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到国际》PPT课件.ppt_第1页
《从天下到国际》PPT课件.ppt_第2页
《从天下到国际》PPT课件.ppt_第3页
《从天下到国际》PPT课件.ppt_第4页
《从天下到国际》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文化课从“天下”到“国际”,中国人对于世界认识的变化,目录,上篇: “中国”中心的“天下”观的形成与实践 下篇: 中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中心的“天下”观的形成与实践,1 “中国”辞源解 2 从先秦“五服”制到汉代“五方”说 3 夷夏之辨的理论与实践,1 “中国”辞源解,先秦古籍中出现“中国”一词者有25种书,共出现178次,大致可归为5个义项: (1)京师 9次 (2)国中 17次 (3)华夏之国 145次 (4)中等之国 6次 (5)中央之国 1次,“中”的崇拜,洛中无影 道通天地有形外, 石蕴阴阳无影中。,“中”的崇拜,吕氏春秋慎势篇: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

2、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的崇拜,尧曰:“咨尔舜,允执厥中”。 论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庸,“中国者,礼义之国也”。 何休左传隐公七年注“夏者,训大也。庸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 孔颖达尚书正义,2 从先秦“五服”制到汉代“五方”说,(1) “五服”制 其基本内容见于尚书禹贡篇,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五服制”的特点,1、重想像轻实际 2、详中心略边缘 3、厚责己薄责人,

3、道德个人主义的儒家思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道德个人主义的儒家思想,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2 从先秦“五服”制到汉代“五方”说,(2) “五方”说 其基本内容见于礼记王制篇,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 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衣皮,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

4、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五方说”的特点:,、和而不同 、统而不治,2 “夷夏之辨”的理论与实践,(1) 理论上的两面性:开放与封闭,“夷夏之辨”的封闭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成公四年,“夷夏之辨”的开放性,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3 “夷夏之辨”的理论与实践,(2) 不同的实践形式 A 隔绝论 B 怀柔论 C 羁縻论 D 战争论,A 隔绝论,长城 “玉斧划界”,B 怀柔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5、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季氏 “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左传,C 羁縻论,“夷狄之人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地。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班固汉书匈奴传,D 战争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

6、也”。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左传,中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1 近代中国人对于世界地理知识的掌握 2 近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 3 “国际”意识的出现 4 近代中国人对于“国家”观念的新认识,近代中国人对于世界地理知识的掌握,近代的几种世界地理书 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 坤舆全图毕方济、南怀仁 职方外纪艾儒略 四洲志林则徐等 海国图志魏源 瀛环志略徐继畬,近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释氏皆以印度为中国,他为边地。天主教则以如德亚为中国,而回教以天方国为中国。惟是印度正当热带,而震旦则正当温带,四序和平,故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西洋温带之地,则

7、为地中海所占,而欧罗巴亦偏于冷带 魏源:海国图志,近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若把地球来参详, 中国并不在中央。 地球本是浑圆物, 谁是中央谁四旁? 皮嘉佑:醒世歌,近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对于“夷夏之辨”的批评 中土之谈风俗者,于同洲各国,率鄙之曰四夷是故中国而类乎夷狄,则降而夷狄之;夷狄而合乎中国,则进而中国之。斯义既昧,于己国之风俗,美者益夸大而张皇;劣者乃弥缝而掩盖。一语及他国风俗,较胜于己者,嫉之忌之,而不宣口;恶者则援之以为谭柄,且过当其实。 易鼐,近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中国”的辩护(传统的立场) (1)中国人为黄种,五色黄属土,土居中位。 叶德辉 (

8、2)中国意指“历圣相传中道之国”。 志刚,近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中国”的辩护(现代的立场) (1)地球各国,“皆有全国总名,独中国无之”。因“我国古来一统,故无国名”。故以“中国”之名以对外。 黄遵宪 (2)我国无国名,寻常所称均朝名,外人所称,皆非我自命名。二者均不可。故“中国”之称虽未免“自尊自大”,“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 梁启超,3 “国际”意识的出现,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身受,我一个人如何能逃脱得出呢。我想到这里,感觉一身冷汗,十分惭愧。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 陈独秀,4 近代中国人对于“国家”观念的新认识,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 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 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 梁启超,“天下”的崩溃,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