童男女各半。(二)实验资料考虑到儿童的认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选定他们熟悉的图形(兔子和船,三角形和圆形)制成两套图片,图片规格为 11cm7cm。一套图片的目标图片是红色的兔子和蓝色的轮船图片各 1 张,与之对应的测试图片是蓝色的兔子和红色的轮船图片各 7 张。另一套图片的目标图片是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三角形图片各 1 张,与之对应的测试图片是绿色的圆形和黄色的三角形图片各 7 张,共计 32 张图片。另外,实验者准备了两个架子,用于贴(放)目标图片。(三)实验设计我们采取 22 的二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 1为两个年龄组,自变量 2 为两组图片(80 名儿童分成两个年龄组,每组儿童又随机分成两局部,分别参与其中一组图片的规则分类);因变量为儿童按规则对图片分类并回答问题的得分。(四)实验程序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图片分类任务,该任务包括规则转换前和转换后两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1让儿童面对实验者坐在一张小桌子旁,目标图片分别贴在两个架子上,所有测试图片正面朝下随机堆放在一起。然后,实验者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儿童图片分类的规则(例如:“所有黄色的图片放在这边,绿色的图片放在那边”),并告诉儿童图片分类后应正面朝下放置在架子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半儿童的测试由颜色分类规则起始,另一半则由形状分类规则起始。2以颜色分类起始组为例,实验者先使用两张测试图片示范两次,随后让儿童将剩余的 12 张测试图片分类。首先进行规则转换前的五次实验,每次都要提醒儿童图片分类规则。儿童自由地选择一张测试图片,实验者按颜色分类规则进行提示(例如:“这是一张黄色的”),然后问儿童:“它应该放到哪一边?”要求儿童把这张图片正面朝下放到其中的一个架子上。3规则转换前的五次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告诉儿童停止颜色分类游戏,进入形状分类游戏,并强调这与前面的游戏是不一样的。4进行规则转换后的依照形状分类的五次实验。这个阶段与转换前实验的要求不同,实验者不再提示儿童按形状分类的规则,而只是在儿童结束一次分类后简单地说一声:“好的” ,然后进行下一次实验。5规则转换后的五次实验结束后,让儿童进行两个和加实验,每个实验包括两个知识问题和一个动作问题。如,实验者从已分类的图片中随机抽取两张,询问儿童:“按形状分类,这张三角形图片应该放在哪一边?圆形图片放在哪一边?”仅要求儿童口头回答。对于动作问题,实验者告诉儿童:“请玩形状分类游戏。 ”然后交给儿童一张图片,问儿童:“按形状分类,这张图片应该放在哪一边?”要求儿童把图片放到正确的位置上。6实验结果记录方式为:儿童能够理解规则并且能够正确、快速地执行分类得 2 分;理解规则并且能够正确执行分类但中间出现迟疑等现象得 1分;分类出现错误则为 0 分。实验者在记录表上对儿童的回答和动作反应作详细的记录。一名儿童的测试时间大约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三、实验结果与分析(一)34 岁儿童在规则转换前后的得分情况比较我们分别统计了儿童按规则要求对两种资料进行分类的平均得分(见表 1 和表 2)。表 1 34 岁儿童使用笼统资料时的得分年龄年龄转换前转换后msdmsd3 岁组8.112.253.053.844 岁组9.152.087.453.70表 2 34 岁儿童使用具象资料时的得分年龄转换前转换后msdmsd3 岁组7.782.533.404.204 岁组9.001.787.054.32进一步分析发现,3 岁组儿童对两套图片资料进行分类的得分在规则转换前后差异极其显著(使用笼统资料:t=4.16,df=19,p0.001;使用具象资料:t=3.90,df=19,p0.001),且规则转换后正确率明显下降,这说明 3 岁儿童在二维规则的转换中存在困难。4 岁组儿童对两套图片资料进行分类的得分在规则转换前后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笼统资料:t=1.81,df=19,p0.05;使用具象资料: t=1.38,df=19,p0.05),且规则转换前后的效果都比较高,这说明 4 岁组儿童具有较强的规则转换能力。t 检验标明,在使用笼统资料时,3 岁组和 4岁组儿童在规则转换前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2.80,df=19,p0.05),但规则转换后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25,df=19,p0.05)。这说明使用笼统资料时 3-4 岁儿童的二维转换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在使用具象资料时,3 岁组和 4 岁组儿童在规则转换前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2.09,df=19,p0.05),但规则转换后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26,df=19,p0.01)。这说明使用具象资料时 34 岁儿童的二维转换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以上结果标明:34 岁儿童使用笼统资料和具象资料时表示出一致性的结果,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趋于统一,转换能力不时提高。实验者还发现 4 岁组儿童出现迟疑的现象明显多于 3 岁组儿童,且在操作过程中常随同自言自语现象。(二)资料的笼统程度对 34 岁儿童二维规则转换的影响比较为了研讨资料自身的具象性或笼统性是否会对 34 岁儿童二维规则转换的操作发生影响,本研究分别对 3 岁组和 4 岁组儿童在两组实验资料(笼统资料和具象资料)中规则转换前的得分进行统计。t 检验结果标明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3 岁组:t=0.55,df=19,p0.05;4 岁组:t=0.41, df=19,p0.05)。这说明实验资料自身的笼统程度对 34 岁儿童的规则理解和运用不发生影响。(三)34 岁儿童对规则理解的动作反应和言语报告反应比较通过和加实验的结果比较,我们发现,3 岁儿童能正确进行言语报告的有 30 人,但其中仅有8 人(缺乏 30)能够同时正确执行动作。而 4 岁儿童能正确进行言语报告的有 36 人,其中 24 人(67)能够同时正确执行动作。这说明 3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动作执行之间存在分离现象。四、讨论(一)34 岁儿童在规则理解和运用上的年龄发展特征实验结果标明,34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与年龄的相关是显著的。首先,大多数 3 岁儿童只能执行简单的单维规则,当出现另一种相抵触的规则时,他们不能灵活转换规则,总是坚持使用先前的规则,发生“持续性错误” ;而大局部 4 岁儿童能分辨复杂的二维规则,当规则改变时能灵活转换,在新规则下执行任务。测试图片的笼统程度以和形状和颜色哪条规则在先与“持续性错误”的发生并不相关。其次,从和加实验中我们发现,大局部 3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动作执行存在严重分离现象。他们能正确口述卡片分类后的正确位置,却无法在行动中将卡片放到正确的位置,即在意识中理解了规则却不能依照规则正确操作。而 4 岁儿童只有少数存在这种现象。据此,我们认为儿童的规则转换能力在 34岁间出现了质的变化。3 岁儿童在卡片分类任务中的“持续性错误”和“意识丧失现象”与年龄密切相关;4 岁可能是儿童规则转换能力发展的快速时期。本研究的结果与 Zelazo 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有着跨文化的普遍性。(二)34 岁儿童规则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影响因素1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控制理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规则执行中的年龄差异与工作记忆有关。工作记忆是指在头脑里积极坚持众多事件的能力。儿童要胜利完成规则转换任务,必需具备一定的工作记忆能力,以保管需要加工的信息。本实验中,在规则转换前,儿童每次都能得到实验者的规则提示;在规则转换后,实验者不再提示规则,儿童要执行转换后的规则首先必需记住这种规则。关于学前儿童记忆的研究标明,34岁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大局部3 岁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尚未达到在无提示的情况下记住规则并按规则执行任务的程度。而 4 岁儿童处于运用战略进行记忆的萌芽阶段。在实验中,研究者发现 4 岁儿童在规则转换后的操作过程中常随同自言自语现象,表示为在没有实验者提示规则的情况下不时重述转换后的新规则。我们认为这是 4岁儿童运用记忆战略的表示。因此,4 岁儿童工作记忆能力的大幅提高可能是导致两个年龄组在规则转换后实验效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抑制控制能力的提高是造成 34 岁儿童执行功能差异的原因。抑制控制能力协商儿童按规则要求压制不合适的反应,其发展在 36 岁间发生显著变化。本实验中,转换前规则相对于转换后规则(新规则)是优势规则。儿童需要抑制转换前的优势规则(如颜色),才干依照新规则(如形状)完成任务。假如这种优势规则得不到抑制,儿童将持续地使用这种优势规则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战略,从而发生持续性错误。3 岁儿童很难抑制已经形成的或固有的反应,因此无法灵活地在规则间进行转换。根据抑制理论的观点,儿童在知识方面的增加要快于操作方面的增加,因此 3 岁儿童表示出明显的对规则理解和动作操作的分离现象。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可以将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两种执行性要求结合起来,它暂时保管着需要加工的信息,同时抑制干扰反应。Luria提出,儿童的脑发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从脑边缘皮层区发育的情感功能期到后脑皮层发育的认知功能期,最后到前脑皮层发育的执行控制功能期。4 岁是前额皮质发育完善的重要阶段。大脑这种从后部到前部的发育过程可能是人类笼统思维的神经基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4 岁是学前儿童规则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发展心理学关于 3-4 岁儿童对色、形的感知是否有年龄差异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结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 3 岁前以形状笼统占优势,而 4 岁之后则是颜色笼统占优势。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色与形的感知并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本实验结果标明,无论是颜色维度还是形状维度,一旦作为转换前规则就会成为儿童的优势维度。因此,颜色规则和形状规则自身并没有对 34 岁儿童发生优势效应,是两种规则的先后顺序决定了哪一种会成为优势维度。2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CCC 理论)作者:董素芳 闵兰斌摘要本研究以 Zelazo 和 Frye 提出的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改进的卡片规则变化任务实验检测了 80 名 34 岁儿童(男女各半)在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之间的分离情况。实验主要采取 22 的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结果标明:(1)34 岁儿童在执行卡片规则变化任务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 岁组儿童的规则转换能力显著高于3 岁组儿童。(2)测试图片的笼统程度与规则的具体内容对 34 岁儿童的规则转换效果无显著影响。(3)大局部 3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动作执行存在严重分离现象,而 4 岁儿童只有少数存在这种现象。关键词34 岁儿童;规则理解;规则运用;维度转换;CCC 理论一、实验背景和假设(一)实验背景34 岁儿童存在着规则理解和运用之间的分离现象。一种情况是儿童能在行动中正确运用规则却无法用语言概括规则。对于这种情况,意识理论认为,34 岁儿童的意识水平较低导致他们无法描述指导行动的规则。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意识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能把心里表征的事物更好地通过语言加以描述,因而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之间分离的现象也随之减少。另一种情况是儿童理解了规则却不能在行动中运用规则。心理学中一般用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来解释这种分离。执行功能是指个体在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时所使用的灵活而优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早期著名的执行功能理论认为,不是意识水平而是执行功能的提高促进了儿童规则运用能力的发展。近年来,Zelazo 和 Frye 针对学前儿童上述两种规则理解和运用的分离现象进行了多项研究并提出了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The 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Control Theory,简称 CCC 理论)。这种理论整合了执行功能理论和意识理论的观点,认为是复杂的规则系统控制着儿童的行为变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逐步拥有了较复杂的规则系统,系统中处于较高层次的规则能协调较低层次规则的使用,从而使儿童能统合规则的理解和运用。CCC 理论把儿童规则运用的失败归因于他们缺乏对规则使用情境的考虑,即儿童尽管理解了较低层次的规则,却不能运用较高层次的规则控制较低层次的规则。(二)实验假设Zelazo 和 Frye 采用卡片规则变化任务(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ing,简称 DCCS)来检验学前儿童能否通过已理解的规则引导规则的运用。该研究获得的结论是:34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并不能保证他们在行动中正确运用规则。我们对 Zelazo 和 Frye 所采用的卡片规则变化任务稍微作了一些修改,保管 Zelazo 和 Frye 测试时用的其中一套图片兔子和轮船,而将另一套由汽车和花构成的具象图案改成由三角形和圆形构成的笼统图形。我们预期 3 岁儿童在规则理解和执行中存在较明显分离,而 4 岁儿童的测试效果则有明显的提高。此外,我们试图通过实验研讨测试图片的笼统程度和规则的具体内容是否会对儿童的测试效果发生影响(即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是否有形状或者颜色的优势感知)。最后我们将检验儿童在规则的知识执行和动作执行上是否有差别。二、实验方法(一)实验对象平均年龄为 3 岁3 个月和 4 岁3 个月的健康儿童各 40 名,每个年龄组的儿童男女各半。(二)实验资料考虑到儿童的认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选定他们熟悉的图形(兔子和船,三角形和圆形)制成两套图片,图片规格为 11cm7cm。一套图片的目标图片是红色的兔子和蓝色的轮船图片各 1 张,与之对应的测试图片是蓝色的兔子和红色的轮船图片各 7 张。另一套图片的目标图片是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三角形图片各 1 张,与之对应的测试图片是绿色的圆形和黄色的三角形图片各 7 张,共计 32 张图片。另外,实验者准备了两个架子,用于贴(放)目标图片。(三)实验设计我们采取 22 的二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 1为两个年龄组,自变量 2 为两组图片(80 名儿童分成两个年龄组,每组儿童又随机分成两局部,分别参与其中一组图片的规则分类);因变量为儿童按规则对图片分类并回答问题的得分。(四)实验程序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图片分类任务,该任务包括规则转换前和转换后两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1让儿童面对实验者坐在一张小桌子旁,目标图片分别贴在两个架子上,所有测试图片正面朝下随机堆放在一起。然后,实验者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儿童图片分类的规则(例如:“所有黄色的图片放在这边,绿色的图片放在那边”),并告诉儿童图片分类后应正面朝下放置在架子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半儿童的测试由颜色分类规则起始,另一半则由形状分类规则起始。2以颜色分类起始组为例,实验者先使用两张测试图片示范两次,随后让儿童将剩余的 12 张测试图片分类。首先进行规则转换前的五次实验,每次都要提醒儿童图片分类规则。儿童自由地选择一张测试图片,实验者按颜色分类规则进行提示(例如:“这是一张黄色的”),然后问儿童:“它应该放到哪一边?”要求儿童把这张图片正面朝下放到其中的一个架子上。3规则转换前的五次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告诉儿童停止颜色分类游戏,进入形状分类游戏,并强调这与前面的游戏是不一样的。4进行规则转换后的依照形状分类的五次实验。这个阶段与转换前实验的要求不同,实验者不再提示儿童按形状分类的规则,而只是在儿童结束一次分类后简单地说一声:“好的” ,然后进行下一次实验。5规则转换后的五次实验结束后,让儿童进行两个和加实验,每个实验包括两个知识问题和一个动作问题。如,实验者从已分类的图片中随机抽取两张,询问儿童:“按形状分类,这张三角形图片应该放在哪一边?圆形图片放在哪一边?”仅要求儿童口头回答。对于动作问题,实验者告诉儿童:“请玩形状分类游戏。 ”然后交给儿童一张图片,问儿童:“按形状分类,这张图片应该放在哪一边?”要求儿童把图片放到正确的位置上。6实验结果记录方式为:儿童能够理解规则并且能够正确、快速地执行分类得 2 分;理解规则并且能够正确执行分类但中间出现迟疑等现象得 1分;分类出现错误则为 0 分。实验者在记录表上对儿童的回答和动作反应作详细的记录。一名儿童的测试时间大约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三、实验结果与分析(一)34 岁儿童在规则转换前后的得分情况比较我们分别统计了儿童按规则要求对两种资料进行分类的平均得分(见表 1 和表 2)。表 1 34 岁儿童使用笼统资料时的得分年龄年龄转换前转换后msdmsd3 岁组8.112.253.053.844 岁组9.152.087.453.70表 2 34 岁儿童使用具象资料时的得分年龄转换前转换后msdmsd3 岁组7.782.533.404.204 岁组9.001.787.054.32进一步分析发现,3 岁组儿童对两套图片资料进行分类的得分在规则转换前后差异极其显著(使用笼统资料:t=4.16,df=19,p0.001;使用具象资料:t=3.90,df=19,p0.001),且规则转换后正确率明显下降,这说明 3 岁儿童在二维规则的转换中存在困难。4 岁组儿童对两套图片资料进行分类的得分在规则转换前后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笼统资料:t=1.81,df=19,p0.05;使用具象资料: t=1.38,df=19,p0.05),且规则转换前后的效果都比较高,这说明 4 岁组儿童具有较强的规则转换能力。t 检验标明,在使用笼统资料时,3 岁组和 4岁组儿童在规则转换前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2.80,df=19,p0.05),但规则转换后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25,df=19,p0.05)。这说明使用笼统资料时 3-4 岁儿童的二维转换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在使用具象资料时,3 岁组和 4 岁组儿童在规则转换前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2.09,df=19,p0.05),但规则转换后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26,df=19,p0.01)。这说明使用具象资料时 34 岁儿童的二维转换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以上结果标明:34 岁儿童使用笼统资料和具象资料时表示出一致性的结果,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趋于统一,转换能力不时提高。实验者还发现 4 岁组儿童出现迟疑的现象明显多于 3 岁组儿童,且在操作过程中常随同自言自语现象。(二)资料的笼统程度对 34 岁儿童二维规则转换的影响比较为了研讨资料自身的具象性或笼统性是否会对 34 岁儿童二维规则转换的操作发生影响,本研究分别对 3 岁组和 4 岁组儿童在两组实验资料(笼统资料和具象资料)中规则转换前的得分进行统计。t 检验结果标明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3 岁组:t=0.55,df=19,p0.05;4 岁组:t=0.41, df=19,p0.05)。这说明实验资料自身的笼统程度对 34 岁儿童的规则理解和运用不发生影响。(三)34 岁儿童对规则理解的动作反应和言语报告反应比较通过和加实验的结果比较,我们发现,3 岁儿童能正确进行言语报告的有 30 人,但其中仅有8 人(缺乏 30)能够同时正确执行动作。而 4 岁儿童能正确进行言语报告的有 36 人,其中 24 人(67)能够同时正确执行动作。这说明 3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动作执行之间存在分离现象。四、讨论(一)34 岁儿童在规则理解和运用上的年龄发展特征实验结果标明,34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与年龄的相关是显著的。首先,大多数 3 岁儿童只能执行简单的单维规则,当出现另一种相抵触的规则时,他们不能灵活转换规则,总是坚持使用先前的规则,发生“持续性错误” ;而大局部 4 岁儿童能分辨复杂的二维规则,当规则改变时能灵活转换,在新规则下执行任务。测试图片的笼统程度以和形状和颜色哪条规则在先与“持续性错误”的发生并不相关。其次,从和加实验中我们发现,大局部 3 岁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动作执行存在严重分离现象。他们能正确口述卡片分类后的正确位置,却无法在行动中将卡片放到正确的位置,即在意识中理解了规则却不能依照规则正确操作。而 4 岁儿童只有少数存在这种现象。据此,我们认为儿童的规则转换能力在 34岁间出现了质的变化。3 岁儿童在卡片分类任务中的“持续性错误”和“意识丧失现象”与年龄密切相关;4 岁可能是儿童规则转换能力发展的快速时期。本研究的结果与 Zelazo 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有着跨文化的普遍性。(二)34 岁儿童规则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影响因素1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控制理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规则执行中的年龄差异与工作记忆有关。工作记忆是指在头脑里积极坚持众多事件的能力。儿童要胜利完成规则转换任务,必需具备一定的工作记忆能力,以保管需要加工的信息。本实验中,在规则转换前,儿童每次都能得到实验者的规则提示;在规则转换后,实验者不再提示规则,儿童要执行转换后的规则首先必需记住这种规则。关于学前儿童记忆的研究标明,34岁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大局部3 岁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尚未达到在无提示的情况下记住规则并按规则执行任务的程度。而 4 岁儿童处于运用战略进行记忆的萌芽阶段。在实验中,研究者发现 4 岁儿童在规则转换后的操作过程中常随同自言自语现象,表示为在没有实验者提示规则的情况下不时重述转换后的新规则。我们认为这是 4岁儿童运用记忆战略的表示。因此,4 岁儿童工作记忆能力的大幅提高可能是导致两个年龄组在规则转换后实验效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抑制控制能力的提高是造成 34 岁儿童执行功能差异的原因。抑制控制能力协商儿童按规则要求压制不合适的反应,其发展在 36 岁间发生显著变化。本实验中,转换前规则相对于转换后规则(新规则)是优势规则。儿童需要抑制转换前的优势规则(如颜色),才干依照新规则(如形状)完成任务。假如这种优势规则得不到抑制,儿童将持续地使用这种优势规则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战略,从而发生持续性错误。3 岁儿童很难抑制已经形成的或固有的反应,因此无法灵活地在规则间进行转换。根据抑制理论的观点,儿童在知识方面的增加要快于操作方面的增加,因此 3 岁儿童表示出明显的对规则理解和动作操作的分离现象。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可以将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两种执行性要求结合起来,它暂时保管着需要加工的信息,同时抑制干扰反应。Luria提出,儿童的脑发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从脑边缘皮层区发育的情感功能期到后脑皮层发育的认知功能期,最后到前脑皮层发育的执行控制功能期。4 岁是前额皮质发育完善的重要阶段。大脑这种从后部到前部的发育过程可能是人类笼统思维的神经基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4 岁是学前儿童规则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发展心理学关于 3-4 岁儿童对色、形的感知是否有年龄差异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结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 3 岁前以形状笼统占优势,而 4 岁之后则是颜色笼统占优势。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色与形的感知并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本实验结果标明,无论是颜色维度还是形状维度,一旦作为转换前规则就会成为儿童的优势维度。因此,颜色规则和形状规则自身并没有对 34 岁儿童发生优势效应,是两种规则的先后顺序决定了哪一种会成为优势维度。2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CCC 理论)作者:董素芳 闵兰斌摘要本研究以 Zelazo 和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方搬运合同协议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专题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林地出租合同协议
- 欧美文学选读试题及答案
- 激光实验室管理试题及答案探索
- 水务部门考试题及答案
- 药品管理制度总结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与传统工艺对比试题及答案
- 药品储存与配发要点试题及答案
- 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解读
-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整理)
- 医疗废物管理PPT演示课件
-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课件
- 海康监控阵列不可用数据不保留处理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排水沟铸铁篦子规格
- 中学学校各项安全资料汇编
- 新修订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亮点解读课件
-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及参考答案(12篇)
- 贵溪鲍家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出让评估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