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

3、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

4、的唯一源泉。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发生了质的飞跃。a 简单的 b统一的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

5、统一的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根本原因是本身是商品。质地均匀、体小值大、便于携带、不宜腐烂、便于保存)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职能:价值尺度: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可以是观念的货币。流通手段:充当交换媒介。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财富象征储藏起来的职能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通过赊账买卖表现。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5.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即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三个因素:a 待售商品量b 价格水平 c 货币流通速度 公式见:p36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

6、通为基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6.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价值规律表现形式:a围绕价值波动b 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c 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规律作用:a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b 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c 两极分化7.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量的规定性:是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

7、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8.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

8、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9.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劳动外延扩大(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劳动)、劳动形式由个体形式到社会形式。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 a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有关。 b量:生产率不变时,两者一致;生产率提高时,财富增加,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价值减少。思考题:10.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提示:(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

9、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1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提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为什么说劳动

10、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提示:劳动力怎样成为了商品(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gw) 为买而卖、获得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资本总公式: 货币商品货币 (gwg) 为卖而买、取得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买卖顺序、内容、目的、体现的生产关系矛盾:发生了价值增值。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人身自由b一无所有劳动力的价值:a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b后代的生活资料价值c教育和培训费用d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使

11、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超出部分即为剩余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是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特点:a劳动隶属于资本b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值过程:劳动时间超过为补偿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量。延长劳动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就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是不能离开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

12、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转移,改变物质形态,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改变了价值量。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2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局限:工作日长度延长有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比变,缩短

13、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使其他资本家也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获得相对剩余价值。5.工资的本质(为什么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了解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a出卖前不独立存在 b商品价值有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如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则为同一反复。名义工资:(货币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购买力)。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各种劳务。实

14、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物价指数相对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数额。实际工资上升的原因:a生活资料结构变化b失业工人减少c对外剥削放松了对内剥削d工人的斗争6.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先进设备仍是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总体工人(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个体社会剥削率提高)思考题:1.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p54-55提示:马克思把资本当着一个特殊范畴;两者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其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

15、度下体现为不同的生产关系。2.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剩余价值是企业唯一的动机吗?提示:马克思时代确实是这样;现代经济学作了一些修正:行为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选择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利益(结合西方经济学复习)。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1.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动因:a内因:追求剩余价值b外因:竞争。2.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

16、构成,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力推动更多的资本)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手段)。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已有的较小规模的资本联合形成大资本。方式:a竞争(大资本兼并小资本) b 股份公司关系:联系:积聚促进集中:a大资本力量增长快,加速兼并 b大资本信用高,借贷容易 集中促进积聚:集

17、中使规模扩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区别: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积累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实现的,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积累受积累基金限制,增长速度慢;集中不受限制,增长速度快。 4.相对过剩人口:概念,形成机理,以及作用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即超过资本需要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形成机理: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可变资本比例下降。 a体力和技能要求降低 b 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c小资本家破产作用形式:a提供后备劳动力b供过于

18、求,可加强剥削5.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原始积累:a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获得资本和劳动力) b对货币财富的剥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社会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被取代。重点: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意义?提示:(1)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源泉,剩余价值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2)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不能回避的,也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3)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积累越大,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主义全体人

19、民就越可能享有更大的福利,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才能实现得更好。(4)资本积累的动因:资本积累的内因在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外因在于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思考题:1.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与市场经济制度中贫困存在的一般性。p89-92提示: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使资源配置向有效率的企业倾斜;对分配来说,市场机制强调市场化的分配,对不同的要素倾斜程度是不同的,市场本身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调节贫富差距,而政府出面调节与干预又可能出现失误。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1.产业资

20、本循环三个阶段,以及三种职能形式。资本的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开始,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的自己的形式,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货币充当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资本家进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为直接生产过程准备条件。公式:a表示劳动力 pm表示生产资料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生

21、产要素的作用,还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具有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照资本家的意志结合,生产出的新产品包括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该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资本价值增殖发生在该阶段。 公式: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在市场中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换回货币,即由商品形态回到了最初的货币形态。货币量已增加。该阶段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售卖阶段关键和特殊:a能否卖掉 b卖掉多少 c售卖速度 对资本主义生产

22、过程的影响。 公式:w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体现了剥削关系。g表示价值增殖了的货币量。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为什么说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关键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怎样的结合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2.产业资本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总公式:货币资本的循环:起点为g,终点为g,可缩写为gg。 优点:最明显的暴露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缺点:a 货币有生出货币能力的错觉 b忽视

23、了生产过程,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生产资本的循环: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处于中间环节,为媒介。可缩写为:pp 优点:突出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地位。 缺点:货币只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掩盖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循环:优点:体现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缺点:起点和终点都是销售过程,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掩盖真实目的。 三种循环都从侧面反映出资本运动的特性,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都有片面性,要把三种循环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资本运动的实质及其规律。三种循环统一地运动需具备的条件:a空间上的并存性b时间上的继起性。3.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概念

24、和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依次所需要的时间,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的时间。a原材料储备时间b劳动时间(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劳动加工的时间)c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资本家用来购买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资本周转次数:一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n=u/u资本周转速度:指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4.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循环是周转的起点和基础。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资本循环一次就完成一次周转。区别:a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

25、发点,周转是从出发点又重新出发,不断循环。 b循环揭示资本的一次运动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和职能,周转揭示资本周期性运动所需的时间,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含义,内容,特点,最重要的是两种磨损;了解流动资本周转的特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相区别,不能混淆。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a周转方式b周转时间 c价值收回方式d实物更新方式有形磨损: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结

26、合在一起的磨损,也叫物质磨损。减少磨损可通过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效能。无形磨损:指机器设备等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价值贬值,也叫精神磨损。原因:a 生产率提高, b新技术新发明弥补损失的方法:a提高机器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b提高折旧率 (影响:加快资本周转,是利润总量增加b增大生产成本,削弱竞争力,使利润减少。)5.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影响剩余价值流通。(流通快的可获得利息,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快周转的方

27、法: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加快各自的周转速度。年剩余价值量(m):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年剩余价值率(m):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m=m/v= mvn/v=mn n为周转次数注意:年剩余价值率反映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与单个资本运动相比较)包含预付资本的运动和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即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包含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即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

28、剩余价值购买消费品)包含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采用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能否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满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和资本家及工人的需要,核心问题在流通领域。)两个理论前提:a社会总产品生产分为两大部类;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a基本条件:(vm)c 第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部类工人和

29、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 b派生条件: (cvm)(vm)(vm) 提示:含义;重要的是:两大部类之间如何交换;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公式。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提示:5个公式。5.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危机的爆发是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的自我调节,强制性地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但不能根本上消除矛盾;表现为相对过剩。可能性:a 流通职能(买卖脱节) b支付手段(赊销赊购造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 c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形态表现为资本形态的变化,商业和信用关系普遍发展,使前两个因素破坏性加大。必然性: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a个

30、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失调)b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竞争,有愿望扩大生产;现代机器工业,有能力扩大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加重,工资降低,失业人口增加)6.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原因:a萧条时,为改变萧条,有动力更新;b游资充斥,利率和价格低,有条件更新;c更新使经济复苏;d更新为下次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技术提高,有机构成提高,相对人口增加,剥削加重)附第五章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含义:生产

31、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条件: (vm)c 第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派生条件: (cvm)(vm)(vm) 第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 (实物补偿) (cvm)(c)(c) 第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实物补偿)2.社会总资本的

32、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生产技术不进步,单纯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而实现的。内含扩大: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依靠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两者关系:a外延是出发点 b相互渗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a货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 b有物质条件前提条件: (vm)c 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cmm/x) (vm/x) 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基本条件: (vvm/x)(cc)派生条件: (cvm)(vv)(m/xm/x)(vv) (cvm)(cc)(cc) (cvm)cc 两端同时减去c(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外,还应有个余额) (cvm)(vm/x)(vm/x) 两端同时减去 (vm/x) c

33、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 v用于追加的消费资料 m/x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 mm/x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33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a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kc+v)是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从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c+v+m)与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c+v)来分析。价值公式:c+v+m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p后,+不但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34、而且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平均价值),由占大量的、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决定。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并进一步竞争形成各个部门的利润率。b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各部门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投入资本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价格kp2.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平均利润形成为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解释了分配剩余价

35、值的基本原则(等量资本分配等量利润)是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立的;平均利润的形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受到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客观上揭示了市场化分配规律的客观趋势;平均利润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这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利润分配有一定启发;对我国转型期分配理论的研究和分配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3.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关系。p159提示: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全社会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全社会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4.平均

36、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平均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可变资本比重减小,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少;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加大,资本周转速度减慢。)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a总资本推动的劳动总量增加,资本增加速度平均利润率下降速度 b总价格包含的利润率增加,剩余价值率提高新价值下降速度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因为平均利润率还要受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是一部份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形成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具备条件:a独立分工b独立化的流通当事人,必须自己

37、预付资本。作用:a缩短流通时间b节约流通资本c加速资本周转商业利润:即买卖价格差额,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4.流通费用的分类及其补偿。a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为生产性劳动,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已提高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b由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费用,纯流通费用,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为加价从商品售价中补偿。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知识要点:1.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来源:a暂时未使用的固定资本折旧价值b资本周转过程中的一部份流动资本成为闲置资本c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要到一定量才能转

38、化为资本。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从货币使用者(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剩余价值。2.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资本的结构;银行利润的实质;银行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 特点:a对象是商品资本 b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一致(繁荣时,扩大;萧条时,萎缩) 局限:a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 b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回流的数量、速度的限制 c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特点:a不受个别资本的数

39、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集中社会闲置货币) b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社会闲置货币)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可能不一致。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包括:a银行资本家的自由资本b从外面吸收的存款特点:a形式有现金和有价证券 b运动形式不会都呈现借和还两个阶段 c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银行利润为存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3.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的发展。信用制度: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 作用:a增加投资机会,推动社会资源优化组合 b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c加快商品流转速

40、度,节省流通费用(非现金结算) d可作为国家调控的工具 影响:a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信用刺激了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c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股份公司:是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企业的资本和财产组织形式。创造了资本联合,强化了生息资本的效应。4.虚拟资本及其作用。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产生:a货币虚拟化是前提。 b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根据 c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最终基础影响:a促进了银行资本的虚拟化 b促进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 5.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统一性:a实际资本运用规模决定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 b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循环周期 c虚拟资本能否按计划目标顺利发行,影响实际资本的运用和规模 d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实际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e虚拟资本扩大了实际资本的活动范围矛盾性:a虚拟资本的价格不由实际资本决定,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 b虚拟资本的数量等于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总额 c虚拟资本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4.虚拟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p195-196存在和运动有利于货币资本的有效配置运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加速了新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