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提问吧_第1页
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提问吧_第2页
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提问吧_第3页
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提问吧_第4页
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提问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提问吧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善不善于提出有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标准之一。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授之以渔”地教学生怎样问,指导学生有效提问,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是无原则地乱问,就是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语文的内容很丰富,知识点很多。如果问题很零碎,会把原本就很丰富精彩的内容更加复杂化,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又会引发学生反感。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选准提问的角度,把一些问题系统化,然后围绕这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再引导他们学习提问,即不再是单纯地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学生问师生共答,我们教师也变成他们中的学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指导者。这就会便于学生搞活更好理解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语文的思想负担,做到轻装上阵,轻松学语文,岂不是很好?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提问可以运用“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 “哪些” “哪里” “怎么办”等的疑问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疏通性的角度。在他发明了什么一堂课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的提问往往停留在对内容的收集。如:他发明了什么?他是谁?这些问题仍然停留于故事层面,答案也较容易发现。像这类问题属于疏通性问题。(2)深究性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质疑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的提问与文章的中心密切相关。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什么称烛光为“生死攸关”?这样的提问从程度上来说,明显难于第一类问题,所要思考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具有思考的价值。这就属于深究性问题。(3)鉴赏性的角度。在天马一堂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一句话进行鉴赏性的提问:我们中国那么多的文物,为什么一定要选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这样一问,我们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领着学生赞赏它的外形特点、鉴赏它的艺术价值、学习它的象征意义了。(4)延伸性的角度。质疑的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的提问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如美猴王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着题目进行延伸性的提问:这个猴王除了课文所展示的美外,还有其它的美吗?把学生引领到西游记这一小说的范围上来说,这样对猴王的认识会更全面,人物形象也得以更丰满了。好的问题角度,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设计提问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得具有启发性、深入性、开放性、拓展性,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有价值地提问、扩散性地提问,投石激浪,开启思维闸门,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二、要选择提问的内容“任其自然”的提问只是一个简单迅速的过程,是老师初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的一个步骤,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可能是与课文学习毫无关联的。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问应该跟阅读材料有着某种不同意义的联系。一般来说,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段落语句、标点符号等在重点处、关键处,难点处、疑难处、易错处进行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经常处于沉默状态,既没有读懂内容,也提不出不明白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得还不够,谈不上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于是,我开始教学生提问。刚开始时,学生读了一段话,我让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学生都沉默,不知如何提问,后来我提示学生说:“平时老师如何向你们提问的,都问些什么问题啊?”接着,几个学生举手提问,我又对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可是,还不是老师想要问的问题。”这样,调动情感因素,定范围(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暗示有疑,激起学生再次提问。最终,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积极寻求问题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了自主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如晏子使楚一课: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1)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2)师: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指读,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生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呢?(评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即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的质疑,学生便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这句话的“奥 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而这个中心问题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这对学生进行文本的探究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教学都变得非常容易展开了。 )三、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要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仅仅激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策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思维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新知识需要直接体验和感悟。我们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的标题、节题进行发问;比较对照新旧知识的联系发问;多向综合发问;逆向假设发问。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有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提问,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幸福在哪里、 梅香正浓 、 钓鱼的启示这些课文的课题中就隐含着教学的重点和作者写作的目的,只要学生稍加注意,就能质疑:幸福在哪里?梅香为什么正浓?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就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步步深入,解决问题。(2)循序渐进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提问方法,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导向深入,这样的细心揣摩、用心感悟,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进一步阅读理解文本,甚至能在原来无疑之处产生新的疑问。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宇航员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引导学生质疑:“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想问的吗?”生问:“宇航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 “地球可爱在哪里,为何又说她容易破碎呢?”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自然进入课文的分析。接着,师再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学生纷纷发言,其中有学生说“酸” ,我们则借势发问:“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想问的吗?”生问:“从哪里感受到酸的,读给我们听听。 ”学生读:“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长期给人类作出贡献的。但是,因为”教师随即问:“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想问的吗?”生问:“你为什么要把本来读得重些呢?”如此展开讨论。 (也有学生说“甜” ,依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发问,他们也能找到依据:文章开头宇航员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也有学生说“苦”的,依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发问,他们找出了例句:“科学家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学生认为人类不改过自新、善待地球,最终的结局会很苦的。 )教师一引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教师相机就学生的“酸” 、 “甜” 、“苦”等滋味逐一分析,正好可以将地球很美、资源有限、生态危机、移居梦破等贯穿其间,最后得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结论,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3)疏导式提问法。所谓“疏导式提问法”即是提出疏通性、引导性、归纳性、整理性的问题。阅读是由学生主体操作进行的一种行为,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质疑,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从长远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有梳理、有导向、有总结、有归类的质疑,并带着问题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教师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适当的提问方法,但只能适当疏导式地提醒他们怎样提问,这样有利于他们学会提问,再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引导新知识。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普罗米修斯说的那段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造福”和“各种痛苦”这两个关键词上挂下连疏通性、引导性地设计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了哪些福?”再归纳性、整理性地设计提问:“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哪些痛苦?”环节之间非常流畅自然,学生学得条理清晰。这两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这篇文章也就理解了。让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多思考、多分析、多努力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引领学生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问出激情,问出思维,问出创造,在语文王国里自在遨游,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善不善于提出有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标准之一。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授之以渔”地教学生怎样问,指导学生有效提问,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是无原则地乱问,就是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语文的内容很丰富,知识点很多。如果问题很零碎,会把原本就很丰富精彩的内容更加复杂化,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又会引发学生反感。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选准提问的角度,把一些问题系统化,然后围绕这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再引导他们学习提问,即不再是单纯地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学生问师生共答,我们教师也变成他们中的学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指导者。这就会便于学生搞活更好理解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语文的思想负担,做到轻装上阵,轻松学语文,岂不是很好?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提问可以运用“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 “哪些” “哪里” “怎么办”等的疑问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疏通性的角度。在他发明了什么一堂课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的提问往往停留在对内容的收集。如:他发明了什么?他是谁?这些问题仍然停留于故事层面,答案也较容易发现。像这类问题属于疏通性问题。(2)深究性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质疑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的提问与文章的中心密切相关。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什么称烛光为“生死攸关”?这样的提问从程度上来说,明显难于第一类问题,所要思考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具有思考的价值。这就属于深究性问题。(3)鉴赏性的角度。在天马一堂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一句话进行鉴赏性的提问:我们中国那么多的文物,为什么一定要选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这样一问,我们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领着学生赞赏它的外形特点、鉴赏它的艺术价值、学习它的象征意义了。(4)延伸性的角度。质疑的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的提问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如美猴王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着题目进行延伸性的提问:这个猴王除了课文所展示的美外,还有其它的美吗?把学生引领到西游记这一小说的范围上来说,这样对猴王的认识会更全面,人物形象也得以更丰满了。好的问题角度,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设计提问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得具有启发性、深入性、开放性、拓展性,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有价值地提问、扩散性地提问,投石激浪,开启思维闸门,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二、要选择提问的内容“任其自然”的提问只是一个简单迅速的过程,是老师初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的一个步骤,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可能是与课文学习毫无关联的。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问应该跟阅读材料有着某种不同意义的联系。一般来说,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段落语句、标点符号等在重点处、关键处,难点处、疑难处、易错处进行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经常处于沉默状态,既没有读懂内容,也提不出不明白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得还不够,谈不上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于是,我开始教学生提问。刚开始时,学生读了一段话,我让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学生都沉默,不知如何提问,后来我提示学生说:“平时老师如何向你们提问的,都问些什么问题啊?”接着,几个学生举手提问,我又对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可是,还不是老师想要问的问题。”这样,调动情感因素,定范围(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暗示有疑,激起学生再次提问。最终,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积极寻求问题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了自主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如晏子使楚一课: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1)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2)师: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指读,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生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呢?(评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即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的质疑,学生便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这句话的“奥 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而这个中心问题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这对学生进行文本的探究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教学都变得非常容易展开了。 )三、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要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仅仅激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策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思维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新知识需要直接体验和感悟。我们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的标题、节题进行发问;比较对照新旧知识的联系发问;多向综合发问;逆向假设发问。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有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提问,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幸福在哪里、 梅香正浓 、 钓鱼的启示这些课文的课题中就隐含着教学的重点和作者写作的目的,只要学生稍加注意,就能质疑:幸福在哪里?梅香为什么正浓?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就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步步深入,解决问题。(2)循序渐进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提问方法,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导向深入,这样的细心揣摩、用心感悟,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进一步阅读理解文本,甚至能在原来无疑之处产生新的疑问。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宇航员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引导学生质疑:“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想问的吗?”生问:“宇航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 “地球可爱在哪里,为何又说她容易破碎呢?”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自然进入课文的分析。接着,师再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学生纷纷发言,其中有学生说“酸” ,我们则借势发问:“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想问的吗?”生问:“从哪里感受到酸的,读给我们听听。 ”学生读:“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长期给人类作出贡献的。但是,因为”教师随即问:“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想问的吗?”生问:“你为什么要把本来读得重些呢?”如此展开讨论。 (也有学生说“甜” ,依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发问,他们也能找到依据:文章开头宇航员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也有学生说“苦”的,依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发问,他们找出了例句:“科学家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学生认为人类不改过自新、善待地球,最终的结局会很苦的。 )教师一引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教师相机就学生的“酸” 、 “甜” 、“苦”等滋味逐一分析,正好可以将地球很美、资源有限、生态危机、移居梦破等贯穿其间,最后得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结论,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3)疏导式提问法。所谓“疏导式提问法”即是提出疏通性、引导性、归纳性、整理性的问题。阅读是由学生主体操作进行的一种行为,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质疑,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从长远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有梳理、有导向、有总结、有归类的质疑,并带着问题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教师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适当的提问方法,但只能适当疏导式地提醒他们怎样提问,这样有利于他们学会提问,再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引导新知识。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普罗米修斯说的那段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造福”和“各种痛苦”这两个关键词上挂下连疏通性、引导性地设计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了哪些福?”再归纳性、整理性地设计提问:“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哪些痛苦?”环节之间非常流畅自然,学生学得条理清晰。这两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这篇文章也就理解了。让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多思考、多分析、多努力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引领学生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问出激情,问出思维,问出创造,在语文王国里自在遨游,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善不善于提出有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标准之一。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授之以渔”地教学生怎样问,指导学生有效提问,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是无原则地乱问,就是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语文的内容很丰富,知识点很多。如果问题很零碎,会把原本就很丰富精彩的内容更加复杂化,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又会引发学生反感。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选准提问的角度,把一些问题系统化,然后围绕这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再引导他们学习提问,即不再是单纯地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学生问师生共答,我们教师也变成他们中的学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指导者。这就会便于学生搞活更好理解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语文的思想负担,做到轻装上阵,轻松学语文,岂不是很好?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提问可以运用“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 “哪些” “哪里” “怎么办”等的疑问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疏通性的角度。在他发明了什么一堂课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的提问往往停留在对内容的收集。如:他发明了什么?他是谁?这些问题仍然停留于故事层面,答案也较容易发现。像这类问题属于疏通性问题。(2)深究性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质疑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的提问与文章的中心密切相关。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什么称烛光为“生死攸关”?这样的提问从程度上来说,明显难于第一类问题,所要思考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具有思考的价值。这就属于深究性问题。(3)鉴赏性的角度。在天马一堂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一句话进行鉴赏性的提问:我们中国那么多的文物,为什么一定要选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这样一问,我们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领着学生赞赏它的外形特点、鉴赏它的艺术价值、学习它的象征意义了。(4)延伸性的角度。质疑的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的提问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如美猴王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着题目进行延伸性的提问:这个猴王除了课文所展示的美外,还有其它的美吗?把学生引领到西游记这一小说的范围上来说,这样对猴王的认识会更全面,人物形象也得以更丰满了。好的问题角度,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设计提问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得具有启发性、深入性、开放性、拓展性,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有价值地提问、扩散性地提问,投石激浪,开启思维闸门,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二、要选择提问的内容“任其自然”的提问只是一个简单迅速的过程,是老师初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的一个步骤,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可能是与课文学习毫无关联的。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问应该跟阅读材料有着某种不同意义的联系。一般来说,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段落语句、标点符号等在重点处、关键处,难点处、疑难处、易错处进行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经常处于沉默状态,既没有读懂内容,也提不出不明白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得还不够,谈不上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于是,我开始教学生提问。刚开始时,学生读了一段话,我让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学生都沉默,不知如何提问,后来我提示学生说:“平时老师如何向你们提问的,都问些什么问题啊?”接着,几个学生举手提问,我又对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可是,还不是老师想要问的问题。”这样,调动情感因素,定范围(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暗示有疑,激起学生再次提问。最终,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积极寻求问题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了自主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如晏子使楚一课: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1)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2)师: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指读,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生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呢?(评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即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的质疑,学生便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这句话的“奥 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而这个中心问题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这对学生进行文本的探究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教学都变得非常容易展开了。 )三、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要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仅仅激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策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思维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新知识需要直接体验和感悟。我们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的标题、节题进行发问;比较对照新旧知识的联系发问;多向综合发问;逆向假设发问。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有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