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教育目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对教育为什么的探索是思考也就是在苦苦追寻教育的根本目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它的教育目的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文化、民族、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烙印。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 审视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理解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
2、、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2.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 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 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这就是“应试教育” 批而不亡的原因。,以人为本 突出主体精神 面向全体 关注终身发展,特点,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
3、面发展的转变。 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 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 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 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 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 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演变 1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也有人说,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两个定义,差别不大,都指向一种预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才。,(
5、二)教育目的的演变,(1)在古代斯巴达,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在古希腊城邦的雅典,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但同时也要求能献身于国家的人。 (2)在古罗马的共和政体时代,所期望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争时期,都能遵纪守法、安邦保国、坚毅刚强、有实践力的“善人”。 (3)在古罗马的帝政时代,反映了安定的社会生活,要求培养的是“辩论家”,也就是学识宽广、人格高雅的有修养的人。 (4)到了中世纪,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理想的人的形象确立起来了,教育目的是培养虔信上帝、怜悯邻人的宗教人士。 (5)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目标是:掌握丰富的人文古典教养的富有活力的人。,(6)到
6、了十七、十八世纪,在专制主义国家,期望培养的是顺从的臣民。 (7)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以他们为中心的社会一旦出现,便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们推崇独立的自尊的自由人。 (8)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美等国重视人格尊严与国家建设需求的统一标准;德国由于民族主义的倡扬,培养目标要求服从于国家的需求。马克思称普鲁士教育的最好的士兵训练。 (9)到了现代,二次大战前,在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占了优势,这就出现了极权主义的教育目的,教育实质是培养向外侵略的工具。 (10)二战后,前联邦德国国民学校教育目的是“虔诚上帝,尊重人的尊严,唤起肩负社会使命
7、的准备。这就是教育的目标。”英、美等国家是在“自由民主主义的原则下”,培养“能够使个人的尊严与独立,同国家、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相互协调、并存的人”。 纵观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历史,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无人”到“有人”,从“部分人”到“全体人”,从“工具人”到“目的人”的历史过程。,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在实践层面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多层次性。 教育体系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是多层次性的。,教育目的(方针)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一)教育目的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方
8、向 (二)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 (三)教育目的制约教育方法的运用 (四)教育目的制约教育评价,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辨析: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坦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法国的萨特(J.P.Sartre,1905-1980)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1)古希腊智者派 基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对人的个性的崇拜
9、,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 (2)文艺复兴时期 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求得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3)自然主义 18至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变革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制度的要求,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依据。,(4)人文主义 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康德和裴斯坦洛齐为代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
10、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 (5)人本主义 20世纪以来的人本主义主要针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问题来阐述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倡导人的主体精神和各种需要的满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好坏来加以衡量。 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但其理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
11、,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托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 (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例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作教育目的来看待。 (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例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
12、民。” 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
13、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 因此,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
14、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所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处于失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对经济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为现代化追求的
15、首要目标,而人文精神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的失衡越来越突出,使指引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质世界”的漫天尘埃所遮蔽。 由于功利主义的遮蔽,教育亦越来越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物质利益追求的目的,生存与发展的功利性、实用性教育,成为培养人的根本所在。,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年院系调整后,下降为14.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间)。我国理工科院校文科课程仅仅是三门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语文。 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
16、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 对核技术、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食品,社会舆论往往一片喝彩之声,科技知识分子几无必要的警惕和忧患。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项目则继续强化着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思维。,现实社会中,应着重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 (1)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时,应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 “重利轻义”与“以义抑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
17、,(2)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要倡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和谐”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 (3) 确立人文精神与功利追求是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观念。 “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香蕉人”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1)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 “闭关自守” (2)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
18、价值取向要避免盲目性 “全盘西化” “拿来主义”,(二)个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人能群,彼不能群” 个性化:“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历史演变 1中国历代教育目的的演变 (1)古代厦、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皆以“明人伦”为其目的。 (2)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地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9、(3)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4)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所谓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教育宗旨。 (5)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目的虽几经调整,但整体来看,主要还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了多次变动,主要有: 1957年,在
20、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主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少、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
21、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国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
22、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被视为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 1995年3月18日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 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
23、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技 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智育,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
24、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德 育,返回,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核心是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智 育,返回,含义: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
25、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体育人才。中小学体育的内容主要有队列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游泳等项目。,体 育,返回,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 内容:主要包括艺
26、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 。,美 育,返回,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 。,劳动技术教育,返回,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对于普通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三、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 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 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强调以道德理想主义改造社会。 2.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 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 以改造人的灵魂为教育的己任; 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汇借款还款款合同
- 承储合同协议
- 门卫协议或者合同
- 承包店面合同协议
- 拍卖竞得协议合同
- 考试保过合同协议书范本
- 关于合同变更协议
- 联通合约合同协议
- 药材采购合同协议
- 合同后安全协议
- 管理学组织设计案例分析
-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制度及流程(模板)
- 2025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有完整答案
- 2025年度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发合同
- 摄影拍摄合同毕业季拍摄合同
- 《个人所得税申报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指定分摊协议模板》
-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报告2024
- 血液病早期发现-你不可忽视的健康防线
- 化工行业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 自提点合作协议
- (高清版)DB36∕T 1350-2020 网上中介服务超市系统对接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