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历年试题 (7)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课程代码:0065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A.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B.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C.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D.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2.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是()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苏联3.广播、电视表现内容的共同符号是()A.文字 B.声音 C.图像 D.没有共同符号4.在新闻音响的质量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是()A.力求

2、自然 B.尽量清晰 C.完全真实 D.捕捉特点5.访问摄像采访的对象是()A.新闻事件 B.新闻人物 C.体育比赛 D.音乐会6.能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的景别是()A.全景 B.近景 C.中景 D.特写7.与口播消息相比较,录音消息由于运用录音材料,往往更富于()A.快捷性 B.新闻性 C.时效性 D.传真性 8.电视新闻的表现弱势,首先在于视、听符号的()A.暂留性 B.灵活性C.局限性 D.表面性 9.现在的电视口播新闻常常利用抠像等 () A.直播方法 B.电视特技 C.录播手段 D.传播手段10.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稿件来自中央电台,由()

3、A.广播主持人播报 B.电视主持人播报 C.广播播音员播报 D.电视播音员播报11.有人戏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电视新闻为()A.旧闻报道 B.新闻报道 C.旧事报道 D.专题报道12.下列不属于广播新闻专稿的是()A.广播通讯 B.广播特写 C.广播消息 D.录音访问13.录音访问又称()A.录音报道 B.广播访谈C.广播专访 D.广播通讯 14.录音访问不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一次、二次地补充采访,它只能()A.一次采录 B.前期访问C.后期制作 D.后期合成15.广播通讯首先要集中笔墨写好()A.开头 B.过渡部分 C.结尾 D.关键情节16.广播通讯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口语化也不是()

4、A.概念化 B.大众化 C.土语化 D.民族化17.在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通讯写成()A.人物传记 B.人物特写 C.人物鉴定书 D.人物专访18.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实现整点播出与滚动播出是在()A.1990年3月1日 B.1993年3月1日C.1995年3月1日 D.1998年3月1日19.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纵横评论节目的开始时间为()A.1980年10月1日 B.1985年10月1日C.1994年10月1日 D.1996年10月1日 20.必要冗余,是指新闻节目中那些()A.包含信息的内容 B.不包含信息的内容C.包含信息也对理解信息有帮助的内容 D.不包含信

5、息却是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内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具体要求是( )A.内容配套成龙 B.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C.景别配套成龙 D.拍摄角度配套成龙E.任何情况下保持画面稳定22.录音消息除解说词以外,还运用实况音响传递( )A.资讯 B.信息 C.事实 D.情景 E.现场气氛23.广播评论独特的评论形式包括( )A.广播谈话 B.口头评论 C.人物专访D.现场录音 E.录音评论24.电视评论的主要形式有( )A.图像评论

6、B.旁白 C.口播评论 D.画外音 E.串连词25.新闻性专题节目可分为( )A.公众性节目 B.教育性节目 C.对象性节目D.服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6.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群体观念指什么?27.新闻音响的作用有哪些?28.为什么要在摄像采访前进行先期采访?29.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有哪些?30.电视直播新闻的题材范围大致有哪些方面?31.录音访问的表现优势是什么?32电视新闻专题拍摄的前提条件有哪些?33.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在运用音响方面有何不同?34.新闻性专题的定义是什么?35.广播新闻稿件的编辑手段主要有哪些?四、论述

7、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在录音采访中,如何把握音响的客观性和采录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37.新闻性杂志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需要注意哪些要求?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8、39小题4分,第40、41小题6分,共20分)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38至41小题写作任务。考唐诗“锄禾日当午”竟对出“泪滴禾下土”“周杰伦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名称头文字D”,正确率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周年数”,正确率仅为10%。今天上午,本报第二届小记者选拔夏令营测试阅卷现场发回消息,中小学生普遍关注流行趋势,而对时政热点、历史典

8、故知之甚少。文学常识差 精通流行文化考题一: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几周年?答案:10周年此次本报小记者夏令营的选拔形式为一份综合试卷,内容涉及最新的时政、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流行文娱内容等,旨在测试小记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25名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阅卷组工作人员说,从选拔结果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娱乐界的流行趋势颇为关注,而对社会热点、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却相对冷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_周年”的错误答案五花八门:从10周年至500周年应有尽有。另一道时事题“今年4、5月份,台湾地区的两位重要人物前来大陆,分别是_。”正确率也只为43%。考题二:“锄禾日当午”的下句是什么?答案:泪滴禾下

9、土这道题目共有60%的人答错。当学生被要求写出“锄禾日当午”后面一句诗时,答案更令命题者和阅卷老师惊诧。“泪滴禾下土”、“汗滴河下土、“汗滴荷下土”、“汗滴何下锄”等古怪答案让人大呼看不懂,该题正确率仅为33%。“真可怕!讲出来我都觉得坍台,参加小记者选拔的同学大都是喜爱语文的孩子,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古诗文水平都这样,其他学生会怎么样?”命题老师痛心地对记者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考阅卷作文中心组负责人周宏对记者说,今年高考阅卷也有相似情况,在高考名句背诵题中,许多考生的错别字“错得莫名其妙”。周教授说:“这至少显示了中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真的令人忧心忡忡!”对于测试结果,周教授认为,一方面学生们具有上海小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们喜爱周杰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但对周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连宋访大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