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 点、线、网络、域面 点中心城市、工业点、商业点、服务网点 线交通线、信息线、动力能源线 网络运输网、通讯网、动力能源网 面域农业区、工业区、市场区、经济腹地,一、基础理论,3. 7种组合模式,“点一点” 节点系统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 “点一线” 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 “点面” 城市-区域系统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线线” 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 “线面” 产业区域系统 “面面”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区及地带 “点线面”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一、基础理论,(二)经济意义,1. 经济活动的协调性、系统性 资源、要素、产业的协调同向性 2. 经济
2、效应的特有性 节约经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一、基础理论,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空间结构四大模式 1. 极核式 点-增长极 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活动布局于最适宜区位的集聚发展。 适合于封闭较闭塞区域自力更生初创的发展 适合于某落后的发展中区域起步开发时期。 双核结构:区域中心城市(省会)-线-港口城市,2. 点轴式,极核式-轴线的模式 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中期经济活动伴随增长极集聚发展扩散效应,沿交通运输轴线外延发展。 多见于基础产业不断完善的区域发展 适合于某空间网络系统较完善的较发达区域的开发 陆大道“”国家空间结构战略。,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3. 网络式,
3、点轴式发展的结果 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后期,区域经济活动全面展开,区域联系普遍,基础产业发达,整个区域实现普遍腾飞。 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区域城市对称分布,叶大年,中科院院士,矿物学家,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大教师。 2000年地学家叶大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 区域城市八种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 我国东部大城市分布格子状分布(湖北省城市) 大城市靶形分布,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二)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 增长极(growth pole)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增长极:产品增长极(主导产品
4、)、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 增长极产生的效应极化(回流、集聚)效应、扩散(涓滴、波及、外溢)效应。,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2. 核心-边缘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核心为经济发达地区、边缘为经济落后地区,利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解析空间结构形态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前工业阶段:区域空间离散形均质无序 工业化初期:聚集形单个中心-外围结构 工业化阶段:扩散形规模不等多中心-外围结构 后工业化阶段:均衡形空间一体化,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最早由波兰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发展与集大成,提出四阶段空间结构形
5、态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农业主导阶段:低水平平衡阶段 过渡阶段:单一中心-边缘阶段 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多核心中心-边缘阶段 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高水平平衡阶段。,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4. 圈层结构理论,杜能最早提出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1925年发展 日本木内信藏1979进一步发展 内圈层(城市为核心):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 中间圈层(城乡结合部):内、外边缘区 外圈层(乡村),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5. 协同演化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提出 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协调演化四阶段模式 均衡阶段农业 集中阶段区域中心城市产生 分散阶段区域中次级中心兴起 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空间差异
6、缩小趋于均衡,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一) 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廉价和高素质)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 集聚 集聚: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和过程。 集聚原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集聚类型,单极集聚:只有一个极化中心 多极集聚:区域出现多个极化中心 向心式集聚:周围地域向极化中
7、心极化 等级式集聚:以区域等级等级极化 波状圈层式集聚 :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层式展开,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影响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城市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二元结构“马态效应”强强-弱弱,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2. 扩散,扩散: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和过程。 作用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扩散原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分散指向作用;政府的政策引导作
8、用。,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扩散类型,就近分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分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随机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的一种无规律的扩散。,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空间扩散模式,(a)扩张扩散; (b)迁移扩散; (c)等级扩散,洛氏公司的空间扩张,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3. 集聚与扩散关系,共生性: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同。 作用惯性: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互转化性: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三)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玉米种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考核试卷
- 文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发展考核试卷
- 玻璃熔炉耐火材料选择与应用考核试卷
- 海洋生态监测与保护技术研发考核试卷
- 集水窖施工方案
- 湖泊综合治理与水质监测技术考核试卷
- 桥梁踏步施工方案
- 护坡砌墙施工方案
- 2025年蜂粮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自动门控制器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踝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 公司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 行政村村委会主任补选主持词
- FZ/T 50009.1-1998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单纤维长度测量法
-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课件
-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分布图
- 小学生飞机知识科普课件
- 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
-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4.1 整体与部分 ▏沪教版 (23张PPT)
- 住 用 房 屋 租 金 计 算 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