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ppt_第1页
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ppt_第2页
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ppt_第3页
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ppt_第4页
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刘东楼 2013年8月31日 淮南,1. 引言,我国外语教育界存在“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两个名称混用的现象。虽属一字之差,但两者有区别,前者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后者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相关。 我国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停留在“外语教学”这一微观层面,外语教育基本状况呈现“低效”(刘润清2005:)、“向己”(李宇明2010:3)以及“无序”(蔡永良2010:1)等特征,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与外语教学和外语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不无关系。,外语教育不是工具性训练,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语言基本功只是其中的表层部分,其深层部分应有丰富而系统的语言

2、与文化知识、开发智慧与创造力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外语教育表征特点是向受教育者提供人类关于对语言和语言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的知识体系。,外语教育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培育的过程,是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过程和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激活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外语教育的意义是促进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发展的力量。,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媒体化的进展把外语教育推到了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国际社会把外语教育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能力的途径。 同时,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从一个“本土型国

3、家”转变为一个“国际型国家”(李宇明 2010:3),需要外语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直面时代的挑战、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尽快实现从“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轨。,2. 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Widowson (1979:3; 1990: 1-6)的观点,外语教学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职业活动”,包括两个过程: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教学活动过程;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索过程。定义指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活动本身。,事实上,外语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涉及教学质量和方法之外很多的因素,比如外

4、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外语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外语与社会文化,包括历史传统和民族认同等关系。这些不仅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也不仅是从事外语教育研究的学者专家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且是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外语教师必须注意的实际问题。,2.1 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自上世纪,特别是70年代发展至今的外语教学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及应用语言学。其中包括“二语习得”、“语言错误分析”、“语言测试”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毋庸置疑,这些研究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为外语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一系统始终集中于外语教学活动的

5、“方法”研究,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有的学者甚至强调外语与文化隔离,教师只教外语,不要思考其文化(Richards 2008)。这一传统造成了一种假象,即外语教学活动就是教授和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外语教育研究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仅此而已。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外语教育语言教学及其方法以外各种因素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误导。提高教育质量及其方法探讨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部分,也许还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 作为外语输出国的理论家做如此研究和强调是可以理解的,但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尤其站在外语接收方立场上,仅作如是研究或强调就会走入歧途,迷失外语教育的方向。,2.2 外语教育的宏观研究,

6、Philipson认为不列颠王国过去是以“兵舰”统治四海,而今英国是以“英语”驾驭世界。(Philipson 1992:) Pennycook分别于1994年与1998年著书深入研究外语教育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海外英语教育本质上是英国殖民主义话语(colonial discourse)的核心,直接服务于国家海外殖民事业,并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Pennycook 1994:287),他甚至怀疑香港“易帜”是否就是“回归”(Pennycook 1998:1) Tsuda(1997) 认为英美国家在海外推广英语教育是为了构建和维护“语言霸权”(linguistic hegemony),直接为其国家利

7、益服务。,Canagarahya从一个长期经受殖民统治的国家的视角,讨论了外语教育如何“抵御语言帝国主义”的理论与措施(Canagarahya 1999)。 Calvet指出,语言接触难免发生语言冲突,甚至“语言战争”(language wars),但无论是语言接触、冲突或战争,外语教育是主要途径之一。(Calvet 1998) Skutnabb-Kangas(2000:)则认为语言教育,包括外语教育都必须考虑“语言人权”(linguistic human right),而且她指出传统的语言和外语教育是“扼杀”其他语言的“刽子手”。,2.3 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着眼 “提高教学质

8、量”和“探索教学方法”,并不是外语教学活动的全部,而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 外语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涉及教学质量和方法之外很多的因素,比如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外语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外语与社会文化,包括历史传统和民族认同等关系。,外语教育是一个宏观整体,包括外语教学,而外语教学是外语教育的一个微观部分,不能涵盖外语教育的全部,两者不可替代,也不能混淆。 这些不仅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也不仅是从事外语教育研究的学者专家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且是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外语教师必须注意的实际问题。,3. 我国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术语交替使用 中

9、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 2009 外国语2010年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概念模糊不清 外语教育刊物名称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 文秋芳教授(2010)的个人坦言,宏观与微观关系处理偏颇 重微观,轻宏观 重工具理性,轻价值判断 低效、无序、向己,4. 外语教育理论实践的转轨,外语教育研究 走出微观,步入宏观 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传统文化、民族认同 语言政策、国家战略,摆脱工具理性束缚,建构辩证的外语教育理论框架 结构主义 认知主义 科学中性 辩证语言学 人文情怀,外语教育实践 紧系国家利益 铭记国家战略 恪守以人文本 达到人的

10、发展,五个不适应-无实质性改观 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 教学管理的不适应。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5.人的发展:问题的提出,原因分析 固守重外语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思维和模式; 一味地适应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需要; 培养专门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 社会本位和工具理性浓厚,功利化、市场化、工具化、技术化的倾向明显; 问题的实质:教育思想偏离了教育的本性,教育远离了人。,5. 教育与人,教育是什么?人是什么? 人是教育的第一问(张楚廷 2006) 人的特性

11、本体性 精神性 独特性 发展性 社会性,本体性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人就是人,人本为本 人的这一本体性,决定了教育的根本特性: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教育的主体和内在的、根本的目的,教育要以人为本。,精神性 精神包括了人之为人的全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精神,并且精神是自由的(黑格尔)。只有精神完整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成为了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精神自由的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有“人”,要把人当人。,独特性 每个

12、个体的人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同类的特殊存在,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每个个体的个性,让个体在社会中保持其独立性。,发展性 基础与动因:“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本身”;(马克思) 发展方式(反身性):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马克思) 发展的尺度(唯美性):“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发展的增进剂(符号性):人因拥有语言而拥有了世界、历史、传统、价值,语言能力的增长即是人自己在增长; 发展的目标:获得新的生命。 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人的

13、发展性,即发展人的自反性、唯美性、符号性,从而使人获得新的生命,变得更智慧、更高尚、更高大、更富有。,社会性 人处在关系之中,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1)人、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 人创造了教育、经济、政治、社会,它们都是为人服务的; 教育依存但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之物,教育有它独立的品格和精神;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条件,但人的发展是终极目标;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社会为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社会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那就要变革社会,变革束缚人的一切关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

14、是适应现实。”(西塞罗)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卢梭)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核心在人,是为了人。,只有明白了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才会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以真正地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充满人性、充满人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的根本使命。,现在不少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不全面之处,往往把它局限于某些技艺的培养,而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做人。这里说的做人,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恪守合理的行为规范。,人才不是工业产品,必须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个性,各有所长,千姿百态,群星灿烂。有些

15、瑕疵也不必求全责备,有些偏才和怪才也无碍大节。但做人的“大格”是不能不讲的。,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但相对而言它应当成为一座冶炼矿石的熔炉,或者说一块培植嘉禾的园地,这里应该充满着真善美的氛围,洋溢着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形成抵制低俗庸鄙的舆论,让学生在校期间耳濡目染,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这将大有助于高尚人格的养成。,6. 外语教育即人化教育,(1) 语言的本质 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语言的本质是人文性的和精神的; 语言是人的一种文化行为;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的内在精神和世界观; 语言是存在之家。,(2) 语言教育是什么 语言教育是精神生成、文化习得的过程,是人化的

16、教育。人的成长本质上就是精神的成长,人的成长就是主体精神的成长,人接受语言和人的精神几乎是同步的。 “生命从语言始,人性从语言始,个性从语言始,文化从语言始”。人通过语言学习促进精神生成和丰满,可以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 语言符号世界与人的精神有着多重联系。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表征。在语言符号的下面,蕴含着思维的流程、情感的意向和一定的文化范型。,(3) 外语教育是什么 学习外语,不仅是在学习交流,学习思考,学习表达情感,而且还是越过语言的樊篱迈入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世界,感染、认识、习得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外语教育是求真、向善、崇美的教育。 “语言的学习就是使学习者

17、作为精神个体长出他的螯、触觉,给他生成一双赖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人的眼睛。一个人语言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化、社会化的过程。”,(3) 外语教育是什么(续) 语言工具说,与人仅被视为工具是分不开的,矮化了语言就矮化了人,忽视语言,本质上是对人的忽视。 将外语教学演变成记忆之学、技能之学、训练之学,从根本上背离了人的精神发展,遗忘了“教育中的人”的生命活力的激扬,忽视了“课堂中的人”的真善美价值的追求,“人”难以成为健全而正常的人。 语言学习要从作家(作品)开始,而不是从语法开始。(夸美纽斯) 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特定时候、特定阶段是必要的,但不能技术化、形式化、空壳化。,(4)许国璋先生的外语教

18、育思想 第一,他反对讲那么多语法知识,反对在课堂上分析主语谓语了事。 第二,许先生特别强调用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吸收了语言。 希望我们的学生既有理工的素质,又有文科、法科的教养,要把对自然和社会的神秘感,化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这样,思想才开阔,视野才宽广。(刘润清 1996),7. 西南联大外文系人文教育传统,培养目标 成为博雅之士; 了解西洋文明之真精神; 造就国内所需要之精通外国语文人才; 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 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成为博雅之士”,乃是人文学者的最高境界;“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确是为人类之将来及保障文明的必要途径。,课程设置(第一学年) 国文; 英文; 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 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 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择一),8. 回归教育本性,致力人的发展,回归教育本性,致力人的发展是中国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当教育回归到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本来意义时,中国外语专业教育就会自觉地走向素质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方向: 减少纯知识技能性的课程; 构建以人文课程为主体的,社会课程、自然课程为补充的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上以文学、历史、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