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与抗生素预防性使用MIMSJasminePPT课件_第1页
手术部位感染与抗生素预防性使用MIMSJasminePPT课件_第2页
手术部位感染与抗生素预防性使用MIMSJasminePPT课件_第3页
手术部位感染与抗生素预防性使用MIMSJasminePPT课件_第4页
手术部位感染与抗生素预防性使用MIMSJasmine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术部位感染与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性使用,1,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基本概念,手术部位感染(SSI)指无植入物术后30天、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高达13%18%,仅次于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导致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增加的常见因素,刘宏斌.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2): 140-143.,2,SSI是普外科HAI中常见的感染疾病,一项研究对2001年1月-2003年6月间普外科5324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92例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了解普外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孙建, 等.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 4(4): 199-201.,3,各种感染的发生显著影响手术预后,数据来源于意大利国家院内感染监测网,入选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入住外科病房的677例患者,分析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其中37例院内感染。,Fiorio M, Marroni M, Tristaino B, et al. Recenti Prog Med, 2004, 95(1): 11-14.,4,Kirkland KB, et al.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9, 20(11): 725-730.,病死率 7.8% 3.5%入住ICU 29% 18%住院时间 11d 6d平均直接消费 $7531 $3844再次入院 41.0% 7.4%,未感染,感 染,SSI的后果,一项队列研究配对了255对手术部位感染(SSI)患者或无SSI患者,其年龄、病程、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NNIS)风险指数、手术日期和外科医生均互为匹配。研究观察指标为死亡率、住院时间、SSI导致的额外直接成本、再次入住ICU和再次入院的相对风险。,5,外科医师必须高度重视SSI的预防 !,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合理的术后护理,可预防40%60%SSI的发生,刘宏斌.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2): 140-143.,6,SSI的分类,器官/腔隙的SSI,切口深层组织的SSI,切口浅层组织的SSI,Mangram AJ,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1999, 27(2): 97-132.,7,切口浅层组织的SSI,术后30天内发生的感染,仅累及切口的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并至少符合下述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4. 由外科医生或主治医生诊断的切口浅层组织SSI,Mangram AJ,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1999, 27(2): 97-132.,8,切口深层组织的SSI,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以内,有人工植入物留置1年以内,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 体温38; 局部肿胀疼痛或压痛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或放射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4. 由外科医生或主治医生诊断的切口深层组织SSI,Mangram AJ,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1999, 27(2): 97-132.,9,器官/腔隙的SSI,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以内,有人工植入物留置1年以内,涉及器官/腔隙等手术解剖部位(累及除切开腹壁之外的任何术中切开或者进行操作的解剖结构/区域),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腔隙内引流管引出或穿刺出脓液2. 从器官/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致病菌3. 经直接检查、再度手术、组织病理学或放射检查发现有脓肿或感染的其它证据4. 由外科医生或主治医生诊断的器官/腔隙SSI,Mangram AJ,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1999, 27(2): 97-132.,10,致病菌与SSI,Misteli H, Widmer AF, Rosenthal R, et al. Swiss Med Wkly. 2011 Jan 20;140:w13146. doi: 10.4414/smw.2011.13146.,一项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对62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评估普外科SSI发生率,确定SSI主要病原菌构成。,11,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刘宏斌.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2): 140-143.,12,细菌污染量 细菌毒性,患者抵抗力,SSI的风险,抗生素,年龄、使用激素围手术期输血、糖尿病营养不良、吸烟、肥胖,Mangram AJ,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1999, 27(2): 97-132.,致病菌污染手术部位是SSI的必须前提SSI的危险可根据下列关系进行概括,13,Classen DC, et al. N Engl J Med, 1992, 326(5): 281-286.,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性,14,我国院内肠杆菌科细菌ESBL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汪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5): 289-295.汪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1): 1-9.汪复,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5): 325-333.汪复,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5): 321-329.汪复,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5): 325-334.朱德妹,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5): 321-329.胡付品,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 12(5): 321-329.汪复,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5): 321-330.胡付品,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4, 14(5): 365-374.胡付品, 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5): 401-410.,0,10,20,30,40,50,60,15,BLICs是目前最有效的对抗-内酰胺酶介导耐药的策略,蔡文辉, 张文莉, 付英梅, 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 38(11): 805-809.,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具有-内酰胺酶相关的耐药性的细菌的增加,-内酰胺酶抑制剂相继被发现-内酰胺酶(BLA)是耐药菌产生的具有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内酰胺类抗生素活性的酶类目前评价-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主要指标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对抗生素MIC值的降低效果,16,头孢哌酮/舒巴坦唯一的三代头孢菌素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独特组方保障高效杀菌,2012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致病菌耐药率(),张小江, 等. 协和医学杂志, 2015, 6(3): 179-185.,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17,头孢哌酮/舒巴坦唯一的三代头孢菌素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独特组方保障高效杀菌,张小江, 等. 协和医学杂志, 2015, 6(3): 179-185.,2012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致病菌耐药率(),18,头孢哌酮/舒巴坦唯一的三代头孢菌素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独特组方保障高效杀菌,张小江, 等. 协和医学杂志, 2015, 6(3): 179-185.,2012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致病菌耐药率(),19,Wexler HM,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88, 32(3): 403-406.,头孢哌酮/舒巴坦唯一的三代头孢菌素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常用抗厌氧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比较,头孢哌酮/舒巴坦,20,头孢哌酮/舒巴坦高效抗击肝胆、胰腺及腹腔感染,独特的药代动力学,黎沾良, 等. 中华外科杂志, 1998, 36(s1): 44-46.,头孢哌酮/舒巴坦在血清和肝、胰组织中的峰浓度及穿透率高于其他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21,头孢哌酮/舒巴坦高效抗击肝胆、胰腺及腹腔感染,优异的杀菌活性,黎沾良, 等. 中华外科杂志, 1998, 36(s1): 44-46.,头孢哌酮/舒巴坦,22,1. Shinagawa N, et al. Jpn J Antibiot, 1997, 50(11): 862-870.2. 卢影. 中国药业, 1997, 8: 45.3. Yura J, et al. Jpn J Antibiotics, 1985, 38(3): 643-670.4. Jauregui LE,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0, 25(3): 423-433.,头孢哌酮/舒巴坦高效抗击肝胆、胰腺及腹腔感染,出色的临床疗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胆道感染临床总体有效率,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腹腔感染效果,头孢哌酮/舒巴坦,23,【药品名称】商品名称:舒普深(SULPERAZON)通用名称: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规格:1.0 g(以头孢哌酮计0.5 g与以舒巴坦计0.5 g) 1.5 g(以头孢哌酮计1.0 g与以舒巴坦计0.5 g ) 3.0 g(以头孢哌酮计2.0 g与以舒巴坦计1.0 g )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头孢哌酮钠和舒巴坦钠【适应症】上、下呼吸道感染;上、下泌尿道感染;腹膜炎、胆囊炎、胆管炎和其他腹腔内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骼和关节感染;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淋病和其他生殖道感染。【用法用量】成人用药:本品成人每日推荐剂量如下:比例头孢哌酮/舒巴坦(g) 头孢哌酮(g) 舒巴坦(g)1:1 2.0-4.0 1.0-2.0 1.0-2.02:1 1.5-3.0 1.0-2.0 0.5-1.0上述剂量分等量,每12小时给药一次。在治疗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时,本品的每日剂量可增加到8 g(1:1头孢哌酮/舒巴坦,即4 g头孢哌酮)或12 g(2:1头孢哌酮/舒巴坦,即头孢哌酮8 g,舒巴坦4 g)。病情需要时,接受1:1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患者可另外单独增加头孢哌酮的用量,所用剂量应等分,每12小时给药一次。舒巴坦每日推荐最大剂量为4 g。肾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肾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 ml/min)舒巴坦清除减少,应调整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用药方案。肌酐清除率为15-30 ml/min 的患者每日舒巴坦的最高剂量为2 g,分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肌酐清除率15 ml/min 的患者每日舒巴坦的最高剂量为1 g,分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遇严重感染,必要时可单独增加头孢哌酮的用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舒巴坦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有明显改变。头孢哌酮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血清半衰期轻微缩短。因此应在血液透析结束后给药。儿童用药:本品儿童每日推荐剂量如下:比例头孢哌酮/舒巴(mg/kg)头孢哌酮(mg/kg)舒巴坦(mg/kg)1:1 40-80 20-40 20-402:1 30-60 20-40 10-20上述剂量分成等量,每6至12小时注射一次。在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时,上述剂量可按1:1的比例增加到每日160 mg/kg(头孢哌酮每日160 mg/kg)或2:1的比例增加到每日240 mg/kg(头孢哌酮每日160 mg/kg),分等量,每日给药2-4次。,简要处方资料,参考20160324版说明书,24,【禁忌】已知对青霉素类、舒巴坦、头孢哌酮及其它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或对本品成份有休克史者禁用。对本品成份或头孢类药品有超敏反应史的患者,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舒普深。如果确实需要使用舒普深,应谨慎给药。【药物相互作用】有报道,患者在使用头孢哌酮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饮酒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头痛和心动过速等特征性反应,其他一些头孢菌素也曾报道有类似反应。因此患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时,如同时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应格外注意。当患者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时,应避免给予含有酒精成份的液体。实验室检查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使用Bennedict溶液或Fehling试剂检查尿糖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药物过量】有关人体发生头孢哌酮钠和舒巴坦钠急性中毒的资料很少。预期本品药物过量所出现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那些已被报道的不良反应的扩大。脑脊液中高浓度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抽搐等。由于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均可通过血液透析从血循环中被清除,因此如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发生药物过量,血液透析治疗可增加本品从体内的排出。【不良反应】在发展和研究获批准之后历经6年研究中(复审完成时),总共12808例患者中观察到有1023例(7.99%)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检查异常。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0.75%)、皮疹(0.45%)、发热(0.21%)等。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为ALT升高(3.41%)、AST升高(3.18%)以及ALP升高(1.05%)等。头孢哌酮/舒巴坦通常耐受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可以耐受,不影响继续治疗。下列不良反应是从临床试验(比较性和非比较性)和上市后经验中观察到:很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直接库姆斯试验阳性反应*、血红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