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解惑论(李克绍)_第1页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_第2页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_第3页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_第4页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寒解惑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已故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李克绍先生所著。先生深得伤寒三味,愿此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负先生拳拳之心。李克绍(19101996)字君复,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原牟平县)。先生自幼家境清贫,7 岁读书,读完 7 年制小学之后,又继续读了 5 年经学。19 岁开始作小学教员,工作之余,自学中医,通过刻苦努力,于 1935 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当时的烟台专署中医资格地方考试,从此迈入歧黄之路。1954 年1958 年在原籍、大连、威海等地行医,1959 年奉调山东中医学院,从事伤寒论教学与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重新走上振兴之路,1978 年国家恢复已废止 10数年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年先生被授于副教授职称,1981 年晋升为教授。1978 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先生被国务院主管研究生教育部门批准为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曾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 年参加九三学社,1985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数十年来,先生悉心于中医学的研究,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出版和发表近百万字学术论著,尤其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极有建树,1978 年出版伤寒解惑论,书中的许多独到见解在国内内地、香港和日本、新加坡等中医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收到读者来信百余封,认为伤寒解惑论确实解决了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1983 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全国张仲景学说研讨会上,先生宣读了题为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力作,该文结合十二支的时空内涵及汉书律历志对“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可以认为,这是自伤寒论问世及流传以来,迄今所见到的最完善、最准确的理解。此文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收入伤寒论医学继承发展一书(1983 年 5 月出版,见 115 页)作为伤寒解惑论的姊姝篇,先生于 1982 年主编出版了伤寒论语释,2本书是先生在 1962 年自编伤寒论讲义(笔者 1962 年读大学本科时即用此本)的基础上,又总结了近 20 年来的研究心得完成的。作为伤寒论语释的副篇,先生又于 1984 年、1985 年分别主编出版了伤寒论串讲、伤寒百问,同时发表了大量有关伤寒论的研究论文。先生对伤寒论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先生尤为注重学习与研究方法,认为伤寒论“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先生指出,学习伤寒论“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要读于无字处,注意语法上的问题;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要和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要与临床相结合;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对原文要一分为二”(伤寒解惑论)。先生所倡导的伤寒论学习与研究方法,可以用先生对笔者的题辞训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来概括,这是先生对伤寒论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先生素以治学严谨、勤奋著称,几十年如一日,朝斯夕斯,专心致力于中医学术的研究,晚年虽已近八十高龄,然仍手不释卷,勤于著述,兴致所至,常忘寝废餐。先生读书每遇难解之处,从不放过,总是苦思冥索,直至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肯罢休。先生最反对学术上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先生读书也看前人注解,但决不盲从,他反对“注不破经,疏不破注“随文敷饰之旧弊。先生一生潜心于伤寒论研究,其学术思想非常丰富,除了上述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之外,若遵照先生自己崇尚的“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指导思想进行总结,那么,先生研究伤寒论可谓破六经传变说,立伤传与“转属”论,认为表证不同于太阳病,六病并非依次相传,六病皆有表证;破“风伤卫寒伤营”三纲鼎立说,把大青龙汤的应用从“烦躁”中解放出来;破水停膀胱说,指出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而是三焦气化失职,水邪弥漫三焦;破胃家实之“邪气盛则实”说,指出胃家实仅指承气汤证,不包括白虎汤证;破柴胡证即少阳病说,指出少阳病不等同于柴胡证,邪结胁下和少火被郁有异;破太阴病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表里两解说,指出太阴病不仅有虚证,而且还有脾络不通之实证等等。由于先生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和研究方法上突破,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医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先生不仅是伤寒论研究大家而且还是一位临证大家,1984 年出版胃肠病漫话。是书内容广而博,说理简而明,用药轻而活,如非久临证,能如3斯乎?先生临证,用药轻灵,方小而简,重在调节。先生强调,治外感不在驱邪,而在调和营卫;治内伤杂病重在理顺、调整阴阳关系;温阳不宜刚燥,补阴不宜凝重。如自拟迁肝方,养肝不用白芍而用酸温之乌梅、木瓜,疏肝不用柴胡而用麦芽,化瘀不用桃仁而用生山楂,健脾不用白术而用扁豆,并加玉竹和胃,从中足见先生用药之道。先生认为难症不难,怪症不怪,症状纵有多变,而病机存焉。关键在于辨证。先生常说,不治之症临床不多,久治不愈,多是症状病机变幻,医生把握不住,贻误时机所致,先生常以此激励自己。先生从教几十年,忠于职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学,受其教益者,遍及省内外,海内外。其教学态度之认真严谨,至今仍为新老学生称颂、赞誉,而广被传为佳话。李克绍先生培养研究生情况19781981 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781981 蔡绪江 国内创业19791982 姜龙盛 烟台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791982 张恩勤 国外创业19821985 于俊生 青鸟市海慈医院主任医师19831986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831986 王明三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861989 纪立金 毕业后攻读张珍玉教授博士生,现福建中医学院教授19861989 梁常兵 国内创业19861989 李永枝(后转周凤梧教授读方剂专业),毕业后读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勉之教教博士,现在国外创业19871990 司国民 山东省立医院副主任医师2007-6-17 22:04 zhang_yisheng4目录前言第一章 伤寒论简介第二章 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一,伤寒和温病的关系二,三阴三阳和六经三,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第三章 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二,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三,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四,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五、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六,要和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七,要与临床相结合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九,对原文要一分为二第四章 伤寒论六经串解一,太阳病串解二,阳明病串解三、少阳病串解四、太阴病串解五、少阴病串解六、厥阴病串解5附 病案举例6前言伤寒论是祖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但是,该书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不是为学条文而学条文,主要是为了临床应用,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如果学用脱节,学了条文不会在临床应用,仍等于不学。因此,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医疗中能否灵活运用,这是检验学习伤寒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使伤寒论这一古典医学名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多年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体会,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整理,编著了这本书。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了伤寒论简介、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及伤寒论六经串解等内容。还附有伤寒方古为今用,可供医务人员学习伤寒论时参考。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某些缺点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编著者于山东中医学院热病学教研组一九七八年四月7第 1 章伤寒论简介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成于公元三世纪初,200-210 年)。由于那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全凭传抄,又值汉末时期,战乱纷起,所以流传不广,散失不全。稍后到了东晋时期,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的伤寒部分,就是现在的伤寒论。伤寒论的撰述,是作者以卓越的天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深入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籍的基础上,汇总了汉代以前劳动群众的医药经验,和自己历年的临床实践,加工整理而写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理法严明。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地完成了祖国医学中六经辨证论治的完整8体系,所以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医学名著。六经辨证论治,是把各种外感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再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确定治则,选方用药。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际是各脏腑、各经络之间的病理反应。由于这些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情有寒热,病机有虚实,这些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症侯群。因此,六经辨证,实际是包括了脏腑,经络,气化,八纲在内的综合辨证。下面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一下六经辨证的要点。一太阳病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在表,当发汗。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症,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二阳明病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三少阳病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少火被郁,就口苦,咽干,目眩。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与小柴胡汤。四太阴病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9五少阴病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凡心肾两虚,脉微神衰的,就是少阴病。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也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咽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下利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六厥阴病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所以其为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下,可与乌梅丸。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汤。有厥阴热邪,奔迫于大肠之间,出现热利下重的,宜用白头翁汤。以上六经,太阳,阳明,少阳,是三个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个阴经。阳经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阴经属虚属寒,以无热恶寒为特点,都是脏病的反应,治疗或温,或补,以扶正为主。这样,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证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六经辨证,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出了三阴三阳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体质的差异,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兼症、夹症,变症和相互转化等。这就使伤寒的治法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加之理法严格,方药简练,所以凡真正掌握了六经辨证施治之后,就不仅能治各种外感病,。也有助于治疗一切杂病。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医家,无不奉为规范,并推崇为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伤寒论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字古奥,义理深长,没有一定的古文修养和临床体会,读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学习伤寒论不能不借助于后世的注解等。为伤寒论作注解的,最早是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自此以后,名家迭出,到现在为止,已不下二三百家其中为人们所常读的有,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宋代许叔傲的伤寒发辙论,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清代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张锡驹的伤寒论注解,柯韵伯的伤寒论注、伤寒论翼,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汪虎的伤寒辨证广注10,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张玉璐的伤寒缵论,喻昌的尚论篇,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唐宗海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此外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以上各家,或从文字上作注解,或从义理上作发挥,或从临床上予以论证,或出于辨疑解惑,或使之连贯易读,对于我们学习伤寒论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被推祟为名家。但是所谓名家,只是说他们对于伤寒论的某些方面,或某些问题,有独特的发挥和创见,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注解和论述都是完美无缺的。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未被人们看作是名家的,也可能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因此,要选择关于伤寒论的辅导读物,就不要单从名家这一概念出发,名家也好,非名家也好,只要诠释的恰当,合理,就应当采用,不恰当,不合理,就应当摈弃。本书的写作,就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作者独自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体会而写成的。此外还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伤寒论的版本。目前通行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