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知识系统+三维线索+命题解题)专题回顾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_第1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知识系统+三维线索+命题解题)专题回顾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_第2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知识系统+三维线索+命题解题)专题回顾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知识系统+三维线索+命题解题)专题回顾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1840年)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经历了两汉时期继承和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完善巩固、宋元时期的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的演变历程封建专制主义为核

2、心,皇权至上,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矛盾之一,斗争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政府内部一对基本矛盾,斗争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专题线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

3、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

4、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横向链接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例1宗法制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

5、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答案d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宗法制下的继承原则首先是看有没有嫡长子;若无嫡长子,则年龄大者继承;若年龄相当,则按德行;若德行相当,则靠占卜来解决,故a、b、c三项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例2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读秦王朝郡的设置图(下图)。图中“0”为咸阳,“1”为内史,其他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郡。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该图反映了秦王嬴政灭六国时的情况“1”地不设郡可能与该地为秦国都管辖有关秦朝疆域“西至”的临洮为图中“46”郡管辖图中设郡密集区经济和文

6、化较为发达a b c d答案d解析图示为秦朝的行政设置的情况,不能体现灭六国时的情况,不正确。0和1靠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咸阳是秦朝的首都,因此正确。临洮是秦长城西至点,不是疆域的西至点,不正确。从图片上看,郡密集地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这一时期该地区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正确。例3科举制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大举措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7、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分析可知,虽然通过写诗词歌赋进入仕途的人员很多,但是有真才实学的却不多,这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在考试内容上和选拔人才上的担忧,因此a、b包含在材料中;“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体现了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人才选拔的公平性问题,同时从材料看这只是范仲淹个人的看法,不能体现普遍质疑。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例4古代政治制度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欧阳修的新唐书中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8、”材料说明了()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唐朝宰相的权力削弱仆射位居三省长官之首a b c d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隋唐时三省六部制正常实行,也符合历史事实,不正确。由材料“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可知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正确。三省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强化了君权,正确。三省长官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不正确。例题(201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审题思路(1)审题干:题干叙述

9、了什么现象?测试要求是什么?“百姓”的含义在战国时期发生变化,由对贵族总称变为民众通称。试题要求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看选项:选项中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现象有哪些?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a、d选项不符合史实。b、c选项出现在战国时期。(3)找关联:关联点是“贵族”成为“民众”。贵族因血缘关系而产生,由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世卿世禄的贵族。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使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宗法制衰落,贵族特权被废除,故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百家争鸣虽出现于战国时期,但与贵族制的废除无直接关联。答案b针对性训练1旧唐书载,“长庆、太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

10、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宜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可以看出()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封驳制度降低了决策的随意性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a bc d审题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开成初年文宗欲赦左藏库赃吏,狄兼谟封还敕书,文宗表扬了狄兼谟的忠于职守,解释说左藏库长官已赦在前,左藏库的典吏也该赦,文宗鼓励狄兼谟说,今后诏敕如有不妥,你不要为封敕感到为难。这说明,唐代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有封驳权;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没有否决权,故正确,错误,说法皆正确。答案d针对性训练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b九品中正制促成大部分的士进入社会上层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不能使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上升审题a项察举是以“孝廉”为参考,由地方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