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东西方的先哲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_第1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东西方的先哲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_第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东西方的先哲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_第3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东西方的先哲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 东西方的先哲高效演练 人民版选修41.(2017郴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荀子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谏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

2、,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隆礼义”“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等关键信息概括。第(2)题由材料中“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等信息,得出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成因主要从当时战国的社会现实、思想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1)礼法并用统一天下,施政用“王道”“仁义”,礼义教化人们。(2)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成因: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正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诸侯国

3、招贤纳士,变法图强;思想界百家争鸣;荀子取各家思想之所长,融会贯通,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任答三点即可)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

4、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二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问观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

5、国君救济,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问发展,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题第一问形象,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问态度,据第(1)题第二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发展: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3.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东汉人,家境贫寒,青年入太学读书,在地方做过小官,30岁后辞官家居,潜心著述。在天人感应说、谶纬之学甚嚣尘上之时,他却强调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认为天地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他强调“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只有“明死人无知”,才能定“厚葬无益”。王充很少偶像崇拜。为了求真求实,他把质询的矛头指向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问孔中,他揭示出孔子学说中的多处矛盾。 但王充在人的穷通祸福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上,说人“有死生寿夭之命,

7、亦有贵贱贫富之命”,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懂得在社会本身寻找原因,这是王充思想的最大弱点。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充的思想。【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他却强调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认为天地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得出,王充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且明确反对有神论等。第(2)题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作答:一方面王充猛烈批判了喧嚣一时的谶纬神学,开创了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的观点又不可避

8、免地带有宿命论的缺陷,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1)思想:天地自然无为(自然界运行有其规律性);抨击天人感应学说;从形神关系上论证无神论(主张唯物论,反对有神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反对偶像崇拜;人的生死富贵都是“命”中注定的(相信天命论)。(2)评价:挑战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开创了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新阶段,为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带有宿命论的局限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4.(2016全国卷T48)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9、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题主要是从材料中归纳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提取材料信息逐一概括即可,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