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10.过秦论 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10.过秦论 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10.过秦论 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10.过秦论 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10.过秦论 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0课过秦论 贾谊,他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二十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升迁为太中大夫。,毛泽东称赞他“少年倜傥廊庙才,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称赞他的台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杜甫称赞说:“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这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他故居中的一副对联。可惜的是他33岁就英年早逝,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惋。他就是“倜傥非常之人”贾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去领略他聪颖绝伦的才华!,七、名句默写 1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依据的条件是(用原文回答,限22字

2、) _; 为了统治天下,他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用原文回答,限8字) _。,2秦始皇向外扩张又巩固边防,打出南北两拳。南拳是_;其效果为_;北拳是_;其效果为_。(用原文回答),3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煞费苦心,采取了诸多措施,就是不发展生产,他的措施有(用原文回答): 统一思想,“以愚黔首”:_ 消除反抗势力“以弱天下之民”: _ 强化城防:_,4秦始皇的美梦是_。 5(陈涉)蹑足行伍之间,_,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_,_,赢粮而景从。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_,_,何也?_。,【自主校对】 一、chzjnfndulinshnchonnhn 二、1.“从”通“纵”,合纵之策2.“

3、弊”通“敝”,困顿3.“倔”通“崛”,突起;发动起义4.“振”通“震”,震慑5.“衡”通“横”,连横之策6.“景”通“影”,影子,作状语,像影子一样7.“没”通“殁”,去世,三、1.巩固坚持、坚决顽固固然、本来牢固、稳固 2缝制,动词压制,动词制服,动词统率,动词规模,名词 3规章、制度风度、常态次、回,量词度过量、计算 4铜、铁等金属牢固金属锣金子、黄金 5丢失使动用法,使灭亡死亡逃兵逃亡通“无”,没有 6锋利有利的形势跑得快利润有利利益、好处,四、1.表顺接,就,那么,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是,副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表示选择关系,译为“就是”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要是就

4、”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连词 2介词,和,跟给,给予结交,亲附连词,和赞同,五、1.崤山以东2.爱惜人民3.划分4.把作为5.吝惜6.黄河7.盾牌8.担负 六、1.使动用法,使退却2.使动用法,使离散3.使动用法,使争斗4.使动用法,使灭亡5.使动用法,使弱6.使动用法,使朝拜,7.使动用法,使弱8.使动用法,使愚蠢9.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变弱10.名词活用为动词,重新排序11.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12.动词活用为名词,逃走的人13.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14.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15.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16.名词作状语17.名词活用作动词,批评其过失,七、1.奋六世

5、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而倔起阡陌之中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作者档案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6、人。18岁便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被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20余岁。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因建议改订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数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

7、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二、背景回放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

8、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一、整体悟读 文章叙述了秦兴亡的哪些事实?请概括并分条列出。 参考答案:(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孝公凭借地理优势,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商鞅变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2)秦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张。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的日益扩张;诸侯约从离衡,秦轻易取胜。(3)秦始皇统一全国,采取弱民、愚民和防民的措施,秦由攻势转入守势。(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灭亡。,二、局部涵泳 1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些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参考答案: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

9、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 参考答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做好防御外患的工作外,他统治天下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如何统治人民上,他的统治策略大致分三步:首先是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他认为先王的治世之道不符合他今天一统天下的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他的专制统治格格不入,人民读多了这种

10、书,定会对他的专制统治产生不满,所以残暴地焚书坑儒,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第二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他认为人民没有了兵器自然就不会或根本就无法起来反抗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愚蠢的,人民虽然手无寸铁,难道不会“斩木为兵”吗?第三步,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见就在这统一的国家,始皇仍不放心,要设卡放哨,仔细盘问来往的行人,以防止人民造反,使得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纵观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暴乱、反抗作了铺垫。,3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

11、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4.过秦论既然是指责秦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却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如果单从这几部分的内容来看,确实与题目不符,有偏离文章的主旨之嫌。但从全文来看,这正体现了本文对比论证的特点,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构,是此文的一大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第一段写秦孝公的雄心勃勃、浞记浚,第二段写惠文、武、昭襄三代的吞食六国,诸侯反秦却为其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灭诸侯,一统天下,然后南征北伐,“威振四海”,有力地渲染了“攻”时秦是何等的强盛。接着用“于是”一转,写

12、到秦的“守”时,秦始皇以“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来“愚民”,又以“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来“弱民”,,再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防民”,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永保帝业,然而陈涉揭竿而起,秦朝竟然亡于一旦。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就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读到这里,人们不能不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攻”的时候,秦能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而“守”的时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呢?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由此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三、开放探究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否可取? 思路提示一:贾谊主张施行仁政,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

13、用。同时本文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笔比嗣褚笸骋坏脑竿嘁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这些都体现了作者观点的进步性,是可取的。,思路提示二:作者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肯定了包括商鞅变法在内的一系列秦王朝的统治手段。虽然在客观上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14、他的仁政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严酷的社会问题。并且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些都说明对本文的观点应该辩证地认识。,一、文脉梳理,二、意旨探微 本文通过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希望汉文帝以此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覆辙。,1以史为据,用点统材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做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

15、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的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突出中心 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16、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逐层推进,水到势成 在用占全文大半的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综合修辞,文采斐然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富有文采。,解析:A项,“逡”应读qn;B项,“猗”应读y;C项,“笞”应读ch。 答案:D,解析:爱:吝惜。 答案:B,3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合从缔交流血漂橹威振四海振长策而御宇内外连衡而斗诸侯蹑足行伍之间天下

17、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序八州而朝同列锄櫌棘矜 AB C D,解析:从通“纵”;振通“震”;衡通“横”;景通“影”;櫌通“耰”。 答案:A,解析:A项,中“夫”是发语词,无意义;中“夫”指男子,具体指戍卒陈涉。B项中“致”是“(发展)到”之意;“致”为“招纳”之意。C项中的“然”都表转折,意义相同。D项中“朝”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来朝拜”;中“朝”为“朝廷”。 答案:C,解析:A、B、C三项为名词作状语,与例句中的“席”用法相同。 答案:D,解析:D河:黄河。 答案:D,解析:均为“把做成”,为“认为”之意。 答案:D,解析:C名词作状语,其他为使动用法。 答案:C,9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

18、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解析:B句省略的是秦王。 答案:B,10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万世以至无穷。 C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D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陈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的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

19、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解析:B项中“讽刺”与中心、主旨不符。 答案:B,11翻译下列句子。 (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译文:_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_ 答案:略,解析:C厚:优厚、优待。 答案:C,解析:C项均为“的”。A项前为“凭借”,后为“来”;B项前为“却”,后为“而且”;D项前为“替”,后为“认为”。 答案:C,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史论,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

20、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解析: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国的交通要道,而且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 答案:B,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译文: _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_,解析:文言文翻译除兼顾直译、意译之外,还要注意其中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之”“疾”,(2)中的“委”“折”。另外,(2)句中“以”后面的省略成分要补出来。,答案

21、:(1)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 (2)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的思考,认为一定有可以使六国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

22、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知道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

23、、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强秦的侵略,因此,不如优待韩、魏来排斥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

24、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致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16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_ 答案:(示例)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

25、哉,17请用“贾谊”“忠君”“屈原”三个词扩展成一段话(词语顺序可以颠倒),谈谈你对贾谊与屈原异同的认识。(80字左右) _ _ _,解析:本题所给的三个词语中,有两个人名,又要求谈对两个人物异同的看法,无疑,“忠君”应是这两个人物的共性之一。当然,能从“怀才不遇”或两人的性情方面谈也可以。,答案:(示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贾谊是西汉初人,二人所处的时代虽不同,但他们忠君的思想却相类似。而且他们都是忠君而被谤毁、怀才不遇的典型,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贾谊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衣钵。, 合纵与连横 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

26、“合纵”,持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是苏秦;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盟,破坏“合纵”,以便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持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是张仪。,秦惠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争取魏为“与国”,于公元前322年,派张仪到魏。魏王以张仪为相,张仪劝魏王背弃纵约,西亲秦。秦又加强对魏的军事威胁。魏迫于压力,就背弃纵约,与秦连横。为打破秦魏连横,关东各国于公元前319年联合起来支持魏的反秦势力,赶走了张仪,任用公孙衍为相。公孙衍联合魏、楚、燕、韩、赵五国之兵以伐秦,兵到函谷关,即为秦军所败,合纵也瓦解了。, 贾谊名句选 (1)吾闻之曰:“时难得而易失也。”学者勉之乎!天禄不重。(新书劝学) (

27、2)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 (3)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新书藩强),(4)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新书审微) (5)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新书修政语),(6)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新书修政语) (7)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新书铜布) (8)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鵩鸟赋) (9)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鵩鸟赋) (10)一夫作

28、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文本回顾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角度“以民为本”“行为与结果”“历史的启迪”,层层铺排壮文势 方法点拨 过秦论“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

29、之弩,字有百炼之金”,语言气势非凡,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这主要得益于排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仔细读之,会发现排比手法几乎贯串全篇。,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运用排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来实现。 第一,并列许多人或事物加以突出:如本文“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第二,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利用同义、近义的词语变换,一连说上几句,收到渲染强调的效果。如本文“有席卷天下

30、,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因为这些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所以不仅不觉重复,反而感到富于变化。,第三,几个密切关联的意思,用结构相同的句式来集中地写,收到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某人某事的效果。如本文“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是列举不同地域来写秦的壮大。,学以致用 (2010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 _ _,我评始皇 乔延锐 关于始皇,历代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述,从“关河深锁祖龙居”到“祖龙居何处,金棺葬寒灰”,从“坑灰未冷山东乱”到“世人惟拜汉之陵”直到现代闻一多长城下的哀歌,无一不对他极尽挖苦和嘲讽。死者已已,那双挥斥时空的巨手,已不能再粉碎后世这些大胆的冒犯者。然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