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经济学简介_第1页
第1章-教育经济学简介_第2页
第1章-教育经济学简介_第3页
第1章-教育经济学简介_第4页
第1章-教育经济学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经济学(第1章) Einfhrung in die Bildungskonomie,中德工程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Jiping WANG, Senatsvorsitzender CDHAW & CDIBB,第1章 教育经济学简介,第1章引言(教育经济学简介),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形成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章 引言,关键术语及解释 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理论分析;经验分析;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学习目标 - 了解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进而明晰教育经济学的概念; - 掌握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理解教育经济学的

2、研究方法; - 初步了解教育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形成,一、朴素思想、萌芽阶段和幼稚期 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三、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四、教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五、教育经济学的概念,一、朴素思想、萌芽阶段和幼稚期,1、中国思想家 春秋初期齐国思想家管仲:百年树人说 春秋末期孔子: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大要素 春秋战国墨翟:教人耕者其功多 战国时期孟轲: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丰衣足食后施之以教,则天下归服,一、朴素思想、萌芽阶段和幼稚期,2、西方思想家 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enen,1783-1

3、850):农业区位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工资理论、利润理论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二战后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 2、理论背景: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3、技术支撑: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统计手段的提升,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凯恩斯主义主导的经济政

4、策:政府干预,政府加大公共开支,包括教育支出,以促进增长。此时,解释和估算教育的经济价值成为迫切的需要。 第三次技术革命(1760、1870、1940-50)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6年美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震动(Sputnikschock),特别是对教育政策的反思(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经济奇迹,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2、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增长理论(growth theory)、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和收入分配理论(theorie

5、s of income distribution)都是经济学的分支,这些学科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为教育经济学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增长理论简介:成熟经济体稳定增长。GDP、GNP、传统经济增长理论、Solow残差(剩余)技术变革与总量生产函数 (1957年)。Y=f(L,K),或Y=AKL,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2、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发展经济学:发展中及欠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对此类经济体的发展而言,资本积累和外援的作用尤为重要。 “马歇尔计划”和战后日本的迅速发展(1944年的“摩根索计划”和“莫内计划”,1947年7月正式启动、为期4年的“马歇尔计划”,资助总额130亿

6、美元,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20世纪50年代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不成功经验(拉美国家1880-1930年间,“农矿业初级产品出口模式”,1930年代开始推行“进口替代模式”,但后来因大量举债无以为继而失败)。,结论:人的素质高低,决定外援能否与资本结合产生经济效率。,思考:我国的情况如何?,马歇尔计划:涉及国家和资金额度,美国贷款及马歇尔计划,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2、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收入分配理论: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和个人收入分配理论。1958年,明瑟发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解释二战后最贫穷的家庭收入比重上升,而最富裕的家庭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宏观关注教育

7、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微观关注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三、教育经济学的形成,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正式萌芽,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877-1974)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在该文中,斯特鲁米林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第一次计量了前苏联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和收益率。该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脑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 概括而言,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劳动者的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三方面,对生产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所采用的方法是

8、从劳动收入与教育费用对比,来计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经济净收入。,三、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John R. Walsh)1935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的运用于人的资本概念一文,被认为是西方国家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论文。 该文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把教育看作是个人投资的行为,估计了美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计算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收益。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 Friedman)和库兹涅茨(S. Kuznets)在1946年分析了医生和牙医通过接受专业教育获得的经济回报。,三、教育经济学的形成,1962年,英国学者韦锥(J. E. Vaizey)撰写了第一本名为教育经济学的专著。

9、1965年美国经济学会召开了首次教育经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会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决定出版教育经济学的选集,1966年出版的布劳格(Mark Blaug)选编的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选入该学科书目文献2002种,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诞生。1972年英国出版了都柏林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希恩(John Sheehan)的教育经济学,系统地评述了教育经济学产生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同年经济学家布劳格出版了教育经济学导论,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基础,其创立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虽然有关人力资本以及教育经济学概念的提法很多,但目前公

10、认的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z)、贝克尔(Becker)和明瑟(Mincer)。,四、教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称为“主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贝克尔(Becker,G.S.)、明瑟(Mincer)、丹尼森(Denison, E.F.)和英国的布劳格(Blaug)等。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的来源、分配及其使用效率,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的个人和社会收益

11、率等等。 与此同时,60年代末,前苏联学者以马克思和列宁著作中对教育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阐述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前苏联经济学家冉明和科斯坦扬1969年和1975年先后出版了教育经济学、国民教育经济学。,四、教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1、舒尔茨(Schulz) 芝加哥大学教授、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一位经济学家的看法(1959)、通过教育形成的资本(1960)、人力资本投资(1960)、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等; 核心观点: 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辨析:资本和投资两个概念)辩证地认可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 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医

12、疗和保健、在职培训、学校教育、成人学习、工作迁移; 定量地估计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凸显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劳动投入数量差异之上的质量差异。,四、教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2、贝克尔(Becker) 芝加哥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分析(1964); 核心观点: 从微观(个人或企业)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的作用; 引入经济学成本-收益方法分析教育的投入和收益并认为,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进行教育投资; 对在职培训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并创造性地提出一般培训(general training)和特殊培训(specific tra

13、ining)。,四、教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3、明瑟(Mincer)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1958)(虽不及前两人有名,但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早于前两人,Blaug认为,明瑟早于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核心观点 关注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对于教育、培训等投入量不同造成的; 划分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分别以受教育年限(正规学校教育的年数)和工作经验(工龄)表示两类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建立收入方程或工资方程,从而用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来解释个人工资收入的差异。,五、教育经济学的概念,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

14、经济价值和教育体系内部经济问题的学说,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经济学和教育学,是一个交叉学科。,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全盛期:20世纪60年代 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 三、对效率和公平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 四、理论重建和范围拓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全盛期:20世纪60年代,1、初创阶段,核心关注点:教育的经济价值 2、几位代表人物的探索: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Denison);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Carnoy); 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Becker) 3、对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及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力非常乐

15、观: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这样体现的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是对人力资本最大的投资。人们长期以来在经济增长、工资结构变化和个人收入变化等方面所存在困惑,经过引入人力资本概念后,便可以迎刃而解。(Schulz),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1、现象: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教育大发展的效果并未显现:劳动生产率并未相应提高;教育机会均等化并未改变收入不均的状况;“过度教育”带来大批高学历的失业者。 2、理论质疑: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出现了: 筛选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社会化理论等 3、困境中仍有进展:明瑟学校

16、教育、工作经验与收入一书出版,提出了工资方程,对教育收益率研究产生巨大影响。,三、对效率和公平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1、关注重心转移:不再单纯讨论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是关注教育体系本身的效率和公平(实证向规范,经济视角向社会视角转移)。 2、在效率方面:通过建立生产函数讨论教育投入(教师、经费、仪器设备等)与产出(学生成绩)的关系,或者通过建立成本函数分析影响学校成本的因素; 3、公平问题:入学机会公平,教育与非教育因素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教育质量(而非单纯接受教育的数量)与收入的关系等。,四、理论重建和范围拓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1、在理论方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的内生增长

17、理论证明了知识和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2、在现实方面: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9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唤起了人们通过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来富国强民的希望。 3、主要的研究专题: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最为活跃的主题之一; 教育的非货币性收益,如教育对个人健康和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微观领域,教育与个人收入的关系研究更为深入; 教育自身的效率和公平问题等。,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基本经济概念、理论介绍,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收益:宏观和微观;个

18、体与社会;货币与非货币; 2、教育成本:各类主体的关注,包括政府部门(主管)、学校管理者(主体)、学生和家长(客体)以及研究者(观察者); 3、教育收益率: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估算教育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和明瑟收益率; 4、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探讨如何解释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个人教育水平与其劳动力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5、教育与经济发展:探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从微观上分析教育对个人的作用,这些作用加总就是宏观上教育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作用;主要涉及教育与收入增长和教育与收入分配两个问题。 6、教育生产:引申一步,通过建立教育生产函数和教育成本函数,探讨和

19、分析各种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或者分析影响学校成本的因素; 7、教育供给:引申一步,是指应该由政府还是市场提供教育以及如何提供的问题,涉及政府为什么干预教育以及如何干预教育,为什么会有私立教育存在,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等; 8、教育财政:探讨如何筹措经费,以及如何更有效、更公平地分配和使用教育财政资金的问题。,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在学生入学之前:教育学关心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学生进入学校,而教育经济学则关注的是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归宿。 在学生接受教育期间:教育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特别是学习成绩;而教育经济学则要在不同的方式之间做出选择,选取效率

20、最高的方式成本-效益分析; 在学生完成教育之后:除教育社会学家关心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之外,教育学家不太关心离校后的情况,而教育经济学家则非常关心教育的收益(无论个体还是社会)成本-收益分析。,延伸:技术+教育规律、政治、经济、社会诸维度在教育实践(跨界的社会系统)中的集成,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假设 理性假设(或称经济人假设基本原则一致,但在不同主体身上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稀缺性(教育资源稀缺,经济学家的视角) 2、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归纳和演绎) 3、经验分析的步骤: 建立理论模型; 收集样本数据; 计量分析,三、基本经济概念和理论,1、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论 欲望消费的动机; 满足消费的结果; 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对产品的需求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欲望的反应,产品的效用决定其价值; 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育的效用(当前和未来、精神和物质),三、基本经济概念和理论,2、成本及相关概念 成本的含义; 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与支出成本; 外显成本与隐含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