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案例1_第1页
故乡教学案例1_第2页
故乡教学案例1_第3页
故乡教学案例1_第4页
故乡教学案例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乡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故乡是初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是鲁迅的经典名篇。经典的文章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很多句子和词语里都能推敲出微言大义来。故乡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小说最后的关于希望的阐述。这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特定时代里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就老师来说也需要参阅很多资料后再细细琢磨一番,对九年级学生来讲,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最难的是很多学生对这样深奥单调的解读研究既提不起兴趣,也按不下耐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要通过一个特别的切入,刺激学生解读的兴奋点,让学生顺着自己的发现慢慢走进文本的内核,一点一点品味文本的美感,一

2、步步汲取经典的营养。为了促使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阅读,我为小说设计了一个反差极大的课眼:由一个字展开全篇,让学生自己从表面读出里层,从有限读出无限。案例描述:师:课文题目是“故乡”两个字。我认为还可以缩减为一个字,就是说,用一个字就能涵盖全文,大家试试看。生:乡。故乡就是乡嘛。 师:故乡也是故嘛。(生笑)生:我试一下。用个“变”吧,因为小说中暗含着很多变化。师:谁变了?什么变了?生:(齐声)闰土。生:我和闰土的关系变了。生:杨二嫂变了。生:故乡变了。生:其实鲁迅自己也在变。师:鲁迅在文中叫什么?生:“我”。师:原来“我”就是鲁迅,鲁迅就是“我”,是这么回事啊。我学到一招了。(生笑)生:我看不一定

3、。应该说“我”是小说人物,课本上有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介绍。师:你读书注意了各个部分的联系,不简单,表扬一下。来,我们继续换字。生:哑。师:哑?多么新奇的说法!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生: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让“我”“无话可说”,而见到闰土时,课文更加细致地写到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也说不出话”、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所以,鲁迅哑了。师:为什么鲁迅面对杨二嫂会无话可说?生:杨二嫂只是个农村妇女嘛,鲁迅大人不计小人过。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鲁迅说了也是白说。生:鲁迅为什么不跟杨二嫂吵一架呢?(哄笑)师:是啊,为什么不能呢?同桌之间吵着试试?(生模拟,两分

4、钟后)师:现在有什么感觉?生:不行,鲁迅变成娘娘腔了。生:很别扭。生:不像鲁迅的性格。师:是啊,鲁迅是思想的鲁迅,想大事悟大理的鲁迅,怎么能会跟杨二嫂吵架呢?所以,他只有“哑”了!大家还想出了什么字?生:痛。从“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句可以看出鲁迅很为闰土心痛。师:找得好,有深度。大家找找看还有哪里体现了鲁迅对闰土的心痛?生:“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生:“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生:“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5、,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生:我觉得鲁迅不是痛闰土,而是痛整个社会,“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句话就可以说明。生:鲁迅痛自己,课文倒数第二段就表现了鲁迅的痛苦。师:倒数第二段表现了鲁迅的什么痛苦?生:精神上的痛苦。生:他找不到精神寄托。生:是找不到希望。生:与其用“痛”这个字,不如用“恨”。鲁迅恨自己力量不够,不能拯救和闰土一样的农民。生:鲁迅恨闰土,恨铁不成钢。师:闰土怎么不成钢了?生:隔膜、饥荒、兵匪不

6、是他的错。可他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呢?生:那个时候人们的观念落后嘛,都认为儿孙满堂是一种荣耀。生:就像我外婆,总是说谁家人丁兴旺,谁家已经绝了。(生笑)生:我认为是闰土家穷,想多生几个孩子将来养老。生: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那个时候又没有计划生育,生不生由不得闰土。从课文“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这句可以看出闰土并没有把多子看成荣耀。从前面对闰土的描写看,闰土一直是自卑的,他怎么会觉得荣耀呢。师:真会读书啊!确实是这样,那个时候科学不发达,没有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安全措施,闰土只好生了一个又一个了。(生笑,一下子议论纷纷)师:关于计划生育的更多知识,大家可以课后请教生物老师,现在,我们回

7、到“恨”字上来,鲁迅恨杨二嫂吗?案例分析:这节课以一个字为突破口,使一堂原本深奥枯燥的小说主题分析课顿时鲜活起来。鲁迅的文章由于内涵深刻,很多句子必须经过一再的推敲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历来是困扰着广大语文老师的难题。教师在讲授鲁迅作品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知不觉地落入眉飞色舞、一讲到底的自我陶醉之中;一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结果往往是两节课过去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以。故乡篇幅长,容量大,寓意深,更容易陷入这两种模式之中。所以,设计这节课,我颇费了一番心思。在预设中,我期望达到三个目的:1、借助探究性学习形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寻求,由对一个字的探究进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

8、及深层理解的环节,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给予获得成就感的机会;2、以尽可能质朴、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的语言风格构建一种真实可靠的课堂模式,避免教条式的“阶级性”“批判性”的主题讲解;3、扣紧线索,扣紧文本,不偏离查找一个字的任务,不做重复的和无关痛痒的拓展,务必使课堂结构严谨。从课堂实施上看,这节课的效果很好,学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可谓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我认为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课堂预设,并有不少生成。由于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角色由同一的储存知识者变成了个性的标新立异者。学生有了挖掘的动力,各辟蹊径,运用个人的智慧制造出无法模仿的精彩。由于课堂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认知高度,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跟随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之上,教师所有引导都是举重若轻的,并没有对文本进行任何意义上的拔高和上升,所以学生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位置,不至于不知所以无从下手。加上课堂语言的生活化,更给学生的发言提供了普遍可能性。为了扣紧“一个字”这个课眼,我舍弃了多次重要的拓展。学生回答闰土在变的时候,按照常规教法和教参资料,教师应该追问:闰土怎么变了?让学生回答出:闰土由纯真变得麻木,由聪明变得木讷。教师再问:为什么会这么变化呢?再引导学生答出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阶级原因。但我放弃了这个拓展,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