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张华英分析.ppt_第1页
《扬州慢》-张华英分析.ppt_第2页
《扬州慢》-张华英分析.ppt_第3页
《扬州慢》-张华英分析.ppt_第4页
《扬州慢》-张华英分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月亮,这颗孤独的地球卫星,千百年来见证了人间的一切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她已经成了人类永恒的朋友,情感寄托的对象。在中国,古往今来悲月颂月怀月的诗文真是不计其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月文化。那么,有谁知道,被称之为“中国的月亮城”的是哪座城市呢?(扬州)扬州的月亮是扬州的一道独特风景,古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占了天下2/3的月色,今天我们一起去沐浴一下中国月亮城的银辉。不过,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跟着姜夔这个导游一起去神游八百多年前的扬州。,扬,州,慢,高二语文组 张华英,学习目标,、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

2、作技巧。,作者简介,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律,其词作多咏物记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听朗读,正音,感受词的节奏。,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因此,读这首词,吐字宜慢,

3、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题 解,(一) 读序,思考: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小序中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悲:,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伤痛,(二)读词,思考: 1、词的上下片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全词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出“悲”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4、的感想。,上片写了作者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 下片借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来抒发黍离之悲。,1、词的上下片分别讲了什么内容?,空城,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破败萧条,名都,热闹繁华,(对比),(今),(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2、词人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写出“悲”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虚),(实),(虚实结合),再来研读全词,赏析名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提示: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

5、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想。,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手法。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跟着人们一起欢

6、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动荡的波水与无声的冷月,一动一静,共同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景象。而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将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凄凉对比,怎能不令人伤怀呢?,、“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本词的其他表现手法,用典。 词人多处化用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以及“二十四桥”等句。把杜牧笔下的扬州与作者眼中的扬州对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用了反衬和通感的手法。

7、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宁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词人把听觉转换成触觉,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在这里,词人用“清角吹寒”渲染了空城的凄清气氛,更易让人产生“黍离之悲”。,“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直抒胸臆。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

8、的情怀。, 内容小结: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以对比的手法表现古今之变,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萧索、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让人不得不深思带来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下片主要写情,作者并不直接写情,而是采用化入的方法将杜牧的诗句引入词中,今昔对比,含蓄的抒发了作者伤今怀古之情。 这首词情、景结合得很好,可称得上慢词中的经典之作了。,方法总结 鉴赏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研读小序(或注释),捕捉信息。 整体感知,抓关键词。 赏析手法,了解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答:(答案简析,任选一种,如:) 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了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了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