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基础过关,知识梳理,基础自测,1.(2018苏锡常镇调研)战机在平直跑道上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后达到起飞速度v,则它在时间t内的位移为( B ) A.vt B. C.2vt D.不能确定,解析战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t=,B项正 确,A、C、D项错误。,2.(2017东海县调研)某航母跑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 速度为6 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 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 B ) A.5 m/s B.10 m/s C.15 m/s D.20 m/s,考点一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考点二 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考点突破,考点三 路两类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考点四多过程问题的处理方法,考点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理解与应用,1.恰当选用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在应用时要注意两点:矢量式;知三求二。,2.解答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例1(2018苏州模拟)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 B.该质点在1 s末的速度大小为6 m/s C.该质点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 D.前2 s内的位移为8
3、 m,解析 根据x=v0t+at2=5t+t2得,质点的初速度v0=5 m/s,加速度a=2 m/s2, 故A项错误;质点在1 s末的速度v1=v0+at=5 m/s+21 m/s=7 m/s,故B项错误;质点在第2 s内的位移x2=(52+4)m-(51+1)m=8 m,则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m/s=8 m/s,故C项正确;前2 s内的位移x=v0t+at2=52 m+ 4 m=14 m,故D项错误。,考点二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例2(多选)(2018无锡六校联考)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4 s内经过的位移为24 m,在第二个4 s内经过的位移是60 m,则这个物
4、体 (ACD) A.在t=2 s时的速度为6 m/s B.在t=4 s时的速度为11 m/s C.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2.25 m/s2 D.这个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0=1.5 m/s,解析 已知T=4 s,x1=24 m,x2=60 m,则由x=aT2得x2-x1=aT2,得a= m/s2=2.25 m/s2。由x1=v0T+aT2,得v0=-aT= m/s-2. 254 m/s=1.5 m/s,t=2 s时速度v2=v0+at=1.5 m/s+2.252 m/s=6 m/s,t=4 s时速度v4=v0+at=1.5 m/s+2.254 m/s=10.5 m/s,故A、C、D项正确,B
5、项错误。,考点三两类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比较,例3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自驾驶员踩急刹车开始,2 s与5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C ) A.54 B.45 C.34D.43,解析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t= s=4 s,t1=2 s时位移x1 =v0t1-a=(202-522) m=30 m。5 s 时车已停,此时的位移就是4 s时 的位移,则x2= m=40 m,2 s与5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x1x2 =34,故选C。,考点四多过程问题的处理方法 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可
6、按下列步骤解题: (1)画:分清各阶段运动过程,画出草图; (2)列:列出各阶段的运动方程; (3)找:找出交接处的速度与各段间的位移-时间关系; (4)解:联立求解,算出结果。,例4(2018徐州检测)一名消防队员在模拟学习训练中,沿着长为12 m的竖立在地面上的钢管从顶端由静止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滑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如果他匀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匀减速时加速度大小的2倍,下滑的总时间为3 s,那么该消防队员( B ) A.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 B.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C.加速与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21 D.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的位移大小之比为14,解析设
7、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加速与减速过程的时间分别为t1、t2,则消防队员下滑的总位移t1+t2=x,即t总=x,代入数据解得v=8 m/s,故A项错误;设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则v=a1t1、v=a2t2,解得t1t2=a2a1=12,故B项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的推论知=,则平均速度之 比为11,故C项错误;因为平均速度之比为11,加速和减速的时间之比为12,则加速和减速运动过程的位移之比为12,故D项错误。,忽视矢量性导致漏解,加油小站,例5(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在这1 s内该物体的( AD ) A.位移的大小
8、可能小于4 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2,解析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有x=t,a=,选取初速度的方 向为正方向,则v0=4 m/s,t=1 s。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v=10 m/s,故x=1 m=7 m,a= m/s2=6 m/s2;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 10 m/s,故x=1 m=-3 m,a= m/s2=-14 m/s2,即位移、加速度的 大小分别为3 m、14 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随堂巩固,1.一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过3 s速度刚好减为零。若测得该物体在最后1 s内的
9、位移是1 m,那么该物体在这3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B ) A.1 m/sB.3 m/sC.5 m/sD.9 m/s,解析采用逆向思维,根据x=at2得,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m/s2=2 m/s2,则物体的初速度v0=at=23 m/s=6 m/s,物体在这3 s内的 平均速度=3 m/s,故B项正确。,2.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走完第1 m时与走完第2 m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x1x2=13,v1v2=12 B.x1x2=13,v1v2=1 C.x1x2=14,v1v2=12 D.x1x
10、2=14,v1v2=1,解析由xxxxN=135(2N-1)知x1x2=13。 由x=at2知t1t2=1,又v=at可得v1v2=1,B项正确。,3.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 s,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8 s,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A ) A.16节B.17节C.18节D.19节,解析火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第一节车厢通过时有L=a,全部车厢通过时nL=a,解得n=16,故选项A正确。,4.冬天大雾天气的时候高速公路经常封道,否则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车祸。如果某人大雾天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设能见度(观察者与其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30 m,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 s,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B ) A.10 m/sB.15 m/sC.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代数方法选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晋唐书法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城第二初级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试题英语试题含答案
- 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体心理活动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海门市重点名校2025届初三毕业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英语试题含答案
- 硅冶炼企业的安全生产与事故防范考核试卷
- 咖啡馆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考核试卷
- 工作生活两不误考核试卷
- 煤气化技术的能源供需关系研究考核试卷
- 摩托车雨衣与防雨装备使用考核试卷
- 智慧城市中的公民参与-全面剖析
- 麻醉科急救处理职责
-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及承诺
-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 2024年国家发改委直属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境外项目合作居间协议书范本
- 蔚来销售培训
- 艾滋病、梅毒母婴阻断干预技术课件
-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解读(2024年)解读课件
- 《IFC工业基础类》课件
- 老有所学-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