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_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_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_第3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_第4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7.5.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目标: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证明过程.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和过程,初步体会辅助线在证明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板等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问题1:平行线的性质?问题2:证明一个命题有哪些步骤?问题3: 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呢?问题4:如图,按规定,一块模板中AB、CD的延长线应相交成85角因交点不在板上,不便测量,工

2、人师傅连接AC,测得BAC=32,DCA=65,此时AB、CD的延长线相交所成的角是不是符合规定?为什么?处理方式: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回答问题,问题的设置不仅起到复习的目的,也为新课的引入做了铺垫预设学生回答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2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按角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4不符合规定延长AB、CD交于点O,AOC中,BAC=32,DCA=65,AOC=180-BAC-DCA=180-32-65=8380,模板不符合规定师导语: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七年级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探究等方法来验证这一定理,并通过这一定理来解决有关问题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景,与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简单地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加以回忆,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兴趣二、情境再现,探究新知(一)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1你还

4、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2如图,如果我们只把A移到1的位置,你能说明这个结论吗?如果不移动A,那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处理方式: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或三角形纸板进行折叠或剪拼,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代表说出结论和思路,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预设学生回答:1(1)用测量的方法:由于误差原因,有时可能不是180(2)用折纸的方法: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最后得图示的结果 (3)用剪拼(撕纸

5、)的方法:剪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剪两个角,也是拼成一个平角;剪一个角,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判定和性质说明2构造平行线,可得同样效果设计意图:在回忆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验证,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不仅调动小组愉快的合作学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根据前面给出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处理方式:结合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引导学生小组完成问题,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证明过程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已知:如图,ABC求证:A+B+C=180。分析:延长BC到

6、D,过点C作射线CEAB,这样,就相当于把A移到了1的位置,把B移到了2的位置.证明:延长BC到D,过点C作直线CEAB,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ACB180 (平角的定义),ABACB180(等量代换)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由此我们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真命题,这时称它为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小明的想法是把三个角“凑”到A处,他过点A作直线PQBC(如图),他的想法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你

7、写出证明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一位学生黑板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证明:过点A作PQBC。PA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Q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C+B+C=180 (平角的定义), BAC+B+C=180 (等量代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感受到一题多解的重要性;让学生再次体会几何证明的严密性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添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加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三、例题解析

8、,深化新知例1 如图,在ABC中,B =38,C =62,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处理方式:学生先讨论,说出解题思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并板书证明过程.解:在ABC中,B+C+BAC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 =38, C =62(已知)BAC =1803862=80(等式的性质)AD平分BAC(已知)BAD =CAD=BAC=80=40(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DB中B+BAD+ADB=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 =38(已知), BAD=40(已证)ADB=1803840=102(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经验,所以对本题的解

9、决并不困难,但对证明的过程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采用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起到示范的作用.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1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为1:5:6,则最大角的度数为 _2在ABC中,A=105,B-C=15,则C的度数为 _3. 已知:如图,在ABC中,A=60,C=70,点DE分别在AB和AC上,且DEBC求证:ADE=50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三学生黑板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矫正点评答案:1902353证明:在ABC中,A+B+C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 =60, C =70(已知),B =1806070=50。(等式的性质)DEBC(已知),ADE=B=5

10、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五、总结反思,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困惑?谈谈你的体会.处理方式: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教师适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又有了哪些进步,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还有哪些困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A组:1在ABC中, A-B=35,C=55,则B等于( )A50 B55 C45 D40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

11、:3:7,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3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证:A=DCBB组:如图,在ABC中,BF平分ABC,CF平分ACB,A=65,求F的度数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给出答案,同位互换批改,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指导说明答案:1C2D3证明:ACB=90 (已知)DCB =90ACB(余角定义) CDAB(已知)A =90ACD(余角定义)A =DCB(等量代换)4解:A=65 (已知)(ABC+ACB)=(180A)= 5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F,CF平分ABC,ACB(已知)FBC+FCB=(ABC+ACB)=57.5F=180(FBC+FCB)=122.5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课外延伸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是否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凑”到BC边上的一点P如图(1),如果把这三个角的顶点“凑”到三角形内一点呢如图(2)?“凑”到三角形外一点呢如(3)?你还能想出其它证法吗?处理方式:学生课后小组完成温馨提示:抓住把三个角搬到一起,让三个顶点重合,以便利用平角定义这一基本思想,可以把三个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