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笔记_第1页
中国史学史笔记_第2页
中国史学史笔记_第3页
中国史学史笔记_第4页
中国史学史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史学史第一讲 绪论1.历史的范畴 历史认识历史自然的历史(以时间为考量单位)人类的历史 当人类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记载是有选择的人类发现自然的历史各类专门史以自然变迁为核心的历史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历史以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历史历史学自身的历史中国传统史学的门类正史类:二十四史 以及围绕二十四史展开的作品 以人物为叙述中心编年类(代表作品:汉纪、资治通鉴) 以时间为线索纪事本末类(代表:通鉴纪事本末) 以事件为历史叙述中心别史类(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 逸周书 、 东观汉记 、 通志 、 东都事略 、契丹国志等)杂史类(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只私记。 国语 、 战国策 、 贞观政要 )诏令奏议类(包孝肃奏议 、圣谕、圣训)传记类(晏子春秋 、 列女传群体传记(刘向) 、名臣琬琰碑传集 行状 国史、神道碑、墓志铭(杜大珪 )、伊洛渊源录朱熹 讲述宋代道学传承的历史 源于禅宗高僧传 名臣言行录 )史钞类(通鉴总类 、 十七史详节吕祖谦)载记类(阮孝绪七录 “伪史“ 隋书经籍志 “霸史“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华阳国志 、 十六国春秋 、 江南别录 、 南唐书 、 朝鲜史略 )地理类(元和郡县志 、 太平寰宇记 、 元丰九域志 、 舆地广记 、 方舆胜览 ;乾道临安志 、 淳熙三山志等;水经注 (在史部的水利地理部分可找到) 、 洛阳伽蓝记地方寺庙文化、 西湖胜览 )职官类(唐六典最早的成系统的著作 模仿周礼六官、 翰林志 、 翰苑群书翰林:负责任命中央文武官职的中央皇帝秘书班。麟台故事 、 宋宰辅编年录 )政书类(志艺文者有故事一类。其间祖宗创法,奕葉(shi)慎守,是为一朝之故事。代表作通典政治体制类评论的开山之作,注重实用性/编史是杜佑的副业、 文献通考 、元典章 、历朝会要最早:王唐会要 、 宋会要集稿 ;规矩 汉官旧仪 、 大唐开元礼 )目录类(崇文总目 、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孟子从子部儒家中移至经部,逐渐上升到圣人的地步、 经义考朱彝尊;集古录欧阳修、 金石录赵明诚等)史评类 最早:刘勰文心雕龙中设史传 (史通经验总结、 唐鉴史论的开始、唐史论断孙甫,其编年体史书被焚、 唐书直笔吕夏卿 对旧唐书的批判;为新唐书发凡起笔)谱牒、玉牒、家传(由于存在偏袒的可能,因而未被收入四库全书)释道史学 灯录 、 道教通鉴 法华宗/天台宗 最始用编年体,后来用纪传体,用以排除禅宗在释家的正统地位史学观念(如正统传)考古发现对早期历史书写研究的补充二十四史都是以纪传体为基础的史书 两种基本形式:纪、传(纪传体不一定是正史)正史:皇帝钦点、官方认可由皇帝下诏,宰相编修廿二史:缺少旧五代史 、 明史十七史:去掉宋、辽、金、元史、旧唐书一般最有价值的是前三或前四史 汉书较史记更为规范东观汉记由于尚未完成,因而未列入前四史中第二十五史?新元史(柯绍忞编,由徐世昌认可) 、清史稿(赵尔巽)编年体:荀悦汉记复兴代表:资治通鉴 史学成熟的代表书体:逸周书学习历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学、地理学、职官学、目录学入史学之门径,陈垣之书不可不看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清代学者的史学总结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章学诚文史通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点石成金 布衣将相、闺门无礼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脸上贴金 张口即错(陈垣)赵翼廿二史札记 披沙拣金 观察细致,解释不清史记与汉书的区别:后者可以很轻易地看出书写排序,前者的书写章法不清。目录特点:名义上是个人传记,实际上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状况。西南夷列传 、 大宛列传则是记述秦末到汉初的边地开发。Mar.3近现代学者的史学总结魏应麒中国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1938 始撰,商务印书馆 1941 出版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李宗侗中国史学史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蒙文通中国史学史 经学第二讲:早期史官、史籍与史学一、 古代史籍与史学书写的渊源朱希祖将古代史官分为两类:历史官之史和书记官之史王国维:殷周以前史之尊卑虽不可考,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中旗 “制度( 仪礼乡射礼 , 周礼地官乡师 ) 行军打仗时记载所获猎物的工具 /军功党的汇总簿册“旗古今” 说的出现( 吕氏春秋喻大篇 ) 舜欲旗古今而不成 (整理古今的历史)国语楚语 “左执鬼中,右持殇宫,凡百箴谏,吾今闻之矣。 ”“治中 “解(江永周礼疑义举要 ,章太炎文始 , “中”有簿书含义 “本册之类” ) “凡官府乡州,及都鄙治中,皆受而藏之。以三刺断狱民诉讼之中,岁终则令群士计狱敝法,登中于天府。狱讼成,士师受中。 ” 中:案卷(簿书文册 )“史”字从中解(王国维释史:“史”字从右持中,义为持书之人)中 旗中 正伯 仲简 册历史书写的雏形1. 卜辞(“癸巳,王卜在彭 ” 殷墟书契续编 )2. 金文(“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 ” 大盂鼎 )3. 出土简帛(竹书纪年 、 系年 )4. 尚书与春秋早期史官和史籍1. 职业史官的出现(董、籍、尹氏)2. “史 ”与“巫”、 “吏”的关系3. 关于“左史” 与“右史” 左史记年,右史记事;记言则尚书 ,记事则春秋 。4. 古代史官表(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5. 古史籍钩沉目录(志、记、史记、春秋、谱、书、经、箴等,参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中参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一章史记前的重要史籍竹书纪年 (以魏国为中心,因而对于魏国的描写也最为真实)要能从书本语句中看出语词的背景晋太康二年盗魏襄王墓发现 不准(fou biao)述上古史与经传颇不同(益干即位,启杀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述战国史与史记多不同, 史记多误魏惠王前后元:魏襄王、魏哀王、魏襄哀王(魏襄王全名) 魏惠王在位期间改元田成子十世/十二世而有齐 庄子成书较晚两宋以后的残佚和伪作的出现清以后的辑佚、整理(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 册府元龟系年发现与竹书纪年的再思考系年更接近于纪事本末体战国策的传承与价值 其实质为教授游说之术的教科书1.战国策与短长纵横术2.战国策的本质3.战国纵横家书 (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与战国策 其中很多事迹不见于今册今日所见战国策为整理而成(西汉刘向、刘歆)汉书艺文志 七略-别录 (概论和笔记)4.蒯通(韩信谋士) 、刘向、曾巩、姚宏、鲍彪与战国策流传蒯通之于淮阴侯列传北宋:官、职(文官职衔) 、差遣曾巩:改正了战国策中的错误南朝宋姚宏、鲍照刻本(姚宏本保留了较多战国策原料,鲍照则改编较多。 )6. 诸祖耿(章太炎学生) 战国策集注汇考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国语与左传1.国语 、 左传体裁差异与叙事重合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也许存在,但记言较记事更为真实与原始。 )周语 、 鲁语 、 齐语 、 晋语 、 郑语 、 楚语 、 吴语 、 越语2.春秋十二公:隐桓庄闵 僖文宣成襄 昭定哀3.左传是否传经? 左氏春秋 (今文经家)/春秋左氏传 (古文经家)叙述内容很可能不同。以春、秋来包含一年的流转, 左氏春秋可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史书,和春秋无关;而若春秋左氏传则必与春秋有关关键:左传是否解释春秋 (微言大义、简短)在不同的场合中会有褒贬不一的称呼;须借助儒家学者的传来读通? 谷梁 较 公羊义长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党同门而妒道真”-左传 起止(BC.805-BC.453)与春秋经不同(BC.722-BC.481 )?春秋经是否不可怀疑 新学伪经考 两汉经学评议两部书的历法不同 中国古代用阴阳合历 “周天子颁历,诸侯视朔 ”不能晚于孔子,又称麟笔 (西狩获麟 麟死意味着天下一统只是一个梦想)-左传 用夏历(夏历建寅,周历建子) ,如昭公三十二年一月、定公元年正月分别记载了晋大夫魏舒会盟诸侯(周历十一月已经是正月,可以改元)宋殇公之死 -左传 多叙晋事 孔门四科:德行科、政事科、言语科、文学科子游往魏国 魏文侯为战国的第一个霸主 文本、文献的传承很有可能被搬到了魏国曾子传统(躬行、实践)4.左传作者是谁? (吴起,卫国左氏中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瞽史(生理残缺者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1 )左氏应该理解为地名,而非姓氏(2 )左传占卜亦有不准处,吴起之前的准,之后的不准。左氏春秋的涵义5. 高本汉 左传真伪考 把左传进行语法和词汇比较证明它不属于东方文本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左传的意义:(1 )编年体史书(2 )作者的评论(君子曰) ,后世多沿袭此规则世本与史记1.世本的本质2.世本的体裁形式帝系 (皇帝传承) 、 王侯谱 、 卿大夫谱 谱系传作记 、 世家 、 传 与前三谱一一对应氏姓 、 居 、 作 、 谥法 分类专门记载某一类事件3.世本与史记(清)雷学淇、茆泮林(伏无忌古今注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生卒年疑问 司马谈卒于元封元年(BC.110)1.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说张守节史记正义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2.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说司马贞史记索隐 ,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 引张华博物志:司马迁任太史令时间为元封三年 二十八岁 (掉了一个横) 不见于今日博物志 3.张大可司马迁生卒年考辨辨 , 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之新证评析 收入氏著史记研究4.司马迁卒年与史记断限问题参张大可断限考略(1 ) 史记太史公自序与 封禅书本身有矛盾元封:司马谈与司马迁的对话太初:太史公自序天汉:受腐刑在天汉二年史记结构1. 本纪 五帝本纪至今上本纪 ,共 12 卷2. 表 自三代世表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共 10 卷(参张大可十表之结构与功用 、 之结构与倒书 )3. 书 自礼记至平准书 ,共 8 卷4. 世家 自吴太伯世家至三王世家 ,共 30 卷5. 列传 自伯夷列传至太史公自序 ,共 70 卷Mar.17史记的流传1.“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抄了两部,防止销毁。2.杨恽与史记的传播 杨敞之子,其父参与霍光案至迟到东汉, 史记已经比较受到重视3.史记名称的变化太史公书 、 太史公记 (杨恽的传记/代表了刘向和刘歆的看法) 、 太史记 (应劭风俗通义 ) 、 史记 (东汉桓帝以后) ,参陈直太史公书名考 , 文史哲1956 年 6 号“史”字最初出现时是作为官职中的字看的,后来演变成为“历史”经传和史注(经传在西晋前各自成书)杜预开始,经传合体 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合本子注” )宋代后出现合刻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的缺佚1.史记所缺十篇景帝本纪 、 今上本纪 、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 礼书 、 乐书 、 兵书 、 三王世家(可能与政治敏感有关) 、 傅靳蒯列传 、 日者列传 、 龟策列传 。参阅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 (余嘉锡文史论集 ,岳麓书社 1997 年) 、张大可残缺与补窜考辨鲁惟一中国古代典籍导读 何四维引吴德明作(史记的残缺)史记必须完成于裴骃写史记集解之前司马迁的思想1. 多元性道家来源儒家来源 多人次列传、相似人同列传天道思想 对于天文方面,精于历算2. 矛盾性政治大一统 不赞同政治大一统,尤其是政治的专制统治。伯夷列传体现了两人对于周武和政治的疏离黄生与辕固生的辩论 汤武革命的合理性民族大一统 五帝本纪 “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训” ;西南夷列传追溯各民族源流司马迁并没有怀疑过民族一统的来源;两个黄帝(民族的追溯;封禅东方文化系统符号)3. 批判性循吏列传 、 酷吏列传 ,前者全部是战国时期人(可能性:其中循吏很多见过的是汉朝人) ,后者全部是汉朝人。苍公扁鹊列传:朱维铮生病与推荐书目1. 对史记所在史事内容的研究:梁玉绳史记志疑 (中华书局 1981)2. 对司马迁、 史记文本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张大可史记研究3. 对司马迁生活环境和思想状态的研究:逯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三联书店)4. 叙事角度:刘宁叙事学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6) ;姚大力把过程置入历史书写 ,收入中国学术26 辑赵氏孤儿:史记与左传记载是不一样的 赵正书:胡亥是秦始皇直接任命的,但是不排除他为自己即位作舆论准备5. 阅读文本:陈正宏精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四讲:汉书与汉纪 不是简单的模仿班氏家族与汉书1. 班氏家族的藏书 班婕妤之弟参与汉成帝的藏书整理活动,从此班氏家族一跃成为文化豪门。并有了“续史记”的底气古代人想写成大部头著作相当困难的2. 班氏与两汉之际的政治(参朱维铮班固与: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 , 复旦学报2004 年第 6 期)正统思想:一与班婕妤有关,二与班彪说服窦融势力归刘秀有关。3. 班彪与后传 接史记写前后 20 年,100 卷4. 班固与汉书5. 班昭与马续等人的续撰 天文志由马续完成汉书与史记1.汉书对史记的扬弃由五体而四体(纪、表、志、传) 世家与列传合并 有载记 百官公卿表与古今人表 汉书没有职官志 ,但百官公卿表中有秦朝的官制。古今人表有古人无今人,对于古代人的评价以道德为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问题:西汉当朝的皇帝品评出现问题。“八书”与“十志” 十志:礼乐志、律历志、天文志、郊祀志、沟洫志、食货志、刑法志、地理志、艺文志(目录学开创) 、五行志(唐宋转型之前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础) 宋代之后由于日食被发现有规律,这以哲学被理学代替。沟洫志与河渠书不同:沟洫更多注重于水利与农学河渠书与封禅书都是对于汉武帝的批判 BC132 年黄河泛滥长达 23 年,封禅是因为武帝自觉已经完成了皇帝的梦想。武帝命令百官亲自负土过河,其中有司马迁司马迁确定篇章很多与自身的经历有关,班固写史则更为规范。2.纪传体断代王朝史的成熟(思想性 vs 规范性)汉书以王朝作为叙述对象,以记传来确定其写作形式。 Mar.243.关于班马异同 班固实际上是古代很有名的经学家(白虎通 )虚字问题 吕思勉:古代没有刊刻技术,这些虚词会被故意忽略清代考据以注汉书的为多,并且以此级别为高(其中古字偏多,难懂)古今字问题 古代的史学家也多为经学家入俗:史迁史记中夏本纪多认为来自禹贡 ,其实将其作了改写,将其中古奥之字改变流畅。董仲舒、孔安国(孔子后代)都是班固之师 首尾两端、首鼠两端天道观念 五德终始 史迁:五行相克 班固:五行相生 金为兵器汉代建城,皇城为南(面君子而背小人) ,唐代北面为皇城政治观念(对读史记游侠列传和汉书游侠传 )史迁批判性较强,而后来的史官先是儒家,再为史家游侠属于体制外力量,但往往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很大的影响。史迁:公卿之侠(战国四公子)与布衣之侠(季布) 同情汉代行实陵制度(以皇帝陵墓为行政开发地区;政治效果,将地方豪强迁至此地以达到政治控制该地区)汉书对这些人的描写主要体现了他们的非法行为(儒家伦理的传播成效)关于“ 汉书 ”学 作为训诂学的必读文本1. 唐以前二十三家注2. 颜师古汉书注 唐以前的注本已经散佚 颜氏为南北朝至唐中叶最大的文学名门 颜元孙干禄字书为唐朝官员识字必读书(正字)唐朝官员考试科:书言身判 朙刾秊 颜家字样3. 王先谦汉书补注 整理过荀子 俞樾、孙诒让4. 对汉书各志的研究 地理志 ( 二十五史补编所收十二种,部分含沟洫志 ) (陶希圣) 食货新史学艺文志 刘向、刘歆七略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 )图书分类:隋书经籍志后代的补志与辑志荀悦与汉纪1. 汉献帝与改写汉书的创意2. 荀悦对汉书的改写(建安三年至五年) 辞约而事举“五志 ”: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史事十六项:法式、鉴戒、废乱、持平、兵略、政纪、休祥、华夏之事、四夷之事、常道、权变、策谋、诡说、艺术、文章3. 编年体与纪传体断代王朝史(阅读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正史类总叙、编年类总叙)第五讲:东观汉纪 、 后汉书及后汉纪东观汉纪的编纂(官修正史第一部)1. 汉明帝时期兰台修史(始于 ad72 年)参与者:班固、陈宗、尹敏、孟冀、马严、杜抚内容:建武注记28 篇,含光武帝帝纪 、 功臣列传 、 公孙述载记 、 平林军 、新市军2. 汉安帝时代东观修史(始于 ad120 年)参与者:刘真、刘騊駼(山海经中神兽) 、刘毅、李尤内容:汉纪 ,续建武注记帝纪、年表、列传3. 汉桓帝时代的续修(约 ad151、152 年始)参与者:伏无忌、黄景、边韶、崔、朱穆、4. 汉灵帝时代的续修(ad172177 年间始)参与者: 马日、韩说、蔡邕、卢植、杨彪(弘农杨氏直至魏晋仍是大门第) 杨骏( 死于八王之乱)内容:增设志的部分,正式命名为东观汉纪5. 杨彪的最后一次增补时间:ad.220-225 之间内容:增补至 143 卷东观汉纪的流传、散佚和重辑1. 隋朝 143 卷仍存2. 唐代存 127 或 126 卷(旧唐书经籍志 、 新唐书艺文志 )3. 南宋存邓禹传 、 吴汉传等 9 篇(中兴书目 )4. 清姚之骃辑 8 卷本,收入氏著后汉书补逸5. 四库馆臣从早期类书及永乐大典中续辑,共 24 卷(纪、表、志、传、载记)6. 武英殿(聚珍)本,收入湖北先正遗书 (刘珍,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枣阳市)(吴树平东观汉纪校注 ) 文津阁、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渊阁沈文倬丛书综录 7. 主要内容被范晔后汉书继承所谓“ 八家后汉书”1. 三国吴 谢承后汉书 (隋志云无帝纪,有兵志 ,创风教 (专讲道德教化) 、独行 、 方术 、 逸民 、 列女等传,地方色彩浓(特别注重南方士大夫的政治) ,原 130 卷,辑存 8 卷,鲁迅有辑本) 故事新编2. 三国吴 薛莹后汉纪 (一题晋人,据隋志 ,原 100 卷,梁时尚全,入唐存 65 卷,今辑存 1 卷)3. 西晋 司马彪续汉书 (原 83 卷,八志完备,纪传辑存 5 卷)4. 西晋华峤汉后书 (隋志作后汉书 ,97 卷存 17 卷,有“典” 、 ”谱”,今辑存3 卷,为范晔后汉书主要参考蓝本之一) 范晔多引其评论 5. 东晋谢沈后汉书 (隋志云 122 卷存 85 卷,有郡国志(八王之乱) ,今辑存1 卷,鲁迅有辑本,列传内容多同范书)6. 东晋张莹后汉南记(命名可能因为东晋南渡) (隋志55 卷存 45 卷,两唐志作 58 卷,今辑存 1 卷,独载汉安帝见铜人事,或与东晋佛教昌盛有关)7. 晋 袁山松后汉书 (一作袁崧, 隋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