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1页
陕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2页
陕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3页
陕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4页
陕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高二上公安期中) 好的广告语让人过目难忘,请就下面两句广告语的妙处进行点评。(1) 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某运输公司)(2)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太平洋保险公司)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李春青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

2、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

3、区别开来。“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

4、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

5、门化。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言说。B . 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C . 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D . “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

6、“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B . 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C . 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D . 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人一旦开始重视个人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忽视政治理想的追求。B . “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C . “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D . 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

7、,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3. (9分) (2017高三上南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引发热议,本报记者刘阳日前独家专访刘导演冯小刚。记者: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拍摄的难度挺大的。一般人都会知道这是个挺敏感的题材,您是怎么想的?冯小刚:小说出版以后我就想拍电影。当时我就想,关键是要有个抓手,怎么来解读这个故事。我觉得可以紧扣着依法治国这个理念,这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现在很多电影是在拍现实,但其实跟现实不发生关系,都是面儿上的东西。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题材无疑是和我们的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的。我也参加了文

8、艺工作座谈会,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艺怎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记者:对于任何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最后得出的结论,甚至形成的舆论走向都不一样。这本小说最吸引您的是什么?冯小刚:我部队转业之后在机关里待过,这么多年我也跟各级机关打过交道,我觉得刘震云写得特别生动、准确,也没有任何放大。这作品里没有任何一个坏人,就像我们最后的台词说,各级官员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刁难李雪莲,但为什么这事越办越糟?李雪莲走了还有王雪莲、刘雪莲我觉得这里头的东西特别有意思。记者:您认为这里头最讽刺的点是什么?冯小刚: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从人情社会的逻辑出发,李雪莲觉得法院像个骗子。她为什么要找领导呢?这

9、也是人情社会的产物,她认为中国的官管着法院呢。刘震云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观察有他特别独到的角度,他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写困境,这个文学上的反差使作品变得不同寻常。其实看他的这本小说我是觉得处处会心,我捧着这书看的时候,脑子里各种形象全出现了,觉得这可以拍得妙趣横生。记者:如果从艺术的通感上来讲,刘震云小说的一些处理方式跟您之前的一些电影是类似的。虽然有人说您近年来的电影跟之前的贺岁喜剧相比,好像是很不一样了,但其实我觉得您之前在拍喜剧、拍贺岁片的时候,也是在一些幽默的电影语言的包装下进行一些很严肃的思考。冯小刚:其实私人订制里好多就是这样,一个司机非常想当一天官,一个导演特别想媚一次雅嬉笑里头还是

10、有很多我们想讽刺的东西。幽默这种东西,大家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一点,可是它里面又道出了一些荒唐。刘震云这个小说从头到尾很多细节、很多台词,非常写实,但你会发现它整体有一种荒谬感。就像他说的,一个人在前边儿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儿捡芝麻。这是一个很写实的故事,这个荒谬感怎么去表现,作为导演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记者:您的电影语言、镜头语言始终跟演员或角色保持着一种距离,让观众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这种表现方式是您一直追求的吗?冯小刚:我的依托当然还是小说。小说提供了这样一个结构和人物关系,我就会按着这个来。其实我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特别理性地说它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特别感性的。看到这个小说的时候

11、我就是觉得它幽默,而这个幽默还不是我们过去看的喜剧那样,要么是欢乐度比较高的、可笑的,要么是港式喜剧、上海滑稽剧那种靠误会法和夸张的表演来搞笑。这个电影的幽默感来自于故事背后的理儿。看完这个电影我会想,这个理儿它怎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意思。(摘编自刘阳幽默背后有道理,有删改)(1) 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者认为把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拍摄成电影难度很大,是因为这个题材涉及社会敏感问题,言外之意是弄不好会招来麻烦。B . 冯小刚拍摄我不是潘金莲是以依法治国这一理念为抓手,反映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问题。C . 有人认为冯小刚近年来拍摄的电影与他之前的贺岁片有

12、很大不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冯小刚的拍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D . 刘震云用“一个人在前边儿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儿捡芝麻”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他的小说写实与荒谬有机统一的特点。(2) 冯小刚把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改编拍摄成电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3) 刘震云的小说与冯小刚的一些电影在处理方式上有什么类似之处?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 4. (12分) (2019高三上遂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

13、!”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

14、的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的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作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

15、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与父母的脸上由优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去看一次或两次电影。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

16、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样,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

17、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大哥!”“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注释】“平安”,指当时北平城内著名的平安影院。(

18、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的“庚子年”挂旗事件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此处轻轻一笔,点出了小说以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屈辱为历史大背景。B . 小说展现了北平陷落后各色人物的不同反应,有的惶惑不安,有的痛苦无奈,而有的不甘心做亡国奴,决定反抗。C . 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李四爷“看着地上的绿虫儿”,瑞全“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都细腻动人。D . 祁家三兄弟性格迥异,在国难面前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小说以小见大,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矛盾。(2) 文中的瑞宣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19、。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9高二上连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

20、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卓既

21、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B .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C .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D .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22、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B . 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C . 州郡:郡,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D . 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多次

23、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B . 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郑太弃官而走。C . 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郑太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D . 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20高一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

24、小题。 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B .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 .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D .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2)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8高三下天水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赤壁赋开头苏轼以“_,_,_”三句写出主客共饮、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