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厅信息化数据中心v1.0_第1页
三厅信息化数据中心v1.0_第2页
三厅信息化数据中心v1.0_第3页
三厅信息化数据中心v1.0_第4页
三厅信息化数据中心v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十二五”期间,伴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金保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地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普遍建立了数据中心,多数地区实现了业务数据在市级的集中统一管理。完善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功能。为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内容、服务人群和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步扩建了现有的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机房,按照“物理集中”的要求整合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将城乡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以及就业、社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人事管理、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领域业务

2、信息统一纳入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并为适应统筹层次提高、跨地区业务服务、数据集中管理等要求,增强了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对实时业务的服务支撑能力。借助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技术,构建了统一的系统集成平台,提高了各业务之间数据共享能力和实时交换能力,并形成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之间数据双向交换机制。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数据中心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使部、省、市三级网络进一步贯通,基本覆盖了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延伸到大部分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形成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的基本框架。为全面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专网贯通工作,提高部、省、市主干网络性能和

3、可靠性,增强各经办服务网点对部、省两级数据中心的直接访问能力的要求,建成了覆盖全国、联通城乡的信息网络。并为继续扩大城的域网覆盖面,在实现对各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网络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向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劳动关系协调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调解仲裁机构、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以及人事考试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军转中心、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等人事人才管理服务机构的联网,并将网络联接到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银行、邮局等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加强县级网络接入平台建设,并下延到街道、社区、乡镇等各类基层服务网点。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适时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实现网络联

4、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将大量行业内外的信息数据纳入汇合到数据中心,建立了多个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如:(1)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支持就业与失业管理、职业介绍与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服务、失业保险、就业援助、劳动力资源调查、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政策性补贴经办等各项业务经办工作,实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业务全程信息化。(2) 全国公务员报名考试平台:为全国、行业及区域性报名考试提供技术支持。(3)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本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本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本地社会保险基

5、金财务管理系统等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探索建设全国集中的基础养老金管理信息系统。(4) 劳动关系信息系统:建设劳动用工备案系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管理系统、劳动保障监察系统、行政复议和应诉管理信息系统。(5) 跨地区业务信息系统:全国大部分地区接入部级平台,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转移电子化业务模式和地区间的资金结算服务。1.1.2.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污染减排和环境风险防范任务十分艰巨,环保监管面临更大的压力。2012年8月,环保部发布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江苏省实现环境监管能力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为实现“十二五”环境保

6、护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要求,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控平台,实现“一个桌面、一张图、一面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展示大厅、一个移动平台、一个数据交换平台、一套信息服务应用体系”。(1)“一个桌面”。2012年初云桌面上线,稳定试运行一年,具备全域安全性、管理多层级、精彩多桌面、服务个性化等特点,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集市和创意个人体验,整合了17家集成商,集成54个应用。目前,已登录使用5.45万人次,发放CA438个,提高了系统安全程度。(2)“一张图”。实现了全省“环保一张图”,本工程对基础地理信息提出了更加

7、丰富、更加及时、更加精准的要求。2012年12月29日,江苏省环保厅与江苏省测绘局签订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协议。目前,空间数据中心存储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3个地市105个县市区、1355个乡镇街道、21779个行政村、7028条道路、8080个湖泊水库、197104条河流等数据。(3)“一张网”。为完善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推进“1831”项目建设进度,江苏省建设完成了满足项目功能要求的省市县三级传输网络。全省环保业务专网以省厅为中心,连接13个省辖市环保局和110个区县环保局以及苏南督查中心、苏中督查中心、苏北督查中心、省环境应急中心共计127条线路,全部使用数字专线连接

8、,省市带宽为100M和20M,市县带宽为20M和10M,整套网络与互联网隔离。(4)“一个数据中心”。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利用已有的服务器和存储,开展生态环境监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采用微软SQLServer作为数据库软件平台、构建了统一、安全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存储了全省992个重点污染源(废水330,污水处理厂366,废气230,重金属66),252个水质自动站,182个空气自动站,559个辐射监控点,121家尾气监测站、800个应急风险源,500个水质监测断面(国控125个、省控375个),128个开发区,1316个环境功能分区等信息。(5)“一个移动平台”。建立了一套移动应

9、用系统,提供了秸秆焚烧监察执法、太湖蓝藻应急预警、空气环境质量查询、污染源监控信息查询、应急指南手册、厅长办公系统等功能模块,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工作效率。(6)“一个数据交换平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采用成熟的消息中间件,建成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数据交换平台,提供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包括污水处理厂)、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八大监控要素信息交换功能,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空气环境自动监测、辐射环境自动监控实时数据以及建设项目审批、机动车尾气监管等信息实时交换功能,完成交换数据量8487万条。(7)“一套

10、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基于统一的内网共享平台、外网共享平台,整合17家集成商,集成54个应用,感知25.5万要素节点。提供数据分析、信息展示功能,满足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评价、考核等管理工作的应用需求,为环境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1831”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通过对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并结合采集到的数据资源,进一步的建设开发出了“1831”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旨在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集成饮用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个子监控系统。并组了建省、市、县3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11、,出台了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监控数据质量实施“全生命周期”控制,实现平台大统一、系统大集成、网络大整合、数据大集中、硬件大集群、软件大管理、安全大提升、服务大保障,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实施现代化监管。“1831”是制度建设创新、管理实践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机结合体,打破了过去多数多源,多元并用,信息不共享,部门难协同的旧困局,形成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的新常态。1.1.3. 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一个重要的分项规划。规划的编制对加快全省水利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水

12、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江苏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水利厅根据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建立形成了一个可靠、完整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其具备严格的数据标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汇集基础性、全局性、专业性的全省水利数据资源,建成集接收处理、存储管理、共享交换、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省水利数据中心,形成以江苏基础水利信息平台为核心的集中服务窗口,为全省水利系统信息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和应用服务平台。1、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江苏省水利厅的数据中心是根据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的需要,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的框架之内,结合江苏省水利信息化现有相关工作基础,编制江苏省水利数据中心技

13、术规范、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依据省政府和水利部的统一要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建立起以水利政务应用为基础、综合信息管理为纽带的政务工作平台,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水利厅与省政府和直属单位、市、县三级水利政主管部门之间、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水行政管理、公众服务、效能监督、辅助决策提供支撑,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监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加快实现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提升水利政务信息化整体水平。2、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江苏省水利厅在采集数据信息时主要是针对以往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共享存

14、在的问题,按照水利各类业务应用的实际需要,研究各类水利信息的综合采集技术,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建设水利信息接收处理系统,达到满足各类水利信息采集和加工的需要,并加以动态扩充,为水利业务应用全面提供数据支撑。水利信息采集主要分为自动、人工、内部交换、外部交换等方式,各种方式采集的数据信息都通过省水利数据中心部署的信息接收处理系统进行统一接收。(1)自动采集。自动采集的要素主要有水文、水情、水资源、地下水、水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旱情、灾情等信息,通过信息接收处理系统接收、处理、存储在省水利数据中心。(2)人工采集。人工采集的信息主要有全省水文站网大部分流量、蒸发量、泥沙、水质监测信息;水资源管

15、理需要的评价数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论证、节水等业务数据;防汛防旱工作需要的灾情数据;堤防、河道、湖库、水工建筑物等水利工程基础信息;政务、科技、经济、执法等信息。人工采集的数据采用计算机录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存储到省水利数据中心。(3)内部交换。水利工程运行监控、水利行政管理等系统收集的基础信息采用信息交换系统进行内部信息交换,不搞重复建设。(4)外部交换。充分利用江苏省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气象、环保、测绘、农业、电力、交通、统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交换,从而实现行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交换。流域、周边省(市)有关水雨情、水资源、水环境等信息,采用外部交换的方式进行共享交

16、换。3、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江苏省水利厅将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平台组和行成了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并使其遵从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级部署。(1)水利数据中心重点是完善和建设水利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针对江苏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围绕推进电子政务、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等主要业务工作的需要,充实信息内容,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全省水利信息共享交换机制,构建具有接收处理、存储管理、共享交换、发布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省水利数据中心(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江苏节点),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实时掌握水利信息提供高效的服务。(2)应用服务平台根据复用、共享的要求,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结构一致、基于标准的服务平台技术,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