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结分析_第1页
诗歌鉴赏总结分析_第2页
诗歌鉴赏总结分析_第3页
诗歌鉴赏总结分析_第4页
诗歌鉴赏总结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听流人水调子朝代:唐作者:王昌龄体裁:七绝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

2、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

3、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4、“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

5、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骢 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8作者在诗中描写了一匹怎样的马?(5分)9诗中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8.、开篇在读者面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2分)这匹马高贵和矫健,并体现了艰苦卓绝征战

6、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精神气魄。(3分)9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1分)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结合诗句分析3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2分)【赏析】骢马,又作骢马驱,原属乐府横吹曲辞,主要写“关塞征役之事”。万楚这首骢马诗与乐府旧题不同,是一首借马抒怀、咏物言志的律诗。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

7、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

8、“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对骢马的期望,正如杜甫“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之意。“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

9、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长城窟”,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简写,原属相和歌瑟调曲。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原意为“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行路难”,原属乐府杂曲歌辞,即“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乐府解题)。结句引用乐府古题,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

10、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沈德潜称这首诗“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李白: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说明】这首绝句写于江夏,抒发了诗人流放时的悲寂心情。 【解释】史郎中-李白友人,生平不详。黄鹤楼-故址原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凭楼远有目千里,为古代名胜之一,现拆迁至附近的高观山。迁客-被贬谪远地的人。这里,李白以汉贾谊遭谗被贬做长沙王太傅的事自比。江城-江夏,今湖北省武昌县。落梅花-即

11、梅花落笛曲名。李白:陪簇叔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说明】乾元二年(),李白的族叔李晔贬官岭南,途经岳州。李白陪李晔和贬官岳州的贾至一起泛游洞庭湖,并 这组诗。组诗共五首,这里选一首。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白正是以自己豁达大度的精神来劝尉李晔和贾至的。 【解释】刑部侍郎晔-李晔,李白的族叔,曾任刑部侍郎,乾元二年被贬到岭南边远地区任县尉。中书贾舍人至-贾至,曾任中书舍人,乾元年间被贬为岳州司马。南湖-指洞庭湖。耐可-怎么能够。且-姑且。赊-借取。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释】缘-因为,个-

12、这样。这两句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愁闷,秋霜-指头发如秋霜一样白。这两句说:照着镜子,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提问,进一步加强了对“愁”字的刻划。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明】这首绝句用夸张的比喻,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 【解释】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南。香炉-香炉峰,在庐山北部,这句说:峰上的云气,在日光照射下,有如香炉中散发出的紫烟,袅袅上升。挂前川-从峰顶直挂到山前的水面。银河-天河,落九天-从天空的最高层直落下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

13、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明】当作者得知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深感不平,立即写了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担扰。 【解释】左迁-贬官。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这里指王昌龄被降为龙标尉。子规-杜鹃鸟。这句用杨花飘落、子规悲啼,兼写时序和悲离心情。五溪-指辰溪、酉溪、雄溪、蒲、沅溪,在今湖南省西部一带。与-给,托付的意思。君-指王昌龄。夜郎-这里指王昌龄被贬往的僻远地区。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说明】这首诗虽然只是写了山寺,却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解释】危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李白:永王东巡歌(选一首) 三

14、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说明】永王东巡歌共十一首,现选一首。永王,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李璘,天宝十四载()受命平定安禄山叛乱,作者曾参加李璘幕府。诗中,作者表示了愿意为国效力的抱负。 【解释】东巡-指至德元载()十二月,李邻以平乱为号召,带兵沿长江下。李白就是在这时应邀参加李璘幕府的。后李邻被其兄其兄唐肃宗李亨击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三川-黄河、洛水、伊水,指安禄山当时盘踞的洛阳一带地区。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形容叛军到处横行。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五年(),前赵刘曜攻破西晋京城洛阳,中原人民纷纷南逃避难。这里用刘曜攻陷洛阳后的混乱

15、局面,比喻安史之乱时的情况。但用-只要任用。东山谢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山。淝水之战时,谢安任东晋,他派谢玄、谢石等率兵抗 击,最后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苻竖军。静胡沙-平定叛乱。这两句中,李白以谢安自比,表示了愿意为国出力、平定叛乱的志向和信心。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明】永王李璘失败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东)。公元七五九年春,李白在流放途中,到达白帝城时遇赦,便乘船以江陵一带。这首诗,表面上写归舟从上游顺流下时的神速,实际上抒发了他在获释途中轻松欢快的心情。 【解释】发-出发

16、,白学城-遗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彩云间-白帝城建在山上,地势高峻,好象在云端里一样。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距白帝城约一千二百里。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这是夸张的说法。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明】李白乘船欲行,好朋友汪伦唱着歌赶来送他。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并且很有性格特征。 【解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结识的朋友。从诗中描写的情况来看,汪伦的性格是相当豪爽的。踏歌-用脚步采阗折子唱歌。李昌祺:新安谣 垂老频逢岁薄收,秋租多欠卖耕牛。 县官不暇怜饥馁,唤拽官车上陕州。 【作者介绍】李昌祺(?),庐陵(今

17、江西省吉安市)人。明永乐二年()进士,参加永乐大典。任河南左政使时,廉洁正直,做了些有利民众的事。 【说明】这是作者在河南做官时写的一首诗。诗中用老百姓的口吻哀被官租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县官却忙着向上司送交租米,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解释】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谣歌曲。频逢-连续碰上。这句说:老来接连碰上歉由的苦年景。饥馁-饥饿。这句说:县官哪有工夫怜悯挨饿的百姓。拽-拉。陕州-今河南省陕县,这里是粮米运转站。这句说:(县官)整天只顾着叫人拉官车,把征来的租米运到陕州去。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作者介绍】李德裕(),字文饶,赵郡(

18、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人。唐武宗时任太尉,封卫国公,他当政的六年中,在讨平藩镇和抗击回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宣宗即位后连遭贬谪,卒于崖州司户贬所。他的诗所存不多。 【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崖州时写的,表达了他对京城长安的深切怀念,写得悲婉恳切。 【解释】崖州-在今广东省琼山县东南。帝京-指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这句说:崖州离开京城的路途非常遥远,鸟儿也要飞半年才能到达。这是夸张的说法。百匝千遭-形容重重围绕。这两句说:重山叠嶂层层围绕着崖州城,好象要留人长期住下去。意思是,我想离开这里,但受到重重阻挡,也离开不了。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

19、残阳。 【作者介绍】李纲()邵武(今属福建省)人。他是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革新内政的政治家。靖康元年()他镇守东京汴梁,抗击金兵;南宋初年任宋高宗赵构的宰相。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迫害,很快被罢相。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多次上疏主战,都未被采纳,终于忧郁而死。他并不是文学家,但写了一些报国感人的诗篇。 【说明】这首诗是作者罢相后贬到武昌时写的。诗中刻划的那个病牛,虽然筋疲力尽,还想着为了众人温饱再多耕一些田,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这种精神境界出自一个封建官吏,是可贵的。 【解释】实-充实,装满。千箱-许许多多的粮仓。谁复伤-又有谁来同情呢?这句说:只要老百姓都能吃得饱。不辞-不推卸。羸病-瘦弱

20、多病,残阳-夕阳,比喻自己晚年。这句说:即使筋疲力尽病倒在夕阳里也心甘情愿,决不推卸。李贺:昌谷北园新笋选2首,2-1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说明】这组诗原有四首,这里选两首,这一首,用夸张的手法,写新竹的迅速成长,从而反映出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下一首,作者自述喜欢在竹上题诗,并认为这些诗能与楚辞相比,可是无人赏识,只得听任它雾罩露浸了。这是作者对自己才学不受重视的感叹。 【解释】昌谷-在今河南省宜阳县,李贺居住的地方。箨-笋壳。长竿-新竹。削玉开形容新竹青翠挺拔,就象碧玉削成一样。母笋-大笋。龙材-形容母笋长得精神。传说:一个求仙学道的人,将要

21、回去时,仙翁送了他一根竹杖。他骑着竹杖,转眼就到了家里,再看他的竹杖,已变为龙飞走了。更容-更应该。抽-指新竹的长势迅猛。别却-告别,离开。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新竹应该一夜之间猛长千尺,离开竹园的数寸泥土,向天际飞去。李贺:昌谷北园新笋选2首,2-1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解释】斫取青光-刮去竹上的青皮。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文体,这里作者借指自己的诗作。腻香-形容新竹的光润清香。春粉-指竹皮上的白色粉未。黑离离-指题在竹上的行行字迹。这句说:虽然翠竹没有感觉,可是题在竹上的诗,却有着我内凡的激愤,这些又有谁知道呢?露压烟啼-指题有诗的竹

22、子受到露水浸水浸蚀,雾气笼罩。李贺:南园选4首,4-1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家居昌谷(宜阳县境内)。因避家讳不能应试,仅做过奉礼郎一类小官。他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善于采用民间的神话与传说,匠心独运,构思奇特,使作品别具风格。有的诗过于讲究词藻典故,的而造成诗意晦涩,不易理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死时仅二十七岁。 【说明】以“南园”为题的组诗,是李贺家居时所作,持映了他当时的一些思想及生活状况。这组诗共十三首,这里选其中的四首。第一首

23、,形象地描绘了花开花落的姿态,从中也流露出年华易逝的感叹。第二者,表达了诗人愿为平定藩镇而投笔从戎的志向。第三首是说当时的文学与社会现实距离太远,表露了诗人要冲破束缚,投入实际生活的意愿。第四首借司马相如、东方朔的遭遇自比,对自己的不得志发出了感慨。 【解释】南园-李贺家有南北两园,南国是李贺读书的地方。草蔓-植物的茎,这里指草本花。越女-指美女。这句说:红红白白的花朵,就象美女的脸腮那样娇艳。日暮-黄昏。嫣香-甜美芳香,这里批花。李贺:南园选4首,4-2 男儿何不带吴钓,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解释】吴钓-头部稍呈弯曲的刀。关山-关塞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

24、势力所控制的黄河南北大片土地。凌烟阁-唐朝皇宫内的一个殿阁。公元六四三年,唐太宗诏令画家阎立本在阁上画了二十四个开国功臣的图像,并新自写了赞语。若个-哪个,这两句说:您不妨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的画像吧,有哪一个是书生而被封为万户侯的呢?其实,这些功臣中,有不少就是书生,诗人是为了强调武功而这样说的。李贺:南园选4首,4-3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解释】寻间摘句-咬文嚼字的意思。老雕虫-到老还是搞这种雕虫小技。雕虫,原是雕刻虫书(秦时一种书法体式),这里是诗人为自己吟诗作赋的生活解嘲。这句说:映入窗帘的破晓残月,象一张玉弓远远地挂在天边,说明诗

25、人时常通宵构思。辽海-辽东,包括今河北省和辽宁省南部地区,隋唐时这里经常发生战争。这两句说:你难道没有看到辽东一带,年年都在进行战争吗?你那种伤感文章又哪里用得上呢?李贺:南园选4首,4-4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解释】长卿-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牢落-指潦倒落魄。空舍-司马相如年轻时很贫苦,史书上说他家里除四堵墙壁外,一无所有。曼倩-汉明文学家东方朔靠说笑话来博取汉武帝欢心,方能容身于朝廷。事猿公-从猿公学剑。猿公,吴越春秋中记载的一个精通剑术的白猿。这两句说:我想还是去买把宝剑,明天一早就去拜猿公为师。这是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说的气话。v

26、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醴泉: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v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v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上。 v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 v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起来 。v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v 这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

27、悲伤。v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v 鹧鸪天朝代:金作者:元好问体裁

28、:词 v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樵悴可怜生。离骚读浑杀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注释】: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

29、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

30、,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却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

31、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未展芭蕉朝代:唐作者:钱珝体裁:七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更多 -【诗词注释】【注释】: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

32、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

33、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犹”字不只明写目前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

34、,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却感到浑然一片。这奥妙就在“藏”字上。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象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

35、芭蕉象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深切体验。如果钱珝对生活中受到环境束缚、心灵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缺乏了

36、解与同情,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上面那一系列诗意的联想的,也绝不会从单调的未展芭蕉身上发现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的。生查子 独游雨岩朝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更多 -【诗词注释】【注释】: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 )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 :“雨岩只

37、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 ,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本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 ,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 ,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 ,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

38、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 ”,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

39、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 。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 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他“高歌 ”之后 ,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 ”,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 “来春桃华水

40、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 ”,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平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郊行即事朝代:宋作者:程颢体裁:七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诗词注释】注释(1)恣行:尽情6游赏。恣:任意放纵。(2)遥山:远山。(3)兴:乘兴,随兴。乱红:指落花。(4)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

41、的原野尽情地游玩,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死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

42、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叹称赞这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是说得不错的。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颈联

43、“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我们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看来,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

44、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我们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

45、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青玉案朝代:宋作者:曹组体裁:词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释】: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碧山锦树明秋霁 ”,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

46、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疑无地 。”行行之际 ,山路转陡,几疑路穷。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 ,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它看似景语 ,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过片“ 凄凉只恐乡心起”领

47、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 ;“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 ,“心”不由已 ,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 ,也是徒劳 。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 ,并对“ 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

48、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 ,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而此词更妙之处在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全篇。江城子朝代:宋作者:李好古体裁:词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

49、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更多 -【诗词注释】【注释】:南宋时 ,金人多次攻入扬州 ,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 。所以 ,南宋词人过其地时多有感怀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 ,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就先高出众人一筹。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 ,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 ,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

50、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 、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 。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 “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 、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

51、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 ,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 ,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 ”。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

52、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别舍弟宗一朝代:唐作者:柳宗元体裁:七律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释】:越江,即粤江,此处指柳江。【简析】: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

53、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

54、,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

55、切感人。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