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大全(ppt 53页).ppt_第1页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ppt 53页).ppt_第2页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ppt 53页).ppt_第3页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ppt 53页).ppt_第4页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ppt 53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际分工理论(PP.20-26),(一)形成 劳动分工 社会分工(一般、特殊) 国际分工,提高效率,(二)影响因素,1、决定性因素生产力 2、基础性因素自然条件 3、制约性因素上层建筑、人口、跨国公司,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pp.26-),本节的学习重点: 1、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I. 绝对成本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

2、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16-17世纪) 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 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3、。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政策主张 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包括: (1)货币管制政策 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当时英国规定输出金银为大罪,西班牙则最为严厉,输出金银者最高可判死刑。 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 。 (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当时西欧各国都对国际贸易实行国家控制和垄断的政策。 .,(3)奖出限入政策 例如,退还对出口产品原料征收的各种税款,必要时还给予补贴。各国对进口消费品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收高关税,这样使其价格高到让消费者难以购买的地步。 (4)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 重商主义者认为,强大的商船队是

4、一个国家外贸发达和经济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发展航运事业,为本国商品出口及转运创造有利条件。 .,简评,重商主义实际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假定前提,即认为世界的物质财富是固定的、有限的。一国之所得必为他国之所失。这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资本的利益。 斯密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学,后来到格拉斯哥大学讲

5、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1778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税务监督,1787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逝世,终年67岁。,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即国富论。该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 又称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真正开端。,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三点批判,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斯密认为,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国家关注的重点应从积累贵金属转向扩大商品生产

6、。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 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3、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点。 斯密认为,一国长期保持外贸顺差是不容易实现的。他根据货币流量调整机制说明,如果一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金银会源源不断地流回本国,当商品供应量一定时,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价格上涨,商品成本增加,本国货在国外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出口也会减少。 (外贸持续顺差与本币汇率不断上涨的机理亦如此) 因此,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三、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pp.26-29),

7、(一)绝对成本论的基本概念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就在于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

8、“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三、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二)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1. 最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环境是人们能自由追求自身利益。自身利益驱动人们按各自能力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交换产品互通有无。分工和专业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带来利益。 2 .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

9、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政府应执行不干预经济的政策。,(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论证,1、分工会极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两个国家通过专业化分工,各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一种商品,并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能使两国都获利。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

10、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 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 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倍。 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3、绝对成本论的关键结论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

11、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 .,4、绝对成本论例证(两个国家及两种产品),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6-1。 表6-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生铁(吨) 小麦(吨) 英国 50天 100天 法国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12、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2)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总产量增加。见表6-2。 表6-2 英法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生铁(吨) 小麦(吨) 英国 50天+100天/50天=3吨 0 法国 0 50天+100天/50天=3吨 可见,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是300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由分工前的2吨生铁和2吨小麦,增加到了分工后的3吨生铁和3吨小麦。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3)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在分工生产的前提下,英法两国进行产品的等价交换,即英国用1吨生铁交换法国的1吨小麦。这种交换是公平的,因为分工生产

13、后的1吨生铁和1吨小麦都是花费50天的劳动,价值相等。 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后,英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生铁。法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小麦。可见,在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英法两国的产品产量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 以上就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三、简评,1、亚当斯密提出的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主要表现在: * 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可获利,而非重商主义所说一方利益是另一方损失。 * 国家所获利益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商品增加,而非重商主义所说的贵金属积累。 * 国家获利的原因是劳动生产

14、率比贸易伙伴国高,而非重商主义强调的出口大于进口。 * 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调节,而非重商主义所提倡的要国家严格控制。,2、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3、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理论的假设条件(pp.27-28),三、简评,第三节 比较成本论(pp.29-),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论的历史背景与斯密理论的背景相似,也是英

15、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童年所受教育不多,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1岁的李嘉图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已拥有百万英镑财产。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 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16、原理,对商品价值理论和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地租及国际贸易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该书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二、比较成本论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 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三、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1. 与斯密绝对优势论的同异:,相同点,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分工和专业化,不同点,国际贸

17、易产生的基础不在于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而在于比较成本优势。国际贸易利益会惠及所有国家。,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2. 比较优势的确定: (1)用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衡量: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18、B的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如果A国某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则A国具有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否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产品A的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 *相对成本是指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如果A国某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B国,则A国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二)比较成本论例证 举例:生产鞋和帽子。某小城镇。 1、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在毛呢和葡萄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每吨产品两国分别投入的劳动量如表6-3。 表6-3 英葡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葡萄酒

19、 (吨) 毛呢(吨) 葡萄牙 80天 90 天 英国 120天 100 天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 .,但是,李嘉图通过分析认为,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优势的程度并不相同。两种产品的成本比率分别是: 毛呢:90/100=0.9 葡萄酒:80/120=0.67 葡萄牙的毛呢成本为英国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为英国的67,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比英国的要低。但相对而言,酒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以酒交换英国的毛呢

20、更为有利。英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毛呢的劣势较小一些,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更为有利。这种“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思想,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 .,2、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后,产品总产量增加了。,英葡两国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国际分工,英国分工生产毛呢,葡萄牙分工生产葡萄酒,所生产出的产品总量增加了,见表6-4 表6-4 英葡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葡萄酒 (吨) 毛呢(吨) 葡萄牙 80天 +90天/80天=2.125 吨 0 英国 0 100 天+120 天/100天=2.2吨 可见,分工生产后,

21、劳动总量没有增加,产品总量却增加了。仅仅由于进行了国际分工,葡英两国就各自比以前多生产出0.125吨酒和0.2吨毛呢。,3、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更具有普遍意义。斯密理论只论证了一部分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而李嘉图理论则论证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所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被称作是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 三、简评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 2、对比较成本论假设的分析。,3、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西方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

22、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 4、比较优势陷阱,案例1:埃尔切事件,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正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二、事件的起因:温州模式 思考题: 1“埃尔切事件”反映了温州模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哪些局限? 2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对策避免类似“埃尔切事件”的发生?,案例2:韩国经济

23、发展迅速超过墨西哥的原因,本世纪6070年代, 墨西哥和韩国两国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但进入80年代后,两国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墨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下,8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30美元; 而韩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1991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253美元。究其原因,当然有内外诸多方面, 但从它们遵循的不同发展模式上看,主要原因有: 一、冲破了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 二、根据本国比较优势适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 三、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 四、有效利用外资而不被外资所利用 思考题: 1.试比较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措施的区别。 2.韩国和墨西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