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整理_第1页
城市规划整理_第2页
城市规划整理_第3页
城市规划整理_第4页
城市规划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易经所说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中午开设市场,召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1.理解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1、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2、城市的概念、定义是发展的。3.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有利于城市的防守。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濠。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初衷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有斯卡莫奇的理想平面图。见书 P3欧洲中世纪时期,主要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上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水沟、架设吊桥。 4.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5.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7.皇权至上的理念体现在春秋战国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舍,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P14 图翻译:“建筑师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 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 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 王 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 百步见方。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 。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8.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9.自然至上的理论体现在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就是说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都城要依山川形势营筑,城墙不一定要方正规整,道路也不一定要平直整齐。10.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11.隋唐长安城建于公元 7 世纪,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其布局特点:城市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市容壮观,功能完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坊市制呆板,白天开门晚上关门,管理严格,城市没有活力。- 2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为中心, “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图见书 P15 -16里坊制:宫殿以外的城区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则限定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里”与“市”皆以实行夜禁制度。12.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 500 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古希腊的方格网道路城市从指导思想方面与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方格网道路城市存在明显差异。此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美,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列都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案例:米列都城平面 图见 P1813.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14.1889 年出版的西特的著作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是一部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15.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要会辨别)(1)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 16 世纪提出的(2)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3) 空想主义者,如罗伯特欧文 新协和村(4) 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时期,城市的矛盾更加突出16.田园城市概念与内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贡献在于:(1)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2)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3)首开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15.卫星城概念: (阿姆斯特丹)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发展三个阶段: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独立的新城(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一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先提出的二工业城市的设想是法国建筑师戈涅于本世纪初提出的三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及学说四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五柯布西埃的集中主义城市 现代城市设想- 3 -16.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建筑师所制订的,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而且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正。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 “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 1978 年 12 月秘鲁的利马集会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17.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邻里单位的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佩里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工程,将帮助居民对所在的社区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念。邻里单位模式对后来直至今天各国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 ,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18.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发表城市他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提出有机疏散思想。有机疏散思想概念: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19.(选择)吉伯特的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就针对大家关心的是如何设计得更漂亮、更美观、更能让人满足、信服。凯文林奇在做了大量第一手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从这些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20.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条件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地污染,为子孙留下蓝天清水。2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立论阐述。指出我们应该致力与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2.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4 -所谓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包含了两层含义:1思维的单向性;2封闭型(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23.城市规划的任务:(了解)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2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25.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了解26.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简答后可阐述(1)现场踏勘。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累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3)分析研究。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27.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看笔记区域性规划(国土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规划纲要,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层次分区规划 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层次修建性详细规划图 5-1: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28.城市总体规划纲领的主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其要内容有:了解 (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29.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 5 -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掌握 内容了解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筑规划可以为3-5年。30.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重点掌握 内容了解31.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重点掌握 内容了解32.详细规划的内容(a)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b)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c)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d)绿地系统规划设计;(e)工程管线规划设计;(f)竖向规划设计;(g)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效益投资。33.城市用地的概念: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 ”35.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自然环境的影响 见书P62- 考试与方案评价有关36.P73 风玫瑰图37.P74 理解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布置图式38.城市用地适用性定 概念: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进行的评估。 39.大题 用地评定分类的内容:(1)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2)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3)三类用地: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说来用地条件极差。40.解释:城市用地的选择: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41.大题:P84图 掌握10大类名称。城市用地的10大类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 、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 、对外交通用地(T) 、道路广场用地(S)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绿地(G) 、特殊用地(D) 、水域和其他用地(E) 。居住用地的选择要求:42.大题 居住用地的选择P95 掌握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一般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地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间隔有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 6 -提供环境保证。(4) )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势,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7)居住区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和需要,如产业有一定发展潜力与可能时,居住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43.大题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用地的形状与规模(2)地形要求(3)水源要求(4)能源要求(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6)工业的特殊要求(7)其他要求。44.大题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的方面:(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应考虑城市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